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剛發(fā)也好,冷彈勁也好,過去經(jīng)驗是在得中(打點或問到點)、并“重里現(xiàn)輕”的情況下發(fā)放,很得手,能發(fā)的漂亮。“重里不現(xiàn)輕”時發(fā)放容易對頂,在對手松沉下發(fā)放,一是易被制,而是易被化、三是易被借力發(fā)出,所以不能隨便發(fā)冷彈勁。如何掌握發(fā)勁時機,經(jīng)驗而已。
l
緊常在“用”時的瞬間,體會到越松,松緊轉換頻率越快,越能作到極緊才好,此即極柔軟然后極堅剛,不會真松,作不到極緊。初步功夫階段緊是為“整勁”服務的。
l
整勁有時是有意求之而不得,無意插柳而成蔭。我的初步整勁是從樁功中無意求得,占樁后無意中體會到的。此前試力發(fā)力有意求而不得。
l
最初得整勁初步體會是從“抖涼粉”的感覺中體會其好玩的,并意識到的。記得占樁后,無意間放松輕抖手指,全身象抖涼粉似的震顫,真的一動無不動,此后發(fā)力始得均整,進而練功開始明白用意不用力,及松慢柔緩真意,體會到欲止又行,欲行又止,行呼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
故我認為“抖涼粉"可作為最初步得整勁之驗證。至于后面,千言萬語,難以盡述。
l
初學者怎么放松呢:站樁放松,上身可體會“似笑非笑”、下身可體會“似尿非尿”盤架或試力,體會“恭、慎、意、切、和”五字訣。初學者。身上5個脖子不能松,要“一頂、二挺、三兜”,即:頸部虛領頂勁,腕部挺,足倮部兜或趟。
到了一定階段,過河拆橋,上岸棄舟,就自然而然了,沒那么多有意體會了。
l
薌老對氣的探索角度有現(xiàn)代科學知識的味道,薌老是個不斷學習新知識的求知若渴之人,受時代科學知識所限,或許說法不一定對。但從傳統(tǒng)角度,從薌老著作中看出,薌老并非太過用功于”身相“,薌老對三豐的著作評價極高,對身相、執(zhí)與不執(zhí)等認識極深。
自己認為,薌老是一位拳學宗匠,但不想爭論。至于薌老勝誰敗誰更無意義。但薌老求學與探索精神與原則,則不僅在學拳方面,在科研探索,在培養(yǎng)自己人生觀、在人生社會中都有意義。我是票友,早已不練功,但薌老拳論也使自己在工作人生中也受益菲淺。
l
長生寶錄
陳泥丸真人
,修仙有三等,煉丹有三成。上品丹法以身為鉛,以心為為汞,以定為水,以慧為火。片餉之間可結成胎
中品丹法以氣為鉛,以神為汞,以午為水,以子為火。百日之間可混合成象下品丹法以精為鉛,以血為汞,以腎為水,以心為火。一年之間可融結成功。
l
司馬真人
長默元氣不傷,少思慧燭內(nèi)光
不怒百神和暢,不惱心地清涼
不求無諂無驕,不執(zhí)可圓可方。
不貪便是富貴,不茍何懼君王
味絕靈泉自降,氣定真息自長
觸則形斃神游,想則夢離尸僵
氣漏形歸后土,念漏神趨死鄉(xiāng)
心死方得神活,魄滅然后魄強
轉物難窮妙理,應化不離真常
至精潛于恍惚,大象混于渺茫
造化不知規(guī)準,鬼神莫測行藏
不飲不食不寐 是謂真人坐忘。
l
整勁之獲得向來被老師視為不傳之密。惟有得一“整”字,方可略窺明勁門徑。有了明勁基礎,武術的進階才有可能。否則,終生無望。
l
整勁的內(nèi)在機制是身體架構的拱效應,從身法的要求來講要作到“豎項塌腰,縮膀根胯根”,這是一個形成拱效應的必要條件。如未得明人指點,整勁怕是終生無望。
l
從一般意義上來講,有一定的整力基礎,難敵在同等條件下進行拳擊訓練的選手。但是缺點也明顯,即步法不靈活。步法不靈活,容易受到攻擊。大概有人認為拳擊太簡單了,那是我們的誤解。拳擊運動也是非常符合人體運動力學規(guī)律的。拳擊運動步法靈活、拳法密集,也非常厲害。站樁步很整了,但是在運動中能整嗎?在運動中,還能整,水平便提高了。
