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玩鑒定十八法 第一部分
第一法 看包漿
無論是瓷器、木器、銅器,還是玉器、硯臺、印石等,各類傳世的古玩藝術品,因年長日久,器品上均會留下歲月侵淫的痕跡,即所謂包漿。有包漿的器物只要拿干凈的燥布輕輕的揩擦,立即就會出現(xiàn)一種光亮,而且有越揩越亮的感覺,這就是所謂日包漿亮。有人為了追求包漿效果,常常將新品用蠟打,皮鞋油擦,椰子油擦,色拉油浸,于是也出現(xiàn)了一種光亮,但僅僅是一種膚淺的浮光,玉精光深邃的包漿亮差之千里。近年作偽的銅器,如佛像、香爐等,可以做成舊色,看似古色古香,可是難以造成包漿亮,就露出破綻。用氨水等化學藥水浸泡的瓷器,可退去火光,形成一定程度的寶光,卻毫無包漿。木器更是這樣,凡是高級的木器,如紫檀、黃花梨、紅木、烏木等其本身就有一種油性,加上包漿,就會越揩越亮,精光內含,靈氣四溢,另人百看不嫌??墒怯腥瞬恢鼭{的珍貴,硬是用熱水和洗潔精,將包漿洗的一干二凈,變的白乎乎、燥兮兮,毫無靈氣可言,殊為可惜。 禁用詞語如古籍善本、書畫也同樣村子包漿,不過沒有出現(xiàn)光亮,只是一種舊色,陰陽面有明顯的色差,作偽書畫用茶水噴灑,混充包漿,正反面就沒有色差。有種色差也稱陰陽面,請參見《辨陰陽》。 包漿是一種難以偽造的時代特征,傳世時間越久,包漿也越深,因而容易出現(xiàn)包漿亮。包漿是傳世古物的標志,新品與舊物的試金石。只要學會看包漿,即能鑒別器物的新舊,推斷其年月的長短,可以少花冤枉錢! 自從北京王世襄先生在80年代發(fā)表《明式家具珍賞》后,海內外掀起了收藏中國古典家具熱潮。在各大拍賣行中,中國古典家具特別是黃花梨、紫檀、鐵梨、雞翅以及紅木家具,價格直線攀升,出現(xiàn)了數萬元乃至千萬以上意見的高價。這一收藏熱更折射到大街小巷,人們都想爭購古典家具,以圖厚利,于是高仿品便應運而生。他們用現(xiàn)代化的加工手段和作舊技術,一件件貌似古樸蒼勁的名木家具便陸續(xù)上市,同時涌向拍賣行。要識別是傳統(tǒng)舊物還是高仿新品,關鍵的一點便是看包漿。新品易仿,而包漿難造。如傳統(tǒng)的黃花梨家具,就有一種因年長日久而形成的包漿,有類似緞子一樣的輝光,且越揩越亮。因為高級名木的特性,加上長年累月空氣侵蝕、手摸布揩等附上的一種“油層物質”,這是傳世物品的珍貴“衣裳”,任何仿品,都無法與其類同。兩者比較,完全是不一樣的感覺。所以,新老器物只需觀其是否村扎起包漿便可知其真?zhèn)?!同時用手撫摸來回滑動,舊物有一種滑不溜手的感覺,即所謂手感。木器、銅器、瓷器等都有相同的道理。 有一位外地企業(yè)家托朋友當眼,高價購入了一張黃花梨畫桌,十分高興,因他初涉古玩界,還不懂如何讓看包漿,用打火機照看桌子背面,倒是完全古舊,其實那是木匠采用舊桌木板貼襯,蒙混過關。所以,看木器的關鍵先要設法觀看真家伙,仔細觀察,留下印象,方能識別贗品。其實,黃花梨新品也完全可以收藏,因材料越來越少,也越來越貴。至今正宗材料價值昂貴,可知收藏前景看好,只是舊物與新品,在歷史價值上有天壤之別,不能混為一談。; 最近在古玩市場出現(xiàn)了一張前屏“全拷頭”架子床,主人介紹說是紅木制作,一流水平。