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太極太玄體系》鄭軍著

 winway 2011-08-24

《太極太玄體系》鄭軍著

[size=2][b]內 容 提 要[/b]

本書是立足于現(xiàn)代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對《周易》、《太玄經》的基本思想進行新探索的一本專著。書中不僅解決了一些歷史上困惑不解的難題,而且對當前自然科學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課題,涉及到天文、化學、數學、中醫(yī)等許多領域。尤其是,作者將太極體系(二進制體系)和太玄體系(三進制體系)結合為一體,形成太極太玄體系,必定引起廣大讀者的閱讀興趣。







引言



[b]第一章 從周期運動和三維角度對太極太玄體系作一簡單介紹[/b]

    一、太極體系的四種表示形式

    二、太極大玄體系和二、三進制

    三、大玄體系的扼要介紹



[b]第二章 化學元素的周期變化及其太極大玄時空結構[/b]

    一、關于化學元素周期的完整性--周期的結構和始點終點問題

    二、化學元素周期太極太玄結構表現(xiàn)出來的幾種性質

    三、易學空間與現(xiàn)實空間



[b]第三章 月地日系統(tǒng)的周期運動及其時空的太極太玄結構[/b]


一、以易學原理研究月地日運動的新進展

二、月地運行周期與太極太玄模型的對比

三、月亮遠(近)地點的回歸運動和60 特征點的卦象結構

四、干支紀年方法的來源及其科學內容

五、五行的含義及其應用中醫(yī)“五運六氣” 起源的破譯



[b]第四章 極移錢德勒周期與中醫(yī)五運六氣周期關系的對應[/b]

    一、關于月地日周期

    二、關于極移錢德勒周期

    三、中醫(yī)五運六氣周期及其與極移錢德勒周期的對應

    四、關于月地日周期的小結,一歷元可推算嗎?



[b]第五章 也談《老子》的是與非[/b]

    一、《老子》集古代方法論研究之大成,從而成為全面闡述樸素辯證法的專著

    二、《易》、《老》、《太玄》對辯證法運動的認識與現(xiàn)代認識的比較

    三、也談《老子》的評價



[b]第六章 太極太玄模型的內容、普適性和應用前景[/b]

    一、太極大玄體系是物質周期運動的普適數學模型——關于時空的討論

    二、太極太玄模型的內容及其演算規(guī)則

    三、研究太極太玄模型的實用意義

[b]結束語[/b]

[/size]

niu 2003-4-11 05:49

[size=2][b]序[/b]

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這本小冊子是立足于現(xiàn)代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對《周》、《太玄經》的基本思想進行新探索的一本專著。本書篇幅不大,但內容自成體系,提出了許多新見解、新思想,不僅可解決一些歷史上困惑多年的疑問,而且對當前自然科學亦是出了一些新研究課題,涉及到天文、化學、數學、中醫(yī)等許多領域。因些,這是一本有較高學術水平的卓越論著。

鄭軍先生的主要貢獻是在于根據可靠的自然科學資料,令人信服地論證了天于、地支、五行、八卦、九宮等基本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及其天文和物理背景。從數學上,他把太極體系(二進制體系)和太玄體系(三進制體系)結合為一體,即太極太玄體系;從天又學上,他從日月地的三體運動的規(guī)律論證了于支60年周期的客觀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論證了60年周期和錢德勒極移周期與朔望月和近點月的會合周期有關;從化學上,他應用八卦、九宮來探討化學元素的周期變化,提出了一張化學元素周期太極太玄結構表,用以表示它們質化規(guī)律的三維圖象;從哲學上,他通過恢復《周易》、《太玄經》的科學內容,從而更加深化了對它們的哲學意義的闡述。這從化學元素周期表的結構與日月地系統(tǒng)的運動的結構具有相似的太極太玄模型可以得到旁證。

    鄭軍先生是專長土壤化學,后來從事科技管理工作。工作之余,他的才華在周易科學研究領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這是他多年來嘔心瀝血、不斷地探求真理的結果。

    我與鄭軍先生僅見過數面,聽過他兩次演講。1989年 5月他抱病參加了在河南安陽市召開的“《周易》與現(xiàn)代自然科學第一屆全國學術討論會”。并印發(fā)了他的論文。此次會議期問,我與他接觸稍多,深深感到他虛懷若谷,治學嚴肅認真,在許多方面是值得我好好學習的。會后仔細閱讀了他的論文,深為他的卓見遠識所激動,有很大的啟發(fā)。

    不幸的是他病勢惡化,醫(yī)治無效,英年早逝,實是科學界一大損失。讓我們謹以學習和發(fā)揮他的學術觀點和學術思想作為對鄭軍先生的深切悼念!

                                                        徐 道 一

                                                      1991年  6月   29日                                                            

[/size]

niu 2003-4-11 05:50

[size=2][b]引   言[/b]

    本世紀初,曾有人猜測太陽系像一個大原子,并據此逐步建立完善了原子結構學說,開創(chuàng)了人類文明的核時代。直覺告訴我們,原子結構與太陽系結構好像有相似之處。筆者在中國傳練的易學思想指引下,對一些已成定論的前人科學發(fā)現(xiàn)作了研究,發(fā)現(xiàn)化學元素的周期變化(原子外層電荷數的變化)與月地日運行的周期變化,其時空結構是一致的,就是說,微觀空間結構與宏觀時間結構是一致的,它們都屬于二、三進制周期。自然界不僅存在現(xiàn)代電子計算機使用的二進制周期(包括四、八、……六十四進制等),而且存在三進制周期(包括六、九、十八、二十七、五十四進制等)以及三十、六十進制周期。這些進位制不是人為的,不足山人隨意確定的,而是物質世界周期運動的客觀表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的易學體系,包含有太極體系和太玄體系,是二、三進制的數學表達。為名副其實,本文稱之為太極太玄體系。它們所表達的正是二進制周期和三進制周期運動。因其為數學表達,故具有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性質,因而也就具有普適的性質。

中國古代”自覺不自覺地依據這一科學思想去認識客觀世界,取得了許許多多重大科學成就和技術成就,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東方文明。循著這一路線,筆者也得出了一系列古老而又全新的科學結論。太極大玄體系為研究大自然提供了美妙的模型,至今仍不失其先進性。隨著人類對物質世界認識的深化,這一思想必將一次又一次地放射出新的光輝。

    “任何普通觀念,最自然的描述方法常常是最簡單質樸的方法。”“科學肯定有一天要找到恢復正常的蹊徑,普通人將又能理解它的預言,惹不著抽象怪論的麻。”這是《量子史話》作者B 霍夫曼的看法,太極大玄體系也許正是這一預言的歸宿。





*本文中的“古代”,是相對于近代和現(xiàn)代而言的,是指中世紀向上直到L古《易經》  實際產生的時代。由于《易經》產生的準確年代已不可考,所以這里的占代是一個  泛指的概念。[/size]

niu 2003-4-11 05:51

[size=2] [b]·第一章·[/b]



  [b]從周期運動和三維角度對太極太玄體系作一簡單介紹[/b]


    《易經》只是把重點放在太極體系即二進制體系上,因而有不足之處。在此之外,屬于易學體系的尚有太玄體系,即三進制體系,其首創(chuàng)者當是西漢末年的楊雄,其著作叫《太玄經》。太極太玄結合在一起,構成完整的易學體系??梢哉f,在人類歷史上首先系統(tǒng)研究二進制周期運動的專著是《易經X,第一部系統(tǒng)研究三進制周期運動的專著當推《太玄經》。楊雄是人類歷史L第一位系統(tǒng)研究三進制周期運動的偉人。

但是,不管是賜經》還是《太玄經》,在表述上4有不足之處,即只作平面的、二維的說明,而未作明確的三維的理解,因而使一些實為三維的概念使人難以捉摸和掌握。


          一、太極體系的四種表示形式

太極體系有多種表示形式,這里列出四種,即線段兩分式,點線運動式、圓面劃分式和球體運動式。很明顯,這里畫出的都是先天卦形式,有些內容也未全畫出來。詳見圖1·1。
[/size]

niu 2003-4-11 05:51

[size=2]    (一)線段兩分式

    這種形式反映的是二分法及事物無限可分性。太極為1,即2”一 1;兩儀為 2,即 2’一2;兩次劃分為四象,即 2’一4;三次劃分為八卦,即23=8。余者類推,以至無限。將線段彎曲為不封閉的S形圓,是這種形式的變形,通常的先天八卦就是這種形式。

      有人把這種不斷地二分說成是二進制的來源,其實是一個誤會。這里的二分,其含義是:在任問層次事物都那具有陰陽兩種屬性,或可劃分為陰陽兩個組成部分;它雖然是以二進制表達的,卻不是二進制的起源。當研究周期運動時就會發(fā)現(xiàn),兩儀有時表達的是三,四象表達的是五,八卦表達的是九。

    (二)點線運動式

    無極生太極,太極為1點;點動成線,太極生兩儀;線動成面,兩儀生四象;面動成體,四象生八卦。這里已包含著三維的內容了。這種形式表示,事物運動越高級,其陰陽屬性越復雜。但在每一個層次上,它們仍都是太極。

    (三)圓面劃分式

    這是一種比較經典的表示方法。太極為一圓面,我們不妨把它看成是由一條直線首尾重合而成;中分為二,是為兩儀;再次劃分,成為四象;三次再分,即為八卦。需要指出的是:這時兩儀可具有互相垂直的兩個方向。

    (四)球體運動式

    這是最經典且含義深刻的表示方法。然而在平面上很難完全表達出來,因而須加說明。

    1。在以球體表示太極時,兩儀即可在三維方向上出現(xiàn)。每一維上的理想平面將太極球體劃分為一組兩儀。

    2。二維垂直面劃分太極球體為四象。因此可以出現(xiàn)兩組四象,它們在相位上相差90”。

    3。三維垂直面劃分太極球體為八卦。八卦既可表示為空間的八個方位,又可表示為球面被分割成的八個球面三角形。八卦的一爻即為某一維上的變化,在圖上代表球面三角形的一條邊。

    4。當球體轉動時,當即出現(xiàn)轉動軸線和兩個極點。這時,球面上若畫出經向和緯向的分區(qū)標志線,我們將會看到它隨著球體轉動從一邊向另一邊運動。這就是通常所見的太極圖:一個S形分割的圓;軸線上的兩個臍點;八個方位無法表達,只能在圓周平面上以八卦符號表示之。

    5。球體轉動,除出現(xiàn)以南北兩極為標志的轉動軸外,與轉動軸垂直的還有赤道上的兩維垂直軸。這二軸與球面相交出現(xiàn)四點。這樣球面上即出現(xiàn)三個方向上的三對交點,它們就是三陰三陽代表點。

當我們看到這種圖時,應該立即意識到,這一圖形表達的是三維立體在軸線



*轉動。這一認識對理解二維結構至為重要。[/size]

niu 2003-4-11 05:52

[size=2]二、太極太玄體系和二、三進制老子有一段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對這一段名言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從物質周期運動觀點出發(fā),力圖給出一種全新的解釋。



*本文中有關《老子》的引文,全部引自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中華書局,  1984年5月第一版)。



    (一)無極一太極,物質運動的原始狀態(tài)

    “有”生于“無”,是中國古代就已創(chuàng)立的一種學術觀點。老子對這一觀點作了明確無誤的表述和說明。對此,現(xiàn)代物理學家極為稱道。

這里的“有”很易理解,就是客觀存在的萬事萬物,它的初級層次或總體就是太極,數學上可記為1。這里的“無”,不是什么都沒有的虛無,如是有”出現(xiàn)的前題。正如老子所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具有層次性。不同層次的“無”,有著客觀存在的不同層次的具體的物質內。它是物質周期運動的始點,有空間,有時間,有數量,但數量為0,因而在數學上記為0。也正因為數量為0,所以在時間和空間上僅有點(位)。所謂“無”,就是0狀態(tài),就是始點。這一認識不是泛泛的空談,下文將給出具體的例證。

      由此即可得出一條重要的結論:無極為0,太極為1,“無”生“有”,無極生太極,即0生1,這才是二進制的初始來源。0、l是 物質運動最原始最基本的形態(tài),:進制是這種運動形態(tài)的數學表達。因此,二進制是自然界最基,然而也是最原始的(初始的) 進位制。

我們切不可小看這里的O和1。它們的出現(xiàn),標志著我們今天這個現(xiàn)實物質肚界的開始和向前發(fā)展。有廠“天地之始”O,又有了“萬物之母”1,才有今天的一切。[/size]

niu 2003-4-11 05:53

[size=2]      (二)兩儀和三進制一物質運動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的基礎條件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也就是0生出了1,1生出了2,這時出現(xiàn)了0、l、2三種狀態(tài)。0為陰,l為陽,“陰陽批參”(見《太玄經》)生出了2。這就是任何一種周期運動都具有的始、中、終三種狀態(tài)。0、l、2 構成了第一級三進制周期,它是物質運動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的基礎形態(tài)。由此將衍生出九進、十八進制等一系列高級周期運動。楊雄由此創(chuàng)立了三進制太玄體系。“太極含三為·”原意可能止在于此。

    至此,“道生一,一生二,二十三,三生萬物”這一精辟論述的科學含義一目了然。物質從初始狀態(tài)0開始周期運動,經過中間狀態(tài)],進入終點狀態(tài)2,基本周期完成,同時為高一級周期運動準備了必要條件。隨著高級周期運動的展開,展現(xiàn)了氣象萬千的高級狀態(tài),產生出萬事萬物。每一事物都包含陰陽兩部分,陰陽結合于統(tǒng)一體中才能構成一件事物。一這就是二、三進制,產生萬物的法則。(目前對“三”還存在著另一種理解:太極分化出陰陽兩儀,陰陽運動,在界面上出現(xiàn)第三種狀態(tài)。從物質運動的角度看,這種認識與本文是同義的,即陰陽運動,物質將向高級發(fā)展。然而,這兩種認識的具體內容不同。)



    (三)二進制和三進制的比較

    二進制是簡諧運動的數學表達。在第二個層次上,它仍將是簡諧運動。三進制則不同,它是物質運動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的數學表達。隨著層次的不斷升級,其內容異常豐富。在運動過程中,一般講只能前進,很難倒退。由此而論,三進制是辯證法運動的一種數學表達。

    二進制只有一個系列,即“2n次方”系列。

    三進制則有兩個系列,除l·3n次方”系列外,還有2·3n次方系列。

然而,三進制是由二進制演化來的,二進制是最基本的進位制。[/size]

niu 2003-4-11 05:54

[size=2]             [b] 三、太玄體系的扼要介紹[/b]

太玄,因其名稱而常使人望而卻步。玄字常常使人誤解。    筆者認為,玄”字本身并不玄,它上面兩筆是二,下面是兩個三角,也就是二和三?!短洝吩髡呤欠褚虼硕∶P者不得而知。不過,《太玄經》確是以二和三來研究物質周期運動的專著。



    (一)太玄體系的表示方法

    太極體系的二進制,是以陰交和陽交來表示的。太玄體系為三進制,對應要求有三種符號,這三種符號是—一、一、一。當我們用數字表示太極體系時,以0代表陰爻,以1代表陽爻,這樣八卦即可表達為0、1、2、3、4、5、6、7八個數。計數方法是:以初交乘以 2 2次方,二交乘以 2 1次方,三交乘以 2 0次方 ,三者相加,即得該卦表達之數。以同樣方法(底數為3)也可得太玄體系之各數。在交為一層時,—一代表0, --代表1,一 代表2;在爻為二層時,即表達0、l、2、3、4、5、6、7、8共九個數;在爻為三層時,則表達0、l、2、……24、25、26共二十七個數(圖l·2)。所有這些數都是順序展開的。當爻為四層時,則表達0~80共八十一個數。這就是《太玄經》中的一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

