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別山位于中國湖北省、河南省、安徽省三省交界處,東南西北走向,處于北緯31度,東經(jīng)115度。西接桐柏山,東為張八嶺,三者合稱淮陽山。是長江、淮河的分水嶺,秦嶺余脈,長 270 千米,褶皺斷塊山。 大別山第一高峰白馬尖(一稱霍山),海拔1774米,位于安徽省霍山縣南;第二高峰天堂寨,海拔1729.13米,位于湖北省羅田縣、英山縣和安徽省金寨縣三縣交界處。相傳一個偶然的機會,唐朝著名詩人李白登上大別山第一高峰白馬尖山頂,顧盼山脊南北兩側(cè)的風景,贊嘆曰:“山之南山花爛漫,山之北白雪皚皚,此山大別于他山也!”大別山由此得名。
大別山山地地質(zhì)構(gòu)造基礎是古生代華力西中期的秦嶺大別山褶皺帶。主要由前震旦紀地層和侵入巖構(gòu)成,以花崗巖、片麻巖等為主。麻城以東部分受燕山運動影響更為顯著。山地經(jīng)褶皺後,曾一度準平原化?,F(xiàn)今山地輪廓為此後的斷層運動所形成。斷層運動至今仍在進行,1923年霍山大地震即為明顯一例。山地被斷層分割成許多菱形斷塊,東南側(cè)黃梅到桐城一帶,山麓線挺直,山坡陡到50°以上,是明顯的斷層崖。山地南北側(cè)修建了許多水庫,有梅山、佛子嶺、白蓮河、響洪甸等水庫。大別山區(qū)是中國茶葉主產(chǎn)區(qū),其中皖西六安瓜片、豫南信陽毛尖、鄂東北的漢綠、皖西霍山黃芽都是有名的品種。板栗、油桐、油茶、烏桕、漆樹等經(jīng)濟林木在低山丘陵區(qū)廣布。
大別山中山面積約占全部山區(qū)15%,其馀多為低山丘陵。山間谷地寬廣開闊,并有河漫灘和階地平原,是主要農(nóng)耕地區(qū)。山地多深谷陡坡,地形復雜,坡向多變,坡度多在25°~50°。大別山地勢較高,南北兩側(cè)水系較為發(fā)育,分別注入長江和淮河。注入長江的主要河流有□水、□水、大悟河、灄水、潛水等;流入淮河的主要河流有□河、竹竿河、潢河、灌河、史河等。
大別山為革命老區(qū).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天堂寨為中心的大別山區(qū)是中國紅軍第四方面軍誕生的搖籃,無數(shù)熱血男兒走上了不屈的抗爭道路。長征會師后的8萬紅四方面軍主力為共和國的誕生立下了不可磨滅的汗馬功勞!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拉開了戰(zhàn)略進攻的序幕。1948年,劉鄧總部在天堂寨腳下的九資河召開戰(zhàn)略部署會議。從鄂豫皖這片大別山里走出了共和國的1位元帥、2任國家主席和300多個開國將軍?!饺绱硕鄫?,引無數(shù)英雄竟折腰!
山川秀美,地靈人杰。這里還是明代“醫(yī)圣”萬密齋、京劇鼻祖余三勝、辛亥革命元勛張振武、方志學家王葆心的故鄉(xiāng)。滄桑的古老歷史,豐富的人文資源,眾多的英才豪杰,傳奇的風云故事,神秘的遺址遺跡……,這一切,無疑使這片古老而又青春的土地更增光彩,更顯風流,也構(gòu)成了天堂寨獨具魅力的人文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