l
起勢時兩手要掤;看到過陳發(fā)科前輩在北京與摔跤王交手的故事嗎?當時跤王兩手抓住陳大師的兩手腕部,而陳大師用的就是起勢時的掤勁將胡跤王的重心提起,使得胡跤王重心不穩(wěn)趕覺不妙而認輸;下沉時應為按勁,心氣下降,氣沉丹田,來脈穴松沉,下盤穩(wěn)固。
l
松柔與用力。松柔練習當然是太極拳練習總原則。但在松的基礎上用力對于我這樣的文人出身的初學者,有抻筋拔骨,先求身形氣度開展之效,好比拓展疆土,然后再松柔用功,好比鞏固國防。不能松上求松,開(用力)上求松是一個階段。具體練習,想松就松練,想開就開練。
整體和局部。太極起式,分天分地,兩儀--頭領頂勁,尾椎下垂,是整體;四梢手足微微留意用力,是四象,然后是眼神(顯處)和耳根(隱處)分配手足,分四象為八卦。四象以后,如園胯,步法等等均是局部。具體練法,開始就身體上下拉開即可,偶爾糾正些局部,不求完美。(這里的兩儀,四象,八卦是我瞎編的,以牽強附會,還有理吧?)
保持與提高。練習一段時間,打拳沒有任何變化和提高就面臨著一種認識問題,保持就是提高,不用求新方法或轉而精雕細刻局部。具體練法是變成習慣地練下去,不求變,不求新。
練習與使用。我指的就是養(yǎng)生與技擊,盤架與推手。好多高手發(fā)言講的是使用的層次,而在練習層次的可以先不管那么多。既然沒有使用的目的,練就對,不練是錯。具體練法就是別管將來好用不,是不是真正太極之類的渾練一氣,呵呵。
站樁與盤架。文人先盤架,武人先站樁。九盤一站,半盤半站,盤即是站,分時而進。盤架不成,還照貓畫虎,站樁不成,恐畫虎類犬。具體練法,先盤架騙老外。
在氣與在意。在氣雖然滯,但可收斂入骨,培養(yǎng)生氣,有好處。在意可以體會整體拳意。具體練法,先在氣練幾遍,再在意使產(chǎn)生的氣輕靈化。
遵師與自用。找到明白的老師認真學一段,自己再悟。有明師的好處是保證走在正確的路上,但不用抓著明師不放,從而以尊敬代替修行,精神外用,有明師后再放掉明師的好處是自己掌握進步速度,不用亦步亦趨,如武禹襄,六經(jīng)責我開生面,不信今時無古賢嘛,嘿嘿。
明理和傻練。人為萬物之靈,心得和體會都可以。頭腦明白道理用法再練可以,先練著讓身體自己明白也未必行不通。具體練法,好動腦的人要傻練,好傻練的人要少練。
練拳和不練。所謂練養(yǎng)結合的問題。我的一位學體育的朋友建議我三條練習方法:一,不斷練習,使身體形成合理的動力定型和神經(jīng)通路;二,意念練習法,想象中打拳;三,超量恢復,大量練習到身體極限時停一段讓身體在新水平上恢復。具體練法,身練加意練,練練停停,練與不練循環(huán)。
太極無法,動即是法,每天練下去,雖不能至,離之不遠。
l
冷脆勁一般說找到發(fā)落點(拿住對方)才打。至于善冷脆勁,如果找不到對方發(fā)落點很難想象能冷脆出什么來。冷脆勁個人感覺不好。用冷脆勁打碰到高手自己反會受傷,并不是高手有意傷他,完全是自然反作用的結果。
太極雜說34
2009-04-06 10:04
l
推手中以冷脆即是發(fā)放,柔化則是蓄收.“氣從直養(yǎng)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余.”是指蓄勁必須曲蓄---螺旋的圓的蓄---果然識得環(huán)中趣,輾轉隨意見天真.柔化與發(fā)放都在圓上(必須是立體圓).但發(fā)放則是該圓周在切線上的特殊點.形象講:是旋輪飛輪上灑上水,水被拋出的點.所以能發(fā)必須能化,能化就該能發(fā),是辯證的.如果能化不能發(fā),或能發(fā)不能化,則不合 “圓”的理.斗膽說推手還須全面訓練.