本文只拿出二十七部(或一方)來討論,以說明其表達的三進制(圖l·3)。

[/size]

niu 2003-4-11 05:54

[size=2]    (二)太玄二十七部表現(xiàn)的性質

    與八卦一樣,二十七部也是三維立體結構,既可以用一球體表示,也可以用一立方體表示。為了使其性質直觀而易于理解。本文主要以六面立方體表示,它就是風行一時的玩具魔方。

    1.二十七部即27塊小立方體,其中心一塊是不可見的。因此可以視為0。

    2.二十七部分解為三層時,每一層都是一組九宮八卦。中間一組的中宮為0。三組九宮八卦可以有三種組合方向,共九種排列方式。

    3.二十七部的表面性質是非常有趣而又意義深刻的。在六面體的六個表面上,分布著六組九宮八卦,共五十四個表面單位,它們均衡地分布在X、Y、Z三個方向軸垂直面上。

每一軸上都有兩組對立存在并與軸線垂直的九宮八卦,上下、前后、左右共為三組。若以每一軸線上的兩個垂直表面分別表示為陰和陽,三軸線上共三組陰陽,這就是三陰三陽的表達形式。每一面上的代表點是中宮,六個中宮分布于三維軸線上。六個中宮中心點的連線即為X、Y、Z三維座標軸線(圖1·4)”



    五十四個表面單位不是二十七的加倍體,而是三類不同性質面的集合體:六個中宮,是只暴露一個表面的六個小立方體的代表;在八個頂點,每一小立方體暴露了三面而相交于一點;其余十二個小立方體各以兩個面暴露在外。這就是說,二十七部表現(xiàn)了三類不同性質;[/size]

niu 2003-4-11 05:55

[size=2]    (1)在八個頂點,是表面性質充分暴露的八部,它們就是太極體系中的八卦。若把每一卦的三個面投影到球面上,則為一個球面三角形。因此,從三維角度考察,八卦各為一立方體,每一卦各有三個面(對應于立方體模型)或三條線(對應干球面模型),它們對應于三層爻。從這里可以看到太玄與太極體系的聯(lián)系。

    (2)六個中宮各為一部,表面性質暴露最少。若把它們投影到球面上,則其中一對為球體的兩極區(qū),其余兩對將赤道四分。兩極的兩點(面)與赤道上的四點(面)不同,兩極中有一極為始點,數量上應記為0。因此,三陰三陽中的一陰一陽與其他兩對陰陽是不同質也不同量的。若將另一極記為1,構成of軸(從而賦予其方向上的確定性),再從極區(qū)0開始,按陰陽和先天八卦次序給54個面編碼,則三對陰陽面為:0、2——9,1、10一17; 18一26,27-35;36一44,45—53。0-l、26一27、44-45構成三維垂直軸線。由此又可得到兩條極重要的性質:

    ①在54個面中,從極點0開始,實際有數量變化的只有53個面。即一個三維立方體(或球體)的表面最大數是53,一個三維立體是由54塊表面包圍而成的,是五十四進制,53是其最高結構數。

    ②三維垂直軸的編碼是固定不變的,即0-1,26—27,44—45。



*圖l·4上數字是表面單位編號為0-53,與圖l·3上0-26是立方體的編號。兩者完全 不同。



這兩條性質在關干物質周期運動中很重要,它表明53是一個完整的三維結構。化學元素的周期變化符合這一規(guī)律。魔方、魔星是這一規(guī)律的空間結構實物模型(圖l·5)。魔方是太玄五十四卦的實物模型,魔星是太極八卦的實物模型。兩者又是互通的。魔方的三維軸線上的六個中宮是固定不動的,而外圍的變化將會造成400多億種構型。[/size]

niu 2003-4-11 05:55

[size=2]    (3)十二條棱中間的小立方體各暴露出兩個面。它們的性質與中宮和八個頂點又有不同。這十二部是三維垂面與三陰三陽分區(qū)線的交點。以此12點表征十二地支,是完美的三維表達。

太玄二十七部對應于太極八卦,數學上分別表述為 3的3次方 和 2的3次方;太玄五十四面對應于太極二十四面,數學表述為 6·3的2次方和 6·2的2次方。

    這一模型還給我們這樣的啟示:事物越簡單,其暴露出來的性質就越充分;事物越復雜,雖然暴露的性質很多,但總是不充分的,有些性質是不可見的。為了認識這些性質,分解(分折)是必要的。與之相反,為了認識事物本身,必須將各種性質結合為一個整體,綜合也是必不可少的。太極太玄體系將這兩者有機地統(tǒng)一了起來。它們的每一交都代表著一種性質,同時又能指示出與這一性質相對的隱蔽著的性質(即某一維上的陰陽兩種性質),幾層爻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卦,若干卦結合在一起,又構成高一級的整體。因此,太極太玄模型不僅有綜合,同時也有分折,是一完備的方法論。這是中國傳統(tǒng)科學思想的最大特色。[/size]

niu 2003-4-11 05:56

[size=2] [b]·第二章·[/b]


  化學元素的周期變化及其 太極大玄時空結構



    化學元素周期表的發(fā)現(xiàn)和逐步完善,無疑是人類認識自然的一個偉大里程碑。多少人曾反復研究它,并不斷發(fā)現(xiàn)了一些新的性質。筆者以中國傳統(tǒng)的太極太玄模型為指導來研究化學元素的周期變化,也獲得了幾點新發(fā)現(xiàn)。



      一、關于化學元素周期的完整性

周期的結構和始點終點問題



    太極太玄模型表明,任何周期都有始點和終點。完整的周期不僅包括始點,同時也應包括終點。這就是,當研究某一個周期時必須將周期封閉起來研究,這時一定包括終點。然而在考察連續(xù)運動時,周期的劃分往往八包括始點就夠了,終點則包含在下一個周期的始點之中,這就是連續(xù)運動中的終始點共用。它表明,在一個周期內部,基本上處于量變過程,而在終始點上將出現(xiàn)質變。

    不同周期有不同的進位制。進位制表明一個周期的若干種特征狀態(tài),即到達進位制最后一種狀態(tài)時,周期將重演,或升級進入另一周期(質變)。太玄三進制表征的就是一種不斷由低級向高級升級的周期。



    (一)太玄三進制周期的升級原則

    所謂三進制,就是“逢三進一”。十進制有0—9十個數,到十進一,記為10。三進制有0、l、2三個數,到三進一,也記為10。



    太玄三進制周期可表述為下列六個等級:

    l·3的1次方:包含0、l、2,對應十進制數也是0、l、2;

    2·3的1次方:包含 0.l、2、10、11、12,對應數是 0、l、2、3、4、5;

    l·3的2次方:包含0、l、2,10、11、12、20、ZI、22,對應數是0—8;

    2·3的2次方:包含0、1、2……100、101、102、……120、121、122,對應數為  0一門;

    l·3的3次方:包含0、1、2……200、201、202、……220、22、222,對應數為0-26;

    2·3的3次方:包含0、l、2……1000、1001、1002、……1220、1221、1222,對應數為0—53。

    十進制的54,在三進制中記為2000;十進制的80記為2222。

    l·3的3次方即為太玄二十七部,2·3的3次方即為太玄五十四面。對三維

結構來說,它是五十四進制,53是其最大數,這在上節(jié)已講明。五十四是三維結構的最高進位制。因為3·3的3次方=l·3的4次方,表現(xiàn)出的是四維結構。下文將說明,在三維結構中,第四維無法展開,將出現(xiàn)時空收縮,從而使之被約束在三維結構之中。因此,在54以后,將構成新的高級三維結構。



    (二)化學元素周期變化與太玄五十四進制三維結構的類比

    1.關于始點問題一一0 位元素是什么?

    直到現(xiàn)在,絕大多數人都把氫視為元素周期表的始點。筆者認為,這是一個不科學的概念。太極太玄模型表明,任何周期運動,其始點均為0,而終點則隨周期的層次等級而不同。因此,元素周期的始點也應為0。

    區(qū)別化學元素的根本依據是原子外層的電荷數。各種元素的化學性質都是由這些外層電子決定的。據此,0位元素的電荷數應為0。現(xiàn)今周期表上沒有一種元素符合這一要求,而能夠進入周期表零位的只能是中子。

    2.中子作為0位元素的合理性

    首先,中子是電中性的,外層又沒有電子,也就是電荷數為0。中子外層電荷也可視為一個完整的球面結構。其次,中子是相對較穩(wěn)定的。它在自由空間能存在932秒,* 壽命是相當長的。

*見Forth:《Physics》,[美]本杰米/卡明聯(lián)合出版公司,1986。





    第三,中子在自由空間出現(xiàn)β衰變,轉化為1個質子、l個電子和1個反中微子。質子和電子結合即為氫原子。據此可以認為,氫元素是由中子衰變產生的。這是由0生1(“無”生“有’)的最好例證之一。



    第四,中子為0,氫為1,構成了太極體系中的一對陰陽,對應于太極兩交--、一。陰陽運動,產生了氦。中子、氫、氦對應于太玄三爻—一-、-一、一。中子和質子是所有化學元素原子核的結構單位。中子一氫一氦,這一過程就是老子所說的“一、二、三”,也就是辯證法運動三段式“正、反、合”。



    第五,中子作為一種化學元素,因其電荷為0,因此外層電荷可視為球面結構,與惰性氣體同屬一族。又因在自由空間要衰變,故與放射性元素相似。



    根據以上理由,應視中子為0位元素。

    從終點始點共用性可知,中子是低于化學元素層次的一種粒子周期運動的終點,又是化學元素周期運動的始點,中子是這兩個層次之間的質變點。因此,中子應具有這兩個層次的屬性,據此,應定名中子為零元素或隱元素。



    3.0—53位元素構成一個太玄五十四位(54進制)三維立體結構將周期表稍作調整,其三進制周期的性質就十分明顯地表現(xiàn)出來:將0族元素放在各族之前而居于首列,在氫前面加上中子,這樣每一橫行即構成一個子周期,它們即表現(xiàn)為三進制周期;0-53位元素與太玄54面……對應排列,就是一個完理的三維立體結構。

    能說明這是一種三維立體結構的最突出的一點莫過于六個中宮位置與六種軸線元素原子序數對應的確定性。這就是:中子和氫為兩極,構成這一結構的轉動軸,即處于0和 1位;25-26位(Fe—Co)元素和 44—45位(Ru一Rh)元素構成赤道上的兩條垂直軸線。這六種元素有其特殊性質,是一對陰陽八卦子周期的聯(lián)系紐帶,故也可稱為中宮元素。除這六種元素外,順序分別構成六組八卦。這樣,上下的一對陰陽面(一陰一陽)即為周期表上的第1、2、3短周期,而前后、左右兩對陰陽面(二陰二陽和三陰三陽)則分別為周期表上的第4、5長周期。三對結構面構成一個完整的三維立體結構大周期。為節(jié)省篇幅,本文不再繪圖,讀者可參考圖l·4,其數碼即代表對應原子序數的化學元素。



    (三)化學元素周期變化三維結構的平面表示-一元素周期八卦圖和元素周期太極太玄結構表



    1.元素周期八卦圖的構成(圖2·1)

    根據中國傳統(tǒng)的科學思想和元素周期變化三維結構的分析,可將元素順序以九宮八卦形式由低級向高級排列出來。

    在最低層,0-l構成基本周期,周期封閉出現(xiàn)2。由(右側)圖可以看出,只有出現(xiàn)2以后周期才是完整的——物質運動一周又回到了原點,但這時已不是原來的0,而是現(xiàn)在的2。對高一級周期來說,2又處于0位(始點),到 10 出現(xiàn)后,新周期又得到完整表現(xiàn)。

    這里的0、l、2 就是中子、氫、氦。用老子的思想來解釋:道生一,中子(第一位)出現(xiàn);一生二,中子演化為氫(第二位);二生三,氫演化為氦(第三位);下一步就是三生萬物——氦作為新的高級周期的始點和新周期各元素原子的原子實,將演化出新的高級元素。如此,周期不斷發(fā)展,新元素陸續(xù)出現(xiàn)。這些元素構成了我們現(xiàn)實世界的萬物。

    He作為第2周期的始點,經Li-F,直至Ne,第二周期完成。He-F構成一組典型的先天八卦。周期封閉出現(xiàn)Ne,它又是第3周期的始點。

    在第3周期,Ne-Cl 構成又一典型的先天八卦。終點為Ar,Ar又是第4周期的始點。

    第1、2、3周期結合,構成與長周期相等的18位元素。每一組18位元素即構成互相聯(lián)系著的陰陽兩層八卦。

不難看出,0—17位元素構成一陰一陽,18—35位元素構成二陰二陽,36—53位元素構成三陰三陽。一陰一陽與其他兩對陰陽不同,它的聯(lián)系紐帶是由0 和1 即中子和氫這一基本周期擔任的。如果將0(中子)不記入元素內,顯然一陰一陽與二陰二陽、三陰三陽在數量上不相等。



    2.三維空間中的四維收縮

    由圖可知,從Xe到At丶 將構成一對新的陰陽雙層八卦,對應著周期表中的第6周期。但這一周期已不是18種元素,而是32種元素,多出的就是鑭系14種元素。

    這14種元素,依其化學性質全部居于La元素的位置,由此而得La系之名。如果將La系元素單獨列出,如周期表所列的那樣,第6周期仍將是18位的兩層九宮八卦。

    在太極太玄體系中,四象是一穩(wěn)定的結構單元,八卦是四象的編碼*。La系元素出現(xiàn)的位置正符合這一原則,它們居于內層八卦的兩組四象之間。這樣,以此內層八卦的第一組四象(Xe-La)與  La系元素一起,同樣形成 18位的一個周期,表現(xiàn)為自成一支的陰陽兩層八卦。



*見朱燦生:《太極(陰陽)一科學燈塔初揭》,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5,3)。

[/size]

niu 2003-4-11 05:57

[size=2]   由化學可知,第l-5周期元素的原子電子層結構是由不同能級的s 、p、d 電子組成的三組變量(S、Sp、Spd)決定的。如上所述,S、p、d 變量所決定的元素構成了三維立體結構。f 變量是繼s、P、d之后出現(xiàn)的第四變量。如果將S、P、d視為三維變量,則f 為第四維變量。f 變量的產物就是La 系14 種元素。從化學性質看,這14種元素全被壓縮在La元素位置,與此對應,這些元素原子半徑的變化也不同于S、p、d元素,形成所謂鑭系收縮。化學以電荷的屏蔽作用來解釋這一現(xiàn)象。太極太玄模型從物質運動的時空結構出發(fā),可以作出全然不同的解釋。

    La系元素全部居干La元素一點,這一現(xiàn)象表明,在空間分布上La系元素處于與三維結構某一維完全垂直的方向上,因為只有垂直,才能投影子一點。即在三維結構中,第四維將被壓縮而居千三維結構中的某一點上。由此可以推出一個重要論點:在三維時空只能展開三維,第四維是不可能展開的,它將被壓縮在局部范圍甚至一點上;在太極太玄體系中,第四維的變化只能出現(xiàn)在八卦的兩組四象之間的“縫隙”之中,在方向上則與這一八卦垂直。