粗看是紅木,是色澤近黑的一種老紅木,從床杠起全都采用“拷頭”的床較為少見,不僅做工考究,而且甚有氣派。但仔細觀察不見包漿,木紋又未見黑線,因老紅木雖黑,也一定有若隱若現(xiàn)的黑線。一無黑線,二無包漿,就應排除第一印象。難道不是紅木?再仔細觀察才發(fā)現(xiàn)是花梨木涂上染發(fā)液而成,原來包漿早已被罩掉、染黑,終于發(fā)現(xiàn)了破綻。因此如發(fā)現(xiàn)器物無包漿,就要注意有偽!特別是木器尤應注意。 有兩把黃花梨南宮帽椅,從照片看上古色古香,且有一塊牙板是新補,可是椅子毫無包漿,令人懷疑。據說椅面也不是藤面,而是板面。因為藤面容易鑒別,藤面愈細,質量愈好,年代也較遠,而且制作比較難,今缺乏古代舊藤,采用新藤則一目了然??墒怯米髯鍏s十分方便,也容易作舊,因此可以作出判斷,此椅盡管要價高,實為新仿無疑,新配的牙板是故意釋放的煙幕,以起到誘導作用。另有一種方法是將椅子材料,全用石灰水浸泡,椅腳再用鹽鹵或硝酸浸過,然后對方在露天場地,任其風吹雨打日曬。這樣時間一久,木質已完全褪色變灰白,然后再將整把椅子的全部零件捆起來,當作年久散架之椅出售。這種“散伙”之椅,榫頭等處也都老舊,仿出磨損痕,容易令人上當! 傳世的瓷器也同樣有包漿?,F(xiàn)在高仿紅釉器,如瓶、盆、罐等,缺乏鑒別經驗的人看不出是新是舊,可用布揩。舊瓷充滿包漿,新瓷卻沒有。有包漿的舊瓷用手去摸,沒有澀度,比較滑手,新器沒有這種感覺。這主要是包漿在起作用。最近發(fā)現(xiàn)高仿青瓷海浸作偽之法,即讓剛出窯的仿晉唐瓷品,如怪獸、羊、天祿等,用網袋包裹,全部沉到海水里,并設法讓一些寄生物如海貝、牡蠣等來叮吸。一年以后,打撈上來,再將寄生物大部分清理掉,只留下小的以及剩余的痕跡,混充古物。對這種“新發(fā)明”稍不注意即會上當,因為出水、出土的古物不存在包漿,藏家不可不察。 櫸木有很漂亮的木紋,像雞翅木,俗稱’雞翅櫸“,為櫸木上品,其木紋有如行云流水,特別是紅櫸因為年代遠,文物和理事價值高。甚至是櫸木的本身,也是幫助鑒別產地的作證。如故宮所藏的明式黃花梨架子床,制作異常精美。該床由山禁用詞語家捐獻,究竟產地在哪里引起有關專家爭議,而王世襄先生就是根據一根床柱子是櫸木斷定為蘇州產品,因為蘇州出產櫸木,但寧波何嘗不產櫸木?該床蘇甬之爭姑且不論,斷定該床為南方出品,則無可爭議??傊詹貍魇兰揖?,對紀念銘文和包漿、銅件銹色,以及了解木材本身,都有相當重要意義,可千萬別忘了傳世銘文有包漿。前幾天有消息說鄉(xiāng)下有”康熙銘款“的條桌要轉讓,因銘文的吸引力,發(fā)心趕去,一看倒確實是康熙年制字樣,但墨色漂浮,筆力軟弱,更無包漿,顯然是后添款,一目了然。
點圖進入相冊
圖為作者與開創(chuàng)中國三大詩派之一的“新古詩”,被尊為“世界桂冠詩人”;首創(chuàng)中文“電腦”一詞,被譽為“中華電腦之父”;在企業(yè)管理方面卓有貢獻,被稱為“企管大師”----范光凌一起鑒定漢畫藏品。
第二法 聽音韻
