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宇宙中,繁星種種,但只有地球能夠承載人的生命,只有地球能夠讓人類繁衍生息。自古以來,人類就對住宅環(huán)境與健康的關系不斷地進行著研究和探索,從簡單的躲風避雨———對自然災害的預防,到依山傍水,乃至對地球磁場的順應———對自然環(huán)境的合理利用,無不體現(xiàn)著人類的智慧。 人類的居所———建筑,是與大自然、與人之間“零距離”的人工自然環(huán)境,它在很多方面影響人的生命健康。中國作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文明古國,在建筑養(yǎng)生領域,有著先足的、特別的發(fā)現(xiàn)及深入的研究和運用。古老的風水學說,是中國易學哲學影響中國建筑的中介理論,也是中國的建筑理論、地理環(huán)境理論和環(huán)境心理理論。按照風水理論,住宅建筑從選址、規(guī)劃到設計、營造,都要周密地考慮到與人的需求相關的自然因素,從而創(chuàng)造出良好的居住環(huán)境。住宅建筑不在于形式上的奢華,而在于功能上的實用。就人與建筑的關系而論,住宅建筑應當具有必要的衛(wèi)生、養(yǎng)生功能,至少不應有傷生、害生之隱患。 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再次繁榮,國民素質的逐步提高,使人們更加渴望建筑環(huán)境的改善,人們在建筑面積、建筑風格、地理位置、建筑格局等諸多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對于目前建筑行業(yè)發(fā)展的現(xiàn)狀及其所遇到的問題,北京建筑工程學院文化研究所韓增祿教授日前在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談到:“隨著建筑材料、建筑技術的不斷革新,以及受經濟利益的左右,建筑在養(yǎng)生方面出現(xiàn)的新問題需要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作為在現(xiàn)代建筑領域較早倡導養(yǎng)生觀念的學者,他說:你蓋幾間房子住是為了躲風避雨,修建堤壩是為防止自然災害……其實,不管人們修建了一個什么樣的東西,都是為了更好地生存。所以…… 地利 相形取勝 “人是屬于自然的,有史以來,諸多領域的哲人和學者都以‘天人合一’為至高境界,中國的建筑理論也不例外。應天時,取地利,相形取勝是建筑選址追求的完美目標,甚至關乎到生長在這一地區(qū)整個民族的興旺與衰亡。”年逾花甲的韓教授面色紅潤,談起他所研究的住宅建筑與人體健康的關系問題來,語音洪亮,滔滔不絕。他的話,不難讓我們想到,一些民族、國家的消亡,例如樓蘭古國就是因為地理本身或地理變化的結果而成為不毛之地;與之相反,也有一些亙古久遠的建筑,多少年都堅挺不衰,因此,“相形取勝”在養(yǎng)生方面的意義,就不只是對人身體健康那么簡單了。 “在地球表面和地球深處,不同的地區(qū)有著不同的氣候和地質結構。人賴天地之‘營養(yǎng)’而生存,因此,不同的地質結構和自然氣候就會對人產生不同的影響。”韓教授說,中國最早的建筑理論,在運用地理知識方面是把山川地貌、地理形勢等自然景觀以人體穴位作比喻。這也就是所謂的天地之陰陽和人體之陰陽的自然結合,簡單地說,可用“背山、面水、向陽”六個字表達。在中國所處的緯度范圍內,背山,可以阻擋冬天來自西北方向的寒流;面水,可以迎接夏天來自東南方向的涼風;向陽,可以取得良好的日照。其中水源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凡人類興旺之地,即水源充足旺盛之地,這一點在我國古時候就有較早的理論,甚至對地理形勝的重視要超過對“規(guī)矩準繩”,《管子·乘馬篇》中說:“凡立國者,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guī)矩,道路不必中準繩。”韓教授說:“按照這一原則所選擇的建筑基址,不但利于‘取地利之宜’,并且還有利于形成優(yōu)越的小氣候和良性的生態(tài)循環(huán),有利于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必然也有利于人的生存與健康。這都是繁榮昌盛、綿延生息的必要條件。” 韓教授是1983年調入北京建工學院后開始涉足建筑養(yǎng)生這一領域的,爾后一干就是20年。這期間他翻閱了古今中外所有和住宅建筑養(yǎng)生有關的書籍,包括古羅馬建筑學家維特魯威的《建筑十書》,中國古代的《陽宅十書》、《宅經》、《陽宅大全》等。通過研究,韓教授發(fā)現(xiàn),前人的經驗和理論中有許多東西包含著科學的道理。今天,科學研究使這些有益的經驗得以發(fā)揚,同時也解開了一些“寶貴經驗”的秘密。