l
圓襠其實是打拳最關健的地方,能圓好襠即氣能真正沉到丹田,沉到丹田才能由此氣分五路,然后氣充全身,由骨到筋到腠理皮毛.陳鑫著述的 "屯兵處"即指丹田.刻刻留意在腰際的意義也是要求丹田之氣不能有斷續(xù),必須源源不斷,如滾滾車輪.
l
圓襠是什么?圓襠就是兩腿和襠要形成一個拱形,讀過趙州橋吧?拱形最穩(wěn)定,具有最大的承受能力,想象或者試驗一下,把一個有彈性的鋼片折成拱型在桌子上,從各種角度壓一壓,試試它的受力情況和反彈力,這正是我們所需要的。任何時候身子(丹田)一沉,這個反彈力就來了。所謂開襠就是達到圓襠的手段。同樣,什么襠走下弧之類,都可以用這個拱形結構來解釋。
l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不要神秘化。其最主要的功用就是把注意力放到腳上去,也就是要注意腳,要關注重心移動的過程,這是為什么太極比其他運動更能提高平衡能力的原因。平衡有兩個要素:一是敏感,你要覺察到正在失去平衡,二是力量,你要有足夠的力量來糾正、來維護平衡。一般人有足夠的力量,卻沒有足夠的敏感,原因就在于從來沒有關注過腳,典型情況,走快誰都可以,一放慢個個東倒西歪,這在中年人和老年人中尤其明顯。
l
千萬不要忽視這個“形”,外在的形是有內(nèi)涵的。想想建筑吧,誰敢忽視形?太極拳練習者,尤其初練者,練“形”是第一步的。
l
陳鑫著述中談到開襠是大概這樣的意思: 即襠開一絲也就開了,不開的兩腳跨開三尺襠也不開. 很多太極書中襠指會陰部位.圓襠與開襠我想是同一回事,都是指襠部的要領,圓襠比開襠語言上更為精確形象一些.太極是個球---立體的概念; 圓襠就是要襠部要立體的開合.那么 “一絲開就開了,雖兩腳岔開三尺仍末開” 該怎樣理解呢? 這里的開是指會陰部位的骨縫開合. 即陳鑫書中的 “*骨” 的描述.