據傳五代柴窯有“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之說。柴窯雖已失傳,今天縱然發(fā)現(xiàn)柴窯碎片亦成國之瑰寶,所以我們已經無法聆聽“聲如磬”的的柴窯音韻了。但這一說法證明聽音鑒別古已有之。鑒別聲音大致可區(qū)分一下幾種:“叮?!?、“咚咚”、“當當”、“嗡嗡”、“的的”、“篤篤”、“仄仄”、“樸樸”等。翡翠以及玉器相互敲擊,會出現(xiàn)“叮叮”的金屬聲,并伴有“仄仄”之音。壽山名石白芙蓉,敲擊有的的之聲,而人工模壓成形的人造翡翠和白芙蓉,雖然以假亂真,但畢竟混有化學成分,其聲音和真品相比會有差異。 剛剛出窯的新瓷,因胎骨堅實,火氣方剛,其身“叮?!比缃饘?。而年久的瓷品,經過歲月和外部因素的陶冶,其聲“咚咚”。“叮咚”之音似很分明,但有些器品具體聽來卻又似“咚”如“?!?,無疑老者偏“咚”,新器偏“?!薄魇滥觊L日久的大瓶或大碗,有響亮的“當當”聲,其音如銅,并伴隨“嗡嗡”余韻,久久不散,真令人覺得有聲自天外來,聲越響、韻越長就越佳。有些經過修補和暗裂的瓷器,一敲就有吵啞聲。 古人甚至鑒別硯臺也聽敲擊聽音,有說“篤篤”,有說“樸樸”。老墨不僅崩缺處發(fā)亮,且聲音“叮?!保履蛩謸]發(fā)未盡,“樸樸”呈木聲。當然不同的物品和不同的敲擊器,會有不同的聲音。因此,音樂家用大小厚薄不同的碗,敲擊出動人的樂曲,令人賞心悅目,回味無窮。這大概是聽音鑒別的延伸和妙用。 在古玩買賣中,常有編故事、發(fā)誓和聲東擊西的現(xiàn)象,就需察言觀色,細看細想,尤其要聽口音。其實有些一聽即明,筆者稱之為“聽古玩”。如北方各地送來的名器大器,沒有不假之理,難道送貨人不怕冒風險,收藏家只有南方有?! 紫砂茶壺是十分流行的茶具,不僅陶都宜興生產的紫砂壺名聞海內外。而寧波慈城在晚清時也曾經生產紫砂壺,以及盆.罐.缽之類,窯名為“玉成窯”,有說是“玉岑窯”。制壺藝人有何心舟.玉東石等,提款有梅調鼎.姚梅伯等人,山農豐粟居士.艾農的等為之鐫刻。壺色多為黃里透紅,非常精致細膩,光亮滋潤。這種壺色為玉成窯特有,可知配出如此精美雅致的色澤,為配泥師的杰作!據說玉成窯只生產了七年,便不再續(xù)產,給后人留下了遺憾! 近年宜興有專門仿玉成窯的作品問世,形象頗為逼真,但仔細比較,沒有真品紅潤細潔,文字和刻工也不及真品有功夫。由于年代久遠和傳世品不多,至今已很難覓得玉成窯作品。前幾天,有友忽然告以佳音,說寧波慈溪發(fā)現(xiàn)了玉成窯茶壺,約我前去觀賞。當主任出示茶壺時,玉成窯特有的壺色頓使人心曠神怡。壺為三柱提梁,是何心舟的杰作,上有半粟居士銘文,“沙水一壺一氣清”,可謂人見人愛,壺也完好無損,可是當用蓋輕敲壺身時,有些“樸樸”的沙啞之聲,證明此壺已有裂紋,只是裂紋細小不用放大鏡,難以發(fā)現(xiàn),殊為可惜!所以用蓋輕敲壺身是檢驗有無裂紋的最好辦法?,F(xiàn)在雖然普通商品壺價格已跌至每把幾元,但高級工藝大師的壺依然要每把數萬,傳世名家名壺更是價值高昂。多年前,一把明代李茂林的紫砂壺,成交價為150萬人民幣。名壺倘有不一察覺的裂紋,其價值就大打折扣。所以購砂壺時定要輕敲、細聽“音韻”。另一種是經過修補的紫砂壺和瓷器,也能用聽音鑒別。近年因補瓷技術已基本過關,高手修補出的作品,很難看出,特別是不容易引起注意的地方,常被忽視。當然輕敲時要征求主人同意,薄胎瓷器應避免使用此法!以免損壞(可采用《透胎骨》)!一般修補過的瓷器,在修補處其音沙??! 用敲擊之法,也能用以鑒別青銅器。新鑄的青銅偽器,盡管表象銹跡斑斑,經敲擊聲音大多比較清脆,露出新銅聲韻。而經過地下腐蝕較深、年代久遠的青銅器,銅質已基本礦化,所以聲音以渾濁沙啞者居多。當然在北方極其干燥又純粹的土層中出土之青銅器,敲擊之音也有較響亮的。