    筆者稱這一現(xiàn)象為三維時空中的四維收縮。這種收縮現(xiàn)象,僅僅是從三維時空角度觀察得到的結果。實際情況是,在第四維時空中, 將可觀察到四維變量充分展開的全部結果。筆者猜想,這一現(xiàn)象也許與人體特異功能有關。當我們有能力從三維世界中的某一點進入第四維時,將會觀察到一些全新的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在三維世界中只能從某一點才可能觀察到。

由元素周期八卦圖可知,元素在每一維上的變化(包括第四維的變化)周期結構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只是在第一維上稍有不同。這一重要規(guī)律可能就是宇宙全息重演律的基礎。



    3.化學元素周期太極太玄結構表

    與元素周期八卦圖對應,對現(xiàn)有的周期表稍加改造,即可構成一幅太極太玄結構表。中子和氫居于第一行中間的兩個中宮位置;0 族元素(Ne 除外)仍被置于第1列;La系、Ac系及可能存在18·的121系、145系元素被統(tǒng)一于表內。

筆者對化學元素的性質了解不多,希望化學家能證明表中的若干位置是否合理,如 Sm 與 Eu、Pn與Cm、108 與 109 同 Fe與CO、Ru 與 Rh、Os 與Ir 是否具有類似的性質等。



    4.氫元素在周期中位置的不確定性

根據太極太玄結構,中子可以有兩種位置:0族(陰、坤卦)和聯(lián)系元素(中宮I)。氫可以有三種位置:I族(陽)、VII族(乾卦)和聯(lián)系元素(中宮 II)。因為 n、H、He構成一個始、中、。終三位基本周期,所以H才具有這種特殊性質。當閂作為始點n的后續(xù)點,則居于工族;當H作為終點 He 的前置點,則居于Vll族;當H作為54位立體結構的軸心一極,則居于中宮II聯(lián)系元素的位置。這就為氫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不確定性指明了根據。



    (四)關于化學元素周期終點的推測

“不可避免的問題是周期表如何了終。……這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精確地闡明這一問題將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地球和宇宙中物質的穩(wěn)定性*。”這是108號元素主要發(fā)現(xiàn)者P.Armbruster的意見。解答這一問題的途徑不外兩條:理論推測和實踐探索。在實驗中探索到的終點只是當時的終點,并不一定是真正的終點。人類至今對第7周期也未探索完,直到1982年才得到109號元素的一個原子,1984年才得到 108號元素的三個原子**。第 110號元素也只是“有希望”而已。因此,對元素周期終點的探索,主要仍將靠理論分析。



*見P.Armbruster:《118號元素的發(fā)現(xiàn)》,La Reehereher,1984,9(轉引自《世界科  學》1985,7,王紹平譯);



** Endeavour,New Series,1985,VOL.No.2(轉引自《世界科學》1986.5,張小千譯)[/size]

niu 2003-4-11 05:58

[size=2] 根據太極太玄模型,這里也對元素周期終點試作一推測

    1.關于第8、9、10周期的推測一對終點的第一級推測    根據已知元素發(fā)展的規(guī)律,第8、9周期應包括50種元素,第10、11周期應包括  72種元素。第  6、7周期出現(xiàn)了  f變量,第8、9周期將出現(xiàn) g變量,第 10、11周期將出現(xiàn) h變量。以易學眼光審視這一規(guī)律,則為每增加一級變量,就會較L一周期再增加一組四象。這也表明四象結構確是穩(wěn)定結構,這種穩(wěn)定性是有物質基礎的。

    按四象結構是穩(wěn)定結構的原理分析,在三維結構的基礎上, 第四維只能出現(xiàn)在內層八卦的兩組四象之間。事實正是這樣,La系元素就出現(xiàn)在   Xe—La和   Hf-Re這兩組四象之間。像這樣的四象縫隙還有一個,存在于外層八卦中。據此而論,g元素有可能出現(xiàn)。而h元素因再沒有位置插進來,就不可能存在(即使存在,在三維時空中也是不可觀測的)。

由此可以得出第一級結論:第10周期及其后的周期是不可能出現(xiàn)的,在三維世界里最多只能發(fā)展到第9周期,第9周期有存在的可能性。



    2.以三陰三陽大周期為結構單位的推測——對終點的第二級推測

    根據太玄三進制升級原則,三維結構可作為一個整體結構單位進入高一級周期,即0—53位元素構成的三維結構作為整體視為“l”,在它之前有一“0”位,在它之后有一個“2”位:0、l、2構成更高級的三位周期(如果不計入0位,l和2則為一對陰陽;如果不計入2位,0和1則為一對陰陽)。

    這表明,自然界有可能存在(或曾經存在過)大周期2,它也是一個53位的三維立體結構。構成這一大周期的除周期表上的第6、7周期外,還應有第8長周期。在第8周期內,將包括121系的 14種元素和 145系 (g 元素)的 18種元素,周期總長度為 50種元素(不包括終點),即(主周期)18+(121 系的)14+(145系的)18=50。至此,化學元素周期完成,第 9周期是“多余的”,將不會出現(xiàn)。

    這樣,第 8周期的終點就是整個元素周期的終點,它應是  168號元素。 這是對元素周期終點的第二級推測。

    0-53位元素構成的三維結構,是以長周期的一半作為結構單位的。如果將一個長周期作為一個結構單位,那么上述一對陰陽大周期實質上仍是一個以高一級長周期為結構單位的三陰三陽周期,整體上仍是一個三維結構的周期。

以上分析表明,第10周期是不可能存在的,第9周期是多余的,第8周期有存在的可能性,但由干周期結構(對應著元素的原子結構)不穩(wěn)定,所以難以探測。重離子物理學已發(fā)現(xiàn),高原子序數Z的原子核間的碰撞會暫時產生反常高電荷(Z>150) 的原子核。這種電荷的聚集有望干產生奇異效應,不僅有真空極化,而且會在原子核周圍出現(xiàn)負電子云,從而使有效電荷減少*。



*見Vitor F.Wiesskopf:《當代物理學的新領域》,Seience,Vol.203,No.4377,1979(轉引自《科學動態(tài)》,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試刊第1期,

1980,5。)



    (此外,還有一種可能性:第 7周期的終點  118號元素即為整個化學元素周期的終點。在第7周期以前,包含著五個長周期,它們可構成三維四面體結構,即五行結構。自然界五位周期也是存在的。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化學家們預測的穩(wěn)定超重元素就只能有114號一種,164號元素就不存在了。)



    3.對終點元素性質的預測

    不管是用門氏周期表,還是用周期八卦圖或周期太極大玄結構表,終點元素的化學性質都是極易說明的。例如,化學上的惰性等。但是,更重要的性質還在于:它不僅是化學元素周期的終點,而且還是高一級周期的始點。它是這兩層周期的轉變點,也就是質變點。因此,它的性質更類似干中子,而不會太像惰性氣體。因為在周期結構中它已越出了化學元素的范圍。

    比化學元素高一級的層次是什么?人類對此一無所知。化學元素周期終點若能找到,也許會開啟了解這一層次的大門。如果我們把化學元素的原子核俞為“帶電的液滴”,那么,在“重力”的作用下“液滴”就要變形和破裂。因此,只有在對對元素原子“失重”的空間,才有可能找到終點??墒牵瑢υ?#8220;失重’的含義是什么呢?

    如果這些內容都清楚了,技術條件也達到了相應水平,從而找到了化學元素的終點,人類就會發(fā)現(xiàn)全新的物質系列。但歷程時能是漫長的。[/size]

niu 2003-4-11 05:58

[size=2]          [b]二、化學元素周期太極太玄結構表現(xiàn)出來的幾種性質[/b]



    (一)八卦對位互補均衡性

對化學元素原子質量在八卦中對位互補的性質,前人已有論述*,但本文的結論與之稍有差別。



*見鄒學熹:《易學十講》,四川科技出版社,1986年1月第1版。



    按元素周期八卦圖排出各元素的原子量,對位相加,則在同一層八卦內基本相等(均衡)。

現(xiàn)按自然界豐度最大的同位素原子量以先天八卦形式排布,可以見到這種均衡性質由“嚴格”向“基本”的逐步退化現(xiàn)象。[/size]

niu 2003-4-11 05:59

[size=2]這里的兩組等式是偶然的巧合嗎?不是。它是八卦反映出來的普遍規(guī)律。先天八卦是一種對待排布,對位應該互補。這不論是從象(卦爻符號)還是從數看,都是明白無誤的。這種對待關系反映

了周期運動在同一層次是按自然數漸進的,沒有跳躍.是一量變過程,并且是首尾互補的。跳躍(質變)出現(xiàn)在不同層次之間。原子量對位互補均衡性,不僅反映了電子、質子的漸進性質,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中子的對位互補性質(中子數=原子量一質子數),這種性質只有在八卦中才能被認識。Li核比He核增加2個中子,則對位 F核比 O核中子也增加 2個;Na、Mg中子數相等,對位 P、S中子數也相等。

這是自然界的一種自我調整法則,先天八卦表達了這種性質。它表明元素周期的卦象結構(注意:不是原子本身的結構)是相當穩(wěn)定的。



    2.隨著元素由簡單到復雜的發(fā)展,全方位均衡性退化,下降兩中宮的原子量之和約為8組對位原子量之和的平均數。[/size]

niu 2003-4-11 05:59

[size=2]    Fe+Co=56十59=115

    (466+466)+8=116.5

    應該看到,這種不均衡性主要是由中子數的不同而產生的,因為電子、質子的八卦排布總是均衡的。

    這里可以得出一個推論;假如元素原子量的不均衡性對應著原子的不穩(wěn)定性,那么這種不穩(wěn)定性應主要是由中子數不同造成的,即原子的穩(wěn)定性主要是由中子數決定的。由此假設再推進一步:決定原子穩(wěn)定性的主要不是電磁力,而是另一種與中子相聯(lián)系的力。這一假設是否正確?這種力是不是強作用力呢?



    (二)每一八卦的始位都是惰性元素

    在元素周期八卦圖中,每一層八卦代表一個子庇期。八卦的始位為子周期的始點。這些始點除惰性氣體外,還有Ni、Pd、Pt及尚未發(fā)現(xiàn)的110 號元素。這些元素與惰性氣體的不同點在于它們都是金屬。它們與惰性氣體也有相同點,即隋性,這些金屬也都是不活潑的。這一點正對著八卦中的坤卦。乾動坤靜,是八卦的固有屬性。



    (三)VIII 族元素不是一族,而分屬三類

    首先,Ni、Pd、Pt和110號元素已從VIII 族中被分離出來,惰性是它們的特點。其次,F(xiàn)e、Co、Ru、Rh、Os、lr和108、109號元素都是居于中宮的元素,它們是第一和第二子周期的聯(lián)系元素。同為中宮,兩者又有不同。Fe、Ru、Os和 108號元素屬于第一子周期,居于子周期之后;Co、Rh、Ir和109號元素屬于第二子周期,居于子周期之前。因此,VIII 族元素不是一族,而分屬干三類。



    (四)周期的始點終點是確定的,不是隨意的,更不是人為的

    從化學元素的周期變化可以看到,一個完整周期的始點為0,終點也為0。不過,終點0已不是始點的0,而是高一級的0,它又是高一級周期的始點。

    這里的0是指物質運動狀態(tài)而言的,不同層次有著不同的物質內容。化學元素的0,只是對元素原子表現(xiàn)出的電性質而言的,除此而外,不代表其他任何內容。

    只有按始點終點劃分的周期,才能表現(xiàn)出周期的固有性質。例如,八卦的對位互補均衡性,錯一個位置即表現(xiàn)不完整或表現(xiàn)不出來。由此可見,周期運動絕不是在一個圓周上打圈子的簡單重復,而是以終點為過渡點的從一個層次進入高一級層次的螺旋式上升過程,不同層次之間的性質不會雜位而居。



    (五)周期變化的穩(wěn)定結構單位是四象,和由四象組成的八卦

    除最初始的第1周期和中宮元素外,從He開始,所有元素都分別從屬于某一組四象,兩組(陰陽)四象構成一組八卦。由此可見,“八卦是四象的編碼”這一論斷是符合實際的。



    (六)周期演化層次與基本粒子

    在化學元素的周期變化中,結構單元有以下幾個層次:單個元素:一層八卦(含陰陽兩組四象):陰陽兩層八卦:三維(三陰三陽)54位立體;此外,在周期開始后存在一組兩儀結構,在周期開始時有一層0結構。這樣,包括0在內共為六個層次;若不包括幾 則為五個層次。在這些層次中,除0而外的各個層次都包含著陰陽兩部分。由此可以推測,“0”層次也應包含陰陽兩部分,

即中子不是單一粒子,它至少含有陰陽兩部分。中子應是更低層次粒子周期運動的終點,這個低層次周期的結構也應符合太極太玄原理。根據這一模型推測,夸克應處于這個低層次大周期內的某一層,它不是單個粒子,而是復合粒子,是3種或9種粒子的結合體。夸克是三進制結構。在構成中子的54個粒子層次中,只有到始點0粒子,才是構成中子的基本粒子。這個0粒子可能又是由2—3種更基本的粒子構成的。這就是太極太玄模型對粒子世界的推測。[/size]

niu 2003-4-11 06:00

[size=2]           [b] 三、易學空間與現(xiàn)實空間[/b]



以上所述的是化學元素周期變化的結構,并未涉及各元素原子本身的結構或電子層結構。在現(xiàn)實世界中,從未見過這些元素結合在一起形成某種結構體。它是不可能見到的。同樣,我們也不可能見到這些元素以周期表格式排列在我們面前。周期表表現(xiàn)的是化學元素的演化規(guī)律,元素的太極太玄結構表現(xiàn)的也是這種規(guī)律,不過它比周期表更進了一步。周期表展現(xiàn)的是演化規(guī)律的二維圖象,而太極太玄結構展現(xiàn)的是演化規(guī)律的三維圖象。

三維圖象只有在三維空間中才能展開。這里所講的三維空間,我們稱之為易學空間。易學空間就是太極太玄結構能夠展開的理論空間。

    事實表明,易學三維空間與現(xiàn)實世界的三維空間是對應的:易學空間中的元素在太極太玄結構中的位置,正對應著現(xiàn)實空間中該元素原子的電子層結構狀況。因此,太極太玄結構又是各種元素原子結構的數學表達。

    例如,太極大玄結構始于0位,對應于現(xiàn)實世界中外層電子為0的元素原子,它反映的是中子結構上的這種性質。太極太玄結構的第二位為1,對應于氧元素原子外層有1個電子。太極太玄結構的第3位為2,與之對應的是氦元素原子外層為2個電子;第3位為內層八卦的始點(坤卦),氦元素對應著處于0族位置。Ne元素在太極太玄結構中處于第11位,它封閉內層八卦,居于外層八卦的首位,與之對應的是  Ne原子外層有  10個電子,處干  0族位置,是第2周期的終點,又是第3周期的始點。

    由此可見,太極太玄結構,一是表達了元素演化的程序,二是表達了原子的電子層結構的變化。電子層形狀就是由該種元素和在它之前的元素共Z司構成的在易學三維空間中的形狀。

    由三維空間來看La系收縮問題,只能得出在二維空間中出現(xiàn)四維收縮的結論。它對應著現(xiàn)實世界中的電荷屏蔽現(xiàn)象。把這兩點結合起來觀察,可以得到一個非常重要的推論:對化學過程來說;電磁屏蔽可以在現(xiàn)實三維空間中創(chuàng)造出一個全新的空間,這個新空間與現(xiàn)實世界在某一點上實現(xiàn)聯(lián)系。

    總之,易學空間是最一般的理論空間,在這一空間得出的結論應具有普遍意義。它與現(xiàn)實空間是對應的,或者說是等價的。

[/size]



