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夕大火百科名片文夕大火又稱長沙大火,是長沙歷史上毀壞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全城人為性質的火災,也讓長沙與斯大林格勒、廣島和長崎一起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毀壞最嚴重的城市。 編輯本段火災介紹2010年11月13日。長沙“文夕大火”72周年。 “長沙近30年來,物質、人力欣欣向榮。全國都市中,充實富庶,長沙當居首要。百年締造,可憐一炬。” ——當時《中央日報》的社論 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焚城以火,焚心以火。68年過去,再無人能返回那座延續(xù)了千年市景的城池。 這是一個并不寒冷的初冬。在陽光下,在積滿灰燼的記憶深出,努力打撈著一個城市曾經的聲色,表情,期望體味,銘記那一夜無情火光的灼痛。 我很想知道,長沙,星城,他的過去,現(xiàn)在,以及未來,究竟是什么模樣? 因為要面對無窮盡的未來,我們必須在某些特定的時間返回到一個來處。因為要走上更為寬闊的前路,我們必須從那些漫滅的細節(jié)里發(fā)現(xiàn)血脈傳承的因由。 但愿這座城市,這一切,并未中斷。編輯本段過程歷史背景文夕大火發(fā)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1938年10月25日,武漢淪陷。武漢會戰(zhàn)失利后,武漢的機關、工廠,以及大批難民和傷兵涌入長沙,使當時30多萬人口的長沙驟增至50多萬。加上以前長沙作為上海,南京等會戰(zhàn)的后方,長沙已經積累了許多戰(zhàn)略儲備,商業(yè)也很繁榮。但長沙有限的鐵路、公路和水路交通根本難以承載如此大量的遷入,這些都給日后的巨大損失埋下了隱患。焦土作戰(zhàn)11月8日,日本侵略軍攻入湖南北部,并轟炸了長沙和衡陽。9日、11日,臨湘、岳陽接連失守,中日對峙新墻河。長沙的局勢十分嚴峻,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對長沙能否守住十分缺乏信心。蔣介石提出焦土抗戰(zhàn)的作戰(zhàn)思想,認為即使燒毀長沙也不能讓日本獲得任何物資。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接到電報,在11月10日(一說12日)的會議中傳達了蔣介石的思想,并組織縱火隊伍。當城東南的天心閣放火時,即開始全城放火。 1938年11月12日深夜(13日凌晨2時),長沙南門口外的傷兵醫(yī)院失火(是故意縱火的信號或是無意失火,至今仍然是謎)??v火隊員以為是信號,便全城放火。大火持續(xù)了整整五天五夜,古城長沙2500多年的歷史財富幾乎被毀滅殆盡。無數(shù)市民爭相逃命,在長沙城的湘江渡口發(fā)生嚴重的事故。傷亡情況3000多人在大火中喪生。90%以上的房屋被燒毀,共計5.6萬余棟。大火造成經濟損 失10多億元,約占長沙總值的43%。政府機關被燒毀的有省政府、民政廳、建設廳、警察局、警備司令部、省市黨部、保安處、地方法院、高等法院、電報局、電話局、郵政局、市商會、中央通訊社、中央廣播電臺和在長沙各家報館等大部或全部建筑;被燒毀或大部燒毀的學校有湖南大學、明德中學、岳云農工,楚怡工業(yè)學校、兌澤中學、第一師范、南華女中、明憲女校、妙高峰中學、省立長沙高中、民眾教育館等31所;被毀的銀行有湖南省銀行、江西裕民銀行、上海銀行、交通銀行和中國銀行等十余家;被燒毀工廠的有40多家,其中損失最大的有湖南第一紡織廠,其廠房損失達27萬余元,原料損失達96萬余元,機器設備損失達60多萬元。長沙作為全國四大米市之一,190多家碾米廠和糧棧僅幸存12家半。綢布業(yè)損失約200余萬元,約占全行業(yè)資產的80%。湘繡業(yè)40家全部毀滅。除湘雅醫(yī)院外的所有醫(yī)院均被燒毀。文字描述當時周恩來和葉劍英都在長沙,起火時他們帶重要文件急忙撤離,于13日下午到湘潭。