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國語譯注 卷六 齊語 8篇

 hdw2010 2011-09-18

國語譯注 卷六 齊語   8

                          管仲對桓公以霸術(shù)       

   〔原文〕    

        桓公自莒反于齊①,使鮑叔為宰②,辭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 于臣,使不凍餒,則是君之賜也。若必治國家者,則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 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③。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寬惠柔民,弗若也;治國 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結(jié)于百姓,弗若也;制禮義可法于四方,弗若 也;執(zhí)枹鼓立于軍門,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 寡人中鉤,是以濱于死。”鮑叔對曰:“夫為其君動也。君若宥而反之,失 猶是也。”桓公曰:“若何?”鮑子對曰:“請諸魯。”桓公曰:“施伯④, 魯君之謀臣也,夫知吾將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

鮑子對曰:“使人請諸魯,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國,欲以戮之 于群臣,故請之。’則予我矣。”桓公使請諸魯,如鮑叔之言。     

莊公以問施伯⑤,施伯對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 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國,則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齊,則必長為魯國憂矣。” 莊公曰:“若何?”施伯對曰:“殺而以其尸授之。”莊公將殺管仲,齊使 者請曰:“寡君欲親以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猶未得請也。請生之。” 于是莊公使束縛以予齊使。齊使受之而退。     

比至,三釁,三浴之?;腹H逆之于郊,而與之坐而問焉,曰:“昔吾 先君襄公筑臺以為高位⑥,田、狩、罼、弋⑦,不聽國政,卑圣侮士,而唯 女是崇。九妃、六嬪,陳妾數(shù)百,食必粱肉,衣必文繡。戎士凍餒,戎車待 游車之〈上前下衣字〉,戎士待陳妾之余。優(yōu)笑在前,賢材在后,是以國家不日引,不月 長,恐宗廟之不掃除,社稷之不血食,敢問為此若何?”管子對曰:“昔吾 先王昭王、穆王⑧,世法文、武遠(yuǎn)績以成名⑨。合群叟,比校民之有道者, 設(shè)象以為民紀(jì)⑩,式權(quán)以相應(yīng),比綴以度,竱本肇末,勸之以賞賜,糾之以 刑罰,班序顛毛,以為民紀(jì)統(tǒng)。”桓公曰:“為之若何?”管子對曰:“昔 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參其國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為之終, 而慎用其六柄焉(11)。”     

桓公曰:“成民之事若何?”管子對曰:“四民者,勿使雜處,雜處則 其言哤,其事易。”公曰:“處士、農(nóng)、工、商若何?”管子對曰:“昔圣 王之處士也,使就閑燕;處工,就官府;處商,就市井;處農(nóng),就田野。      

“令夫士,群萃而州處,閑燕則父與父言義,子與子言孝,其事君者言 敬,其幼者言弟。少而習(xí)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教 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xué)不勞而能。夫是,故士之子恒為士。      

“令夫工,群萃而州處,審其四時,辨其功苦,權(quán)節(jié)其用,論比協(xié)材。 旦暮從事,施于四方,以飭其子弟,相語以事,相示以巧,相陳以功。少而習(xí)蔫,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權(quán)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xué)不勞而能。夫是,故工之子恒為工。“令夫商,群萃而州處,察其四時,而監(jiān)其鄉(xiāng)之資,以知其市之賈,負(fù)、任、擔(dān)、荷,服牛、軺馬,以周四方,以其所有,易其所無,市賤鬻貴。旦暮從事于此,以飭其子弟,相語以利,相示以賴,相陳以知賈。少而習(xí)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xué)不勞而能。夫是,故商之子恒為商。“令夫農(nóng),群萃而州處,察其四時,權(quán)節(jié)其用,耒、耜、耞、芟(12)。及寒,擊草除田,以待時耕;及耕,深耕而疾耰之,以待時雨;時雨既至,挾其槍、刈、耨、镈(13),以旦暮從事于田野。脫衣就功,首戴茅蒲,身衣祓襫,霑體涂足,暴其發(fā)膚,盡其四支之敏,以從事于田野。少而習(xí)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xué)不勞而能。夫是,故農(nóng)之子恒為農(nóng)。野處而不昵,其秀民之能為土者,必足賴也。有司見而不以告,其罪五(14)。有司已于事而竣。”桓公曰:“定民之居若何?”管子對曰:“制國以為二十一鄉(xiāng)。”桓公曰:“善。”管子于是制國以為二十一鄉(xiāng):工商之鄉(xiāng)六;士農(nóng)之鄉(xiāng)十五。公帥五鄉(xiāng)焉,國子帥五鄉(xiāng)焉(15),高子帥五鄉(xiāng)焉(16)。參國起案,以為三官,臣立三宰,工立三族,市立三鄉(xiāng),澤立三虞,山立三衡。桓公曰:“吾欲從事于諸侯,其可乎?”管子對曰:“未可,國未安。”桓公曰:“安國若何?”管子對曰:“修舊法,擇其善者而業(yè)用之;遂滋民,與無財,而敬百姓,則國安矣。”桓公曰:“諾。”遂修舊法,擇其善者而業(yè)用之;遂滋民,與無財,而敬百姓。國既安矣,桓公曰:“國安矣,其可乎?”管子對曰:“未可。君若正卒伍,修甲兵,則大國亦將正卒伍,修甲兵,則難以速得志矣。君有攻伐之器,小國諸侯有守御之備,則難以速得志矣。君若欲速得志于天下諸侯,則事可以隱,令可以寄政。”桓公曰:“為之若何?”管子對曰:“作內(nèi)政而寄軍令焉。”桓公曰:“善。”管子于是制國:“五家為軌,軌為之長;十軌為里,里有司;四里為連,連為之長;十連為鄉(xiāng),鄉(xiāng)有良人焉。以為軍令:五家為軌,故五人為伍,軌長帥之;十軌為里,故五十人為小戎,里有司帥之;四里為連,故二百人為卒,連長帥之;十連為鄉(xiāng),故二千人為旅,鄉(xiāng)良人帥之;五鄉(xiāng)一帥,故萬人為一軍,五鄉(xiāng)之帥帥之。三軍,故有中軍之鼓,有國子之鼓,有高子之鼓。春以蒐振旅,秋以狝治兵。是故卒伍整于里,軍旅整于郊。內(nèi)教既成,令勿使遷徙。伍之人祭祀同福,死喪同恤,禍災(zāi)共之。人與人相疇,家與家相疇,世同居,少同游。故夜戰(zhàn)聲相聞,足以不乖;晝戰(zhàn)目相見,足以相識。其歡欣足以相死。居同樂,行同和,死同哀。是故守則同固,戰(zhàn)則同強。君有此士也三萬人,以方行于天下,以誅無道,以屏周室,天下大國之君莫之能御。”