待續(xù)。。。

擇流 2003-4-17 20:39

Niu 兄:

何時有其馀的部份?

niu 2003-4-17 20:45

我還以為沒人要,就慢慢來啦。
盡量在這個周末再上傳一些。

niu 2003-4-20 19:05

[size=2]
[b]•第三章•

  月地日系統(tǒng)的周期運動及其時空的太極太玄結構[/b]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除地球外,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天體莫過于太陽和月亮。自從有了人類,月地日始終是最受關注的對象。地球上任何一個具有古老文明的民族,都有豐富的有關月地日的天文
學知識,其中許多內容是人類的寶貴遺產,至今仍在生產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來源于對月地日直接的客觀的如實的觀察和描述,有些已上升為高度抽象的理論概括。這些內容絕大多數是對自然規(guī)律的如實反映,因而,即使在科學得到相當發(fā)展的今天,仍不失其科學性和先進性。恰恰相反,由于歲月的流逝,有些產生于古代的科學結論倒成了今天的不解之謎。中國古代干支紀年就是一例。筆者試圖以傳統(tǒng)的太極太玄模型來揭開這一謎底,闡明其科學性,挖通斷流于唐代的這一歷史河道,并進一步追究于漢代以后再未見過的《太始天元冊》》關于五運六氣規(guī)定的來源。


一、以易學原理研究月地日運動的新進展

    月亮、地球、太陽之間的運動關系能否用最簡明的數學式表達呢?現(xiàn)代天文學家、數學家為這種三體運動建立了多種方程式,去求解若干未知數。如前所述,本世紀初即有人根據太陽系結構這一大模型去類比于原子結構,從而逐步建立、修正和完善了現(xiàn)代原子結構學說,使人類進入了核時代。今天,我們能否反過來,用現(xiàn)代已了解得比較多的原子結構模型來類比干太陽系結構呢?類比,在科學思維中是一種很有價值的思維方法,因為人類一再發(fā)現(xiàn),自然界存在著自相似性丶‘根據不同系統(tǒng)間存在的相似性進行類比,已經啟發(fā)人們在許多新的領域建立起新的科學理論,哈肯把不同系統(tǒng)中的相變同激光類比建立了協(xié)同學。哈肯認為,類比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旦在一個領域里解決了一個問題,它的結果可以推廣到另一個領域,一個系統(tǒng)可以作為另一個不同系統(tǒng)的模擬計算機。普利高津進一步指出,分析問題包括兩個步驟,首先,把對被研究系統(tǒng)的觀察結果與參與系統(tǒng)的性能加以類比,就能確定最適合的模型類別;然后,越過簡單類比的階段,在所選用的模型的框架內再認識每一個問題的細節(jié),并進行具體的描述”*。
    類比和演繹,實際上構成了科學分析方法的兩個側面。在深入分析某一未知領域時,往往要使用演繹的方法。在對某一領域的某些細節(jié)有所了解而將其歸類,從而深化認識時,往往要使用類比的
方法。在人類的實際認識過程中這兩種方法常常交替使用。例如,利用已知公式、定理來求解某一問題,從本質上看,既是演繹方法的應用,又是類比方法的應用。似乎可以這樣來看待這兩種科學方法之間的關系:演繹是縱向的類比,類比是橫向的演繹。本文就是以太極太玄模型橫向類比于化學元素的周期變化,又由化學元素的周期變化橫向類比于月地日系統(tǒng)的周期變化,從而在前人基礎上得到了一系列古老而又全新的結論。

宋姑庭、諸志宏根據月亮運動的觀測資料,得出:近點周與會合周(即近點月與朔望月)具有413天的平均會合周期**,即對日地連線而言,月亮近(遠)地點同朔(望)點經過413天以后會合,回到周天背景上原來的位置。本文稱這一周期為月亮遠(近)地點回歸周。


* 見陳奎寧:《新三論的啟示———談耗散結構論、協(xié)同論和突變論》,科技導報,1987,1

**見宋姑庭、鍺志宏;《月亮近點周與會合周的運動規(guī)律》,南京大學學報,I983,3


    朱燦生以中國傳統(tǒng)的太極(陰陽)理論,分析了月地日這一開放系統(tǒng)的運動,揭示了一系列月地運動規(guī)律,如(1)15近點月構成月亮的一個回歸周期,相應的為 14朔望月;(2)月亮在近地點和遠地點之間作風箱式周期運動,每一近點月包含著4個特征點(四象);(3)每一特征點包含著速度V和加速度a這兩個變量的極值或0,兩個變量互為消漲,呈嵌套結構,從而起著自調節(jié)作;(4)每相鄰的4個特征點構成一組四象,一周15近點月,四象經15次編碼,即為六十卦,16近點月構成首尾相似的封閉周期,四象經16次編碼,即為八八六十四卦;(5)由此可見,四象是穩(wěn)定的結構單位,八卦是四象的編碼。

    傅立勤在朱燦生成果的基礎上討論中醫(yī)運氣學說和干支紀年問題時*,列出了如下一些關系式:[/size]

niu 2003-4-20 19:06

* 見傅立勤:《于支紀年和五運六氣的天文背景》,中國醫(yī)藥學報,VOL1,NO.I,1986


這里出現(xiàn)了一個常數53。可惜傅立勤并未指明它的來源,只
是認為“計算過程中出現(xiàn)的53一數,似屬自然常數,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實際上:,最后一道等式見最關鍵的等式,其他等式均由此演化而來。


            二、月地運行周期與太極
                  太玄模型的對比

    (一)“53”一2•3的3次方周期的最高結構數
    關于53,本文已在兩處作了說明:在太玄三維立體結構中,0——53面構成最一般的立體結構;在化學元素周期變化中,0——53號元素可以與太玄結構直接類比。
    太玄結構是以人們能夠直接感知的立體空間結構表達的?;瘜W元素的大周期結構直接對應著原子的電子層空間結構,因而是比較易于理解的。實際上,這些概念都是數學化的抽象概念。由這個概
念可引伸出54進制的概念,它不僅可以表達物質運動的空間變化,也可以表達物質運動的時間變化。月地日運動時間的數量關系正是這一高度抽象的太玄結構的又一種表現(xiàn)。53是54進制的最大
數,53個又4份之1近點月所構成的立體結構就是1年,即月地日運動也符合太極太玄模型。由此可見,53是一種普適的周期升級數:2•3的3次方周期是三維世界中的高級結構,這一結構完成就要進入更高一級的三維結構,0——53是這一結構表現(xiàn)出來的數量性質,53是其最高的結構數。

    (二)對月亮運行時間的離散化處理和月亮運行時間單位
    月亮在一近點月中有四個特征點,這四點的性質各不相同,它們是運動狀態(tài)的轉折點。這些特征又是月亮在一定運動時間內積累下來的,因此,就可以根據這四點將一近點月劃分為四段,并以這
四點的性質來表征月亮的四段時間和空間的運動特征。這樣,連續(xù)的時間即表現(xiàn)為不連續(xù)的特征時間點,這些點既可以用來說明時間,又可以用來說明空間,既可以說明運動點的延續(xù),又可以說明
運動點的位置,點和位是統(tǒng)一的。本文將1/4近點月運行時間作為時間單位,即兩相鄰特征點的時間間隔,簡稱為1月亮單位。
理論和觀測都表明,月亮單位只能取平均值表示,因為1近點月內四段時間不同,l年內各近點月之間的長度也不一定相等,月行有遲疾。以現(xiàn)有近點月觀測值來說,l月亮單位=1/4近點月=27.55455天+4=6.8886375天。

    (三)月亮單位數值的修正及其含義
    用月亮單位(月亮點或位)來描述月亮的運動狀態(tài),與用連續(xù)的時間來描述,兩者結果是完全一致的。但用月亮點(位)來描述會給我們提供很大方便。這樣,月亮對地球的運動猶如電子對原子
核的運動一樣,月亮運行的周期變化就將可以與化學元素的周期變化相類比。所不同的是:一個是原子核周圍的電荷空間點的變化,一個是地球周圍的月亮運行時間點的變化。
    用月亮單位(月亮點)表達的幾種周期為:
    1近點月=4點
    1遠(近)地點回歸周= 4點 X15—60點
    1回歸年=53點
    回歸年周期可表述為:月亮運行53點,運動周期升級,構成高一級的周期單位,這個單位就是回歸年。
    與太極太么模型類比,立即可以得出:l回歸年是一個三維立體結構,它是山0——53月亮點構成的。層次性也反映出來了:地球比月亮高一級。
    以目前觀測值計算,l回歸年(53點)為:
    6.8886375天 X 53—365.09778天
    計算數值與回歸年觀測值差0.14441天,誤差為萬分之四。
    如果對月亮單位作力分之四的調整(在實際使用時再作相反的調整),就可以把月地運動作為非常嚴格的有整數比的周期來討論。以回歸年實測時間來修正月亮單位,數值為:
    l月亮單位=365.24219天/53=6.891362天
    從太極太玄模型來說,周期三進制是一普遍規(guī)律。月亮單位實測值與修正值的差異表明,月亮對地球尚未進入最嚴格的三進制周期狀態(tài)?,F(xiàn)代研究揭示,月亮的平均軌道半徑在歷史上小于現(xiàn)在的
38.4萬公里,月亮在自身演化過程中軌道半徑不斷增加,直到現(xiàn)在,仍在以每年4.5cm的速率在增加*,就是說,月亮軌道至個仍處于不太穩(wěn)定的狀態(tài)。另一方面,地球年的天數也在改變,從遠古到現(xiàn)在,天數在不斷變少。不過,月亮軌道早已進入基本穩(wěn)定狀態(tài),因而基本符合太極太玄模型。還有一種可能是,這一誤差來源于軌道調整過程中的擺動。月亮軌道到達完全穩(wěn)定狀態(tài)的過程,可能是無限漸近的過程。
    月亮遠(近)地點觀測上的困難可能會帶來數值上的誤差,朔望月是比較易于觀測和計算的。若由15近點月對應子14朔望月來推算,取 1朔望月為 29.530589天,則 1近點月= 29.530589 X  14/
15=27.56188天。據此,l月亮單位=27.56188天/4=6.89s47天。這一數值在下文所述甲子六十年周期中,可以使近點月和朔望月非常精確地對應,即
60年=365.24219天x60
    =21914.531天
    =742.096朔望月=742朔望月十2837天
    =795.103近點月=795近點月十2837天
其間的誤差為萬分之一點三,這一誤差值就是下文朔望月與回歸年數值之間的誤差值。這一組數值似為最為合理的一組。

   * 見徐道一等:《天文地質學概論》,地質出版社,1986,第1版。

(四)時間的三維立體結構——時間的三陰三陽
    對月亮單位修正以后,即與太極太玄模型完全一致,其結果與化學元素周期變化完全相同。這就是說,時間也是三維立體結構,時間在三維方向上構成三陰三陽。
    這似乎是一個全新的結論,實際上卻是一個古老的結論。在中醫(yī)典籍中,有許多關于時間三陰三陽的論述。例如,在中醫(yī)運氣學說中的六氣,其司天及左右間氣和在泉及左右間氣,就是視一年為三陰三陽的具體實例。中國古代幾何學未得到充分發(fā)展,因而在敘述中常常把三維立體架構表述為圓平面上的方位,四象、五行、八卦都如此,三陰三陽也是如此。但是,中國歷來都是把這些概念放在周期運動中來闡述和使用的,以方位來表示只不過是一種表述方式*。

   (五)一年53個星期
    以一星期七天作為時間單位,都以為是西方的,再以前是希伯來的發(fā)明,中國的七日制是從西方傳入的。但李約瑟博士又認為周代有一種早期的七日制**。在中國古代即已發(fā)現(xiàn)人體生理活動有七天的節(jié)律。那么星期的含義是什么呢?人體為什么會有七天的節(jié)律?七天的來源何在?
    由上述月地運行周期可知,一年分為53個月亮單位,即月亮運行相鄰兩個特征狀態(tài)之間的平均長度為6.89天,它與7天相差甚微。中國古代在紀年紀月紀日中都是以整數來表示的,以7天來代替一個月亮單位是正常的事。因此可以說,“星期”這個時間單位就是月亮單位的整數化。它來源于近點月,而不是來源于朔望月。一年有53個星期,而不是52個多。人體的7天節(jié)律是月亮節(jié)律在人類進化過程中保留下來的天文特征。它的平均間隔不是7天,而應是6.89天,人體中一年應有53個這樣的周期。如果這一結論是正確的,則它是人類與宇宙環(huán)境統(tǒng)一的一個明確的證據。

*  本文中有關《黃帝內經素問》的引文,全部引自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63年朋第1    版。
**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X中譯本,Vol.4, No.2, 科學出版社,1978。

    我們可以約略地說,7天 ( 1 月亮單位,應為 6.89天)這個單位猶如化學元素周期變化中的一個電荷單位(電子),53個“七天電荷”逐個增加構成1年周期。53個化學元素有相同點,但每一個元素之間又有不同性質。53個“七天”也有相同點,但每一個“七天”之間也應有不同的性質,積累起來還表現(xiàn)出新的性質。這一類比如果正確,那么天文學、地學、生物學、人體科學都應分別了找一年中的53個“電子”及其逐個增加后的不同性質。

    (六)地球有哪53種狀態(tài)?其表現(xiàn)形式是什么?
    月亮與地球的關系最為密切。通常視月亮為地球的衛(wèi)星,也可以把它們視為雙星。月亮對地球的強大影響肯定是存在的??墒?,目前除潮汐之外知之甚少。地球表層的氣象變化,地應力的變化,生物的生長發(fā)育,以致人的思維活動和情緒變化等方面,月老究竟影響到什么程度?又有哪些表現(xiàn)?這些變化除時間的對應性和積累而外,有沒有空間的對應性即地域的對應性?這些變化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以往這方面的研究多局限于萬有引力。最近有人開始研究月亮位相對日地間電場、磁場變化的影響,相信到這些問題的研究會使本問題出現(xiàn)新進展。

    (七)中國古代就已知道53
    《淮南子》有月亮每天東移十三度的記載;葛洪指出,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這兩種說法是一樣的。X黃帝內經•素則講得更準確一些:“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這是以地心為參考點考察日月運動的最準確的記載。由一年53月亮單位可以得出,一年為 13.25近點月,即日行 l度,月行13.25度,也就是 4與 53的關系。
    對這一數量關系,古代有人明白,有人模糊。對觀測者來說,在一短時間內,13.25與13相差無幾。然而在古代紀年方法中,如《漢書•律歷志》等已有百六周期的說法。所謂百六周期,是指i06個時間單位(如 106年)為一周期。對于月亮運動來說,106個月亮單位構成兩年(一對陰陽年),也是一種百六周期。顯然,知道106,對53不會不了解。

