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明有尊師重道的傳統(tǒng),同樣也有師道尊嚴的傳統(tǒng),然而,在經(jīng)濟社會下,作為文明傳播者的教師也逐漸陷入道德的困境,教師丑聞時有發(fā)生。 開寶馬去上課的大學副教授,宣稱“大學教師全心投入教學是種毀滅”,北師大教授警告學生:“40歲沒4000萬不要見我,也不要說是我的學生”,天津副教授性愛日記…… 儒學學者、首師大教授陳明說:“尊師重道是對學生、對社會而言的,但師本身對道的某種承諾則是這一原則成立的前提。” 師者,從之模范也,然而在今天,屢屢有師者失范的現(xiàn)象,陳明說:“教師的職業(yè)漸漸與價值脫鉤,成為知識販賣者,與學校的公司化趨勢相對應。校園作為凈土的特殊性也日益消解,而成為社會大環(huán)境的有機組成部分。” 【師者有更高的道德要求】 北京晨報:中國有尊師重道的傳統(tǒng),尊師重道是否只對學生而言,那么對老師本身,又有什么樣操守、道德上的要求? 陳明:師道尊嚴出自《禮記·學記》:“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從意思看,四個字應該寫作“師嚴道尊”才正確。尊師重道,跟師道尊嚴一樣,是把師與道聯(lián)系在一起,就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所以,師之道可以有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師所傳承、傳授的道,一是作為師的為師之道。當然二者是有相關性的,因為所傳之道是神圣的,那么作為對為師者之要求的相關標準規(guī)范自然也是高而嚴的。尊師重道當然是對學生對社會而言的,但師本身對道的某種承諾則是這一原則成立的前提。 北京晨報:今天時常有“全心投入教學是種毀滅”,“沒有4000萬不要見我”之類的言論,也不乏教授個人操守低下的新聞,您怎么看? 陳明: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按照今天的知識分類傳道大致可以對應于信仰倫理、價值塑造,授業(yè)是技能培養(yǎng),解惑則可以是知識講析。至于對老師個人的操守、道德要求,我覺得要求應該更高一些吧? 【別讓教師成知識販賣者】 北京晨報:近年來一直有對師道師德的批評,有不少調查顯示當下師道、師德正在降低,在你看來是什么原因? 陳明:道簡單地說可以理解為做人的道理和原則。這在文化中是具有特殊地位和意義的,同樣作為傳道者的師在文化中的地位也是具有特殊意義和地位的。“天地君親師”是古代中國世界的基本結構,師承擔著教化,即使人由自然個體成為具有文化人格的社會個體的責任。師道的失落,從道的角度講,是因為近代以來時代變遷,主流社會把科學與民主當成最高價值,仁義禮智這些孔孟之道被妖魔化。從為師之道的角度講,教師的職業(yè)漸漸與價值脫鉤,成為知識販賣者,與學校的公司化趨勢相對應,同時校園作為凈土的特殊性也日益消解。 北京晨報:上世紀,曾有過教師地位極其低下的時期,尊師重道的傳統(tǒng)被中斷,而現(xiàn)今教師的地位已大大提高,但關于教師的負面新聞層出不窮,這算是師道的淪落嗎? 陳明:我是在“文革”期間讀的小學和初中,見過教師挨斗,經(jīng)歷過停課寫大字報?,F(xiàn)今教師地位提高,如果是指收入,我想這是以學校的公司化為背景的。當然,國家財政投入加大也是一種因素,但是,僅僅增加撥款,而沒有理念上的調整、更新和制度上的配合、改進,那么,錢是可以壞事甚至腐蝕精神心靈的。
【教育不該是賺錢的工具】 北京晨報:當今社會,教育依附于官僚,教師的權力也擴大很多,比如掌握學生的考核、畢業(yè),掌握著課題、經(jīng)費等,這是教師失去了道德的原因之一嗎? 陳明:這正是我前面說的制度問題的要害。至于那些職權,本是為保證教師職能而建立行使的。這是一直都有的,與地位什么的沒有關系。我個人認為,教師的權力主要是靠教師的道德制約,而教師的師德下降,與當下教育界的大環(huán)境相關。 北京晨報:權力被濫用,是不是對權力的過分重視所致?學生把上學作為改變命運的途徑,一些老師則把學問作為賺錢、升遷的工具,這是不是違背了教育的本質? 陳明:知識就是力量。上學求知以實現(xiàn)自我改變命運,無可厚非。這導致教育的手段化、工具化,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德智體三位一體也就是傳道授業(yè)解惑三位一體。政治的正義、生活的倫理,都有一個道德基礎。但是,在今天,道已經(jīng)成為一個問題?,F(xiàn)在的學生耗費在德智體課程上的時間跟外語一樣多,具有的效果作用還不如外語,這與現(xiàn)代性息息相關。韋伯說現(xiàn)代性的本質就是理性化,理性化就是對神圣性事物的拒斥。盡管如此,在西方文化中,愷撒的世界和上帝的世界基本還是劃區(qū)而治。在我們,以科學和民主否定傳統(tǒng)后,意識形態(tài)就成為我們的道,但它的說服力已經(jīng)很弱,而新的論述又還沒有產(chǎn)生。 【培養(yǎng)神圣感最關鍵】 北京晨報:真正的師道、師德是怎樣的?如何建立? 陳明:我想,能夠很好地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老師就是好老師。師范學為人師,行為世范,行為世范應該就是理想的師道師德吧。神圣感的培養(yǎng)和建立是重建師道、師德關鍵和根本。 北京晨報:神圣感喪失,師道不再尊嚴,重整師道、師德,難在哪里? 陳明:標本要兼治,治本是最大的難關。如何重治,每個人的理解都不同。我認為問題的癥結在道德是非感的模糊和道德羞恥感的下降,而這又與整個社會風氣和環(huán)境有關。 晨報記者 周懷宗 經(jīng)典誦讀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 ●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孟子》 ●百姓不親,五品不馴,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寬。《史記》 ●智如泉源,行可以為表儀者,人師也。韓嬰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睹献印?/p> ●講學砥節(jié),相語以道德,相勖以恭行。戴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