〔注釋〕

 ①桓公:名小白,齊襄公之弟。齊襄公被殺后,他從莒國回國繼承王位,公元前 685至前 643年在位。②鮑叔:鮑叔牙,齊國大夫。宰:太宰,輔佐君主治理國政的官。③管夷吾:即管仲,夷吾是他的名。④施伯:魯國大夫。⑤莊公:魯莊公,公元前693至前662年在位。⑥襄公:齊桓公之兄,公元前697至前686年在位。⑦田:指在原野上打獵。狩:指用圍守的方法獵取禽類。罼:用網(wǎng)獵取雉兔。弋:用帶絲繩的箭射獵物。⑧昭王、穆王:西周初期的兩位統(tǒng)治者。⑨文、武:指周王朝的開創(chuàng)者文王昌、武王發(fā)。⑩象:即象魏,宮廷外面的闕門。當(dāng)時政府頒布的法令一般都懸掛在它上面向民眾公布,因而“象”又引申為法令。(11)六柄:據(jù)《管子·小匡》,六柄指生、殺、貧、富、貴、賤。(12)耒、耜:翻地的農(nóng)具。耞:用于脫粒的農(nóng)具。芟:鐮刀。(13)槍:掘草的工具。刈:鐮刀。耨:除草的小鋤。镈:除草的農(nóng)具。(14)罪五,指古代中國處罰犯法行為的墨(刺刻面額涂墨)、劓(割鼻)、剕(斷足)、宮(破壞生殖器)、大辟(死刑)等五種刑罰。(15)國子:齊國上卿,國氏。(16)高子:齊國上卿,高氏。