l
1、摟膝轉拗步時應先將重心慢慢轉至右腿直至可以輕松提收左腳;
2、要想圓襠必先會開襠,在開襠時要有內(nèi)裹之意(兩膝尖內(nèi)扣之意);
3、練拳的總用意是要做到上體輕靈飄逸,下盤松沉穩(wěn)實;兩膝尖最好不過腳尖,除特別動作之外最好臀部不低于膝;上肢運行也應在下體兩腳之間劃圓的范圍圈之內(nèi);
4、眼神在運動過程中應追隨運行在前的手之中指尖端,而在定勢時卻要回到正中,即眼要平視前方而左顧右盼;
5、用意,眼神和整體知覺三者在套路習練過程中應始終如一,而在技擊運用中要變化無端;
6、起勢時兩手要掤;下沉時應為按勁,氣沉丹田,下盤穩(wěn)固。
l
:“收斂入骨”是一種練法,屬陰屬收。有散才有斂。散屬陽屬開。練太極者必先求解、放、開、至散。通俗曰:人像一個瓶子,必倒掉體內(nèi)醋液,才能可以裝好酒。不破不立。站無極樁求“定”達“靜”是過程,不是目的。能靜才會動。靜中求動才是真動,動是目的。求氣得氣不是真氣。太極求得的是浩然之氣,是能在形與勢中體現(xiàn)的。直接在打手中應用。太極行功的大小“周天”或“河車”走法,是一種較高功夫。一般基礎的人想練幾年成功很少的。必須先練大圈、中圈、小圈后,收圈至行大小周天。太極必須按順序而練,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以半年為一變化。如果下半年較上半年相比沒有改變,那一定練錯了,必須找“醫(yī)生”了。無師自通難??!
l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l
薌老是一位奇才巨子,但是薌老學規(guī)矩??善涿撘?guī)矩太早!為什么這么說?薌老的功夫并不是無往不是勝的。高處不勝寒!我曾經(jīng)請益過我老師,我問薌老的功夫。我老師說,王薌齋先生的功夫并不是高到極頂了……薌老并沒有達到武學的大乘,還有很多東西他沒有,這就是他離師過早,空有聰明,只能自研而成。但真的不得不佩服薌老的智慧和求學態(tài)度以及創(chuàng)新之舉!可也是薌老才引得后來很多的人肆無忌憚的編功夫,“創(chuàng)功夫”,所謂的練幾大勁,挑幾大筋…………祖宗留下的東西,我們可以批判的繼承,但不是批判的拋棄。有疑惑可以于體悟中再體悟。不能因自己練的,理解的不是那么回事就說那誰誰留下的法子不對。楊澄浦先生確如你說的,少年不勤,到父兄過世時才醒悟。他也是一個有大智慧和大毅力的人。楊門中人也承認,他要是在其父在世時能下工夫,那他能趕及健侯公,可他還是沒有達到那個層次。這也是有智慧,無師的后果!
l
站樁我同意,那就是妙學傻站,這才是出的自然功夫,凡是“呼吸鼓蕩”者那都是曲解了太極拳的內(nèi)蘊。
l
先天無形,無跡,最不好得,但是一點也不煩瑣。后天有形有跡,但終究是在氣血上下工夫。
l
五趾抓地,那也是自然的工夫,可以為之那的確不對,但是五趾能抓地,這是不可否認的。是前輩們的總結。這抓地也有一妙,和挑四梢有關,和下盤通“氣”有關。
l
太極要有一摸即炸的東西;太極要練混元力,那是如老樹之根千纏百繞的東西,象鋼絲床床絲的連接一樣。
l
班侯拳的發(fā)勁是丹田催動一股勁,腳蹬腿送上脊背一股勁,兩臂彈抖又是一股勁,三個勁要發(fā)順了,的確是很干脆和舒坦。但是也練著練也累。我思索楊班侯先生當年是文功不夠,武用已及,練的是楊式傳抄老譜中太極三乘解下乘的東西。因此他沒能達到楊祿纏先生和楊健侯先生的另一種境界。本來由武入道是太極的一部分,可能是班侯先生喜武不喜文,練的過了也未可知。
太極雜說35
