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喜歡看地圖的人。以前在世界地圖上看到不少國家的名字后綴都是相同的,例如“……斯坦”、“……利亞”等等,經(jīng)常會疑惑這些國家名稱是否有什么共通的含義。直到最近在某個壇子里看到這些知識,才算是一解我長久以來的疑惑。
以下文字純屬摘錄,一切版權(quán)屬于名叫“亞瑟的龍旗”的論壇ID。
——————————關(guān)于“斯坦”的分割線——————————
地名后綴斯坦,是來自一個印歐語的共同詞根sta,表示站立的意思。這個詞根在印歐語不同的語族后裔中有很多變體。
此后綴在英文中常見的寫法-stan,其直接來源則是屬於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的波斯語,意為“……的地方”(比如波斯語golestan,意思是玫瑰之地,即薔薇園;rigestan是沙礫之地,意為沙漠)。這個-stan的先祖形式可以追溯到印度雅利安共同語的sthana,比如梵文中就有這個sthana,是“地方”的意思。比如中國古代在印度被稱作“震旦”Cinasthana或“摩訶震旦”Mahacinasthana,其實就是叫做Cina的地方之意?!綜ina的源頭眾說紛紜,俺不摻和。有人說和秦、晉這些周朝的封國可能有關(guān),存疑】現(xiàn)代印地語還用devasthan表示廟宇(deva者,神也;sthan,即sthana,地也。神之地是為廟宇)
和波斯語后綴stan同源的詞我們其實還挺常見到,比如英文中繼承自拉丁的國家state、地位status、德文的城市Stadt、俄文表示定居點的стан等。
帶有stan后綴的地名大多集中分布在中亞和南亞一帶,即印度雅利安民族的聚居活動區(qū)。當然后來這個地區(qū)islam化較為嚴重,這個波斯語的后綴也因此被帶到了其他islam地區(qū)。
——————————關(guān)于諸多“尼亞”的分割線——————————
至於尼亞、尼西亞、利亞等,其實它們是同一個來源,就是都是-ia。
這是一個可以用來構(gòu)成國家、疾病、花卉等意義的后綴,它來自拉丁語和希臘語共有的-ia,其功能是用於組成陰性抽象名詞。并非表示XX的人的意思。菠蘿兄想說的應該是-ian吧……
其實尼亞和利亞很好認,就是-ia在n和l后面而已嘛。前面的詞根尾音不同,造成了整個詞組合的讀音不同,比如羅馬尼亞,就是Roman(Romanus“羅馬人”演變而來)的國家之意,而Albania則是可能來自伊利里亞部落Albani人。結(jié)合n的成為nia尼亞,結(jié)合l的就成了lia利亞,比如Australia是來自拉丁詞australis“南方”+后綴-ia(拼合過程中原來australis只保留詞根部份,即austral-部份)。同理還有一些和r拼合的地名,則成為“里亞”,如利比里亞Liberia(liber-“自由”,Liberia即自由之國的意思)。
——————————關(guān)于“尼西亞”的分割線——————————
尼西亞-nesia的之所以比較奇怪,是因為它其實是希臘語nesos(島嶼)和地/國名后綴-ia的結(jié)合體。所以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些地名都是海里的,比如印度尼西亞,波利尼西亞,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
美拉尼西亞Melanesia來自希臘文melas (melanos的生格/屬格形式,意為“黑色”) + nesos “島嶼”+ ia,意思就是(?。┖谌司幼〉膷u嶼之國或黑人群島。
同理,印度尼西亞前面的詞根是希臘語indos(意為“印度”),波利尼西亞前面的詞根是希臘語polys(意為“很多”),密克羅尼西亞前面詞根是希臘語mikros(意為“微小”),所以這幾個詞意思分別是印度群島、多島群島和小島群島。
——————————關(guān)于“-land”的分割線——————————
-land正是日耳曼的指地后綴。
話說人工語言Esperanto(即世界語)中,就既允許日耳曼式的-lando,又允許希臘-拉丁式的-io,所以俄羅斯在Esperanto中可以寫作Rusio也可以寫作Ruslando。
——————————我再來多說幾句的分割線——————————
看完了上面的知識,是不是覺得很有趣?起碼我個人是這么認為的。
其實中文的“國”字也有類似的含義。有人考據(jù)認為“國”其實通“郭(廓)”,最初是指城郭的意思,后來在“國”字前面加以姓氏,就表示是某家族居住的地方,轉(zhuǎn)而演變?yōu)橹复承盏膰?。這樣想來,外語的國家名稱后綴和中文里的“國”字也有異曲同工的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