〔譯文〕

齊桓公從莒國返回齊國,任命鮑叔為國相。鮑叔推辭說:“我是你的一個庸臣。你照顧我,使我不挨凍受餓,就已經(jīng)是恩賜了。如果要治理國家的話,那就不是我所擅長的。若論治國之才,大概只有管仲了。我有五個方面不如管仲:以寬厚慈惠來安撫民眾,我不及他;治理國家不忘根本,我不及他;為人忠實誠信,能得到百姓的信任,我不及他;制定的禮儀足以使天下效法,我不及他;立在軍門之前擊鼓指揮,使百姓加倍勇猛,我不及他。”桓公說:“管仲曾用箭射中了我的腰鉤,使我險些喪命。”鮑叔解釋說:“那是為他的主子出力啊。你若赦免他,讓他回來,他也會那樣為你出力的。”桓公問:“怎樣使他回來呢?”鮑叔說:“得向魯國提出請求。”桓公說:“施伯是魯君的謀臣,若知道我將起用管仲,一定不會放還給我的。那可怎么辦?”鮑叔回答說:“派人去向魯國要求說:‘我們國君有個不遵守命令的臣子在貴國,想在群臣面前處死他,所以請交還給我國。’這樣魯國就會把他放還我國了。”于是桓公照鮑叔說的那樣,派人向魯國提出要求。魯莊公詢問施伯如何處置這件事。施伯回答說:“這不是想處死他,而是要起用他來執(zhí)政。管仲是天下的奇才,他所效勞的國家,一定會稱霸于諸侯。讓他返齊,必將會長久地成為魯國的禍患。”莊公說:“那怎么辦呢?”施伯答道:“殺了他把尸體交還給齊國。”莊公準(zhǔn)備處死管仲,齊國使者要求說:“我們國君想親自處決他,如果不把他活著帶回去在群臣面前施刑示眾,還是沒能達(dá)到要求。請讓他活著回去。”于是莊公派人把管仲捆縛起來交給齊國使者。齊使接受之后就回國了。管仲快到達(dá)齊國時,三次薰香沐浴,桓公親自到郊外迎接,然后請他坐下并問道:“過去,我們的先君襄公修筑高臺以示尊榮,成天打獵游樂,不處理國家政事,藐視圣賢,侮辱文士,只看重女色。宮中有九妃六嬪、姬妾數(shù)百,吃的一定要是精米魚肉,穿的一定要是彩衣繡服。將士們挨凍受餓, 軍車要等游玩的車子破損后才充用,士兵要靠侍妾吃剩的糧食來養(yǎng)活。親近那些唱歌逗樂的倡優(yōu),卻把賢德的人才拋在一邊。國家因此而不能日有所進(jìn)、月有所長。這樣下去恐怕宗廟將無人清掃,社稷也難以受祭。請問面對這些景況應(yīng)該怎么處理?”管仲回答說:“過去的先王周昭王、周穆王以效法文王、武王的政績而成就美名。召集眾長老來考察選擇百姓中有德行的人,制定法令作為民眾行為的準(zhǔn)則,同時樹立相應(yīng)的榜樣,以此把百姓維系起來。從根本上來解決那些細(xì)微末節(jié)的問題,用賞賜善行來引導(dǎo)民眾,用懲罰罪惡來糾正偏差,使長幼有序,為百姓立下規(guī)矩。”桓公說:“那怎樣去做呢?”管仲回答說:“過去,圣王治理天下時,曾把都城分為三區(qū)、郊野分為五區(qū),以確定百姓的住地,讓百姓各就其業(yè),設(shè)置葬地作為他們的歸宿,并謹(jǐn)慎地運用六種權(quán)力。”桓公問:“怎樣使百姓各就其業(yè)呢?”管仲回答說:“士、農(nóng)、工、商,不要讓他們混雜居住?;祀s居住會使他們相互干擾,工作不安心。”桓公問:“怎樣來安排士、農(nóng)、工、商的住地呢?”管仲回答說:“過去圣王把士人的住處安排在清靜的地方;把工匠的住處安排在官府;把商人的住處安排在市場;把農(nóng)民的住處安排在田野。“讓那些士人聚集在一起居住,空閑時父輩之間談?wù)摱Y義,子侄輩之間談?wù)撔⒌?,侍奉國君的人談?wù)摽吮M職守,年幼的則談?wù)撔值芎湍?。從小就受到熏陶,他們的思想就安定了,不再見異思遷。所以父兄的教誨不用督促就能實行,子弟的學(xué)習(xí)無須費力就能掌握。這樣,士人的后代就一直是士人。“讓那些工匠聚集在一起居住,了解不同季節(jié)的產(chǎn)品需要,辨別質(zhì)量的優(yōu)劣,衡量器材的用處,選用合適的材料。從早到晚做這些事,使產(chǎn)品適用于四方,用這些來教誨子弟,互相談?wù)摴ぷ鳎ハ嘟涣骷妓?,互相展示成果。從小就受到熏陶,他們的思想就安定了,不再見異思遷。所以父兄的教誨不用督促就能實行,子弟的學(xué)習(xí)無須費力就能掌握。這樣,工匠的后代就一直是工匠。“讓那些商人聚集在一起居住,了解不同季節(jié)的營銷需要,熟悉本地的貨源,掌握市場的行情?;虮池?fù)肩挑,或車載畜駕,把貨物運往四方,用已有的東西來換取缺少的物品,賤價買進(jìn)高價賣出。從早到晚做這些事,用這些來教誨后代,互相談?wù)撋斨?,互相交流賺錢經(jīng)驗,互相展示經(jīng)營手段。從小就受到熏陶,他們的思想就安定了,不再見異思遷。所以父兄的教誨不用督促就能實行,子弟的學(xué)習(xí)無須費力就能掌握。這樣,商人的后代就一直是商人。“讓那些農(nóng)民聚集在一起居住,了解不同季節(jié)的農(nóng)事,根據(jù)不同的農(nóng)事準(zhǔn)備耒、耜、耞、鐮等農(nóng)具,到了冬天,要除去枯草,整修田地,以等待春耕;到了耕種季節(jié),要深翻土壤,抓緊耙土復(fù)種,以等待春雨;春雨過后,就帶著鋤頭等農(nóng)具從早到晚在田里勞作。勞動時脫去上衣,頭戴草帽,身穿蓑衣,全身沾滿泥土,太陽曝曬皮膚,使出全部的力氣在田里干活。從小就 受到熏陶,他們的思想就安定了,不再見異思遷。所以父兄的教誨不用督促就能實行,子弟的學(xué)習(xí)無須費力就能掌握。這樣,農(nóng)民的后代就一直是農(nóng)民。他們居住在郊野而不沾染不良習(xí)氣,其中能入仕做官的優(yōu)秀者,一定足以信賴。有關(guān)官員見到這樣的人才不予推薦,要受到五刑的處罰。他們必須推薦賢才,才可謂之稱職。”桓公問:“怎樣來確定百姓的住地呢?”管仲答道:“把全國分為二十一個鄉(xiāng)。”桓公說:“好啊。”管仲于是把全國劃分為二十一個鄉(xiāng):工匠和商人的鄉(xiāng)有六個,士人和農(nóng)民的鄉(xiāng)有十五個,由國君掌管五個鄉(xiāng),國子掌管五個鄉(xiāng),高子掌管五個鄉(xiāng)。分國事為三,各種官職也各設(shè)置三名:設(shè)三卿主管群臣,設(shè)三族主管工匠,設(shè)三鄉(xiāng)主管商人,設(shè)三虞主管川澤,設(shè)三衡主管山林?;腹f:“我想在諸侯中做一番事業(yè),能行嗎?”管仲回答說:“不行,國家還不安定。”桓公問:“怎樣來安定國家呢?”管仲說:“整頓已有的法令,選擇合用的修訂施行。然后繁殖人口,救濟貧困,安撫百姓,這樣國家就安定了。”桓公說:“就這樣辦。”于是整頓已有的法令,選擇合用的修訂施行。然后繁殖人口,救濟貧困,安撫百姓。國家安定了以后,桓公說:“國家已經(jīng)安定,可以有所作為了吧?”管仲說:“還不行。你如果整頓軍隊、修造盔甲兵器,其他大國也會整頓軍隊,修造盔甲兵器,我們就難以很快實現(xiàn)志向了。你有進(jìn)攻的武器,小國諸侯也有防御的準(zhǔn)備,我們也難以很快實現(xiàn)志向。你若想迅速在天下諸侯中實現(xiàn)志向,就應(yīng)該把要做的事情隱蔽起來,把戰(zhàn)備寄寓在政令里。”桓公問:“怎樣去做呢?”管仲回答說:“在整頓內(nèi)政中寄寓軍令。”桓公說:“很好。”于是管仲就制定國家的政令:“五家為一軌,軌設(shè)軌長;十軌為一里,里設(shè)有司;四里為一連,連設(shè)連長;十連為一鄉(xiāng),鄉(xiāng)設(shè)良人。其中所寄寓的軍令是:五家一軌,所以五人為一伍,由軌長統(tǒng)率;十軌一里,所以五十人為小戎,由里的有司統(tǒng)率;四里一連,所以二百人為一卒,由連長統(tǒng)率;十連一鄉(xiāng),所以二千人為一旅,由鄉(xiāng)的良人統(tǒng)率;五個鄉(xiāng)是一帥,所以正好是一萬人,編成一個軍,由卿來統(tǒng)率。全國可編為三軍,所以有國君親自統(tǒng)帥的中軍的旗鼓,有國子的旗鼓,有高子的旗鼓。春天用春獵的名義來整編軍隊,秋天以秋獵的名義來操練軍隊。這樣卒、伍一級的小隊伍在里中就已經(jīng)編就。軍、旅一級的大兵團在郊野中得以組成。內(nèi)政中既已包含了軍事組織,就得命令民眾不得遷徙。同一個伍的人祭祀時同享酒肉,死喪時大家哀傷,有了災(zāi)禍共同承擔(dān)。人與人相伴,家與家相伴,世代同住一地,從小一起游戲。所以夜間作戰(zhàn)能聽到聲音,就不會發(fā)生誤會;白天作戰(zhàn)能相互看見,足以認(rèn)識同伙。那種歡樂的心情,能使他們拚死互助。在家時共同歡樂,行軍時融洽無間,戰(zhàn)死時一起哀傷。所以,防守就堅固不移,作戰(zhàn)就英勇頑強。你若能擁有三萬名這樣的兵士,率領(lǐng)他們橫行天下,討伐無道,保衛(wèi)王室,天下的大國諸侯還有誰能與你對抗。”

