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 性 病 診 治 大 法 性病便可有章可依,執(zhí)簡御繁,從而取得滿意 1、 內(nèi)經(jīng)云:“得谷者昌,失谷者亡”,“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說明飲食水谷對于人體的重要性。飲食物是氣血生化的源泉,故開胃進食為第一關。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胃受納功能正常與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者疾病的輕重及預后。導致飲食減少的原因很多,或因胃氣虛,或因傷食,或因肝氣犯胃,或因外傷疼痛,或因發(fā)熱等等,必須詳細診斷,查明原因,而針對性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決。 2、 飲食入胃后消化吸收即運化是脾的功能,胃氣以降為順,脾氣以升為和。脾氣把水谷精微散布于肺,肺朝百脈,水精四布,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故全身的機能活動皆有賴于脾氣健運。臨床上大便情況是驗證脾運化功能正常與否的重要依據(jù)。正常人大便每日一次,成形,不干結,色澤無異常,前后均勻,便后無不適之感。大便時干時溏,只要不是長期如此,亦不屬病態(tài),可能與進食有關系。如長期大便每日三四次以上,或五更泄瀉,久而脾腎陽氣虛衰,化源不足,害莫大矣。故對慢性病健脾止瀉特別重要。所謂急性病急求胃氣,慢性病急求脾氣,但必須在能進食的情況下主求脾氣。脾胃互為表里,調(diào)胃可以健脾,健脾可以益胃。 3、 肝主疏泄,調(diào)暢情志,長期的情志不暢可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diào),脈絡淤阻而導致疾病的發(fā)生,并可加重原有的疾病。所謂“郁則百病生”,“百病皆生于氣”。百病雖未必皆生于氣,但多少都與氣有關,可見保持情志舒暢的重要性。對慢性病更是如此。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樂觀的情緒,有利于氣血運行,能加快新陳代謝,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從而促使疾病早日痊愈,縮短了病程。 4、 精、氣、血、津液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zhì)基礎。要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必須注重人體物質(zhì)基礎的健固。慢性病患者多有精、氣、血、津液等物質(zhì)丟失及過度消耗的病史或現(xiàn)狀,這個漏洞不及時堵塞及添充,則疾病難愈。精、氣、血、津液等物質(zhì)丟失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者體力,過勞則耗氣,久則少氣力衰,神疲消瘦。二者腦力,腦為髓海,腎氣通于腦,思傷脾,用腦過度,久則損傷腎脾則病難康復。三者流失,包括人體一些物質(zhì)的流失,如精、血、汗、痰、液、水、二便等。在男子主要表現(xiàn)為失精,在女子主要表現(xiàn)為月經(jīng)量大或提前、子宮出血、手術后、產(chǎn)后及人流術后出血、白帶過多等。久則氣血大虧,免疫力降低,有很多慢性病即是由于以上原因所導致。正如《內(nèi)經(jīng)》所云:“邪氣所湊,其氣必虛”。故對慢性病一定要查明原因,有的放矢,才能取得明顯的療效。 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