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金魚的演變與歷代金魚欣賞

 凜凜猶在 2011-08-16

)

 

  鯽魚演變發(fā)展成為金魚的過程可歸結為:野生-放生-半家化-家化-人工選種、人工雜交的過程。
  1.由野生到放生
  人類出于自身的需要,將野生的鯽魚捕獲后進行“放生”,“放生”是人類對野生金鯽進行干預的開始,它對野生鯽魚演變發(fā)展成為金魚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西漢末年,佛教傳入我國。佛教戒殺生,所以自佛教傳入中國各地后,中國開始有了釋放被捕動物的舉動,并把信奉佛教者釋放被捕動物的活動稱為“放生”,其目的是借以積陰功,圖好報。比較罕見而神秘色彩濃重的金鯽魚,一開始便是主要的“放生”對象。直到本世紀40年代末,這種迷信習俗還在我國許多地方沿襲著。
  據記載,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西域大月氏國王太子伊存出使中國時,曾把印度佛經帶到中國,并向哀帝等人宣揚了佛經中戒殺生、放生、普渡眾生的信條。東漢明帝永平2年(公元59年),印度僧人葉摩騰和竺法藍來我國傳授佛經,且在洛陽建了白馬寺,并在寺中建造了魚類放生池,這是已知最早的放生池。自東漢明帝起,在各地紛紛建立佛教寺院,并開挖放生池。寺僧將野生的稀罕的龜、魚供養(yǎng)池中,竭力守護,以此標榜佛教徒戒殺生、勸放生,“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教義。池中異樣的龜、魚還被披上神秘的色彩,受到格外重視。并把它與佛經的內容聯(lián)系在一起,有時甚至龜、魚的活動,來解釋佛事或自然界中的事情和現(xiàn)象。前面提到的廬山西林寺就是一座佛教寺廟,發(fā)現(xiàn)赤麟魚的池塘就是這樣的放生池。
  從1400多年前南朝的梁武帝(公元502年)開始,世人出家為僧侍佛及購買飛禽、魚鱉放生的事例,被大量地記載于史籍之中。建造放生池和放生,被看成是向佛表示虔誠和自己延壽增福的行動。
  到了唐朝,不僅大規(guī)模放生,而且還大量營造放生池,更以律令的形式使之明確起來。大量史籍對此予以記載?!妒挛镌睢分杏小疤泼C宗乾天中命天下置放生池八十一所,是放生始于梁而置放生池始于唐也”的記載;《方輿勝覽》也記載有“天禧中故相王欽若奏以西湖為放生池,禁捕魚鳥,為人主祈福。自是以來,每歲四月八日,郡人數萬,會于湖上,所放羽毛鱗介,以百萬數,皆西北向稽首,仰視千萬歲壽。”在放生的動物中,生存于自然水域中罕見的金黃色鯽魚,因其色彩奇異,帶有一定的神秘意味,自然是首先被放生的對象。我國最早也是規(guī)模最大,把金黃色鯽魚放養(yǎng)在池中的有兩個地方,一是嘉興,一是杭州。
  宋初開寶年間(公元968年),吳越國第三任秀州(嘉興)刺史丁延贊在嘉興城外月波樓下南普濟院瑁池(即現(xiàn)在的南湖)中,發(fā)現(xiàn)了金黃色鯽魚,從此,這個池就被命名為“金魚池”,后又改為放生池;池后面的普濟院,也改名為金魚寺。在放生池中,除金鯽魚外還有其它魚鱉等,都是被禁止捕捉的。這可從宋代詩人梅堯臣“金魚池詩”中得到驗證:“誰得陶朱術,修治一水寬,皇恩浹魚鱉,不復敢垂桿?!睆倪@里可以想象到被“放生”的金鯽魚受到人為的保護,甚至還能得到人們投給食物的大致情況。