點圖進入相冊
明。銅胎香爐
第三法 辨陰陽
一件漆器,新與舊引起爭議,因底部光亮如新,令人懷疑;一只未上漆的黃花梨底座,也同樣如此,表面看似舊物,視底卻如新品。其實,這就是所謂陰陽面。器物表面即陽面因常受光線和揩擦的影響,所以比底部舊,而底部即陰面也就比陽面新了。在通常情況下,有陰陽面之物其新舊應不言而喻。否則倒反而可疑了。象牙器對光比較敏感,仔細觀察就有因長期背光和面光而形成的陰陽面。這些陰陽色差均勻自然,一般色越深越濃,年代也越久。據筆者觀察,在同樣條件下,骨嵌和牙雕,清末民初之物,其色為白色和微黃,稍黃的為清中晚期,微紅或稍微的為清中期和早期,帶微黑開裂的為明或更早之物。相對來說骨嵌受色的影響較慢又較淡。有些用煙熏成的牙雕,其色浮于淺表,用藥水浸過的象牙,呈紅褐色沒有陰陽色差。古瓷也常有陰陽面,這是古人用松柴燒窯,窯火陰陽相背而產生的時代特征。現(xiàn)代設備就不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有些仿器偽者為了取得這一特征,故意在一面多上了一次薄釉,給人造成陰陽面的錯覺,但仔細觀察能看出分界線,破綻畢露。 近年來瓷器偽品大量仿造,因石灰釉甚薄,無論真贗陰陽面很難看出,但推而廣之,可將土銹當作陰陽面來看,土銹多的為陰面,沒有的為陽面。有些贗品在生坯時就造成偽銹頗能以假亂真,或者燒成后,用硝酸黃土包裹,硬做土銹。但沒有規(guī)律,要善于識別?!袄钐泼魅碎g少,趙宋官窯晨星看”,收藏者不能有僥幸心理。 書畫作品也皆有陰陽面,因而在以前提及,不在贅述。 柴、汝、官、哥、定、鈞,世傳六大名窯,今柴窯因遺物和窯址均無法尋找,而被除名,變成“五大”了,令人遺憾。柴窯窯址一說在河南,一說在浙江。古陶瓷專家陳萬里就認為在浙江。他有“吳越柴窯飾棱”之句。柴窯并非天青一色,還有禁用詞語顏色,其特點是胎質極薄。筆者曾見唐代越窯蓮花盞,胎厚度僅一厘米。即可印證其稍后的五代柴窯實為薄胎。而有些專家認為非胎薄而是釉薄。 宋以前和清初瓷器并無官民之別,只有粗精之分。而官搭民燒很有可能使精品流落民間,廣大收藏愛好者,如遇薄胎越窯作品,要考慮是否即是被遺忘了的柴窯。 瓷器的陰陽面有些需仔細分辨,有些非常清晰,但要通過照片圖像表達卻又較為困難。照片因為光線的關系,常有失真現(xiàn)象,如祭紅八棱碗,實物的陰陽面非常清晰,但從照片上看卻不明顯。
第四法試沉浮
隨著金銀飾品保值系數的下降,人們把目光投向寶石,于是“七皇一后”,即鉆石、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金綠貓眼、歐珀、翡翠和珍珠。這些寶石早在民國時期就已有人工合成的仿品,今年的造假技術更連技術測試也難辨真?zhèn)危虼肆钤S多人不敢貿然介入。其實寶石可用簡易的試沉浮辦法來鑒別真?zhèn)?,合成硅裸石即人造鉆石以及禁用詞語人造寶石,在3.33克/厘米3重液中上浮,而真品下沉。 紫檀、烏木、紅木、鐵梨木皆沉于水,而雞翅木上浮?;ɡ婺酒贩N最多,古玩界有黃花梨、紫花梨、老花梨、新花梨和草花梨之分。草花梨木紋粗疏,是最差的一種。新花梨為清末民初最普通的一種。