 

 管仲佐桓公為政

〔原文〕

正月之朝①,鄉(xiāng)長復(fù)事。君親問焉,曰:“于子之鄉(xiāng),有居處好學(xué)、慈孝于父母、聰慧質(zhì)仁、發(fā)聞于鄉(xiāng)里者,有則以告。有而不以告,謂之蔽明,其罪五②。”有司已于事而竣?;腹謫栄?,曰:“于子之鄉(xiāng),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眾者,有則以告。有而不以告,謂之蔽賢,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腹謫栄桑唬?#8220;于子之鄉(xiāng),有不慈孝于父母、不長悌于鄉(xiāng)里、驕躁淫暴、不用上令者,有則以告。有而不以告,謂之下比,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是故鄉(xiāng)長退而修德進(jìn)賢,桓公親見之,遂使役官?;腹罟匍L期而書伐,以告且選,選其官之賢者而復(fù)用之,曰:“有人居我官,有功休德,惟慎端愨以待時,使民以勸,綏謗言,足以補官之不善政。”桓公召而與之語,訾相其質(zhì),足以比成事,誠可立而授之。設(shè)之以國家之患而不疚,退問之其鄉(xiāng),以觀其所能而無大厲,升以為上卿之贊。謂之三選③。國子、高子退而修鄉(xiāng)④,鄉(xiāng)退而修連,連退而修里,里退而修軌,軌退而修伍,伍退而修家。是故匹夫有善,可得而舉也;匹夫有不善,可得而誅也。政既成,鄉(xiāng)不越長,朝不越爵,罷士無伍,罷女無家。夫是,故民皆勉為善。與其為善于鄉(xiāng)也,不如為善于里;與其為善于里也,不如為善于家。是故士莫敢言一朝之便,皆有終歲之計;莫敢以終歲之議,皆有終身之功?;腹唬?#8220;伍鄙若何?”管子對曰:“相地而衰征,則民不移;政不旅舊,則民不偷;山澤各致其時,則民不茍;陸、阜、陵、墐、井、田、疇均,則民不憾;無奪民時,則百姓富;犧牲不■,則牛羊遂。”桓公曰:“定民之居若何?”管子對曰:“制鄙。三十家為邑,邑有司;十邑為卒,卒有卒帥;十卒為鄉(xiāng),鄉(xiāng)有鄉(xiāng)帥;三鄉(xiāng)為縣,縣有縣帥;十縣為屬,屬有大夫。五屬,故立五大夫,各使治一屬焉;立五正,各使聽一屬焉。是故正之政聽屬,牧政聽縣,下政聽鄉(xiāng)。”桓公曰:“各保治爾所,無惑淫怠而不聽治者!”

〔注釋〕

①正月之朝:朝指朝見國君。周禮規(guī)定每年正月初一,鄉(xiāng)大夫須匯報政事,受教法于大司徒。②罪五:五種輕重不等的刑法。即墨、劓、剕、宮、大辟。③三選:春秋時的一種選官制度。通過鄉(xiāng)長推薦,官長選拔,國君親自面試等三道程序確定錄用與否。④國子、高子:均為齊國的上卿。