2009-04-06 10:05
l
求師與自學:來這里的有許多初學者,自學者,弄清求師學什么,自學怎么學對大家有好處。薌老言:武學有得于師者,有得于己者,得于師者為規(guī)矩,得于己者乃循規(guī)程,經(jīng)體認,實得于身之妙用也。學拳不得于身則規(guī)程無益于己。我說過“妙”與“竅”的關系,有師者得天獨厚,可以求竅,求竅講方法、層次、規(guī)矩,可進步很快,各派也有自己的一套系統(tǒng)、詳細的練法,但到高級階段也要脫離方法,悟出得于己身的,適合自己的“妙”道,即“師古而不泥古”。因此求師最主要的應是求規(guī)矩,薌老言:要語人以規(guī)矩不示人以巧。
是否沒有老師就難以達到高深境界呢?非也!其實只要入門后,懂得練功規(guī)程,踏實去練,也有成功的希望,個別能吃大苦,悟性較好的大智若愚者,甚至成為一代宗師。正所謂:迷者師度,悟者自度。最高級武功好像也都是得于己而非得于師。因此,自學主要是學拳理、學練功規(guī)程,這些好像本論壇已經(jīng)論及很多了,有緣者與有心者自會得之。
講幾個例子:薌老只是少年時得郭師教導,及長郭師即去世,但薌老循規(guī)矩、參學苦修也終成一代宗師。澄甫先生少年、青年時代厭煩練功之苦,不愛練功,功夫一般,但耳熏目染而知練功規(guī)程,其父去世后因必須承接家業(yè)的壓力,才開始閉門自修,也終成一代名師。王安平先生,學功初期,也不得其要,后放棄學武,只求養(yǎng)生,也是自己多年堅持、耐得大寂寞,苦修自修,插柳成蔭,大器晚成,終成一代宗師。(以氣功的路子修武,有些神秘是自然的,不必苛求)
更具體例子:以前面有先生說站樁的腳趾抓地為例,如有師當面指導,就可以煉,站樁時腳趾抓地的練法也有內(nèi)在的具體方法,可求緊松松緊的訓練,快速提高下部力的松緊轉換能力和技擊素質,作為技擊樁訓練,進步是快的,有的將這些方法作為真?zhèn)髅芊?,這些具體方法無師當面指導,也確實難以自修,否則容易出偏。但對于無師指導的學者,或不知具體練法學者,也可就按求其妙的方法,按一般站樁基本要領去做,放松去傻站,雖然進展慢,但功到自然成,因非求竅而得,功力可能更扎實。
l
求力之法。求力之法很多,難以盡述,別的不講
,只講講我門內(nèi)的爭論,供大家研討。意拳門是講究學術自由的,講究問難的。在薌老創(chuàng)派教學中,關于學術,也多次出現(xiàn)薌老與徒弟的師徒之爭論,薌老并不以宗師及武功高于徒弟就講究師道尊嚴,壓制徒弟看法。薌老與道新、與宗勛都發(fā)生過爭論。最有名的就是關于入門時候就整體求力,還是可以先分步求力,然后再組成整體渾圓力之爭。
薌老認為:求力入手之法,就應整體求力,到后來仍然如此,他反對分解求力,他不認為力有這么發(fā)、那么發(fā)的區(qū)別,說:“力一有了方向就是錯誤”,薌老稱意拳為爆炸力,而非爆發(fā)力,就是說發(fā)力沒有方向,哪邊都一樣的意思。這是按薌老體認及實踐得出的看法,但在教學中很多學員難以理解。
姚宗勛等認為,薌老是拳學天才,按薌老的方法,一般人難以理解,凡夫俗子就難煉意拳,宗勛在理解薌老發(fā)力方法基礎上,入手之初先將渾圓力分解,從學習需要出發(fā),整理了若干發(fā)力與試力方法,有了站樁、晃樁、旋樁、前后摸勁、上下摸勁、左右摸勁、各種試力摸勁最后組合渾圓摸勁等方法,以宗勛的聰明和總結,使得許多學員很快入門意拳,這也是宗勛被尊為大師兄,很多薌老徒弟說許多方面得益于宗勛師兄的原因。