    (八)日月運行一年相差49點——二體運動的結論
    以地心為參考,一年月行53點,日行4點,月亮超前49點。若以日心為參考,則一年月亮繞地球右旋53點,地球繞太陽右旋4點,兩者之差為49點。這是否就是“七七四十九”的來源?(圖
3.l)這種比較,是以最簡單的二體運動為根據的。地——月、地——日,兩兩相對;然后地——月、日,是兩種運動對一點的比較。因此,4、49、53,都是二體運動的結論。

niu 2003-4-20 19:06

(九)月亮在黃道面上的運行軌跡投影(圖3.2)
    《黃帝內經•素問》以四歲為一小周(一紀),十五小周為一大周。由圖3.2可知,月亮在黃道面上的投影曲線,每一年的年末與年初是不重合的,每年超前90”,四年超前360”,月亮位相復
原??梢娝哪暌恍≈艿恼f法是完全正確的。這里仍是以二體運動為根據的。“十五小周為一大周”則將二體運動與三體運動建立了聯(lián)系。十五小周為60年,60年是根據三體運動建立的甲子六旬周
期。圖3.2的曲線,對于60點的月亮遠(近)地點回歸周來說,確需60年才真正首尾相接(此外,地球自轉與公轉也是以4年為調諧點,4年后天數整數化)。
    后文將詳細討論甲子六旬周期。這里的月行周期可作為60年周期的第一項證明。
(由圖可以看出,第一年年終的第53點與年初的0點到了圓周上的同一位置,但位相超前了叨”,第勹點落在黃道線I:,而不在線內的0點上。由此再向前運行7點,才構成一月亮遠地點回歸周。這樣每過一周即向前進動7點,第m年年末,正好才又落在0點上。0點是第53周的最后一點,于是一個新的甲子周期重新開始)。

niu 2003-4-20 19:07

三、月亮遠(近)地點的回歸運動和60 特征夫的主象結構

    (一)關于天右旋、地左轉
    中國古代天文數據都是以地球為觀測點得到的,觀測結果即為天體的視運動。因此,太陽、月亮除每天從東方升起、經過南方、到西方落下以外,在周夭背景上還有太陽每年從西向南向東、月亮
每月從西向南向東的運動。西、南、東是北半球人們觀察得到的方位,此外還有一個觀察不到的“北方”。在平面上表示時就是上為南、下為北、左為東、右為西(面南而立)。所謂天右旋,是從北方(下面)開始,向西向南向東,回到北方,這正是日月運行的方向,就是這時針方向,稱為天右旋。所謂地左轉,是指地球由北向東向南向西再回到北方的轉動,即順時針方向。地左轉是以日心地心連線為參照系(相對靜止),地球由北而東而南而西的相對運動。因為是從下方(北方)向左的轉動,故稱地左轉。若以地球為相對靜止的參照系,則日地連線右旋。
    現(xiàn)代以太陽為中心看待月地日的運動。從相對運動的原理可知,其結論是相同的。不過,以太陽為中心看月亮運動,則是兩種圓運動的合成,合成的軌跡投影就是黃道面上的近似于余弦曲線的
波形 (圖3.2)。 以現(xiàn)代觀點看月地日運動規(guī)律,更有利于對中國古代所揭示規(guī)律的理解。
上文已講了“七七四十九”是二體運動造成的。本節(jié)所謂地左轉的概念,是三體運動的結果。三體運動將為我們指明“八八六十四”的來源。

    (二)月亮遠(近)地點的回歸運動、六十進制、六十四卦及二十八宿
    月亮遠(近)地點的回歸運動與月亮的周年運動是一對容易混淆的概念。上文已講明了月亮周年運動的狀況,它是以日心為參照系的,一年終了時月亮相位超前90”,并來回到初始出發(fā)點。即;如果第1年月亮是從第1特征點開始的,那么第2年則從第2特征點開始,兩者位相相差 90”。月亮遠(近)地點回歸運動,是指月亮遠地點(或近地點)在周天退行15位,回到出發(fā)時的初始位置,從而開始一個新周期的運動,它的參照系是日地連線。即相對于日地連線而言,月軌長軸左旋一周。

    1. 月亮遠地點回歸周的產生及朔望月與近點月的關系(圖3.3)
    以日心地心連線為參照系,以月亮在遠地點時正處于日地連線上為始點(朔點,月亮處干地球太陽之間),則經1/2近點月后月亮到達近地點,經 1/2朔望月后月亮到達望點。經 27.55455天
(觀測平均值),月亮行完一近點月;經29.530589天(觀測平均值),月亮行完一朔望月。近點月與朔望月是不同步的。這種不同步是由地球在軌道上前進所形成的地左轉(對日地連線而言)造成的。由朔望月與近點月之間的差距可以計算出地左轉的角度。這個角度是:
    (29.53059-27.55455)÷ 29.53059 X 360”=24“
    就是說,過一近點月,地球帶著月亮一齊左轉24”,即遠地點退行  24“,15近點月退行一周天,其時間為:
    27.55455天 X 15—413.32天
    其間共有凵朔望月:
    413.32天 ÷29.53059天=14(朔望月)
由此可知,l月亮遠地點回歸周包含著15近點月或14朔望月。這就是說,經過413.32天,月亮將回到日地連線上,同時,對近點月和朔望月來說,位相也都復原了,月亮在周天位置上回歸初始出發(fā)點。

niu 2003-4-20 19:07

2.六十進制的起源
    1月亮遠地點回歸周= 15近點月= 4特征點 ×I5 = 60 特征點
    即在1月亮遠地點回歸周內,月亮在周天將留下60個特征點位置,這60個位置點將周天劃分為60段。這些位置點不是人為規(guī)定的,而是月亮運行留下來的,這就是六十進制的起源。月亮遠地
點回歸周是一種六旬周期。

    3、八八六十四卦是表征月地日三體運動關系的數學表達形式
    朱燦生從封閉周期包含始點終點出發(fā),指出16近點月構成首尾相似的封閉周期。16近點月包含64 特征點,這就是八八六十四卦。

    本文對此將給出另外兩種解釋:
   (1)以日地連線為參考,月右行60點,則地左轉4點。若以一卦代表1點,則月行60卦,地轉4卦,兩者合為八八六十四卦。
    (2)若以地球(地心)為相對靜止,月右行60點,日地連線右旋4點。以一卦代表1點,則月右行60卦,日地連線右行4卦,兩者合為八八六十四卦。
    實際上,“地左轉”與“日地連線右旋”是一回事,兩者是相對運動。因此,可以視上述兩種解釋為一種。這4卦代表地球左轉一周(或日地連線右旋一周)過4個特征點,它們的對位連線構成了月亮60卦的一個直角座標系。因此這四卦就是先天卦中的乾坤坎離或后天卦中的坎離震兌 *。
    對于月亮來說,60卦對應著周天360”。60卦包含360爻。因此,1爻對應著廣,l卦對應著6“。
    中國古代雖然沒有一周360“的記載,但一周六十卦有 360爻,視一年為360日,都是一周360個單位的表達,只不過不叫度罷了。當然,中國古代用一周60個單位(即六旬周期)比用一周
360”更為廣泛和經常,這樣用可以與六十卦、六十四卦相對應,六十卦是六旬周期的一種表達,而六旬周期是太極太玄模型的重要內容,干支紀年、紀月、紀日,都是六旬周期的具體應用。取用六
旬作為周期數并不是為了計算上的方便,而是為了更客觀地反映物質運動的內容。
月地日既然是三體運動,那么就可有三種參照系。上述各種情況都是以日地連線為參照系的表述。除此而外,還可以用月地連線或日月連線為參照系。對地球上的觀察者來說,日月都在運動,因此用日月連線作為參照系(變?yōu)榈厍蚶@著月亮轉)不合習慣。下面以月地連線為參照系作一分析。
    如果以月地連線為參考,則在1月亮遠地點回歸周內,地球左轉64點,或者日地連線右旋64點。這樣就可以直接用六十四卦來表征地球或太陽的運動狀態(tài)。就是說,在三體運動中太陽、地球的特征含有的種狀態(tài)。


*如果以八八六十四卦來表征一年則六十卦應表征365天(一周360”),一卦6”,代
  表 6.0875天,一爻代表 1天又 21分鐘;另四卦構成一直角座標系,表征地球過四
  特征點或四季,每一爻又可代表 24節(jié)氣中的一個節(jié)氣。

    4.朔望月與二十八宿
    以日地連線為參考,定三者處于一直線、月亮處于遠地點并居于日地之間時為始點0位,則月亮從0”開始右行,地球在地心點上左轉。(或者對地心而言月右行,日地連線右旋。)月亮與日地連線在何處再次相會呢?
月右行 360”,地左轉則為 24”。這樣,月亮行完 1近點月(1 周 360”)時,將被地球帶動退行 24”,月亮將處于 336“。這樣,當月亮到達 360”而再次與日地連線相會,其間即為 1朔望月。

niu 2003-4-20 19:08

以上兩種計算方法所得結果是相同的。
    這里是以近點月實際觀測值計算得到的朔望月值,它與實際觀測值不符合。這本是一種近似的、概略的表達。如果以修正的近點月27.56545天計算,則朔望月的時間為29.53441天,同樣與觀測值不符。最好的對應值是:朔望月為29.530589天,近點月為27.56188天。
近點月和朔望月是同一個月相在二體運動和在三體運動中的不同表現(xiàn)。對周天60點來說,由于地左轉,每一近點月退行4點,15近點月退行一周天,其間月亮與日地連線相會14次,就形成14朔望月,即1月亮遠地點回歸周內包含14朔望月。14朔望月共有28 個朔望點,這28點又將周天劃分為28份。這28 點的位置是相對穩(wěn)定的,用周天背景上的28個恒星(或星座)來標志這28點正是中國古代就已確定的二十八宿的妙用。每一朔望月,月亮過三十宿,向前進動兩宿,14朔望月進動一周天(精確一點看,每過一周,朔望點都要延遲0.11 天,即進動  0.0958“,60年進動5.0774“)。

    (三)三體運動與二體運動表現(xiàn)特征的對比
    一近點月4特征點,一年月行53點,每年月亮相位超前90”,4年一周期;一年日行4點。這些都是二體運動表現(xiàn)出來的特征。在三體運動中,出現(xiàn)了月亮近、遠地點的退行和朔望點的進
動,以及地左轉(或日地連線右旋)等情況。
    在二體運動中,月亮只有近點月一種運行速度。在三體運動中,月亮運行出現(xiàn)了兩種速度,除近點月速度外,還有朔望月速度。
    在二體運動中,月亮4特征點位置是相對固定的(相對于恒星月,則8年又10個月右轉一周),分別居于0”、90”、180“、270“四點附近(在一周  60點的  0、15、30、45四點附近)。在三
體運動中,15近點月的  60特征點散布于周天  60點上,同時還出現(xiàn)朔望28點或朔、上弦、望、下弦共56點。
    在二體運動中,日月速度比為4: 53。在三體運動中,地左轉(或日地連線右旋)與月亮(角)速度比為4:6o,朔望月與近點月的(角)速度比為 14:15,也就是56:60。
    在太極太玄模型中,二體運動僅出現(xiàn)四象,月地和日地共兩組四象。一組四象有八爻,兩組共十六爻。在三體運動中,出現(xiàn)了八八六十四卦共384爻,并且其中有360爻代表360”、每一爻對應
1”, 還有24爻代表的360”,每一爻代表15“。
    由上可知,三體運動使運動特征的表現(xiàn)大大復雜化了。
    然而,面對復雜情況,太極太玄模型卻能以簡單明了的圖象和算式把這些特征—一表達出來,它的每一卦、每一支都具有具體的物質運動內容。當然,對月地日系統(tǒng)來說,這是一種近似的表達。
但這種近似值跟真值相比,相差很小,這種差值也是易于修正的。

    (四)月亮遠地點回歸周的太極太玄結構
    圖3.4是以平面八卦圖形式表示的1回歸周內60點的卦象結構,它包含著七層八卦和三組兩儀。
    列出這一結構的目的,是希望天文學家驗證一下八卦的對位互補性質及子周期的劃分是否符合實際,并能列出60個月亮點的數值。
    需要說明的是0點和1點,它具有兩種含義:(1)在現(xiàn)今的月亮連續(xù)運動中,0點就是上一個周期的終點(第60點),終點始點共用。在連續(xù)的周期運動中,0、l兩卦成為最外層八卦的固定兩
卦,從而表現(xiàn)了相鄰兩周期的銜接。同時它還表明了這種60進制具有30進制的性質(兩點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單位,即為30進制)。(2)0、l的另一種含義是,在歷史上的某一時刻,0點是現(xiàn)
今月亮周期的真正始點。這個始點,正是在此之前另一種周期的終點。這“另一種周期”在層次上比現(xiàn)今的周期低一級。
    另外,第  64卦正好也處于周期封閉點的位置上,說明“ 16近點月構成首尾相似的封閉周期”的結論也是正確的。
對干1年來說,53點正好構成六組九宮八卦。

niu 2003-4-20 19:08

四、干支紀年方法的來源及其科學內容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王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以這兩者—一相配紀年的方法,謂之干支紀年。這是一種六旬周期,即甲子六十年。在相配中,只能陽干與陽支配,陰干
與陰支配。這樣就表出現(xiàn)了陽年和陰年。在中國的傳統(tǒng)科學概念中,最抽象的時間始終是分陰陽的。時間不僅分陰陽,而且還分三陰三陽。一年分三陰三陽,六十年也分三陰三陽。




    (一)干支紀年方法中的月地日相互關系
    1.六十進制和“隔八相生”
    前已說明,月行53點構成一年三陰三陽的太玄三維立體結構。在月亮遠地點回歸周60點的背景上,月亮每年的終點(也是下一年的始點)退行7位(圖3.5),六十年重復一次,構成一個
完整的周期。
每年退行7位,即所謂“隔八相生”,它與音律的“隔八相生”是一致的。由此看來,“隔八相生”似為大自然(包括天體運行)自身固有的韻律。

niu 2003-4-20 19:09

2.甲子六十年中的月地日相互關系
    月地日三體可形成三組二體關系和一組三體關系。在甲子六十年中,這四組關系可表述如下。
    (1 )月地關系:一近點月,月亮繞地球右行1周,過4特征點,53 點對應于1回歸年。甲子60年,月亮運行3180 點。
    (2)日地關系:地球繞太陽右行,l回歸年1周,過4 特征點(冬至點、春分點、夏至點、秋分點);由于地軸與黃道面傾斜,出現(xiàn)一年四季。60年過240特征點,出現(xiàn)240季。又地球在自己的
橢圓軌道上一年過近日點、過渡點工、遠日點、過渡點II4特征點。
    (3)月日關系:月先通過地球的帶動,每年在黃道而上下運行53點,構成連續(xù)的類余弦曲線。每年年終相位超前90”,4 年相位復原,構成一個小周,共 212 點,60年共  15周  3180點。
    (4)月地日三體關系:15近點月   60特征點,構成相對于日地連線的月亮遠地點回歸周期,形成14朔望月,含28個朔望點(包含上下弦點則為56點);月行53周共3180 特征點,包含795近點月,月亮與日地連線相會742次,形成742朔望月;其間地球繞太陽公轉60周,過240特征點和240平;地球對日地連線在轉53周,過  212點,即地左轉的 212 點對應著  240特征點:這些就是甲
子六十年的內容。
    在六十年中,月行  3180點,每一點都有月下地球對應點(投影點),因而地球上就有  3180個月下對應點。
    與月亮遠地點回歸周相類比,則地球右行240特征點應構成地球遠(近)日點的4個回歸周,53周合795年,60周合900年。這 900年又是地左轉  3180點的時間(212 點:60年= 3180點:
900年)。

