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來還是緣分,我這趟(6月5日)去吳江盛澤鎮(zhèn)純屬偶然,原來也不曉得那里有“七十二條半”老弄堂,而內(nèi)人對絲綢特感興趣,早就想去盛澤東方絲綢市場看看,我是順帶跟著去的,臨走時她還賣關(guān)子,對我說:“到了那里儂不會失望的。”沒想到“無心插柳柳成蔭”,我看到了久違的老弄堂群,真的不虛此行!我們先坐動車到蘇州再轉(zhuǎn)乘汽車來到盛澤鎮(zhèn),出了汽車站,已近午時,我們先入住盛虹國際酒店,稍息片刻,就去花園街一帶溜達。因為老弄堂忒多,一時半會看不夠。于是,次日上午內(nèi)人跟我“兵分二路”:伊去東方市場,我去老弄堂。下面圖說盛澤老街,供朋友分享: 走到天燈弄口,見人就打聽老虎灶(這些日子滿腦子的老虎灶,到了盛澤那根“筋”又搭上了)。被問的都搖頭,其中一位劉師傅特熱情,他說:“老的老虎灶全拆了,開水房倒有幾家。你想看老房子,我?guī)z去。”“聽口音,你像是上海人?”我好奇地問道。“我不是上海人,在上海吳淞當過好多年兵,算半個上海人。”和劉師傅邊聊邊沿著天燈弄走進他家的老房子。 上圖是劉師傅家祖?zhèn)骼险右唤锹?,他特地移開沙發(fā),讓我看房柱的根部,說:“有這樣底部的柱子就是有年份的老房子,至少100年。”我不懂古建筑結(jié)構(gòu),只是將其拍下,相信劉師傅說的沒錯。 板箱弄,非常有意思的弄名。走在幽深弄堂間,禁不住遙想昔日弄堂車水馬龍,到處一片物流繁忙景象…… 江蘇省吳江市盛澤鎮(zhèn),是我國重要的絲綢紡織品生產(chǎn)基地和產(chǎn)品集散地,歷史上以“日出萬綢、衣被天下”聞名于世,與杭州、湖州、蘇州并稱“四大綢都”。走到殺豬弄,經(jīng)老人指點,我見到了那塊著名的“綢業(yè)公所“石碑。 盛澤老弄堂里除了外來打工的租戶,就是老人多,而且看上去都很健康。這里特別要提到這位周老太,她96高齡,除了有點耳背,精神矍鑠,家務活都自己干。見我要給她拍照,老人家還整了整衣服,挺直腰板,更見精神,讓我很是感動。我貼近老人家耳旁,大聲說道:“祝您老人家健康長壽!做百歲壽星!這照片印出來我寄給您,以后我還會來看望您的。”“周老太聽了有些激動,忙答:“平時都是鄰居在照顧我,我自己的孩子都很少來,你還要來看我?”。我邊走邊回頭向老太太揮手告別,眼眶禁不住濕潤了。 徽州莊。走在弄堂,見到的不是老人就是小孩,本鎮(zhèn)的青壯年大多外出謀生活去了,在鎮(zhèn)上租房的只有外來打工的年輕人。這里民風純樸,老人熱情好客,孩子則活潑可愛。老少的眼光,都洋溢著“笑問客從何處來“的善意,令來訪者如沐春風,頗有回家的感覺。 殺豬弄35號。殺豬弄名來歷已沒有多少人講得清楚,但人們清楚記得文革時這里曾是造反派關(guān)押“牛鬼蛇神“的地方,墻上的”紅太陽“和革命標語還未完全褪去,它時時提醒人們不要忘記那個瘋狂的年代。 在殺豬弄又見到老虎灶了,不過這家開水房用的是改良后的灶臺,既泡開水,又經(jīng)營雜貨。這里泡一壺水的價錢只要一角五分,比上海的三角便宜一半。這樣的價格也只能用其他營業(yè)收入來補貼。 竹篁弄老宅。墻頭屋檐上閑花野草正在訴說宅院人家的前世今生。 竹篁弄老虎灶房前。這個男孩對我相機特感興趣,他好像從未見過這玩意似的,圍著我團團轉(zhuǎn),我就滿足他的心愿,答應給他拍一張,他二話沒說就坐上老虎灶門前的沙發(fā)上擺起pose來,可原先坐在上面的另一男孩因胖怕見人便扭過頭去不想上照。拍完照后,我讓那男孩給個地址,說回上海印出照片寄給他。等我要離開竹篁弄時,男孩把一張寫著地址的小紙條塞進我的手,眼里充滿期待。 南新河兩岸洗曬的老人。 南新橋位于鎮(zhèn)西,是一座重建于清宣統(tǒng)年間的石拱橋,其楹聯(lián)曰:“風送萬機聲,莫道眾擎猶易舉;晴翻千尺浪,好從飲水更思源。”這也是清末盛澤絲綢繁榮之寫照,成為橋聯(lián)之中的佳作。 盛澤老鎮(zhèn)上有一條河浜,那里的老人也不知道它原先的名字,只是叫它南新河,因為河上有一座老橋,這里的居民都叫它南新橋。據(jù)說是宋代傳下來的,后又翻新過,過去叫永清橋(橋石上刻有“重建永清橋”字樣,年代久遠字樣很模糊,不易辨認,網(wǎng)上也沒查到相關(guān)資料,還望達人指點)。 | 
|  | 
來自: 蘇迷 > 《古鎮(zhèn)盛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