老花梨為清中晚期之物與新花梨相比多了“S”型木紋,皆浮于水。紫花梨為清中早期之物,亦有“S”紋,并有如云如浪般的暈紋,頗為名貴,浮于水。最珍貴的黃花梨,據傳又有多個品種,但據筆者多年觀察,為人所共識的惟見兩種:一種色黃,紋細長,不見紅黑木紋;一種色紅,紅黑木紋明顯,有清香。兩者皆木質細膩滋潤,有類似“狐貍面”的小棕眼。后者最易同一種紅黑紋路明顯的新紅木相混淆,這就需試沉浮,黃花梨浮而紅木沉。老根黃花梨亦有半沉半浮的。另一種較名貴的木材為癭木,細分有黃花梨癭、楠木癭、樟木癭等。癭木其實是樹瘤,廣義上常把有美麗木紋的老樹根也當作癭木。癭木較脆,所以常作面板和底座使用,盡管分量甚重,卻浮于水。還有人所共知名木黃楊(色金黃,分量極重)以及色較白,質稍軟的白楊和奉化黃楊(又稱大葉黃楊),皆浮于水。 浮與沉主要是物質的分子結構緊密與否之故。分子結構越緊密,分量越重,吸水性也越差;分子結構越松,分量也越輕,吸水性也越好,同時透氣性也越好。蘇州留園有一個“楠木廳”,廳內的所有家具均為楠木制成,非常氣派。楠木屬于浮于水的木材,不變不翹不裂而分量又輕,實為優(yōu)質楠木之一,是制作家具的好材料。楠木似乎已不多見,銀杏木幾乎跟楠木一樣,有火化石之稱,木浮于水,但常被用來做隔板和木對聯(lián)。近見有特大的木對聯(lián),約高3米、闊50厘米,書體為宋微宗瘦金體,聯(lián)云“融結功夫易窮,故憑彩筆親模寫”,并有“徹制徹畫并書”款,此款卻落在上聯(lián)左下方。四周為間隔深雕,類似吉子的回紋與花卉,異常氣魄雄偉。然其為何種木而又非櫸木,正面又因年長日久常以揩擦,變得光滑,木筋顯露,十分沉重,但浮于水。此物應是南宋宮廷遺物,彌足珍貴。浮類木材能與烏木、紫檀比美的則是雞翅木,很少見。而雞翅又分兩種:一種黑子白紋,較為堅密,俗稱“野雞翅“更為罕見”,多用于清中早期的床柱和沙櫥小框;另一種色偏紅質地略松,分量也稍輕,紋路略粗獷美觀,偶見有大器。近見明式架子床一張,圍屏皆為透雕,據說王世蘘先生一見照片后大架贊賞,說與黃花梨一樣作工,價值也不相上下。另見清中期雞翅木大書櫥一口,花紋格外漂亮,足為“鵝頭足”,櫥門刻有明詩:紅豆生南國……耐人尋味,但這樣的大器不多。另有如雞翅木底座和小盒子等,藏家也非??粗?。與雞翅木近似的是鐵梨。鐵梨也有兩種:一種偏紅近似紅木但質地稍粗,無黑筋;另一種偏黑,接近雞翅木,但鐵梨沉于水。近年從越南、緬甸進口的類似雞翅木的材料,紋路近似,但分量超重,混充雞翅木。因為雞翅木是極度輕的,幾乎跟杉木一樣,不能不察。有一種古玩叫琥珀,色紅透明的稱血珀,最名貴,屬紅松枝,不透明的稱蜜蠟,屬白松脂,金黃色的琥珀又稱金珀,均為松脂埋藏地下多年受高溫高壓影響而成,有“千年金珀,萬年琥珀”之說。如金黃色的金珀內有昆蟲包裹,就更加珍貴。必須注意的是,現(xiàn)代贗品用一種高分子的化學材料制成人造貨,也能把昆蟲、螞蟻等包裹進去,其美質不亞于真品。但真品體質輕,浮于水,無氣泡。仿品體重有氣泡。用針扎,仿品可扎成小孔,而真品一扎掉渣。特別漂亮的琥珀也屬于高檔玉石。據近代張華《博物志藥物》引《神仙傳》載:松柏脂入地,千年化為茯苓,茯苓化為琥珀。《本草綱目》有“虎死精魄入地化為石,此物狀似之,故名琥珀”之說。 今年古琴贗品多以杉木為之,甚至仿出漆面斷紋,真假難辨。而古琴應以桐面梓底,要求甚嚴。