    3.月下地球對應點的劃定(圖3.6)
    與周天60點相對應,地球上有60個投影點。但這兩者順序不同。按天右旋,周天60點應按右旋方向排列;按地左轉,地球對應點應按左旋方向排列:這樣,以靜止狀態(tài)看待時,天地兩點編碼之和均為60。
在月地日三體運動中,相對于日地連線就出現(xiàn)月右旋和地左轉,兩者(角)速度之比為 15:l,朔望月就是因此而產生的。

niu 2003-4-20 19:09

以二體運動看月地對應關系,則月亮1近點月的4特征點分別位于周天  60點上的  0位、15位、30位、45位,對應的地球點為  0位(60位)、45位、30位和15位,兩種對應點編碼之和為60。
    從三體運動看,在1近點月內,月亮從0點開始右旋,地球從0點開始左轉,月亮行完第  1特征點時,走完了周天  60點中的   15位路程,同時地球左轉了1位路程,于是月亮實際落在周天60點
中的第14位上,地球對應點則為第46位。同理月亮第二特征點落在周天的第28位上,對應地球點為32;月亮第3特征點落在周天的第42位上,對應地球點為18;月亮第4特征點落在周天的第56
位上,對應地球點為4。……這就是說,過1近點月就有一個同號點。由此可知,月行4倍點(0、4、8、……60)都在相同編碼的地球點上空。這樣,月亮每一特征點的位置不僅可以從二十八宿去
尋找,而且可以從對應的地球點上空去找。

niu 2003-4-20 19:10

這里還向我們表露出:不管月亮特征點是單號還是雙號,對應的地球點都是雙號(表3.1、圖3.6)。很明顯,地球點是一種三十進制。

    (二)天干紀年的天文背景
在周天60點位背景上,月亮特征點相對于日地連線來說,每甲退行10位,六甲退行一周天。

niu 2003-4-20 19:10

表3.2、圖3.5列出的是甲子六十年每一年開始(也就是上一年終了)時的月亮特征點位置編碼。由表3.2 可見,第1年(一甲年)始點為00,第11年(二甲年)始點為50,余者為40、30、
20、10。下一個甲子年重復循環(huán)一次。
    乙、丙、……癸年均如此,十年退行10位。
    月亮特征點與日地連線的關系,每一年都不相同,六十年一周期。這些都可由三者的位相關系表征。不同的三體關系,將在地球上產生不同的效應,從而造成了一系列六十年周期現(xiàn)象。至此,天
干紀年的含義已經明確。

niu 2003-4-20 19:11

(三)甲子六十年的太極太玄三維結構
    以1月亮遠地點回歸周為1個單位,或者說,以地球左轉1周為1個單位,則甲子六十年是由53個單位構成的。53是三維結構數,可構成一個太玄54位三維結構,這個結構在這里就是甲子六十年。它有三陰三陽六個結構面,每一結構面平均為10年,即每一組天干(從甲到癸年)構成一個結構面。
    這一結果向我們揭示,60也是三維結構數,它與53是相通的,只不過兩者的基本結構單位不同,也就是兩者所居層次不同。
    一年時間是由三陰三陽六個結構面構成的,60年時間也是由三陰三陽六個結構面構成的。聯(lián)系到下文五行結構,這是理解中醫(yī)五運六氣學說的一把鑰匙。甲子六一十年科學性的揭示,將一掃中醫(yī)
五運六氣學說中關于干支演算程序含義爭論中的陰貍,為運氣學說提供理論根據和事實根據。只要確立各種時間單位的物理內容,兩種周期甚至多種周期疊加的含義也就明白了。

    (四)天右旋、地左轉的三體運動產生的三十進制、十四進制和二十二進制
    表3.3是根據表3.l列出的,并列的月亮遠地點53個回歸周,同時也代表地左轉的53周,從中可看出每一干支年在53回歸周中的位置。
月下地球對應點是這樣求得的:第一年開始時月亮點為00,月下地球點也為OO;第一年終了時月亮點為53,它就是第二年的開始,也就是乙丑年的始點   0位;由表巾3.1 查出月亮點53的月下對應地球點是38;同理可得第三年開始的月亮點為46,月下地球對應點是  16;。。。。

niu 2003-4-20 19:12

1.三十進制周期
    由表3.3可見,六十年中每一年開始時月亮點都對應著地球偶數點,三十年重復一次。這是本文中第二種三十進制周期。由此可知,六十年中包含著兩個三十年子周期。即由月亮點看,為六十年
一周,由地球對應點看,為三十年一周;月亮點前三十年與后三十年相位相反,前后相差  30點(即   180“);前后三十年地球對應點雖然重合,兩者相位也相反,前三十年的各點代表的是圓周上的前一段弧,后三十年的各點代表的是圓周上的后一段弧。
月下地球對應點三十年一周,可能是五行紀年三十年一周的來源(即第31、32年與第  1、2年同為一行)。

    2.十四進制與七進制周期
    表3.1 已表明,月下地球對應點為十四進制,月亮每變動1位,地球對應點變動十四位。本文已出現(xiàn)兩種一十四進制周期:l月亮遠地點回歸周含14朔望月;l月亮點對應著14個月下地球對應
點。
    從地球點的偶數對應性看,每兩個地球點(相鄰的奇數點和偶數點)可以合二為一。這樣,六十進制就可化簡為三十進制三十進制可化簡為十五進制,十四進制則化簡為七進制,這里表現(xiàn)出來
的也是“隔八相生”。它與甲子六十年中后一年較前一年月亮點退行7位,是本文中出現(xiàn)的兩種七進制。

    3.二十二進制與十一進制周期
    由表3.3可知,后一年年初較上一年年初的月下地球對應點退行22位,表現(xiàn)為一種二十二進制周期。若合二點為一點(偶數對應),則二十二進制可化簡為十一進制。這兩種進位制同樣表現(xiàn)出
三十年和六十年高級周期的性質。
    十一進制、二十二進制,正好對應著太陽黑子活動的十一年、二十二年周期的數字,只是太陽黑子活動的單位是“年”。由此推測,太陽黑子活動是高于月地日系統(tǒng)的一種高極系統(tǒng)的周期活動,
在這個高級周期中,時間單位是年,太陽處于三體中的中間位置,猶如月地日系統(tǒng)中的地球。

    (五)地支紀年表達的是天地對應關系
    表3.3展現(xiàn)的最為重要的信息不僅有三十進制、二十二進制,還有地支紀年表達的天地對應關系,為我們揭示了十二地支各種排列組合的客觀依據。
    所謂天地關系,就是日月位置與地球位置的對應關系。以日地連線為參照系表明,日的位置已被相對固定下來,日地關系已由地左轉表達出來。所以,天地對應關系就可以只用月地關系來表示。
    一組地支為12個數,它們又可分為三小組,子丑寅卯一小組,辰巳午未一小組,申西戌亥一小組。由表3.3可知,各小組首位的子、辰、申年,月地同號。第一組地支的子年為0,辰年為
32,申年為4:第二組地支的子年為36;辰年為8, 申年為40;第三組地支的子年為12,辰年為44,申年為16;第四組地支的子年為48,辰年為2凡 申年為52;第五組地支的子年為24,辰年為
56,申年為28。相鄰的兩個同名地支年月亮位置改變了24位,月下地球對應點也改變了   24位。這就是說,每隔   12年,月地位置均改變了24位,相當于平均每年改變2位。

    (六)天干地支(天、地、干、支)紀年及各種組合的數學含義
    由上可知:每一組天干年 (10 年),月亮點退行10位,日月距(月亮距日地連線)增加 10位,相當于平均每年 1位;每一組地支年(12年),月亮點退行  24位,日月距增加  24位,地球點也
對應著改變 24位,相當于平均每年 2位。
    在中國,對數有如下的傳統(tǒng)規(guī)定:一為陽,二為陰;一為天數,二為地數。在形狀上,一像樹干,二像樹枝。在月地日關系中,一主要表征日月天體的關系,二主要表征月地對應關系。至此
天干地支之義已明:
以干支的形、數、義表征月地日運動六十年周期內錯綜復雜的相對位置和位相關系,這就是干支紀年方法的含義。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的這一偉大創(chuàng)造,著實令人贊嘆和崇敬。    干支之義一明,各種組合的含義也就清楚了。

    1.天干的組合
    在天干組合中有甲乙、丙丁、……;甲己、乙庚、……;六甲、六乙、……共三種。
    (1)六甲之年,表示在六種不同位相的月地日關系下的相似年份。每相鄰兩個甲年之間,位置相差   10位,位相相差  60“(這里的度數是指現(xiàn)代的一周360”,下文圖中二十八宿的度數是指中國
古代天文歷法中的一周365.25度,對應于一年365.25天)。六甲之后,位相復原,一個新周期開始。
    從月地二體關系看,二甲年較一甲年,月亮位相超前   180“,二甲年是一甲年的反相年。
    (2)甲己之年,是中醫(yī)運氣學說中的一種組合。它是將一個天干周期(10 年)再劃分為陰陽兩個部分,陰陽年相對偶,以五運五音標注。若視十年為一整體,兩者為相位相反之年。兩年之間位
置相隔 25點(或曰 35點),位相相差 150”(或 210”)。這一劃分,完全符合“隔八相生”的韻律,也符合數的相生原理。因此,這可能是最符合自然界客觀情況的一種規(guī)定。
    從月地關系看,五年265月亮點,即過五年月亮位相超前90“。
(3)甲乙之年,可能是由陰陽互根原理而規(guī)定的,單數年為陽年,雙數年為陰年,陽生陰,陰生陽。一對陰陽年以五行中的一行標注,以五行分陰陽來說明。實際上這是一種白六周期(106位周期),是一對三維54位結構。這一規(guī)定也符合太極太玄模型的原理。以五行紀年,甲乙兩年為一行,一行即為一個百六周期。

    2.地支的組合
    以地支紀年,其組合比天干更為豐富。
   (1)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西戌亥
    這種四年一小組的劃分,表示一種四象結構,本文到此已闡明有兩條根據。其一,從二體運動看,月亮位相四年一復原;其二,從三體運動看,每隔四年,月地位置同號。從月亮對地球的位置
看,每一小組的四年年初月亮分別處于0”、90“、180”、270“的位置上。而從地球自轉和公轉關系看,4年基本調諧一次,天數整數化。
    (2)申子辰、丑已西、寅午戌、卯未亥
    這四小組分別是月地位相同號之年。由上小節(jié)可知,各小組的月地位相依次為 0”、90“、180“、270“。
    (3)子午卯西、丑未辰戌、寅申巴亥
    在中國的傳統(tǒng)習慣中,常以子午卯西代表半夜、中午、清晨、傍晚四個時辰,又代表北南東西四個方位。在紀年時,若一組地支12年為一整體,則這三小組內的四年是一周360“上的四個關鍵
點,但各小組始點相差30“。這也是一種四象結構,它們相當于一個直角座標軸上四點不停地左轉所處的位置。
    (4)子午、且未、寅申、卯酉、辰戌、已亥
    這些都是“相沖”之年的組合。在一組地支周期內,它們是相位相反之年(見第四章)。
    (5)五子、五丑、……五亥
    五子之年,乃是五行周期(一組地支12年為一行)中位相相同之年,在二體系統(tǒng)中,是月地關系相似的年份。在三體系統(tǒng)中,相鄰兩子年間位置相差24點(144“),五子以后位相復原。
    此外,天干 (10 年)和地支(l2 年)周期還反映著交點月、
近點月 、回歸年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并且與極移餞德勒周期有關(詳見第四章)。
    (七)甲子六十年歷年的卦象結構及其含義
    甲子六十年是三維54位結構,結構單位是月亮遠地點回歸周。一年也是三維54位結構,結構單位就是月亮單位。現(xiàn)以每一年的54個月亮點(包含0點)按太玄54面體的次序排列,依次并列六十年,月亮點按00-59順序展開,即構成甲子六十年歷年的九宮八卦(表3.4)。
    為節(jié)省篇幅,表3.4僅列出31年。六個中宮的月亮點編碼全部列出,八卦僅列出首尾兩卦。
    表3.4向我們全面展現(xiàn)了干支紀年方法所能表達的科學內容:
    1.一年是一三維結構,分三陰三陽。
    2.隔八相生,每一年月亮點較上一年退行7位。
    3.每一年的月亮點編碼和次序都不相同,三十年反相,六十
年一周。這就是說,六十年間月地日位相關系各不相同,表現(xiàn)性質也就各不相同。
    4.一年54個位次,終點始點共用,實有53點。六十年中,在各年同一個位置上月亮點編碼各不相同。把它們集合在一起,即為遠地點回歸周60點的編碼數字。這就是說,在甲子六十年每一年的相同位置上,按一定規(guī)律(隔八相生)表現(xiàn)著一個回歸周的60種性質。
    以上各條表明,甲子六十年有60種性質演化模式,并且各不相同。只要準確掌握一個月亮遠地點回歸周60點的性質,即可比較準確地預測每一年由月地日位相關系所決定的性質,并能準確地
確定所居時間和先后次序。如果再把地球對應點考慮在內,還能預測每種性質表現(xiàn)的空間(地域)對應性。如果能把更高層次(高級周期現(xiàn)象)的控制作用也了解清楚,低級周期的變化也能了解清
楚,那么,應用幾種周期疊加的方法,則不僅可預測六十年內每一年的演變情況,還可以用一個六十年來預測今后的若干個六十年。

niu 2003-4-20 19:12

中醫(yī)運氣學說(及其演算方法和結果),正是應用干支紀年的科學原理,利用周期現(xiàn)象的可預測性,對六十年則大象、氣象、地象和人體疾病的關系所作的一種科學預測,是對干支紀年科學原理的一個創(chuàng)造性應用。
    不論是現(xiàn)代還是古代,了解一個月亮遠地點回歸周60點的性質并不是難事,了解  60年中  3180點的性質也是可以辦到的。這就使預測未來成為可能和可行的了。它與現(xiàn)代求解方程的做法相比,
不僅毫不遜色,而且一是非常高超的。
    5.由月亮點的八卦結構還可得到兩條重要性質:
   (1)由于隔八相生,對一年來說,月遠地點回歸周的60點每年都要余下7點到下一年去。干是,對應于上一年相同位置卜的八卦,其卦位上的月亮點將產生傳遞現(xiàn)象。如上一年某一組八卦第一卦位上的月亮點,下一年將被傳遞到第八位上。這樣由八卦表現(xiàn)的性質,各年之間也就隨著改變具體的內容。
    (2)月亮點次序的逆演現(xiàn)象。這種由卦位傳遞現(xiàn)象帶來的現(xiàn)象是:在歷年中的同一結構面上的八卦,從后一年開始向前一年,將順序展開月亮點的次序,本文稱這種相鄰年份問月亮點次序倒置現(xiàn)
象為過演現(xiàn)象。為看得更清楚,下面列出第19年到第27年的第一組八卦的月亮點編碼。

niu 2003-4-20 19:13

如果在每一月亮遠地點回歸周內,相同編碼的月亮點有相近的性質,那么這些在一回歸周內順序表現(xiàn)出來的性質,將以八卦為一個組合單位,在歷年同位八卦中從同一年向前一年又倒著順序表現(xiàn)
出來,并以首尾兩卦重號來銜接。
這些就是從干支紀年的卦象結構中揭示出來的新內容。