例如有些書中記載:“凡宅……不居百川口處。”指的是在古河道的交會處,不宜建造住宅房屋。“現(xiàn)代科學研究證實,在古河道的交會處,是放射性元素鈾和釷等積集較多的地方,這兩種物質衰變后形成鐳,就會對人體產生極大的危害。”韓教授說,“在一些所謂自然環(huán)境禁忌的地區(qū)修建房屋,經常莫名其妙地生病,被人們稱作‘兇宅’、‘鬼屋’、‘癌屋’,這是由于這一地區(qū)的地下或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中含有對人體有害的氡氣或強電磁輻射”。研究確認,室內氡氣的放射劑量達到一定的標準,就可以導致肺癌、白血病和呼吸道病變,這還只是一種情況,相對于整個地球,人之“渺小”難以形容,所以人要想健康長壽,就要了解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識,只有做到“相形取勝”,合理運用“地利”,才能實現(xiàn)這一目標。 方位 辨方正位 “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從京師到村鎮(zhèn),從皇宮到民居,從道觀到寺廟,皆以面南為貴。因為,在中國所處的緯度上,冬至時由于正午方向的太陽距離地面最低,陽光可以較多地射入室內,有助于提高室內溫度;夏至時由于正午方向的太陽距離地面最高,以及大屋檐的遮擋,炎熱的陽光不至于直射到屋里或較少地射入室內。因而,座北朝南的房屋(即北房,又稱正房和堂屋),可以達到冬暖夏涼。”韓教授說,“對于自然方位的理論,中國傳統(tǒng)的說法是‘辨方正位’,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在選擇基址與規(guī)劃布局上的一個重要原則。”這仍舊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多年前,如果有人在修建房屋時“看向選位”,定會有人說那是迷信。德國諾貝爾獎獲得者卡爾·馮里施在對“羅盤白蟻”等動物筑巢的方法進行了研究后,發(fā)現(xiàn)它們在“辨方正位”選址筑巢的運用上與人類有著相同的特點。“有錢不蓋東西房,冬不暖來夏不涼”,這是說的內陸,而在塞北大草原,為了避開強勁的西北風,蒙古包的門口,也大都朝向東南方向。 西方建筑學者維特魯威在著作中寫到:“如果在臥室和書房從東方采光,在浴室和冬季用房從西方采光,在畫廊和需要一定光線的房間從北方采光,這屬于自然的適合性。因為從北方采光,天空的方向由于太陽的運行就不會忽明忽暗,在一日之中常是一定不變的。”“又如城市臨海,朝向西方或南方,那就是不衛(wèi)生的。因為南方的天空在日出時就熱,正午時灼曬。而朝向西方的天空在日出時溫暖,正午時炎熱,日暮時灼曬。因此,由于寒暑交替,居住在這一地方的人們的身體就會受到損害。”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情況。比如《陽宅十書》中說:“凡宅不居當沖口處”、“凡宅開門路及車門,不要直射,謂之穿心殺。主家長橫死之患。”是說,住宅大門正沖路口時,家人出門易遭車禍。這里所說的家長是指所有家人而非指一家之主。有此知識的人在見到有人這樣胡亂定向蓋房時有類似的預言,也經常會“不幸言中”,這并非什么“特異功能”,而是涉及行為建筑學、環(huán)境心理學與建筑心理學的問題。韓教授說:“關于住宅的自然方位朝向問題,對不同的地區(qū)應作具體的分析。例如,北京與廣州、北半球與南半球,情況各不相同,不可一概而論,但一定要順應自然的道理卻是相同的。” 水土 相土嘗水 清代,注重養(yǎng)生之道的乾隆皇帝曾就“水”的養(yǎng)生說寫下了《御制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記》,其文曰?押“水之德在養(yǎng)人,其味貴甘,其質貴輕。然三者正相資,質輕者味必甘,飲之而蠲疴益壽。故辨水者恒于其質之輕重分泉之高下焉。”在明、清兩朝,玉泉山泉水一直都是皇帝御用之水。用玉泉水灌溉的稻米、水果,也成了宮廷的御用食品。其中,關于雪水因其水質最輕而貴于玉泉山泉水的說法,在《紅樓夢》第四十一回“賈寶玉品茶櫳翠庵”一節(jié)中,也有所反映,其中寫到?押“黛玉因問:‘這也是舊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押‘你這么個人,竟是大俗人,連水也嘗不出來!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收的梅花上的雪。’”韓教授說,“《紅樓夢》中的這段以雪水為貴的文學描繪,同乾隆的上述說法如出一轍。中國古人關于水質的這種認識,雖屬經驗之談,但卻是頗有道理的。”現(xiàn)代科學證明,人體和其他生物體一樣,都是地殼物質演化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人體的物質組成和地殼的物質組成之間,始終都保持著一定的動態(tài)平衡。