  在北宋時代的杭州,在六和塔下慈恩開化寺后的池中和南屏山尖教寺的水池中也有了金鯽魚。杭州六和塔及塔下的開化寺建于宋開寶3年(公元970年),目的是“選六和寶塔以鎮(zhèn)江湖”,這是迷信。有塔必有塔院,塔院名開化寺。在寺中有秀江亭、金魚池。
  最早的關于在開化寺的金魚池中看到金鯽的文字記載,是宋初著名詩人蘇舜欽(字子美)留下的。他在六和塔詩中有“沿橋待金鯽,竟日獨遲留”。從詩中可以看出金鯽在當時是稀罕名之物,竟使得詩人為等待金鯽的出現(xiàn)而“竟日獨遲留”。這其中的奧秘直到40年后蘇東坡對六和塔實地觀察才揭開。這在宋人戴植的《鼠璞》中有詳細記載:“坡公……舊讀蘇子美六和塔寺詩:‘沿橋待金鯽,竟日獨遲留’,初不喻此語。及錢塘,乃知寺后池中有此魚,如金龜,投餅餌欠之略出,不食復入。自子美至今四十年已有遲留之語。茍非難進易退,不妄食,安得如此壽?,F(xiàn)此,則金鯽始錢塘,惟六和寺有之,未若今之盛。”蘇東坡也曾寫詩記述:“金鯽池邊不見君,追風直過定山村。路人皆言君未遠,騎馬少年清且婉?!?br>  宋代觀元殿學士蔣之奇,在蘇子美六和塔寺詩以后69年(公元1102年),也看到了蘇東坡曾見到的金鯽不食投餌的情形,賦詩道:“通體若金銀,深藏如自珍。應知嗅餌者,固自是常鱗?!?br>  在杭州南屏山尖教寺內,也建有金魚池,放養(yǎng)金鯽。宋人葛洪曾在《冷齋夜話》中記載此事:“西湖南屏山尖教寺池有鯽十余尾,金色。道人齋余爭倚檻投餅為戲?!奔饨趟碌慕痿~池不像是放生池,而是專養(yǎng)金鯽的金魚池。因此,可以說,我國把金魚真正作為觀賞對象而不是“神異”是始于此時。當時,慕名前來觀賞者甚多,其中不乏文人騷客,蘇東坡就是其中一員。他在游覽觀賞金魚后,寫有“訪南屏臻師”贊嘆金鯽:“我識南屏金鯽魚,重來附檻散齋余。還從舊社得心印,似省前生覓手書?!碧K東坡的這首詩也為南屏山尖教寺的金鯽增加了更大的名氣,使之名噪一時,吸引了更多的人前往觀賞,佛寺也借此招徠施主,增加名望。
  2.由放生到半家化
  由嘉興月波樓金魚池、杭州六和塔開化寺和南屏山尖教寺等地的金鯽,我們可以看出金鯽都是受到人為的保護,甚至還能得到人們投給的食物,但是仍然生存于自然中,與龜、鱉和其他魚類等混雜共處,而且在它們之間還存在著種間的生存競爭。除金鯽的體色與銀灰色鯽魚不同外,其它方面都表現(xiàn)出和普通鯽魚大致相同的習性。就其體色而言,也只是金黃色一種而已,并無其他在自然界中未曾出現(xiàn)過的顏色。所以說,這時的金鯽是處于半自然環(huán)境之中,但得以“適者生存”地過著半家化的生活,從而加速了形體變化的過程,也就開始成為人們觀賞的對象之一。
  這一切都是由“放生”造成的?!胺派笔菇瘀a魚由野生過渡到半家化時期。因此說“放生”對金魚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在北宋時代,金鯽不但引起詩人騷客的雅興,而且也受到達官貴族,特別是皇族的賞識。在古代的皇宮及豪門府第中,水池是必不可少的,樓臺亭榭大都建在池邊,水池中種植著蓮藕,荷花開放時以供觀賞,同時在池中也投放一些魚類作為觀賞對象。佛寺魚池中出現(xiàn)的金鯽,因其美麗的色彩,自然倍受達官貴族的青睞,被放養(yǎng)到皇宮及豪門府第的水池中,成為統(tǒng)治階級觀賞的動物?;蕦m中收藏了各種各樣的奇花異石,珍禽怪獸,皇帝自然也成為這一切的占有者。

20080628073808797.jpg

 

  3.由半家化到家化