    (八)月地日三體關系預示的各種天文周期
    甲子六十年是高層次周期,其間包含若干層低層次周期
    本文主要討論了以月亮單位為基礎單元的月地日三體運動各層次周期。如果將月地兩體運動和日地兩體運動的周期考慮在內,則少于60年的周期有:
    30年:是60年周期的半周期,又是地左轉的月下地球對應點的整周期。在60年中,前后30年是反相的兩個子周期。
    19年:是三體運動產生的朔望月與回歸年的調諧周期。這一周期是中國陰陽歷的基礎。
    西方稱之為默冬周期。
    17年:是月亮遠地點回歸周與回歸年最短的近似調諧周期(相差一月亮單位,僅 7天)。53點 X 17=901點= 15周十l點,即15回歸周和 17回歸年基本調諧。
    12年:是甲子六十年五行結構中的一個結構點,反映的是月地對應關系,包含著近點月、交點月和回歸年之間的調諧關系。
    10年:是甲子六十年六面體結構中的一個結構面,即三陰三陽的一個基本單位。對10年再分陰陽(5年),即為干支紀月所表達的一種六旬周期。
    8.85年(8年又10個陽歷月):月軌長軸轉動一周的時間。如果將一年三陰三陽之一(雙月≈61天)為單位,它也是太玄54位三維六向體結構。中國古代稱之為“月行九道”。
    8.57年(8年又  7個朔望月):它是以雙朔望月為單位的太玄54位三維六面體結構,即朔望月的一個百六周期。這一周期將60年劃分為7段。因此,它是60年這一完整音階中的一階。由此推
測,似乎存在3I80年和(或)3600年的高級周期。
    4年:是近點月與回歸年的調諧周期。4年是以近點月為單位的太玄54位三維六面體結構。4年又是地球自轉周期和公轉周期的基本調諧周期,公轉4周,自轉天數接近整數。
    1.132年(413天):近點月與朔望月的調諧周期,包含15近點月、14朔望月,它就是本文反復強調的1月亮遠地點回歸周。
    1年:地球對太陽的二體運動產生的最強烈表現(xiàn)的一種周期。它包含四季和三陰三陽六個結構面。l年12個月(這里的“月”是陽歷月,是協(xié)調四季和三陰三陽而確定的一個基本時間單位。下文表明,12個月又是交點月與回歸年關系的一種表達。
    3個月:四季中一季,又可表達地球過一個特征點的時間
    2個月:由三體運動產生的一年三陰三陽的一個結構面。
    l朔望月:月亮對日地連線轉動一周。
    l近點月:月亮對地球的二體運動產生的一種周期。它包含4特征點,l點=6B9天≈l星期。
    l天:由地球自轉產生的一個周期。它是又一個表現(xiàn)極為強烈的短周期。
這就是說,甲子六十年中最少包含著十幾種周期。十幾種周期現(xiàn)象疊加在一起,其復雜程度是可想而知的。然而對這些周期都是已有一定認識的,因此其疊加的綜合表現(xiàn)也應是可以認識的。

    (九)太極太玄模型預示的可能存在的周期
    1.月地日系統(tǒng)可能存在900年周期
    甲子六十年,地左轉或日地連線右旋53周,如每一周包含4點,則共為 212點。如果地左轉也存在   60點周期,則212點= 3周十32點,第4周尚未完成。不需復雜計算即可得:地左轉若有
60點周期,則只有經過900年才能與甲子六十年調諧。
    2.176年是比月地日系統(tǒng)高級的周期
    太極太玄模型給出了常數53。0——53構成一高級三維立體結構,本文稱之為升級周期。0——59也是一種三維立體結構,它是回歸周期。53與60是相聯(lián)系的。由常數53,我們可得到:

niu 2003-4-20 19:14

從形式上看,l近點月是月亮對地球的公轉周期,l年是地球對太陽的公轉周期。依此類推,13.25年應是太陽對未知星體X1 的公轉周期,176年則應是X1對另一未知星體X2的公轉周期。合并

niu 2003-4-20 19:16

-

niu 2003-4-20 19:16

即176年包含著64個時間單位。同理,176年分為4點,則1點為44年。這里的44年、176年等單位,是由太極太玄模型推導出來的數字,可算是純由數學形式推導出來的“數學游戲”。下文表明,它們似與太陽黑子活動周期及磁周期存在著聯(lián)系。

    (十)關于太陽黑子活動周期和行星周期關系的推測
    1.太極太玄模型對太陽黑子活動周期的推測
    根據徐道一等編著的《天文地質學概論》第95頁提供的數據(Lamb,1977,見圖3.8),1610年至1972年太陽黑子相對數的變化,可由圖轉述為下列時間序列(峰值年時間及間隔):

niu 2003-4-20 19:17

-

niu 2003-4-20 19:17

-

niu 2003-4-20 19:17

很明顯,其平均周期為44年整。“有余而往,不足隨之。”(前后互補而持平),也即老子的“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表明實際周期在平均周期兩側擺動。將四組視為一大周期,則時間為    176年。
    由這一幅圖還可得出由谷年至峰年和由峰年至谷年的平均時間之比為 28: 37。對這樣的數字,也可視為 28: 36,即  11年周期是一種 64位或 16讓周期,其時間為 4.8年: 6.2年。而 176年又是
以  11年為單位的  16位周期。

niu 2003-4-20 19:19

數值進行比較,則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太陽黑子活動周期,是高于月地日系統(tǒng)兩級的周期。而在   1年和   176年之間還應存在一級13.25年的周期。
    這一解釋對月地日系統(tǒng)來說是相當滿意的,也是非常完美的。由此可以得到:
    l單位=3.3125年
    60單位=198.75年。199年,由此“隔八相生”為門 年(53點)。
    這里與“53月亮單位構成一年”相類比,176年相當于“一回歸年”,它可分為四季,則“l季”為44年。同理這里的198.75年可類比于一月亮遠地點回歸周,其間包含的“15近點月”為15個“13.25年”、“14朔望月”為14個“14.2年”,其甲子六旬周期為198.75年 x 53—175.5625 X 60 =10534年。這就是說:一萬年周期是由引起太陽黑子活動的那些因素決定的一個調諧周期。
    2.行星周期——會聚和偏離
    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不可能出現(xiàn)一直線上的“聯(lián)珠”,所謂會聚,是指在某一段時間,九大行星對太陽會聚于一定中心角度之內,如1982年的九星會聚就是這樣。所謂會聚,是假設始點為“九星連
珠”于一直線上,過若干年后在一定中心角度內會聚。因此,本文講的會聚,實指過若干年后每一行星對原來位置偏離不大時的。情況,也就是說,始點為九大行星的一定的位相關系,“會聚”是指對原來的位相關系偏離不太大時的情況。因此,在計算中必須取各行星的整數周期數,小數點后的數字則表示對原來位相的偏離程度。小數點后的數值乘以360”,即為在某一確定時間行星的實際位置(以正圓軌道近似地表示丶 過一定時間,九大行星會聚于某一角度內,構成一新的位相關系。這是本文“會聚”的第二種含義。表3.5以年為時間單位對幾組時間進行了大概的推算。圖3.9是各年行星離聚直觀圖。
    由表  3.5和圖  3.9 可以得知:在   179年,地金土木海天火七星會聚于57、6”內;199年,金水土木人冥地七星會聚干151”;201年冥天金火木地水七星會聚于75.6”;358年,九星會聚于
180“以內的一側;360年,海上木金火冥七星會聚于93.6”,把地球放在內,則為162”;384年,地土火海木金七星會聚于140”,把冥天二星合在一起,九星會聚于205”。最為集中的是
179年和  201年,一次在前方,一次在后方,說明有七大行星位相接近于原來的位相,也就是行星有179 年和 201年準周期。
    179和201年與176和199年很為接近。
  在徐道一等主編的《天文地質學概論》第95頁的圖上,似乎也可見到峰值年的   179年大周期。但該書所列太陽黑子活動周期的數字終究嫌少,以行星周期與此周期相近,即確認兩者為“因’年“果”,孰知誰“因”誰“果”,證據又何在?如果太陽黑子活動周期

niu 2003-4-20 19:19

-

niu 2003-4-20 19:20

-

niu 2003-4-20 19:20

的層次為月亮一地球一太陽--未知層次X1——……。如果這一推論成立,那么,176年就是控制整個太陽系的一個更高一級、更大的周期。
    太陽黑子的磁性變化表明,它應具有軟磁性。因此,黑子22年的磁性周期應有強度極高的磁場來誘導才能產生。這種強磁體在宇宙中確實有可能存在,它就是現(xiàn)代射電天文學證明了的高速旋轉的脈沖星。
    基于以上兩點理由,則可建立一種關于太陽黑子活動周期來源的“四季”或“朔望”模型。
    設未知層次X1 對應干一個大質量天體G,X2 對應于一個強磁天體M,太陽圍繞G公轉,G又圍繞M公轉。太陽-一G-—M構成一個三體系統(tǒng),猶如月一地一日系統(tǒng)一般(圖3.10)。

niu 2003-4-20 19:21

于是:
    1.當M的磁力線方向與太陽赤道面平行時太陽黑子活動進入谷底,這時,太陽南北兩半球磁性對稱;離開這一位置,磁力線將直射太陽南半球或北半球,前導黑子出現(xiàn),其極性與M的磁極相
反;由于太陽物質的高溫高速運動,磁化過程只能逐步達到有序化;由于太陽是轉動著的球體,受八卦對位互補原理的支配,在另一半球將出現(xiàn)極性相反的黑子。這樣,在“上弦”和“下弦”點(“夏至”和“冬至”點),黑子活動出現(xiàn)峰值,并且極性相反;在“朔”和“望”點(“春分”和“秋分”點),黑子活動出現(xiàn)低谷;越過谷底,即開始極性倒轉。
    2.G帶著太陽對M公轉,當G進入M的赤道區(qū)上空,也就進入了磁中性區(qū),于是太陽黑子因缺乏磁力線誘導,進入極小期。如果G的公轉軌道是橢圓軌道,則相鄰兩次極小期之間的間隔時
間將有長有短而不相等。
“四季”或“朔望”模型不僅可以解釋黑子的極性和峰谷變化,還可解釋極小期的原因。這僅是筆者的一點猜想,有無可能出現(xiàn)這樣的天文背景,還是一大問號。從太陽在銀道面上下的擺動可知,在太陽和銀心之間,至少可以肯定,太陽除在總體上繞銀心公轉外,還在一個與銀道面有較大交角的子周期軌道上運行,猶如白道和黃道一般。筆者推測,從太陽到銀心應有若干級軌道。因此,這里推測的G軌道M軌道應是有可能存在的。


          五、五行的含義及其應用、中醫(yī)“五運六氣”起源的破譯

    (一)五行表達的是一種嚴密的高級邏輯關系
    木、火、土、金、水,用人們熟悉的這五種物質可能產生的相互關系,作為一種符號,借用來表達事物之間普遍存在的相互聯(lián)系,實在是一種杰出的創(chuàng)造。由五行關系的普遍適用性可知,這本是高度抽象的概念。五值邏輯是層次極高的邏輯,一般很難表達。然而,在用木、火、士、金、水表示以后,這種抽象概念立刻得到了具體的、形象化的理解,使用起來也極其簡便。
五行生克關系,表達的是一種事物同與之有關的其他四種事物之間發(fā)生的直接聯(lián)系。這四種關系是:以“我”為中心,有生我者和克我者,有我生者和我克者。其圖式為:

niu 2003-4-20 19:21

用五行四面體把這種關系表示出來,更顯得天衣無縫。這表明,五值邏輯是一種三維時空結構。正因為如此,五行很早就被納人了太極太玄體系(圖3.11)。

niu 2003-4-20 19:22

在四面體中,任何一行都可與其他四行無交叉地發(fā)生直接聯(lián)系而無需中介,這四種關系就是生我、我生、克我、我克。

    (二)五行結構數與河圖治書
    在易學體系中有所謂河圖洛書。古老的傳說賦予它以神秘色彩。但是,一旦揭示了它的來源,就會立刻顯現(xiàn)出極其簡單的本質,它與太極講的是2、太玄講的是3一樣地簡單。
    如前所述,中國古代對一些立體概念總是作平面的描述和理解,對五行概念也是如此。這種平面描述,往往會掩蓋一些極易于認識的性質從而使認識過程變得復雜化;另一方面又會給人以一種莫明其妙的感覺,以致留下牽強附會的余地。凡此種種,往往使一些接受了西方現(xiàn)代科學思想的人總認為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不科學,或者有端無端地加上“簡單的”“樸素的”等形容詞。
在一個二維四面體中,中心點總是固定的,四個頂點的次序則有很大的自由度,只有最后一點是確定的。若以中心點為始點(0),給各點編碼,從0到9這十個數碼可出現(xiàn)一次循環(huán)。將標上數碼的四面體各點向三維垂面投影,就會發(fā)現(xiàn),正視圖和側視圖就是神秘的河圖洛書,五行結構數正是據此確定的(圖3.12)。

niu 2003-4-20 19:22

由投影圖可知,0、5總是居中的,其他各點的投影次序則有三種情況,即除河洛數外,還會出現(xiàn)第三種順序結構。它與洛書比較,僅(3,8)和(4,9)調換了位置;它與河圖比較,則(1,6)和(4,9)調換了位置。但是,這三種平面位置關系,在空間三維立體結構中則是一種關系。不管周圍四個頂點序號怎樣改變.關系只有一種,只是空間取向不同, 這就是四面體結構的特征。
    細心的讀者可能提出,空間立體構型都具有手征性,有左手性與右手性,兩者呈鏡象對稱,因此空間四面體結構應有兩種,一種是左旋體,一種是右旋體。情況正是如此,這里講的五行四面體結構是一種左旋結構,這種左旋結構有三種投影位置關系;與它對稱的還有一種五運四面體結構,是一種右旋結構,這就是下文所述的“八運六氣”中的五運結構。
    在中國傳統(tǒng)科學概念中,概念的內涵也同樣有著嚴格的劃分。例如,五行是指“在地成形”,五運是指“天垂象”。即五行是指地象的相互關系,五運是指天象的相互關系;五行左旋,五運右旋,正對應著天右旋地左轉;左旋與右族對稱,正是天地對應。對五行五運概念的嚴格劃分,在《黃帝內經》中有著充分體現(xiàn)。
    五行常與空間概念的東南西北中、農作物生長概念的生長化收藏、氣象概念的風熱濕燥寒聯(lián)系在一起,并融為一體。這里所講的都是地象。但從五行與河洛數結合為一體的那天開始,就不單表示
哲學上或科學上的概念運動,它同時也具有了新的科學含義——上升為一個數學模型。
    在五行(及其結構數)模型中,如果將固定不變的中央上暫不計算在內,那么四面體四個頂點就是一組四象,重復一次,兩組四象即構成一組八卦。八卦加進中央土,即為九宮。由五行的投影數
構成的一組平衡圖(洛書幻方)即是這樣的一組九宮八卦,各個方向上的均衡正是八卦對位互補性質的一種特殊表現(xiàn)。
    在易學體系中,規(guī)定5.10為土,l、6為水,2、7為火,3、8為木,4、9為金,即相同模數為一組,并與某一行對應。這是一種左旋次序。在五運(中醫(yī))時空體系中,土、水、火不變,而3、8為金,4、9為木,是一種右旋次序。下文將證明,中醫(yī)五運右旋體系是根據天象確定的。這一體系還把天干、五行、五音、五色、五方、五季有機地統(tǒng)一了起來。
    從幾何構形看,一個五行四面體自身包含著五個四面體,兩個五行四面體結合在一起,即構成一個六面體。六面體的八個頂點(八卦)即是兩個四面體的八個頂點。由此可見,四面體與六面體
結構是相通的。至此,我們可以看出:四象、五行、八卦、九宮、天干、地支、太玄五十四卦、六旬周期等是一個體系中的不同環(huán)節(jié);五行四面體是太玄六面體的結構單位,四面體和六面體一樣,
都是三維時空的結構模型。將抽象概念具體化(物化),應視為中國傳統(tǒng)科學思想的一大優(yōu)點。它較之人化、神化更為先進。這種具體化(物化),本質上乃是數學化。