也有面底皆用桐木。據說一桐木置水中取上半浮者為面,下半沉者為底,浮為陽沉為陰,俗稱“陰陽琴”。又有純陽琴,即面底全用浮水之上半部,不用陰材。純陽琴傳聞有暮夜陰雨彈之聲不沉之奇效。而令人收藏已不管聲音之如何,何況十琴九無弦,有弦亦缺知音了。明代之琴已極罕見,拍賣價每面在十萬元以上。古墨的拍賣價也極昂貴,而且國家也禁止出口。明末清初之墨,多已失重,輕如鴻毛,大有浮于水之感,其實皆下沉。筆者作過多次“沉墨”實驗。 第五法 說紋路 瓷器的紋路本是瑕疵,但聰明的工匠將其引申、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許多有名的紋路,如金絲鐵線紋、冰裂紋、蟹爪紋、魚子紋、蚯蚓走泥紋、百圾碎紋、兔絲紋、牛毛紋等。 金絲鐵線為哥窯的名紋,釉中有密集的紅黑二線,縱橫交錯,繁而不亂,美不勝收。百圾碎紋和魚子紋也是哥窯名紋,就是沒有金線,相對來說后者較差。冰裂紋如春冰之裂,為宋官窯之名紋,所謂“粉青金線冰裂紋”是官窯的最高品位。蚯蚓走泥紋是鈞窯的特有之紋,形似蚯蚓在表土下爬過的痕跡,色紅較粗,與較細碎的蟹爪紋形成明顯的對照。新仿的蚯蚓紋較呆笨,一比可知。兔絲紋、牛毛紋分別為建盞和清郎窯的特征,形如兔絲和牛毛,屬窯變性質。有“寶石釉”和“千窯一寶”之稱的清初郎紅窯,加上金紅色的牛毛紋,流暢自然,充滿動感和靈氣,后來的仿品難以企及。 古瓷的裂紋是年久日深自然產生的,一般疏悉無色,如冬日之柳,又淡又稀。新仿紋是將新瓷沸煮或電爐蒸烤,突然浸入高錳酸鉀或煙蒂茶葉濃液中,然后再次泡制浸入墨水或涂以黑灰而成。另一種經化學處理的開紋瓷極似舊物,但斜視有一種錫光。因此,側視紋路凡有錫光的多為新品。 宋代鈞窯瓷器,細看有一種老裂紋,如官窯的冰裂紋。但官窯的冰裂紋類似金紅色,而老裂紋皆無色,有些形如冰紋疏悉自然,有些類似魚子滿布。因此,凡有老裂紋的瓷器皆為古物無疑。鈞紅瓷器雖使一統(tǒng)的青白瓷世界,初露曙光,顯示紅色,但卻紅里泛紫,紫中閃藍,沒有達到純正的紅色,直到明永樂宣德年間方燒出純正的鮮紅、祭紅,流芳千古。筆者曾過手宣德祭紅八角碗,里白外紅,八條凸棱十分自然明顯,八角宛如一朵盛開的菱花,非常動人。細觀器身紅釉,有無色的裂紋,器內白釉也有一種淡色的類似哥窯的紋路。宣德祭紅問世后不久,該技術不知何故很快就失傳了,直到200年后的康熙朝,才在郎廷極的督導下,仿燒成功。人稱郎紅,郎紅與祭紅相比,祭紅失透光澤感不強,而郎紅有寶石紅之稱,脫透如玻璃,光感極強。除了祭紅所具有的內外無色的冰裂紋以外,郎窯還多了“牛毛紋”。牛毛紋如金紅色的牛毛,密而不裂(即紋未開裂),疏而不亂(未縱橫交錯),遍布器身,垂直向下,異常優(yōu)美漂亮,令人贊嘆!細視真品的裂紋上浮器表,筆者稱之為“蛛網紋”。這種網紋因年久之故,皆粘有灰塵呈黑色,網紋又細又密,常需避光側視,方有顯現(xiàn),與另一種釉下冰裂紋迥異。這一時代特征,是高仿品無法企及!康熙以后,紅釉器列代也有仿制,但不可和郎同日而語了。近年紅釉器燒制已過關,但總是難以達到康熙郎紅的境界和韻味! 另有一種孔雀綠的瓷器,也非常名貴,但孔雀藍和孔雀綠常常混淆,一般藍多指陶器,而綠常指瓷品。清初以前的孔雀綠看起來總有一些老氣,寶光內含,渾身布滿魚子紋,密而細少,表面有“蜘網紋”。新仿品就較粗疏,釉面玻璃光澤極強,缺乏寶光。