〔譯文〕

正月初一朝見的時候,鄉(xiāng)長們匯報工作。桓公親自咨問他們,說:“在你的鄉(xiāng)里,發(fā)現(xiàn)平日好學(xué)、孝敬父母、聰明仁惠、在當(dāng)?shù)赜幸欢暤娜?,就?yīng)向上級報告。如果有這樣的人卻不報告,叫埋沒賢明,要判五刑之罪。” 主管這方面事務(wù)的官員報告后退下?;腹謱︵l(xiāng)長們說:“在你的鄉(xiāng)里,發(fā)現(xiàn)勇敢強健、力氣出眾的人,就應(yīng)向上級報告。如果有這樣的人卻不報告,叫埋沒賢能,要判五刑之罪。”主管這方面事務(wù)的官員報告后退下?;腹€對鄉(xiāng)長們說:“在你的鄉(xiāng)里,發(fā)現(xiàn)不孝敬父母、不友愛兄弟、驕橫暴戾、不服從君長命令的人,就應(yīng)向上級報告。如果有這樣的人卻不報告,叫包庇壞人,要判五刑之罪。”主管這方面事務(wù)的官員報告后退下。所以,鄉(xiāng)長們回去以后,都修養(yǎng)品德,推薦賢才,桓公親自接見被推舉的人,授他們以官職。桓公命令官長每年紀(jì)錄有功之臣,以便上報備案,從中遴選出賢能的官員提拔使用。推薦時說:“我這里有這樣的官員,他功勞卓著,品德高尚,謹(jǐn)慎正派,處事不失時機,能以勸勉的辦法治理百姓,制止誹謗,這個人足以替補不稱職的官員。”然后桓公就召見被推薦的人,和他談話,估量審視他的素質(zhì),看他是否可以輔助完成國事,確實可提拔當(dāng)大官的就委以重任?;腹€以國家可能遇到的患難詰問他,如果問不倒,再退而詰問鄉(xiāng)里的事情,以觀察他的能力,如沒有大毛病,就晉升他做上卿的助手。以上鄉(xiāng)長推薦,官長選拔,國君親自面試,叫做三選。國子、高子回去后整治鄉(xiāng)政,鄉(xiāng)長回去后整治連政,連長回去后整治里政,里有司回去后整治軌,軌長回去后整治伍,伍回去后整治家。所以百姓中凡有好的,可得到推舉,百姓中凡有壞的,要受到誅罰。政令定下以后,鄉(xiāng)里不逾越長幼的次序,朝中不逾越爵位的等級,沒有德行的男人不能入伍,沒有德行的女人不能外嫁。這樣,百姓因此都努力向善。與其在鄉(xiāng)里做好事,不如回到里中做好事;與其在里中做好事,不如回到家中做好事。所以大家都不敢只圖一時的便宜,都有一年的計劃;都不敢滿足于一年的計劃,都有終身立功的打算。桓公問:“伍鄙怎樣治理?”管子回答說:“按照土地的肥瘠逐級降低賦稅的標(biāo)準(zhǔn),那么百姓就不會遷徙;為政不拋棄先君故舊,百姓就不會茍且從事;山林河澤依照時令開放或封禁,百姓就不會隨意出入砍柴捕獵;陸地、土山、井田等分配均平,百姓就不會怨恨;不侵奪農(nóng)時貽誤農(nóng)事,百姓就能富足;祭祀用的牲畜不過度屠殺,牛羊就能繁殖增加。”桓公問:“怎樣劃定百姓的居處?”管仲回答說:“建立郊野之政。規(guī)定郊野三十家為一邑,邑有主管的人;十邑為一卒,由卒帥領(lǐng)導(dǎo);十卒為一鄉(xiāng),由鄉(xiāng)帥領(lǐng)導(dǎo);三鄉(xiāng)為一縣,由縣帥領(lǐng)導(dǎo);十縣為一屬,由大夫領(lǐng)導(dǎo)。全國共分五屬,所以共設(shè)五位大夫,讓他們各自治理一屬的政事;另外再設(shè)五位政長,讓他們各自監(jiān)察一屬的政事。所以五位政長的職責(zé)就是監(jiān)察五位大夫的治理情況,五位大夫的職責(zé)就是監(jiān)察縣帥的治理情況,縣帥的職責(zé)就是監(jiān)察鄉(xiāng)帥的治理情況。”桓公說:“各自治理好所管轄的地方,不要有人放蕩怠慢而不服從治理!”

 

3  桓公為政既成

〔原文〕

正月之朝,五屬大夫復(fù)事①。桓公擇是寡功者而謫之②,曰:“制地、分民如一,何故獨寡功?教不善則政不治,一再則宥,三則不赦。”桓公又親問焉,曰:“于子之屬,有居處為義好學(xué)、慈孝于父母、聰慧質(zhì)仁、發(fā)聞于鄉(xiāng)里者,有則以告。有而不以告,謂之蔽明,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桓公又問焉,曰:“于子之屬,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眾者,有則以告。有而不以告,謂之蔽賢,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腹謫栄?,曰:“于子之屬,有不慈孝于父母,不長悌于鄉(xiāng)里、驕躁淫暴、不用上令者,有則以告。有而不以告,謂之下比,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五屬大夫于是退而修屬,屬退而修縣,縣退而修鄉(xiāng),鄉(xiāng)退而修卒,卒退而修邑,邑退而修家。是故匹夫有善,可得而舉也;匹夫有不善,可得而誅也。政既成矣③,以守則固,以征則強。

〔注釋〕

①五屬大夫,參見上篇,齊國將邊鄙分為五個部分后相應(yīng)設(shè)立的五個地方首長。②謫:譴責(zé)。古代又指貶官。③政:此指鄙野之政,與上篇都城之政不同。

〔譯文〕

正月初一朝見的時候,五屬大夫匯報工作?;腹羲麄冎姓儾畹募右宰l責(zé),說:“劃定的土地和分配的百姓都是相同的,為什么只有你沒有做出好的成績?教育不善,政事就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理,一次兩次可以原諒,第三次就不能寬赦了。”桓公又親自過問他們的工作,說:“在你所管轄的屬里,發(fā)現(xiàn)平日行義好學(xué)、孝敬父母、聰明仁惠、在當(dāng)?shù)赜幸欢暤娜?,就?yīng)向上級報告。如果有這樣的人卻不報告,叫埋沒賢明,要判五刑之罪。”主管這方面事務(wù)的官員報告后退下?;腹謱λ麄冋f:“在你所管轄的屬里,發(fā)現(xiàn)勇敢強健、力氣出眾的人,就應(yīng)向上級報告。如果有這樣的人卻不報告,叫埋沒賢能,要判五刑之罪。”主管這方面事務(wù)的官員報告后退下?;腹詈笥终f:“在你所管轄的屬里,發(fā)現(xiàn)不孝敬父母、不友愛兄弟、驕橫暴戾、不服從君長命令的人,就應(yīng)向上級報告。如果有這樣的人卻不報告,叫包庇壞人,要判五刑之罪。”主管這方面事務(wù)的官員報告后退下。五屬大夫于是回到各自的轄地整治屬的政事,屬退下來就整治縣,由縣退下來就整治鄉(xiāng),由鄉(xiāng)退下來就整治卒,由卒退下來就整治邑,由邑退下來就整治家。所以百姓中凡有好的,可以得到推舉;百姓中凡有壞的,要受到誅罰。政令確定以后,用它來守國則固若金湯,用它來進(jìn)攻則強大無比。

 

4  管仲教桓公親鄰國

〔原文〕

桓公曰:“吾欲從事于諸侯,其可乎?”管子對曰:“未可。鄰國未吾親也。君欲從事于天下諸侯,則親鄰國。”桓公曰:“若何?”管子對曰:“審吾疆場,而反其侵地;正其封疆,無受其資;而重為之皮幣①,以驟聘眺于諸侯②,以安四鄰,則四鄰之國親我矣。為游士八十人,奉之以車馬、衣裘,多其資幣,使周游于四方,以號召天下之賢士。皮幣玩好,使民鬻之四方,以監(jiān)其上下之所好,擇其淫亂者而先征之。”