  如果說在金魚的演化觀賞史中,北宋時期金鯽還處半家化狀態(tài),那么,到了南宋,金鯽則進入到了家化狀態(tài),金魚的家化史也就從此開始了。那個時期,達官貴族僧侶開始以金鯽為消遣取樂的私有對象,爭相搜尋鑿池豢養(yǎng)以為玩賞,一部分紅黃色的鯽魚從大自然界被輸送到富有者的小池塘中飼養(yǎng),對金魚的養(yǎng)殖方法也開始講究。從此,金鯽魚便慢慢地開始了被人工培育成金魚的過程。為適應社會上的養(yǎng)魚需要,一些人專門從事起鑿池、捕捉、喂養(yǎng)、選種的工作,民間還出現(xiàn)了??匡曫B(yǎng)和出售金魚為生的行業(yè),當時被稱為“魚兒活”。“魚兒活”在對金魚精心飼養(yǎng)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從天然水域中撈取魚蟲(枝角類和橈足類浮游動物)喂養(yǎng)金魚技術和繁殖金魚的方法,因此能大量生產和銷售金魚,并使金魚的生活環(huán)境條件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這是我國金魚養(yǎng)殖技術的萌芽。金魚也就從此由半家化時期進入家化時期。在家化時期,金魚單獨生活在養(yǎng)魚池中,避免了在放生池中與野生鯽魚的雜交,得到人為保護和充足的餌料,再不需要與其它水生動物進行激烈的生存競爭,所以新發(fā)生的變異也就較半家化時期易于保持,品種的性狀相對穩(wěn)定,加上養(yǎng)魚者的精挑細選,金魚的品種遂由單一的金黃色一種,增加到金黃、銀白和花斑三種顏色。這個時期,人們還初步了解了魚類的生殖知識,如《鼠璞》所記載的:“魚子多自吞吐,往往以萍草置池上,待其放子,撈起曝干復換水復生魚。黑而白始能成紅?!薄棒~兒活”可按此大量繁殖金魚,南宋著名文史家岳柯(岳飛之孫,生于1214年)所著《程史》記載:“所養(yǎng)的魚中,能變金色的,以鯽于最好,鯉魚次之”,該著作還記述了金鯽魚顏色的變化過程:“初白如銀,次漸黃,久則金矣?!?br>  在金魚的演變史中,南宋的高宗皇帝趙構做出了突出貢獻。趙構在北宋宣告結束后,偏安東南一隅,定都臨安(今杭州)。趙構和歷史上所有行將滅亡的統(tǒng)治者一樣,極度荒淫腐敗。他在宮中先是飼養(yǎng)鴿子,后又養(yǎng)起了金鯽魚。1163年,他退位做了太上皇之后,在杭州造御花園數十處,并于“德壽宮”內專門避養(yǎng)魚池,廣收各地的金鯽魚玩賞。這時宮內統(tǒng)稱金鯽魚為金銀魚。
  在他的影響下,當時一些士大夫都建造了類似的觀賞池,形成風氣。據的當時史料《錢塘縣志》記載:“杭州等地園亭遍養(yǎng)玩之”。另據吳自牧著《夢梁錄》記載:浙江杭州錢塘門外,金鯽魚已“入城貨賣”,即已正式進入商品市場。另據張世南所著《游記聞》的記載:“福州三山溪水中的小魚斑紋赤黑相間”;“里中寬豢之角勝為博戲”;“聞永嘉亦有之”。這一史料清楚地證明,當時不僅在浙江、在福建也發(fā)現(xiàn)了金鯽魚的演變和飼養(yǎng)的事例。