傳世的孔雀綠瓷器比較稀有,多為管窯。 另有更名貴的琺瑯彩瓷器,釉大多較濃厚,明顯高凸,細觀亦有一種細微裂紋。禁用詞語瓷器的釉色,多為釉汁元素變化而來,在燒前不見有色,以銅為著色劑就能燒出紅色,以鐵為著色劑燒出黃色和綠色,而琺瑯彩的區(qū)別是在燒前已有顏色,用多爾門油調彩,據說紅色多用紅寶石燒,白色即用車榘石燒成,因此琺瑯彩非常明貴! 瓷器中有種弦裝飾,筆者曾經見過一康熙郎窯紅鳳尾尊,它與一般鳳尾尊不同,中部的肩特別闊,而足部未撇,與通常鳳尾尊有別。高40厘米,肩直徑27厘米,極其雄偉氣魄,發(fā)色極好,渾身脫透如玻璃,上半部垂?jié)M金紅色的牛毛紋,且有一種猩紅如牛血之感,上釉在二次以上,全器微凸出七道弦紋,頸部二道肩部三道,近底部二道,光素的器面有了七道弦紋,顯現(xiàn)了立體感。全器變的精巧雅致,該氣底足極其光滑,底釉為蘋果青,據說比“米湯底”稍晚,實為一件不可多得的郎窯精品。郎窯內外皆有裂紋,器口的蘋果青釉,細看有“塊狀”感,這也是一個時代特征。參見《觀底足》。 雍正朝瓷器以靜細著稱,有一種逗青釉弦紋尊,直口長圓腹,二邊有羊首高凸,棱角初顏色泛白,非常耐看,全身亦有七道弦紋,特別精致細巧,令人賞心悅目的豆青釉,又閃顯出細微的桔皮紋,增加了器身的韻味,加上精致細巧的七道弦紋,令人百看不厭,底款“大清雍正年制”,為一件雍正的官窯精品。宣德年間的紫金釉直口尊,唇口,高30余厘米,口徑20余厘米,內外皆為紫金釉,底露胎,中心類似半球微凹紫金釉,本身無紋,工匠卻在器身上中部,用肥厚的烏金釉涂了三處,隨著釉的流淌,成了類似潑墨寫意的圖案,非常生動,一處流下四條痕跡,極似桌子,一處像一只豬,另一處似一件少見的器物,可見在紫金釉上,有意涂上黑色流淌粗紋路使光素的器身美化,造成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那是紋路的魅力。 康熙年間有一種紅釉器仿哥窯,極其罕見。哥窯開片,有藍色、綠色、黃色,很少上有紅色。近見一只紅哥窯觀音尊,高42厘米,糙圈足,米湯底,渾身布滿哥窯紋路,富有情趣。哥窯紋路有百圾碎紋、魚子紋、金絲鐵線等冰裂紋,金絲鐵線與百圾碎紋相比,多了金線而已,其余基本一樣。魚子紋形,如魚子,冰裂紋有大有小,官窯多為大紋。這些紋路皆有大器小開片,小器大開片之說,成反比例的為佳,如一種筆筒,只稀疏的開了幾紋大片,即為小器開大片之物,較為珍貴!另有一種窯變釉的紋路,雍正朝非常突出,多為紅釉窯變呈藍白色,充滿動感,形如瀑布,亦名貴真品,不多可得。 哥窯瓷器以獨特的紋路見長,胎骨與官窯器差不多,也有“紫口鐵足”的特征。陶瓷界歷史就有“官哥不分”的說法,這主要是指兩者在造型和胎色上是十分接近的。哥窯和官窯的開片紋是不同的?!敖鸾z鐵線”是哥窯最著名的特征,是哥窯首創(chuàng)的紋路著色技術。在器物出窯后尚未完全冷卻之前,置入摻有紫金土的漿水中,深層的紋路滲進紫褐色的漿而成為鐵線紋;淺層的紋路滲入少量漿汁而成為金絲紋。哥窯開片較為細膩均勻,不似官窯片紋那樣疏郎。哥窯的匠師們還能夠把開片掌握到大片套小片,粗紋隔細紋,非常難看。 明人余永璘北窗鎖語》云:“哥窯宋時舊物,留傳雖久,真贗相雜,人間頗多,求真者精美者絕少?!彼胃绺G瓷器是五大名窯中被仿造最多的品種之一。