〔注釋〕

①皮幣:皮毛和帛,是諸侯國交往時相互饋贈的貴重禮物。②眺:通覜。諸侯國之間互相訪問,人數(shù)少的叫聘,多的叫覜?!沧g文〕齊桓公說:“我打算在諸侯國之間建立霸業(yè),時機成熟了嗎?”管仲回答說:“不行。鄰國還沒有親近我們。你想建立諸侯國之間的霸業(yè),就要首先和鄰國親近。”桓公說:“如何親近呢?”管仲回答說:“審定我國的疆界,歸還從鄰國奪來的土地,承認(rèn)鄰國疆界的合法性,不占鄰國的便宜;還要多多贈給鄰國禮物,派出使者經(jīng)常到周邊鄰國作親善訪問,以此使它們感到安定,這樣周邊鄰國就會親近我們了。請選派擅長外交的游說之士八十人,帶著車馬、衣裘和足夠的錢財,讓他們周游四方,用來籠絡(luò)和召納天下的賢能之士。皮毛、幣帛和玩賞之物,讓百姓販賣到各地去,以此來觀察各國朝野上下的不同愛好和追求,然后選擇其中奢侈腐化的國家首先征伐它。”

 

5  管仲教桓公足甲兵

〔原文〕

桓公問曰:“夫軍令則寄諸內(nèi)政矣,齊國寡甲兵,為之若何?”管子對曰:“輕過而移諸甲兵。”桓公曰:“為之若何?”管子對曰:“制重罪贖以犀甲一戟①,輕罪贖以鞼盾一戟②,小罪讁以金分③,宥間罪。索訟者三禁而不可上下,坐成以束矢。美金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鋤、夷、斤、④,試諸壤土。”甲兵大足。

〔注釋〕

①犀甲:犀皮制作的鎧甲。②鞼盾:飾以革制花紋的盾牌。③金分:即金錢。④鋤、夷、斤、:不同的農(nóng)具名稱。

〔譯文〕

齊桓公問道:“軍令已經(jīng)包含在政令中實施了,可是齊國缺少鎧甲和武器,怎么籌辦呢?”管仲回答說:“減輕對罪犯的懲罰,讓他們用鎧甲和武器來贖罪。”桓公說:“怎樣實施呢?”管仲回答說:“判死刑的罪犯可以用犀皮甲和一枝戟來贖罪,犯輕罪的可以用鞼盾和一枝戟來贖罪,犯普通小罪過的,罰他金錢,有犯罪嫌疑的,予以赦免。要求打官司的先禁閉三天,讓他們把訴詞考慮停當(dāng)。訴詞定下不變后,要交一束箭才給以審理。好的金屬用來鑄造劍戟,然后用狗馬來試驗是否鋒利;差的金屬用來鑄造農(nóng)具,然后用土壤來試驗是否合用。”桓公采納了管仲的建議,于是齊國的鎧甲和武器非常充足。

 

6  桓公帥諸侯而朝天子

〔原文〕

桓公曰:“吾欲南伐,何主?”管子對曰:“以魯為主。反其侵地棠、潛①,使海于有蔽,渠弭于有渚,環(huán)山于有牢。”桓公曰:“吾欲西伐,何主?”管子對曰:“以衛(wèi)為主。反其侵地臺、原、姑與漆里②,使海于有蔽,渠弭于有渚,環(huán)山于有牢。”桓公曰:“吾欲北伐,何主?”管子對曰:“以燕為主。反其侵地柴夫、吠狗③,使海于有蔽,渠弭于有渚,環(huán)山于有牢。”四鄰大親。既反侵地,正封疆,地南至于〈饣匋〉陰④,西至于濟⑤,北至于河,東至于紀(jì)酅⑥,有革車八百乘。擇天下之甚淫亂者而先征之。即位數(shù)年,東南多有淫亂者,萊、莒、徐夷、吳、越,一戰(zhàn)帥服三十一國。遂南征伐楚,濟汝⑦,逾方城,望汶山⑧,使貢絲于周而反。荊州諸侯莫敢不來服。遂北伐山戎,〈弗刂〉令支⑨,斬孤竹而南歸⑩。海濱諸侯莫敢不來服。與諸侯飾牲為載,以約誓于上下庶神,與諸侯戮力同心。西征攘白狄之地(11),至于西河(12),方舟設(shè)泭,乘桴濟河,至于石枕(13)。懸車束馬,逾太行與辟耳之溪拘夏(14),西服流沙,西吳。南城于周,反胙于絳(15)。岳濱諸侯莫敢不來服(16),而大朝諸侯于陽谷(17)。兵車之屬六,乘車之會三,諸侯甲不解累,兵不解翳,弢無弓,服無矢。隱武事,行文道,帥諸侯而朝天子。

〔注釋〕

①棠、潛:魯國古邑名。棠在今山東省金鄉(xiāng)縣東;潛所在地不詳。②臺、原、姑與漆里:衛(wèi)國古邑名。臺在今山東省費縣南;原、姑與漆里所在地不詳。③柴夫、吠狗:燕國古邑名,所在地不詳。④〈饣匋〉陰:地名,在齊國南面邊界。⑤濟:水名,古代四瀆之一。⑥紀(jì)酅:紀(jì)為古國名,其地在今山東省壽光縣東南,公元前690年為齊所滅。酅是紀(jì)國的城邑。⑦濟汝:渡過汝水。汝水即今河南省北汝河。⑧方城:山名,在今河南省葉縣南。汶山:岷山之別稱。此處汶山系指楚國的某座山名,所在地不詳。⑨〈弗刂〉令支:古國名。其地約在今河北省灤縣、遷安縣間,公元前 664年為齊桓公所滅。⑩孤竹:古國名。其地在今河北省盧龍縣,春秋時已亡,此處指攻伐原孤竹國所在地區(qū)。(11)白狄:狄族的一支。另有赤狄、長狄兩支,活動于我國北方地區(qū)。(12)西河:水名,在今河南省湯陰縣東。(13)石枕:古地名。在晉國境內(nèi)。(14)辟耳:古山名。在今山西省平陸縣西北。拘夏:辟耳山的溪谷。(15)絳:晉國都城。在今山西省翼城縣東南。(16)岳:此處指北岳恒山。(17)陽谷:地名,在今山東省陽谷縣北三十里。公元前657年秋天齊桓公在此大會諸侯。