人們經過化驗、分析和比較已經發(fā)現(xiàn)?押人體血液中六十多種化學元素的含量,與地殼及海水中同種化學元素的分布之間,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其豐度曲線,也具有明顯的一致性。如果在某一地區(qū)地殼中的化學元素分布得不均勻,并且超出了人體所適應的正常變動范圍,即人體所必須的某種化學元素的含量過低或過高,都會引起相應的地方病。諸如克山病、甲狀腺腫病、大骨節(jié)病等。 這就是建筑選址中“相土嘗水”的基本原則。《呂氏春秋·盡數(shù)》在這方面有著細致的說法,如:水輕的地方,多出禿頭和患甲狀腺腫病的人;水重的地方,多出腫腿和不能走路的人;水甜的地方,多出儀容端莊、美麗的人;水辣的地方,多出長惡瘡的人;水苦的地方,多出雞胸、駝背的人。 在土的質量方面,中國古代,有所謂驗土以“土細而不松,油潤而不燥,鮮明而不暗”為佳之說,并有所謂用秤稱量土重而驗之的方法,此所謂“土壤原來有虛實,稱量見古書”。按照風水術,確定坐向(又稱山向)和穴位之后,還需要開挖驗土之深井;在天心十道之處或穴位上所挖者,稱之為“金井”。驗土的具體方法是:“入土實一斗,稱之,六七斤為兇,八九斤吉,十斤以上大吉”。據戚珩、范為先生考察,這一相土之法,從今日土力學的角度來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相傳,郭璞當年曾經相土定址,營建溫州城。據《浙江通志》、《溫州府志》記載,郭璞欲建溫州城,“初謀城于江北,郭璞取土稱之,土輕,乃過江”。后經權衡,則江南吉,始筑城。此事在溫州民間傳為佳話,并立祠紀念。經今日地質勘探證實,現(xiàn)在溫州城的地質情況也確乎優(yōu)于江北。 由此可見,古人從實踐經驗中所總結出來的風水相土之法,即根據土質的輕重來判斷吉兇的方法,是有其科學道理的。所謂的吉兇,不過是好壞、優(yōu)劣的同義詞罷了。 氣流 藏風聚氣 郭璞所傳的古本《葬經》中說道?押“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不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較早的《青烏先生葬經》云?押“內氣萌生,外氣成形,內外相乘,風水自成。”在長期靠天吃飯的農業(yè)社會實踐中,中國古人用“風水”二字表征自然環(huán)境的重要意義,是有深刻道理的。 韓教授說,“建筑選址,除了水、土之外,最重要者莫過于氣,風乃氣之動。古人有所謂‘風水以氣為主’的說法。并且,把氣聚之處稱之為‘穴’。這些經驗性的認識,無論是從住宅建筑的外環(huán)境而言,還是從其內環(huán)境來說,都是很有道理的。中國古代,人們把宇宙天地之自然環(huán)境視為‘大宅’,有所謂‘人在氣中游’之說。至于風水中所說的‘氣’究竟都包括些什么內容,人們可以作進一步的考證和探討。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它應當包含有利于人體生存的新鮮空氣。在保健養(yǎng)生方面,《黃帝內經·素問》有‘生氣通天’之說。這里所謂的‘生氣’,即有利于生人(即活人)之氣。一個人,若是有水喝的話,七天不吃飯,也未必就會餓死。但是,一個人若不能呼吸到新鮮空氣或者把他的所有呼吸器官都給堵死的話,又會怎樣呢?不要說幾天了,幾分鐘之內,恐怕就會要命了。” “冠心病”,就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而縮小了其內部血液流通的空間,進一步導致了血流量減小、供氧不足,致使全身處于缺氧狀態(tài)的一種疾病。一座住宅,若處于充滿有害氣體(如民間所謂的“瘴氣”)的外空間之中,或者其室內空間的通風性能不好,污濁空氣出不去、新鮮空氣進不來,就無異于使其主人長期處于缺氧狀態(tài)。這樣,住在里邊的人,輕者會生病,重者會致命。因而,風水理論,就“水”而言,極為重視“水口”(包括“入水口”和“出水口”);就“氣”而言,極為重視“氣口”,即“氣”出入之口。“口、鼻”,為“人體”之“氣口”;“門”、“窗”,為“住宅”之“氣口”。“住宅”之“氣口”,也是居住在其中的“人體”的間接“氣口”。因此說來,住宅猶如服裝一樣,是關系到人體健康的基本因素?!端焉裼洝吩?押“宅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肉,以草木為毛發(fā),以屋舍為衣服,以門戶為冠帶。若得如斯,是事儼雅,乃為上吉。”《三元經》云:“地善即苗茂,宅吉則人榮。……故人之居宅,大須慎擇。” 風水中所說的“藏風聚氣”,應為避開有害之風與有害之氣,而藏聚有利之風與有利之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