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dāng)今的中國男人為何越來越柔弱?(2011-04-01 09:09:13)
   近期接受《心探索》雜志的專訪談“當(dāng)今的中國男人為何越來越柔弱?”     心探索:作為兩性情感類暢銷書作家,你的一些言論令人印象深刻,僅從書名就可窺之一斑:“女人不狠,地位不穩(wěn)”“男人是野生動物,女人是筑巢動物”等等。那么你又是如何看待現(xiàn)如今社會中男性形象的日趨“柔弱”甚至嚴重到“陰柔”的現(xiàn)象? 曾子航:我曾寫過一篇文章評價這種現(xiàn)象,叫《中國男人越窩囊,越能“流芳百世”》,里面就提到過這種“柔”。其實如果細心留意一下,你會發(fā)現(xiàn),自古以來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都是在提倡“柔性文化”的,封建時代長達幾千年的專制文化、“下跪”文化,讓男人們的心理都太監(jiān)化了,無論馳騁疆場多么威風(fēng)凜凜的大將軍,到了皇上面前還是要卑微地自稱“奴才”;還有各種勸人“忍耐”的諺語:“好漢不吃眼前虧”、“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則亂大謀”“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槍打出頭鳥”這些古語古訓(xùn)就像一條條緊箍咒,把中國男人個個都訓(xùn)練成遵紀守法、忍辱負重乃至“忍氣吞聲”的“乖孩子”、“好男人”,從心理學(xué)角度分析,這就是一種漸進的潛意識催眠啊,男人的英氣硬氣銳氣豪氣,也就在這日曬雨淋中像一把蒙上了灰塵的利劍一樣漸漸失去了光芒。   心探索:中國文化提倡“以柔克剛”,但如果理解偏了,行事太“柔”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所以這大概也是為什么女同胞總是抱怨男人們沒有“英氣”的一個原因吧?而女人們卻在另一面越來越強硬乃至彪悍了,這又是為什么呢? 曾子航:沒錯,但是“英雄”氣概總歸是人們的向往,所以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熱衷足球、體育、新聞、軍事、政治……的都是男性,各種災(zāi)難科幻片的觀眾也大都是男性,這也是一種文化補償心理。韓國前幾年流行“大女人”風(fēng)格的電影,而事實上她們的地位至今也是不高的,生活中很難有那么“野蠻”、直接的宣泄方式,所以電影這種藝術(shù)表現(xiàn)方式就成了途徑之一。   說到中國女人變得越來越強硬,不夠溫柔,一方面這同現(xiàn)在社會中男性的陽性能量式微有關(guān)系——陰陽能量總要此消彼長嘛,另外也與過去的社會政策有關(guān)。過去二三十年,我們大力提倡解放婦女地位,尊重女性,于是乎男性地位遭到了空前的大力挑戰(zhàn),隨著女性地位的提升,這種力量的慣性還會往前繼續(xù)沖,也就有一個矯枉過正的效應(yīng),導(dǎo)致女性過于追求“陽剛”力量,反而忽視了自身本應(yīng)具有的陰柔力量和傳統(tǒng)美德。任何事情用絕對化的方法去整理、解決,肯定是不正常的。   心探索:你周圍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人或故事,男人越來越女性化,女人越來越男性化,陰陽能量是顛倒的狀態(tài)? 曾子航:我認識一個男孩,八零后,現(xiàn)在也三十歲了吧,是獨生子女。小伙子長得五大三粗的,可是現(xiàn)在媽媽喊他都還是“寶貝”這樣,“寶貝”那樣,在他成長的環(huán)境里父性角色是缺失的,等于是被女性氛圍熏陶大,這樣他的心理整個就是偏陰柔的。談到女人越來越男性化,為什么現(xiàn)在剩女會這么多?我覺得一方面是由于女性能力越來越強,心理上也就會隨之強大,這樣一來她所需要的男性標準就會提高,一般來講女性都希望能夠有一個足以讓自己仰視的男性來征服她,所謂“舉頭望明月”嘛,而另一方面,男性的心理卻是希望能夠找到一個讓自己有“一覽眾山小”感覺的女性,柔弱、需要呵護、需要自己保護。   心探索:就是說男性的心理其實比女性更脆弱、更禁不起失敗,而看起來柔弱的女性其實心理韌性反而很強大? 曾子航:對,尤其現(xiàn)在社會壓力這么大,物價飛漲,各種生活成本的直線上升,車、房、交通……男性又不是超人,不會一下子發(fā)展出這么多能力來跟得上時代的迅速變化跟女性日益提高的要求,所以心理上就會不太自信,但他們又會覺得“養(yǎng)家糊口”是男人天經(jīng)地義的責(zé)任,而怎么實現(xiàn)這種滿足感呢?選擇處處比自己高一等的女性顯然是不能達到的,自然他們就愿意選擇看起來比較容易“征服”的女性,像珠穆朗瑪峰一樣讓他凜然生畏的女性欣賞一下就好了(海拔太高,條件太惡劣,呵呵),真正過起日子來還是眼前的香山好征服一點。   心探索:男人有脆弱的一面,但肯定具有剛性力量的那面也不會消失,上世紀七十年代曾經(jīng)十分流行高倉健式的熒幕硬漢形象。前兩年還有人大代表呼吁“讓女人回家”的提議,那么如果做個假設(shè),女人慢慢柔化下來,我們可以期待社會中男性氣概和陽性、剛性能量的增長嗎? 曾子航:高倉健的流行一度讓那個時候的中國男性找不到北,因為中國的土壤不太適合生存那樣的硬漢,男人們從年紀輕輕就學(xué)會了各種心機、曲意逢迎、諂媚,人到中年活得愈發(fā)壓抑、窩囊,剛性從一出生就是被打磨、消滅的過程。中國絕大多數(shù)的男人誠如林語堂先生所說,在步入社會前,是尖刀、是匕首、是刺猬、是利劍、是巖石、是原始森林,是一切堅硬的東西,可經(jīng)過社會的層層打磨,會漸漸變成饅頭、變成面團兒、變成海綿、變成鵝卵石、變成皇家園林,變成一切柔軟的東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