〔譯文〕

齊桓公說:“我打算征伐南方,哪個國家可以作東道主供給我們軍用?”管仲回答說:“用魯國作東道主。我們歸還侵占它的棠和潛兩個地方,使我們軍隊在海邊有依托隱蔽的地方,在海灣可以停駐,在山區(qū)有牲畜的肉可吃。”桓公說:“我打算征伐西方,哪個國家可以作東道主供給我們軍用?” 管仲回答說:“用衛(wèi)國作東道主。我們歸還侵占它的臺、原、姑和漆里四個地方,使我們軍隊在海邊有依托隱蔽的地方,在海灣可以停駐,在山區(qū)有牲畜的肉可吃。”桓公說:“我打算征伐北方,哪個國家可以作東道主供給我們軍用?”管仲回答說:“用燕國作東道主。我們歸還侵占它的柴夫和吠狗兩個地方,使我們軍隊在海邊有依托隱蔽的地方,在海灣可以停駐,在山區(qū)有牲畜的肉可吃。”于是齊國與周邊國家都建立起睦鄰關(guān)系。歸還了侵占鄰國的土地,重新厘正了疆界以后,齊國的國土南至饣匋陰,西達(dá)濟水,北到黃河,東臨紀(jì)國的酅城,擁有兵車八百輛。然后選擇當(dāng)時最腐敗的國家首先發(fā)動進(jìn)攻。齊桓公即位后的最初幾年,東南方有很多腐敗的國家,如萊、莒、徐夷、吳和越等國,齊國一次出兵就征服了三十一個國家。于是又向南進(jìn)攻楚國,渡過汝水,翻越方城山,汶山也已經(jīng)可以望見了,迫使楚國向周王室朝貢絲帛然后才撤軍。荊州一帶的諸侯小國沒有誰敢不服從的。于是又向北進(jìn)攻山戎,打敗令支,擊潰孤竹然后才撤軍南返,海邊一帶的諸侯小國沒有誰敢不服從的。齊國與這些國家的諸侯締結(jié)盟約放在刷洗干凈的牛身上,以此向天地間的神靈發(fā)誓,愿永遠(yuǎn)和諸侯們并力同心。齊國又向西進(jìn)攻,占領(lǐng)了白狄的土地,到達(dá)西河附近,置備了船只和木筏,渡過黃河,直抵晉國的石枕。為了通過當(dāng)?shù)氐母呱缴罟?,齊國軍隊?wèi)业跗鸨?,勒緊馬韁翻越了太行山和辟耳山的拘夏峽谷,征服了西面的流沙和西吳。齊國還組織諸侯的軍隊守衛(wèi)周的王城,討伐晉亂,幫助晉惠公回到絳城繼承君位。北岳一帶的諸侯沒有誰敢不服從的,于是齊桓公得以在陽谷這個地方舉行大規(guī)模的諸侯盟會。總計齊桓公執(zhí)政期間,共組織過有閱兵儀式的盟會六次,乘車舉行盟會三次,諸侯們紛紛休兵卸甲,弓箭入庫。在消弭了諸侯國之間的戰(zhàn)亂,推行文治之道的基礎(chǔ)上,齊桓公率領(lǐng)各諸侯恢復(fù)了對周天子的朝見。

 

7  葵丘之會天子致胙于桓公

〔原文〕

葵丘之會①,天子使宰孔致胙于桓公②,曰:“余一人之命有事于文、武,使孔致胙。”且有后命曰:“以爾自卑勞,實謂爾伯舅③,無下拜。”桓公召管子而謀,管子對曰:“為君不君,為臣不臣,亂之本也。”桓公懼,出見客曰:“天威不違顏咫尺,小白余敢承天子之命曰‘爾無下拜’,恐隕越于下,以為天子羞。”遂下拜,升受命。賞服大輅④,龍旗九旒⑤,渠門赤旗,諸侯稱順焉。

〔注釋〕

①葵丘之會:葵丘,古地名。春秋時屬宋國,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境內(nèi)。公元前 651年夏齊桓公在此舉行諸侯盟會。②天子:指周襄王,公元前651年至前619年在位。宰孔:周王朝的公爵。③伯舅:因周襄王與齊桓公異姓,而姬姜有聯(lián)姻關(guān)系,故稱其伯舅。④大輅:諸侯朝見周天子時乘坐的大車。⑤龍旗九旒:綴有九條流蘇的龍旗。

〔譯文〕

諸侯在葵丘這個地方盟會時,周襄王派宰孔送祭肉給齊桓公,說:“我祭祀了文王、武王,讓宰孔送祭肉給你享用。”接著又命令說:“因為你謙卑勞苦,加上我應(yīng)稱你伯舅,可不必下拜受賜。”桓公召管仲商量如何處置這事,管仲回答說:“為君者不講君威,為臣者不講臣禮,這是造成禍亂的本源啊。”桓公很惶恐,出來接見宰孔說:“天子的威嚴(yán)離我不到咫尺之間,我小白豈敢接受天子‘不必下拜’的命令,這樣恐怕我會犯過失,給天子帶來恥辱。”于是下階再拜稽首,然后才登堂接受胙肉。周襄王賞給他大輅車、綴有九條流蘇的龍旗和渠門大旗,諸侯們都稱頌齊桓公的舉止順乎禮儀。

 

8  桓公霸諸侯(一作諸侯歸桓公)