  趙構玩賞金鯽魚真可謂不遺余力,就在他死前的前一年(1186年),他還派人去距杭州約200里的昌化縣山中去捕捉金銀魚來充實他的金魚池。自此以后,歷屆朝代,金魚已經成了宮中不可缺少的珍玩擺設。當然就要有一大批勞動人民為皇宮貴族官僚僧侶等富有者來鑿池、捕捉、喂養(yǎng)、繁殖、選種,自然地有意識地進行人工選擇,出現(xiàn)了最初的變異品種。但是,宋時的金鯽魚野性還很大,池養(yǎng)也需大量的水,不便于觀察,況且在庭院中蓄池養(yǎng)魚,在經濟上也不是一般人家能養(yǎng)得起的,飼養(yǎng)的規(guī)模仍很小,因此,金鯽魚的變異仍很緩慢。俗話說:物以稀為貴。金魚同樣如此,品種越是新奇,就越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因而社會上就出現(xiàn)了對金魚的新奇異種的要求,為滿足人們的這一要求,喜愛玩魚的人和“魚兒活”也就有意或無意地注意了對新奇異種的篩選,同時還大量的進行新品種的培育。但由于條件限制,當時的金魚品種還不多。
  南宋時期飼養(yǎng)金魚,可謂盛況空前。從南宋初年到南宋未年,金魚在家化過程中野性有了很大改善,顏色也有了幾種,但金魚的體形卻毫無變化。
  隨著金魚養(yǎng)殖技術的不斷提高,養(yǎng)殖方式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其中,盆養(yǎng)金魚對金魚的發(fā)展起了關鍵的作用。1961年,在世界體育界享有盛譽的愛國華僑陳幼牧博士將世藏多年的宋代均窯魚缸獻給廈門中山公園花展館,以供群眾觀覽。此魚缸高1.1米,缸口直徑1.2米;缸身最突出的部分,共圓周長3.7米;缸底周長約0.37米;肚大底尖,色彩斑斕,是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這個魚缸說明至少宋代已有人用盆缸養(yǎng)殖金魚了,但那時還屬極個別現(xiàn)象,盆養(yǎng)金魚還未能成為普通的養(yǎng)殖方式。所以說,宋代養(yǎng)殖金魚還是處于池養(yǎng)階段。
  盆養(yǎng)金魚,在稍后的史料中也有零星的記載。如《二如亭群芳譜》中就有:“元時燕帖木兒奢侈無度,于第中起水晶亭。亭四壁水晶鏤空,貯水養(yǎng)五色魚其中,剪采為白蘋紅藍等花置水上。壁內置珊瑚欄桿,鑲以八寶奇石,紅白掩映,光彩玲瓏,前代無有也。”五色魚可能是金魚,水晶鏤空可能是玻璃缸。但這不能算是盆養(yǎng)金魚的普通養(yǎng)魚法。其方法的特殊與奢侈,只能作為特殊人物一時的玩賞,如燕帖木兒。所以,這個時期可以說是盆養(yǎng)金魚的萌芽階段。
  從元朝初期至明朝初期,是金魚飼養(yǎng)相對蕭條的時期。不過仍有許多人還在養(yǎng)金魚,這可從一些史料中得到驗證。金魚飼養(yǎng)的衰落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主要原因是,南宋腐敗統(tǒng)治階級滅亡時,喜愛玩養(yǎng)金魚的風氣也隨之沒落。元朝及明初的新興統(tǒng)治階級對玩養(yǎng)蟲魚不感興趣或興趣不高或把金魚視作龍的象征,不敢把神物作為玩賞對象。養(yǎng)魚的人少了,養(yǎng)魚法無人改進了,異樣金魚不被重視了,金魚飼養(yǎng)也就相對蕭條起來。
  到了明朝中后期,國家的各種矛盾相對緩和,社會也相對安定。統(tǒng)治階級中一些人又有了玩賞金魚的興趣,社會上又有了對異樣金魚的需要。因此,金魚的飼養(yǎng)又重新繁盛起來。并且在這個時期,金魚的飼養(yǎng)和繁殖技術也有了很大的改進。加之盆養(yǎng)所花費用較少,并且盆養(yǎng)較池養(yǎng)大大縮短了人和魚的距離,改變了人對魚“可遠觀不可近玩”的狀況,更便于人們欣賞玩樂和評比魚品的優(yōu)劣。故在明朝中后期,盆養(yǎng)金魚的規(guī)模和范圍不斷擴大,盆養(yǎng)金魚已成為普通的養(yǎng)殖方式。