    (三)從五行相生相克關系出發(fā),對五行五運結構數所進行的合理性探討    對周期運動來說,始點和終點是至為重要的,因為質變都發(fā)生在始點和終點。
    從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生產活動來說,無疑“一年之計在于春”。對很早就已進入農業(yè)社會的中華民族來說,更感到春天的重要,對正月的反復幾次的歷法調整就是這種重要性的表現(xiàn)。由此看來,五行周期將“木”立為首位就毫不奇怪了。木對應于東方,對應干春天,對應于拂面的春風。太陽由東而南,春去夏來,由溫而熱,將南方定為火也是自然的。……類似的解釋可以很多??傊逍写涡蚨槟净鹜两鹚呛芎侠淼?。
    在以帝王為中心的時代,將1定在北方是正常的。帝王“坐北朝南”,是“天”的代表,當然天數1要落在他的身上。l又是太極的代表數,帝王居于太極也順理成章。從時空背景看,冬至一陽
生,冬至在北方,北方應該為1。這樣,與北方對立的南方自然為2。東方為五行五方之首,理當為3,余者西方為4,5只能居中。0與10同為一數,也是居中的。0為始點,它只有時空點的性質,
而無可測的量。因此,要測數量關系就得從1開始。
    由此而論,五行結構數似為從觀念形態(tài)上定下來的,并無確定的科學上的具體內容。上文關干五行結構數的討論給出了三種結構模式,五行結構數單取河圖一種,似乎也說明其帶有主觀色彩。
從數的相生關系來看,經典的五行結構數是不合理的。下面列出從0開始,(+1)、(十2)、(十3)、(十4)四種相生關系圖式:

niu 2003-4-20 19:23

這四列相生關系,沒有一列可以直接與五行相生關系完全對應。
    只需將五行結構數的對應關系略加調整,即可表達出周而復始的相生關系:將金的對應數改為3、8,將木的對應數改為4、9。這種位置對調,表示空間四面體結構旋轉性的改變,結構的細節(jié)無
大變化。這一改變意義巨大:第(3)列數字相生關系即為五行相生關系,第(1)列即為五行相克關系,一一這就是“五運”。

niu 2003-4-20 19:23

(四)中醫(yī)五運六氣來源的破譯
    在經典的干支五行對應關系中,只有方位標志的對應,兩者似無內在聯(lián)系。將金木對應數對調后,干支與五行即表現(xiàn)出了嚴密的數學關系的統(tǒng)一性。為了區(qū)別于經典和習慣上的五行,中醫(yī)將其名稱定為“五運”,其相生關系也由五音太少相生轉化而來,而不是直
接改變五行的相生關系。
    在月地日系統(tǒng)中,甲子六十年歷年月亮點位的變化就是一個(-7)系列。中醫(yī)五運六氣的推演過程,就是將月地日的相互關系和運動的時空變化特征,放進三維四面體結構和三維六面體結構這
兩種“模擬計算機”中進行運算的過程。因此,衡量運氣學說是否科學和正確,應根據地球上的氣象時空變化及人體疾病是否與月地日位置、位相的時空變化有對應關系來確定。如果這三者(天象、氣象、人象)確是對應的,則運學學說就不僅是科學的,而且是非常實用的;如果這三者完全沒有對應關系,那么運氣學說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近年來天地生綜合研究已經揭示,天、地、生、人確有對應關系。因此,當今的中醫(yī)就有責任吸取兩千多年來科學上的一系列新成就,來豐富和發(fā)展運氣學說,使之更為準確、更為精確,進而發(fā)展中醫(yī),發(fā)展中國特有的對天象、氣象、地象、災害、疾病以致人生的預測學。
    天、地、生、人的統(tǒng)一關系是否就如以往運氣學說中所確定的那六十種模式,這里不予討論。本文在于首先揭示運氣學說的天文依據,指明幾種基本符號(概念)的含義,從而說明:力圖從時空
結構角度闡明物質世界的統(tǒng)一性,是運氣學說思維模式的一大特色。這也是整個東方文明的一大特色,其間沒有任何神秘之處。
    1.五運“土金水木火”名稱的來源
    上文(表3.2)列出了歷年年初月亮點的位置編碼,六甲六己年為0、5,六乙六庚年為3、8,六丙六辛年為6、l,六丁六壬年為9、4,六成六癸年為2、7。按五運5、10為上,l、6為水,2、7為火,3、8為金,4、9為木的規(guī)定,于是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
    這就是天干化運的由來。列出干、數、運的對應關系如下;

niu 2003-4-20 19:24

2.音律“隔八相生”與天干“隔八相生”的對應,反映廠人自然自身固有的韻律,它們是“太少相生”的根據
    五音十二律,隔八相生,六十為一周。
    以干支紀年,月亮點位隔八相生,甲子生乙丑,六十年為一周.
兩者相比,是何等的一致啊!難怪古人有“故律管飛灰以候之”的說法。由于規(guī)律的一致和表達方式一樣,五運化五音成了運氣學說的固有內容之一。五運土金水木火,對應著五音宮商羽角征。用五運也好,用五音也好,表達的意思是一個。天干有陰陽(奇數位與偶數位),若用五運陰陽來表示,就與五行分陰陽重復,而用五音來表示,不僅不與五行重復,還可表達出新的屬性。這樣陽干對“太”,陰干對“少”,太少相生,正是陰生陽、陽生陰的具體應用。由下列圖式更可清楚地看出太少相生之義(圖3.14)。

niu 2003-4-20 19:24

3.《五氣經天化五運》的解釋須倒置
    在運氣學說中,一直把五運的來源歸結為“五氣經天”,其根據在《黃帝內經•素問》,《內經》的根據在《太始天元冊》。 經載:“甲己之歲,土運統(tǒng)之;乙庚之歲,金運統(tǒng)之;丙辛之歲,水運統(tǒng)之;丁壬之歲,木運統(tǒng)之;戊癸之歲,火運統(tǒng)之。”“臣覽《太始天元冊》文,丹天之氣經于牛女成分,今(左黃)天之氣經于心尾己分,蒼天之氣經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于克氏昴畢,玄天之氣經于張翼婁胃。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
上文已說明,五運的來源在十天干,十天干的來源在六十月亮點。也就是說,五運來源于五運結構數,而與“五氣”無關。恰恰相反,五氣來源于五運,是對五運的一級綜合:把相同名稱的陰陽兩運合一,以五色來標志,上一黃,金一素(白),水一黑,木一蒼(青),火一丹(赤)。這些都是五行學說的固有內容。

niu 2003-4-20 19:25

(圖3.15)《五氣經天化五運圖》上的“五氣經天”,是五運在二十四方位圖上相同兩運的連結線。五氣經天只是一種圖示方法。今(左黃)天之氣就是化土的甲己兩點的連線,素天之氣就是化金的乙庚兩點的連線,玄天之氣就是化水的丙辛兩點的連線,蒼天之氣就是化木的丁壬兩點的連線,丹天之氣就是化火的戊癸兩點的連線。在二十四方位圖上,戊己兩點應居中,但圓周上仍有它們的對應位置,就是戊居戌位,己居辰位,沈括對此已有明確的解釋(見任應秋;《運氣學說》)。由于習慣上總把二十四方位點與二十八宿對應排列,于是圓圈的中央空白部分就代表了“夜觀天象”時的中央天空,所以五條連線也就成了“經天”的“五氣”了。
    由此可見,有了十天干,就有了五運,用不著五氣經天來“化”;相反,五運對應的十天干,兩兩相對,一陰一陽,連結起來,就成了“五氣經天”。義五氣經天化五運圖》只是解釋五運的一種圖示方法。但后人在解釋這幅圖時本末倒置,為經天的“五氣”創(chuàng)造了神秘色彩。這一創(chuàng)造,使人想起了極光。極光是否會在各相應年分出現(xiàn)五色,筆者不得而知。
    甲子六十年歷年開始時的月亮點位置(實際表示日月對地球的位置和位相關系)相當穩(wěn)定,六十年間僅相差2.837天(以朔望月計算的結果),對應月亮點僅相差0.4位,7730年才在周天轉動一周。因此,在六十年中相同天干年(六個)始點不是固定對應于一宿或兩宿,而是對應于六宿或十二宿。而在《五氣經天圖》上,每一氣僅對應于四宿。由此看來,五氣五運與二十八宿并不是圖上所示的對應關系,圖上的二十八宿僅有周天的象征意義,并無周天實際位置的參考價值。
    再者,月亮始點的確定,一般都從“北方”開始,即冬至點和朔旦。因此,紀年天干甲不在東方而在北方。圖上的甲乙是五行方位中的“東方甲乙木”的甲乙,而不是天干化運中的紀年的甲乙。這可再次證明,《五氣經天化五運圖》 確是一種圖示方法,而不存在周天實際位置的對應關系。
    4.五運表達的是三維時空陰陽相錯的十位周期;陰陽兩組五運則表示,一組天干是陰陽兩層三維結構。
    在甲子六十年的三維六面體結構中,一組天干只構成六個結構面中的一個,呈二維結構。用五運表示以后,一組分成兩組。一組五運就是一個三維四面體結構,兩組即構成一對陰陽。于是,一組
天干年不再是二維結構,而是陰陽兩層三維結構。甲子六十年是由六對陰陽四面體結構構成的。三陰三陽又被分為陰陽兩組,成為十二地支。
    這里表達了中國傳統(tǒng)科學思想的又一特色:一個大的三維整體是由若干個小的三維整體構成的,即局部也是一個整體,局部絕不是支離破碎的單純的部件。
    5.“六氣”表示的是三維時空呈三陰三陽結構的六體周期和十二位周期
    這一點已在前文53位三維六面體結構中作了說明,三陰三陽即構成一年的六氣。六十年也是這樣,一組天干年即為一氣。
    若將三陰三陽分為陰陽兩部分,就成為一組地支結構,一周期十二位。對六十年來說,十二地支的一支為5年,5年又是一組四面體結構。兩組四面體又構成一天干。
    由此可見,54、60、6、12、5、10等各個層次上的周期,都可以用三維六面體和三維四面體把周期結構表達出來,并且六面體和四面體之間可以互相轉換。五運(五行)分陰陽即是十天干,三
陰三陽分陰陽即是十二地支。六組天干即構成五組地支。這種方法可以在各個層次上使用,只不過基本單位不同。而不同的基本單位則有不同的時空內容和物理含義。干支五行舍去這些不同層次的具體內容,從數學上把它們相同的數量關系、內部結構抽象出來,構成無單位的數學體系,表現(xiàn)的是各種周期運動數學規(guī)律的一致性,這就是干支五行的含義和作用。反過來使用,則可排出甲子六十辰(五日,一侯)、甲子六十日(兩個月)、”甲子六十月(五年)、甲子六十年等等。
這些都是太極太玄模型在三維時空中的應用實例。

    (五)河圖洛書(十數圖與九數圖)分別對應于六旬(60位)周期和 54讓周期
    54位立方結構的一個結構面是由9位構成的,是一組九宮八卦。60位立方結構的一個結構面是由    10位構成的,是一組天干一它們的一個結構面分別對應于洛書(九數圖)和河圖(十數圖)。洛書與河圖是相通的,54位周期與60位周期也是相通的。
    五行(五運)結構數有10個。對干始點0來說,由于它無數量標志,因而有時可以標注出來,有時又可以不標注出來。這樣一來,就出現(xiàn)了九與十的不同,但其本質是一樣的。河圖和洛書的差別也僅在于此。然而這種形式上的差別卻為數學描述提供了方便:60位周期的一個結構面即為一組河圖,54位周期的一個結構面即為一組洛書。不論是河圖還是洛書,都是三陰三陽中的一陰或一
陽,它們的地位是相當的。

    (六)五運全三八(木四九)與五行本三八(金四九)辨析    在日地二體系統(tǒng)中,一回歸年地球在黃道上基本繞日公轉一周。對地球上的觀測者來說,日右旋一周天。按古代的傳統(tǒng),太陽應從“北方”冬至點開始起算,向西、向南、向東運行一周,又回到北方。這樣日在北為冬,日在南為夏,日在西為春,日在東為秋。
    在二十八宿體系中,李約瑟博士注意到了“方向相反的原則”,即“春宮與秋宮‘對調’了。太陽在秋季到達心宿,而心宿卻劃入了春宮;太陽在春季到達參宿,而參宿卻劃入了秋宮。這是因為它們的關系相反而不是相合。春季的望月出現(xiàn)在“春”季的宿,秋季望月出現(xiàn)在“秋季”的宿,附上二十八宿圖,從圖上可以很容易地就看到春秋兩宮位置的對調(圖3.16)。
    在五行模型中,通常以五方與五行對應:東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按此,春季太陽在金方,秋季太陽在木方。因此,若按天體太陽的實際運行過程的次序來取結構數,則春季的三八在金(西方),秋季的四九在木(東方),這就是五運結構數。
    從相對運動可知,太陽的右旋,對應著地球的左轉。即若視太陽為相對靜止,則地球左轉的方向是由北而東而南而西,回到北方。這樣,地球的冬至對應點在春季左轉到東方,秋季又左轉到西
方。以地球左轉次序來取結構數,則春季的三八在木(東方),秋季的四九在金(西方),這就是五行結構數。
    由此可知,五行及其結構數,講的是地左轉;相對的天右旋則與之成鏡像對稱,它應就是《黃帝內經》中的五運及其結構數。在這里,天和地相反相成,五運和五行相反相成,兩者是對立的統(tǒng)一。

niu 2003-4-20 19:25

(七)“二十八宿為日月舍”釋疑
    在二體和三體系統(tǒng)中,情況是不同的。
    在二體系統(tǒng)中,只有恒星周期才正好是一周過二十八宿,如恒星月和恒星年,因為它們是選擇周天上的恒星作為參照系的。
    在月地日三體系統(tǒng)中,因為出現(xiàn)了天右旋地左轉,其最明顯的周期有朔望月和月亮遠地點回歸周 (14 朔望月)。在1朔望月內,月亮兩次過日地連線:朔點在日地之間,望點在日地延長線上。日
地連線每朔望月進動一周的 1/14,相當于兩宿,一年進動 24.7宿(28 X 53/60=24.7)。若從月亮為朔算起,則過十五宿出現(xiàn)望,再過十五宿又出現(xiàn)朔。這樣,在1月亮遠地點回歸周,朔點將
依次出現(xiàn)在第l、3、5、7、9、11、13、15、17、19、ZI、23、25、27宿,望點則依次出現(xiàn)在第16、18、20、22、24、26、28宿和第2.4、6、8.10、12、14宿;14朔望月28朔望點,跳躍著
出現(xiàn)于28宿。這應為“二十八宿為日月舍”的又一含義。
    從這里不難看出,在三體系統(tǒng)中由于一年間日地連線進動24.7宿,因此,各年中春季望月不一定在春宮,秋季望月也不一定在秋宮。
在三體系統(tǒng)中,還有交點月周期。交點在黃道面上是西退的。一交點月不足一恒星月,就是說一交點月未行完28宿。每一交點月退行  1.442“,約二扣交點月退行一周天,時間為   18.6年。所謂“月亮在日地連線上”,只有在朔望點與升降交點重合時才是正確的。通常說月亮在日地連線上(朔點),是指月亮與太陽處于同一黃經。交點月與朔望月調諧(346.6天),就可能出現(xiàn)日、月蝕。交點月與近點月調諧(2190天),表明月亮遠、近地點出現(xiàn)在黃道面上。這一數值的兩倍是一完整周期,時間為匚年(僅差2天多)。干支紀年中的地支周期正是此數。湖南汝城李洪光的研究表明,交點月周期與極移錢德勒周期直接相關。中醫(yī)五運六氣周期可能正是因此而與錢德勒周期相一致的。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