但薌老始終認為,分解求力,雖能較快入門,但很難達到拳術最高境界,后來薌老晚期傳人時仍堅持己說,這也是門內(nèi)有意拳早期弟子與薌老晚期弟子的大成拳之爭的原因之一。薌老講:學術之爭有益,意氣之爭有害,意拳門內(nèi)的師徒對拳術進行不同探索與爭論研究風氣一直保持到現(xiàn)在。這也是薌老提出廢除師徒制原因之一。
l
對氣的探索
據(jù)我所知,薌老對武術中“氣”的探索是經(jīng)過了否定之否定的過程的。薌齋一生有四篇著作,按時間順序,1926年著作《意拳正軌》中,詳細論述了煉氣與養(yǎng)氣方法,具體方法采用了形意拳的傳統(tǒng)經(jīng)絡運行法;第二篇《拳學新編》中,薌老否定了傳統(tǒng)的練氣與養(yǎng)氣方法,認為養(yǎng)氣功夫實際是理氣功夫,重視“氣”字,常“意氣力”三字并稱,第三篇1944年著《大成拳論》中,只字不提“氣”字,也以“意力”二字并承,完全否定了“氣”。第四篇1959年著的《意拳論》中,也沒有提及“氣”字,但提到隔膜動力(或呼吸彈力),并極為重視,先生云:欲收技擊真實之妙用,需使渾圓爭力與宇宙力波合拍,其作用之妙,皆在呼吸彈力。
現(xiàn)在科學昌明,提出薌老探索,希望有高手研討,但希望不要沉浸在氣的玄學之中。應用現(xiàn)代科學、生理學、解剖學、神經(jīng)學角度研究過去武術“氣”到底屬于什么效應。如氣的感覺是否是神經(jīng)纖維傳導,達到神經(jīng)末稍并指揮全身肌肉等運動協(xié)調(diào)時帶來的人體自然生理現(xiàn)象?等等。
l
外家與內(nèi)家
過去有成就的太極拳師,大都是先練外家,后練太極,沒有真打實搏的大運動量訓練,一開始就按目前普通的太極修煉方式練功,難以成功。站樁、煉發(fā)力、抖大桿、運鐵球、對搏斷手、快練大練,等等都是需要的。據(jù)說太極門內(nèi)練習是極為艱苦的,因此才有楊少侯曾因難耐其苦想放棄,澄甫青年難耐其苦不想學之說。據(jù)說門內(nèi)煉太極運動量很大,澄甫閉門練功是飯量很大,后來成功后,放棄大運動量的修煉,使其身體迅速發(fā)胖。
l
發(fā)勁高手兩指微動即可將人彈出,但是并不是有了這種功夫就一定也是技擊高手,兩者還是有很大的差別,《道新拳論》和李紫劍的拳學值得一讀。
l
松的目的是身體內(nèi)部產(chǎn)生一種拱效應,對方的力量可以無滯地傳入到其它地方,反之自己的力量可以無滯地通過身體任一部位發(fā)出。所謂無形無象之說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l
力量除了源于人體自身外,可能還可得自宇宙的能量。金字塔結構可能就有吸收宇宙能的效應,因為可使繡刀變光,尸體不腐。人體某種特殊姿式是否也利于宇宙能的吸收呢?比如樁的形態(tài),佛道的手印等。
l
感覺是不點不透的.
l
為何要以天下萬物為騶狗?比較字面的意思,騶狗有些代表卑賤的意味,但是或許可以解釋成天地認為天下萬物都是平等的,不要因為一個人就高過其他的生命;萬物皆有靈,此靈皆通天地吧。至于下面的“圣人不仁”,也可以仿照天地的解釋,即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不管是達官顯貴還是貧民百姓,都有成為圣人的資格。
l
自己把自己放在高處,好東西怎么向上流呢?
l
練能練出拳來,修才能修出太極來。
l
陳鑫講太極不急于出手打擊對手,應在對手失去重心時擊打對手要部,便是內(nèi)傷.因為失重時人身渙散,腳底無法起勁,不能合住,外力便滲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