明清兩代、民國時期以至于今天都不斷有大量的仿品問世,但絕大多數仿品粗陋不堪,不值一談,只有明初和清雍正朝的仿品達到一定水平。 第六法 聞氣味 近年各類工藝品行情看好,仿古藝術品也應運而生,如硬木制作的人物獸品、靈芝如意等,古態(tài)龍鐘、情趣盎然。但這些仿古藝術品多系機械流水作業(yè)生產,與古物相比收藏價值有天壤之別。要區(qū)分仿品還是古物,除了細看凹凸交接處是否有砂皮痕外,我們也采用聞鑒定方法。傳世之物均無木味,除非清末民初一些濃香型的木料,如檀香和香樟或留依稀殘香。仿品看似古舊,用布或板刷用力揩擦后,必能聞到樹性氣。 再如價值昂貴的黃花梨家具,藏家夢寐以求,誰藏有一桌一椅便可以引以為榮,因此仿品相繼而出。實際上凡黃花梨古家具,大多為明末清初之物,經過三四百年寒來暑往,表面縱然有清香也早已揮發(fā)殆盡,那些用布輕揩即能聞出香味者,必是新品無疑。其實新品黃花梨也價值不低,因為材料名貴,但缺少了史價值和稀有性,價值就不可與古物評論。 對仿古書畫,也可用聞紙味的辦法來識別,倘用的是舊紙,可以聞到墨味,因古墨名貴又不易得,一般仿品極少使用,多以墨汁仿就。那些急功近利者,往往現(xiàn)仿賣,所以,墨汁味不易散盡。 有些仿明銅佛像,高數尺,重約百公斤,造型生動,偽銹逼真??纱蠹~制品難以清除銅腥氣,用力揩擦,腥味濃烈,一聞就露出馬腳。有些傳世品雖為明清年間之物,用力揩擦并非皆無腥味,筆者對一件傳世的銅香爐進行鑒別時,發(fā)現(xiàn)也有些腥味但不濃,而此間銅爐為明清年間之物,流傳有緒,無可爭議。爐呈栗殼色,包漿銹色皆滋潤古樸,為堂名款。 傳世的古家具,包括門窗、屏風等,因年久木質發(fā)白,有三種木材容易混淆,即銀杏木、楠木、樟木,以聞鑒。香樟為濃香型,縱然年代久遠,而香氣不失,所以佛像大多都以樟木制成。銀杏木有一股濃腥氣,也是年久而氣味不失。銀杏木有一定硬度,又不蛀不裂不變形,是佳材之一一般多用來做掛屏、落地屏,還有擱臺面板,但近年已十分罕見了。楠木的氣味倒不甚明顯,硬度也較前兩種為軟 有人對古陶進行聞鑒,古陶也確實有一種氣味,特別是干燥的器品用水浸過后,氣味更濃,使藏家深信不疑。但是這種氣味,在夏天下雨過后的水泥地里也能散發(fā)出來,因此可靠性受到質疑。據說有些古瓷確實能散發(fā)出一種香味,可能在制作時放進有關特殊香料。清初有一書畫名家,得到一件香瓷,喜不自勝,特將他的室名改為“甌香館”。 有一種香泥佛像,尺寸不大,如香煙盒大小,傳世品不多見,似有一種清香,但所謂香泥,其實是和尚骨灰,加上瓷粉燒制而成,永作供奉。這大概是道行高深、有禪績的高僧才配制成此類供佛。 琥珀真品與贗品的鑒別也可用聞鑒,用力摩擦后,真品有松香味,因它是松脂久藏地下經地氣侵淫而成。用化學材料甲基丙烯酸甲制成的會散出一股酸味。 古琴是有名的古玩,以年久為貴,以牛毛紋、手皺紋為古,這是漆器的時代特征。明代則蛇腹斷紋、手皺紋并存,略有光亮。而清代古琴多無段紋,有光亮而不發(fā)暗。近年新仿古琴較多,材料以杉木鏤雕為主,新制之物,亦有人造段紋,用力揩擦,漆味尚存。一嗅可知。琴內木質裸露,細聞有杉木味。
第七法 刻硬度 瀏覽字體:
|
|
|
來自: 珠江大鵬 > 《古瓷、民國瓷、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