〔原文〕桓公憂天下諸侯。魯有夫人、慶父之亂①,二君弒死②,國絕無嗣?;腹勚?,使高子存之③。狄人攻邢④,桓公筑夷儀以封之⑤,男女不淫,牛馬選具。狄人攻衛(wèi)⑥,衛(wèi)人出廬于曹⑦,桓公城楚丘以封之⑧。其畜散而無育,桓公與之系馬三百。天下諸侯稱仁焉。于是天下諸侯知桓公之非為己動也,是故諸侯歸之?;腹T侯之歸己也,故使輕其幣而重其禮。故天下諸侯罷馬以為幣,縷綦以為奉,鹿皮四個;諸侯之使垂橐而入,稛載而歸。故拘之以利,結(jié)之以信,示之以武,故天下小國諸侯既許桓公,莫之敢背,就其利而信其仁、畏其武?;腹煜轮T侯多與己也,故又大施忠焉。可為動者為之動,可為謀者為之謀,軍譚、遂而不有也⑨,諸侯稱寬焉。通齊國之魚鹽于東萊⑩,使關(guān)市幾而不征,以為諸侯利,諸侯稱廣焉。筑葵茲、晏、負(fù)夏、領(lǐng)釜丘(11),以御戎、狄之地,所以禁暴于諸侯也;筑五鹿、中牟、蓋與、牡丘(12),以衛(wèi)諸夏之地,所以示權(quán)于中國也。教大成,定三革(13),隱五刃(14),朝服以濟河而無怵惕焉,文事勝矣。是故大國慚愧,小國附協(xié)。唯能用管夷吾、寧戚、隰朋、賓胥無、鮑叔牙之屬而伯功立(15)

〔注釋〕

①魯有夫人、慶父之亂:指魯莊公的夫人哀姜和他的弟弟慶父私通,殺了太子般,又殺了魯閔公,造成魯國的動亂。②二君:指太子般和魯閔公。③高子:齊國上卿高奚敬仲。④邢:古國名。姬姓,為周公后代所建。⑤夷儀:邢國城邑,在今山東省聊城縣。⑥衛(wèi):古國名。姬姓,周武王之弟康叔所建。⑦曹:衛(wèi)國古邑名,在今河南省滑縣舊縣城東。⑧楚丘:衛(wèi)國地名,在今河南省滑縣東南。⑨譚、遂:譚,古國名。其地在今山東省濟南市東,公元前684年為齊所滅。遂,古國名。其地在今山東省寧陽縣北,公元前681年為齊所滅。⑩東萊:齊國地名。(11)葵茲、晏、負(fù)夏、領(lǐng)釜丘:與少數(shù)民族戎、狄接壤地區(qū)的四個軍事要塞的名字。(12)五鹿、中牟、蓋與、牡丘:同上注,均為要塞名。五鹿在今河南省濮陽縣;中牟在今河南省中牟縣;蓋與在今山西省和順縣;牡丘在今山東省茌平縣。(13)三革:指甲、胄、盾。(14)五刃:指刀、劍、矛、戟、矢。(15)管夷吾、寧戚、隰朋、賓胥無、鮑叔牙:齊國的五位卿、大夫。

〔譯文〕

齊桓公關(guān)心著天下諸侯的事情。魯國發(fā)生了哀姜和慶父淫亂禍國的事件,兩個國君先后被殺,君位沒有人繼承?;腹犝f后,派高子去魯國立僖公為君,使魯國得以保存下來。北方的狄人進(jìn)攻邢國,齊桓公就在夷儀修筑城堡,讓邢國遷到那里,使邢國的百姓避免了狄人的奸淫擄掠,牛馬如數(shù)得到保存。狄人進(jìn)攻衛(wèi)國,衛(wèi)國的百姓被迫出走到曹邑避難,齊桓公就在楚丘這個地方建造城堡讓他們重 建家園。他們的牲畜在戰(zhàn)亂中散失了,無法繁殖恢復(fù),桓公就送給他們養(yǎng)在馬廄里的三百匹良馬。這樣天下諸侯都稱贊桓公仁德。于是天下諸侯都知道桓公的這些舉動并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所以諸侯們都?xì)w附于他。齊桓公知道天下諸侯歸附他,所以就讓諸侯們帶著輕微的禮物來朝見,而用重禮回贈他們。所以天下諸侯朝見時用劣馬做禮物,用麻織的粗布做托玉器的襯墊,送來的鹿皮也不是整張的。諸侯的使者空著口袋而來,卻都滿載而歸。由于齊國用利籠絡(luò)他們,用信結(jié)交他們,用武力威懾他們,所以天下的小國諸侯一旦與桓公締結(jié)盟約,就沒有誰敢背棄。這是因為貪圖他的好處,相信他的仁義,懾服他的武力?;腹捞煜轮T侯都服從自己,所以又大力施展他的忠信,可以采取行動幫助諸侯的就去行動,可以為諸侯謀劃的就去謀劃?;腹绍婈牅绲袅瞬环乃淖T和遂兩個小國,但自己不去占有而把它們的土地分給諸侯,所以諸侯們稱頌他的寬宏大度。他取消對車夷一帶魚鹽的禁運,命令關(guān)市對過往的魚鹽只檢查而不收稅,用這個辦法使諸侯得到實利,諸侯們都稱頌他能廣施恩惠。他下令修筑葵茲、晏、負(fù)夏、領(lǐng)釜丘等幾個要塞,用以防御戎人和狄人對鄰近各諸侯國的侵掠;他還下令修筑五鹿、中牟、蓋與、牡丘等幾個關(guān)隘,用以捍衛(wèi)諸夏的要地,并向中原各國顯示自己的權(quán)威。桓公為了霸業(yè)而從事的教化終于大見成效,于是甲胄盾和刀劍矛戟矢都封存收藏而不用,穿著朝服西渡黃河與強大的晉國盟會也絲毫不必害怕了,這是文治的成功。所以大國都自慚不及,小國紛紛歸附。這一切都是因為齊桓公能重用管仲、寧戚、隰朋、賓胥無、鮑叔牙這批人才,霸業(yè)正是因此而建立起來的。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