引用六月荷花 的 六月荷游記《陜西行.大雁塔》(21)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印度取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jīng)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高180尺的五層磚塔,后在武則天長安年間改建為七層。 大雁塔塔通高64.5米,塔體為方形錐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筑藝術(shù)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唐代詩人岑參曾在詩中贊道:"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 大雁塔的恢宏氣勢由此可見。

大雁塔現(xiàn)在的塔名是據(jù)《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記載:摩揭陀國有一僧寺,一日有一只大雁離群落羽,摔死在地上。僧眾認(rèn)為這只大雁是菩薩的化身,決定為大雁建造一座塔,因而又名雁塔,也稱大雁塔。
寺院依次有山門、鐘鼓樓、大雄寶殿、法堂、大雁塔、玄奘三藏院等建筑。鐘樓內(nèi)懸掛明代鐵鐘一口,嘉靖二十七年十月(公元1548年)鑄造,重三萬斤,上鑄有“雁塔晨鐘”字樣,為著名的關(guān)中八景之一。

到了慈恩寺,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名僧玄奘,他是這里的第一任住持方丈。玄奘,河南偃師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旅行家、翻譯家、佛學(xué)家,他于公元 628年自長安西行,歷經(jīng)艱難險阻到達(dá)印度,得到戒賢法師的精心指導(dǎo),公元645年回到祖國,朝廷在慈恩寺舉行了空前盛大的歡迎儀式,出動了1500多輛軒車、200多幅刺繡佛像、500多幅以金線繡出的經(jīng)幡,入寺和送行的高僧分坐500輛莊寶車,盛況空前。玄奘帶回佛經(jīng)657部,先后在弘福寺、慈恩寺、玉華寺等處翻譯佛經(jīng)74部,共計1335卷,在我國佛教四大譯家中譯書最多,譯文最精。

玄奘還應(yīng)唐太宗的囑托,由他口述,其弟子筆錄,將他17年旅途中經(jīng)歷的110個城邑和傳聞的28個地區(qū)和國家的歷史、山川交通、民俗風(fēng)情、物產(chǎn)氣候、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整理成《大唐西域記》12卷,給后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這位傳奇式的人物被尊稱為“三藏法師”,他不畏艱難,排除九九八十一難前往西天取經(jīng)的故事,自唐代以來廣為流傳。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在此基礎(chǔ)上寫成了膾炙人口的中國古代四大小說之一《西游記》。
寺院深處
觀音

大肚彌勒

佛在我心中
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

塔林

塔林
雙魚

門環(huán)
動物與人的和諧

幸福的一家

小雞在喝“禪水”

光影迷離

房檐一隅

飛檐掛鐘

唐代許多著名詩人登臨大雁塔都留下傳誦至今的佳句
如杜甫的 “高標(biāo)跨蒼穹,烈風(fēng)無時休”
章八元的“卻怪鳥飛平地上,自驚人語半空中”
尤其是岑參的《與高適、薛據(jù)同登慈恩寺浮圖》;“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fēng);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青槐夾馳道,宮館何玲瓏;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guān)中。五陵北原上,萬古青蒙蒙。凈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詩人氣勢磅礴的描寫與富于哲理的感嘆,常常在人們登塔時引起共鳴。

六月荷花攝于陜西/西安/大雁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