明代偉大的醫(yī)藥學家李時珍在其巨著《本草綱目》中,如實記載了金魚在當時社會上的普及情況:金魚“宋始有蓄者,今則處處人家養(yǎng)玩矣”。稍后,沈弘正所著《蟲天志》一書,又記述了選魚、分盆飼養(yǎng)等養(yǎng)殖技術的發(fā)展,以及金魚新品種出現(xiàn)的情況。他指出:“維揚人蓄金魚初以紅白鮮瑩爭雄,后取雜色白身紅尾者。有金鞍、鶴珠、七星、八封諸名。分缶投餌?!边@說明金魚從池養(yǎng)發(fā)展盆養(yǎng),中間共用了三四百年時間,經歷了宋、元、明3個朝代;也說明了在這個時期已經開始了金魚的人工選種。

  明朝的神宗皇帝朱翊鈞是個金魚鑒賞家,對飼養(yǎng)金魚很有研究,飼養(yǎng)了許多金魚。明宮中很多地方都有養(yǎng)金魚的大魚缸,甚至奢侈地用玉盆養(yǎng)起了金魚。明朝的慎行《轂山筆塵》記載:“明朝皇宮中設有金魚盆,置于案頭供神宗皇帝朱翊賞玩”,這就進一步證明明朝確已將金鯽稱為金魚。當時,許多內臣宮眷也紛紛養(yǎng)起了金魚。而且每年在8月中秋那天,各宮院都要舉行賽金魚的活動,以嘩眾取寵。如明朝萬歷年間太監(jiān)劉若愚在《明宮史》中所記載:“凡內臣多好花木,于院宇之中,擺設多盆。并養(yǎng)金魚于缸,羅列小盆細草,以示侈富?!笨磥盹曫B(yǎng)金魚還成為夸奇斗富之舉。

20080628073809917.jpg

 

  1548年,杭州出現(xiàn)了一種“火魚”?!盎痿~杭自嘉靖戊申來生有一種金鯽,名曰火魚,以色至赤故也?!保ɡ社骸镀咝揞愞弧罚盎痿~有通身赤者,有半身赤者,有亂赤文者,有背赤文作卦形者,有頭赤尾白者,色相各各不同……”(王圻:《三才圖會》)“火魚”的出現(xiàn),引起了杭州、蘇州等處的廣大群眾對飼養(yǎng)金魚的極大興趣,養(yǎng)金魚的人更為增加,“人無有不好,家無有不蓄。竟色射利,交相爭尚,多者十余缸,至壬子(1552年)極矣。”(《七修類藁》)。到了1546年,金魚飼養(yǎng)已趨于普及,用木盆(木海)或陶土燒制的瓦盆養(yǎng)幾條心愛的品種,規(guī)模小、耗資少,既能陶冶心情,又便于觀察研究。
  金魚飼養(yǎng)的規(guī)模和范圍日益擴大,人們對新奇異樣的金魚的興趣也隨之增加,并且不斷變化,時而愛好純紅、純白,時而以紅白花斑為勝,于是從大量幼魚中選擇保留變異大的異樣金魚就習以為常了。萬中選千,千中挑百,百里留一,直到選出滿意的魚為止。這種做法,實際上就是在進行人工選擇。盆養(yǎng)較池養(yǎng)之所以能更多更快地出現(xiàn)新品種金魚,原因全在于此。在盆中繁殖金魚,由于盆的空間較小,交配產卵時,只能容納很少的幾對金魚,并且人們還會把較多的魚分成很多盆來交配產卵。由于分盆育種,避免和限制了混亂的雜交,使特異的優(yōu)良品種比較容易保留下來。這也是一種人工選擇,不過和選魚一樣,都是無意識的人工選擇。
  由池養(yǎng)到盆養(yǎng),在金魚的家化史上是最重要的一個改變,它所造成的影響也是最大的。盆養(yǎng)使金魚活動的空間縮小,游動緩慢,而且飼料完全依靠人工供給,這不僅影響到魚體生理、胚胎發(fā)育和金魚體形,使其變異更多:狹長的身形發(fā)展到蛋圓形;背鰭有的殘缺,有的整個退化;尾鰭變?yōu)槎喾N形式,以適應小盆池上下轉動的需要。而且由于進入盆缸飼養(yǎng)后,可以使飼養(yǎng)者比較細致地觀察,加之對金魚的認識和了解進一步深入,飼養(yǎng)技術的進一步提高,使大量養(yǎng)魚、仔細選魚、分盆育種成為可能,因而無意識的人工選擇也就提高了效力。這時的金魚在很多方面已和其祖先的差異極大,因此很自然地在名稱上也就脫離了“鯽”字,而被叫做五色魚、文魚、朱砂魚、火魚等等,到明朝崇禎皇帝時代,逐漸統(tǒng)稱為“金魚”。這一時期,金魚變異的品種數不勝數,到公元1596年以前,史料中記載的品種就有:紅魚、白魚、金盔、金鞍、錦背、印頭紅、連鰓紅、首尾紅、鶴頂紅、七星、八卦、墨眼、雪眼、朱眼、紫眼、瑪瑙眼、琥珀眼、四紅至十二紅、二六紅、十二白、堆金砌玉、落花流水、隔斷紅塵、蓮臺八瓣、藍魚、水晶魚等等。這其中,有從顏色的變異而命名的,有從眼的變異而命名的,有從尾鰭變異而命名的,有的全身變異奇形怪狀,因而也就隨意命名。在當時這種形勢下,出現(xiàn)了一大批金魚鑒賞家。這其中,最著名的是張德謙,他根據多年飼養(yǎng)金魚的經驗,寫出了我國最早的一部飼養(yǎng)金魚的專著《砂魚譜》。書中詳細記述了金魚的品種、飼養(yǎng)方法、魚缸的選擇以及選種等有關金魚飼養(yǎng)的內容。
  金魚在這一時期,變異的程度較大。
  4.有意識的人工選擇
  明朝中后期普遍采用的盆養(yǎng)金魚,對金魚的發(fā)展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到清朝前期,金魚的飼養(yǎng)又重新出現(xiàn)了衰落的局面。原因基本上與元朝和明初相同。直到清朝后期,金魚的飼養(yǎng)才又重新呈現(xiàn)繁榮。
  自清朝道光皇帝以后,養(yǎng)金魚的人越來越多,在飼養(yǎng)方法上又有了新的改進。講求“欲求好魚,須選好種”,民間有意識的選擇奇異品種進行繁殖已蔚然成風,養(yǎng)金魚的人已經實行了有意識的人工選擇。如句曲山農(1848)的《金魚圖譜》中記載養(yǎng)魚方法有“咬子時雄魚須擇佳品,與雌魚色類大小相稱?!弊緢@老人(1904)在《蟲魚雅集》中有“出子時,盈千累萬,至成形后,全在挑選,于萬中選千,千中選百,百里拔十,方能得出色上好者”?!坝蠛醚?,全在老魚有材,出子必佳。”“養(yǎng)魚一訣,各歸各盆。母魚食白,亦如孕娠。若相攙雜,種類不分。即或出子,必難成之?!边@樣的養(yǎng)魚育種方法,不僅對于新品種的形成起了作用,而且新品種的數量也較過去出現(xiàn)的多。這些新品種,無論在色彩上,還是在體形上,都比以往的金魚更加新奇可愛。這可使我們看到,有意識的人工選擇對新品種金魚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這個時期的金魚飼養(yǎng)是個新發(fā)展。清未北京飼養(yǎng)金魚盛極一時,出現(xiàn)玻璃缸飼養(yǎng)金魚觀賞的新擺設,還有用翡翠瓶飼養(yǎng)金魚的記錄,情趣盎然。據史料介紹,每年春節(jié),北京居民都到廟會購買金魚作為家庭新春點綴,助喜慶之樂,當時著名的售金魚處有“知樂魚店”、“致樂魚店”、“來順魚店”等。到1893年,由于飼養(yǎng)技術的進展,變異又有增多,新培育出了墨龍睛和獅子頭兩個品種。此時金魚的品種已超過20種。若加上紅-白相間花色的變化;品種數較前大大增加,記載也較過去詳細,在鱗片結構上已有普通鱗、透明鱗和網透明鱗3種。到1904年,金魚又有了新的變異產生,增加了望天龍、虎頭和絨球3個品種。
  從清末到抗日戰(zhàn)爭前的30余年間,由于遺傳學的發(fā)展,人們不僅采取種種雜交方法,使金魚產生新的變異,同時對變異的發(fā)生來由、形成原因、遺傳性等均作了詳細而系統(tǒng)的研究。到1925年,又增加出10余個新品種金魚。據許和編著的《金魚叢談》一書中記載,1935年時僅上海就有各類金魚70余種。其中新添的有龍睛球、珍珠龍睛、龍睛水泡眼、朱砂眼、銀蛋、藍蛋球、背蛋球、蛋種翻鰓等品種。同時,對于各種品種的優(yōu)劣鑒別,也更加細致,這對于優(yōu)良品種的培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抗日戰(zhàn)爭時期,由于戰(zhàn)爭的影響,金魚飼養(yǎng)又出現(xiàn)了一個衰落時期,不僅沒有新的品種產生,而且有些品種的種魚也都死亡斷種,使金魚的品種和數量都急劇減少。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由于對養(yǎng)魚事業(yè)不重視,過去損失的品種不少仍未恢復,整個飼養(yǎng)業(yè)依舊衰敗不振。當時金魚的品種,全國也不過40種左右。
  5、百花齊放,碩果累累
  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政府對我國古代的文化遺產極為重視。到1958年已發(fā)展到154種。在科學研究,最突出的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家陳楨教授,于1959年著作出版了我國第一本金魚研究的專著《金魚的家化與變異》(研究工作起于1925年),科學地證明了金魚和鯽魚確系同屬,該書還對金魚的各種變異和色、形的產生作了科學的說明。作為大規(guī)模的金魚商業(yè)活動,主要是在70年代中葉開始的,1977年秋,我國金魚首次參加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魚展引起轟動。70年代末以來,隨著我國外向型經濟的發(fā)展,金魚出口越來越引起重視。上海、北京、廣州、武漢、杭州、寧波、蘇州、南通、揚州、無錫等城市,都大量培養(yǎng)金魚的優(yōu)良品種出口。這一時期,在科學研究上比較突出的成就是著名遺傳學家童第周教授(1902?979)及其助手葉毓芬教授、嚴紹頤教授等,從鯽魚的卵細胞內提取了一種核酸,注射到金魚的受精卵內,培育出一種新的魚類品種,該魚的照片和說明已被錄于《大英百科全書》,并被命名為“童魚”。這一時期中,還陸續(xù)出版了一些金魚的專著,基中代表作有:傅毅遠著的《金魚》,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韓光樸譯《金魚的科學飼養(yǎng)》,農業(yè)出版社,1980年;左增印、左增勝編著《觀賞魚的飼養(yǎng)》,遼寧出版社(該書共88頁,其中金魚41頁),1981年;張紹華著《北京金魚》,北京出版社,1981年;王占海、史平煒《金魚及熱帶魚的飼養(yǎng)》,上??萍汲霭嫔纾?982年;吳正泰、許品章編《觀賞魚》,科學普及出版社廣州分社,1983年;許祺源著《金魚飼養(yǎng)百問百答》,江蘇科技出版社,1984年;傅毅遠編著《金魚飼養(yǎng)技術》,上??萍汲霭嫔纾?986年;伍惠生、傅毅遠編著《中國金魚》,天津科技出版社,1983年;張紹華、郁倩輝、趙承萍編著《金魚錦鯉熱帶魚》,金盾出版社,1990年;趙承萍、張紹華編著《金魚》,金盾出版社,1991年;王春元編著《中國金魚》,金盾出版社,1994年;李素梅編著《實用養(yǎng)金魚大全》,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5年;許祺源、蔡仁逵編著《東方圣魚椫泄鷯恪罰泄┮黨靄嬪紓?996。這一時期,各雜志上還發(fā)表了很多有主要參考價值的金魚文章,代表作有:陳文豪的《怎樣養(yǎng)金魚》對“文革”后中國金魚發(fā)展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徐金聲等〈我國主要的金魚品種〉,《淡水漁業(yè)》,1980年第6期;張促葛〈金魚史話〉,《農業(yè)考古》,1982年第1期;王春元《我國金魚品種的分類與命名》,〈淡水漁業(yè)〉,1984年第4期;郭志泰《中國金魚是怎樣走向世界的》,〈科學養(yǎng)魚〉,1986年第6期;中國漁業(yè)史編委會,《我國古代金魚養(yǎng)殖》,〈中國水產〉,1988年第5期;許祺源,《中國名貴金魚評選標準》,〈科學養(yǎng)魚〉,1988年第4期。
  目前,象《北京水產》、《水族》、臺灣的《觀賞魚》雜志、《水族生態(tài)》、《花鳥世界報》、《寵物信息港》等報刊及網絡也都長期設專欄介紹金魚及觀賞魚養(yǎng)殖技術。
  80年代中葉到到90年代初,我國金魚出口出現(xiàn)規(guī)模性企業(yè),其中包括中外合資金魚出口企業(yè)。例如北京宮庭金魚有限公司、仟洋水族、怡樂水族公司,均從事金魚出口;廣東東海水族公司;金江觀賞魚有限公司等;杭州奇觀水族有限公司等。隨著金魚出口的增長和國內市場的發(fā)展,廣州、北京、上海、武漢、福州、蘇州等地相繼成立觀賞魚協(xié)會或金魚協(xié)會。1991年10月,中國水產學會在江蘇無錫召開第一次亞太觀賞魚及養(yǎng)殖良種展銷會,同年10月8日在無錫召開了觀賞魚研究會籌備委員會。1992年6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北戴河增殖中心建成珍奇水族館;1992年8月,南海水產研究所與臺灣鑫海水族館等合作,在廣州越秀公園舉辦世界珍奇觀賞魚展覽會。1992年10月由淡水漁業(yè)研究中心籌建的我國第一個大型淡水水族館《東方水族世界》正式開館;10月7月?3日該館同時興辦亞太觀賞魚和養(yǎng)殖良種、魚藥、飼料等展銷會;1993年10月,中國水產學會在無錫舉辦了第一次全國金魚評選會;1993年12月上海建成了規(guī)模宏大的《中華水族園》、1994年6月江蘇省徐州市建成大型《淡水魚類水族館》。1997年10月首屆北京國際觀賞動物及用具展在北京農展館成功舉辦;1998年10月第二屆北京國際觀賞動物及用具展再次在農展館隆重舉行,來自世界及全國各地的參展商,觀眾參與比次盛會,同其還舉辦了首屆寵物展杯金魚比賽,中國觀賞魚研究會也正式成立;同年9月首屆廣州水族及器材展示會在廣州舉行;到1999年,北京第三屆國際觀賞動物及用具展、廣州第二屆水族器材展、上海第二屆亞州寵物展及金魚比賽將觀賞魚、金魚熱推向高潮。
  以上各方面的發(fā)展,表明我國的金魚飼養(yǎng)業(yè)不僅在商業(yè)經營上發(fā)展,而且在評選和展覽方面也進入了發(fā)展新階段。21世紀,觀賞魚正進入一個鼎盛的時期,金魚也將更倍受人類的寵愛。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