郭沫若當時也在長沙親歷了大火,《郭沫若傳》中對情景進行了描述:“只見城中烈焰升騰而起,映紅了整個夜空,來不及撤退的長沙百姓,披頭散發(fā)尋找親人的,頓足捶胸的,望著大火發(fā)呆的,撲向火叢搶救財產的,……歇斯底里失望地絕叫,伴隨著房倒屋塌的轟隆聲。……車至城郊關帝廟前,極目遠望,根本不見長沙蹤影,惟有沖天的火光和翻滾的濃煙,顯然火勢還在蔓延。”文夕大火12日的電報代碼是“文”,大火又發(fā)生在夜里(即夕),所以稱此次大火為“文夕大火”。平息民憤1938年11月18日,為了平息民憤,蔣介石下令槍斃“長沙縱火案”三個“當事人”:長沙警備司令酆悌、警備二團團長徐昆和長沙市公安局長文重孚。張治中去職。他們成為了事件的替罪羊。 1938年11月19日,長沙城的廢墟上重新出現(xiàn)了菜市:賣肉者3人,賣菜者2人。 日軍在當時并未進攻長沙。紀念先鋒廳的鐘樓(中山紀念亭)有幸保存了下來。其他幸免的還有湘雅醫(yī)院。 2005年7月,長沙市首個以紀念“文夕大火”的建筑———電燈公司遺址紀念墻建成。紀念墻位于湘江風光帶與勞動路交匯處。同年建成的還有長沙大火警示鐘大型雕塑。影響文夕大火毀滅了長沙城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的文化積累,地面文物毀滅到幾近于零。長沙作為中國為數(shù)不多的2000多年城址不變的古城,文化傳承也在此中斷,在歷史研究上造成無可估 量的損失。人民流離失所,商業(yè)貿易、政府機關、學術機構等幾乎完全被摧毀。但這只是大摧毀的開始。從1939年9月至1944年8月,日軍發(fā)動了四次長沙會戰(zhàn),轟炸長沙100多次。國軍在前三次會戰(zhàn)都獲得勝利并重創(chuàng)日軍。在文夕大火中損毀嚴重的長沙成為了一片廢墟。 當時《中央日報》的社論:“長沙近30年來,物質、人力欣欣向榮。全國都市中,充實富庶,長沙當居首要。百年締造,可憐一炬。”編輯本段經過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實行片面抗戰(zhàn)路線的國民政府在正面戰(zhàn)場多次組織的大規(guī)模會戰(zhàn),均未能阻止優(yōu)勢敵人的瘋狂進攻。1938年10月武漢失守后,日軍繼續(xù)沿粵漢鐵路南犯,進逼湘北,湖南由抗戰(zhàn)的大后方轉變?yōu)榭谷盏那熬€。11月9日日軍攻陷岳陽,繼向南推進至新墻河北岸,湘北門戶洞開。省會長沙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謠傳敵人即將進攻長沙,聚集在長沙的各軍政機關紛紛撤退。人心惶惶,一夕數(shù)驚。 在此嚴峻形勢下,蔣介石在長沙召開了軍政人員會議,討論戰(zhàn)局問題?;趯σ呀洔S陷的重要城市未加破壞,資為敵用,實為失策的認識和對確保長沙信心的缺乏,會議期間,蔣介石曾指示張治中等人,如果長沙不保,即實行火燒。11月12日上午9時許,蔣介石侍從室正式指示張治中對長沙采取焦士政策;稍后,張又接到蔣介石“限一小時到”的緊急電報:“長沙如失陷,務將全城焚毀。望事前妥密準備”。 對于焚城阻敵的辦法,張治中雖曾提出過異議,但以蔣介石的專橫,張是不敢不執(zhí)行的。張治中迭接蔣介石焚城的命令后,立即采取應變措施,指定省會警備司令部司令酆悌負責籌備,省保安處予以協(xié)助,警備第二團團長徐昆擔任放火總指揮,負責組織放火隊伍,準備放火工具。根據(jù)當時擬定的焚城計劃,放火前,先發(fā)布日軍轟城的消息,以便于疏散市民,并施放空襲警報,由警備隊督促市民出城;放火時,以城南天心閣處舉火為號,全城同時行動。放火時間視日軍進攻長沙的情況而定,由酆悌親自掌握。按此計劃,徐昆迅速將警備第二團以3人為一組,編成100個放火小組,分發(fā)放火器材,調集大量消防車,灌入汽油,作為放火車,并在主要街道預備大桶的汽油和煤油等易燃物,有些墻壁上用石灰寫著“焦”字,或畫了其他縱火暗號,或用日文寫著對敵宣傳標語。 11月12日,即岳陽棄守的第三天,日寇先頭部隊已抵汨羅江北。謠言不脛而走,或說敵人已到新河(距長沙僅10多里),或說敵艇已距省河不遠等等。逃難的人流有如成群結隊的螞蟻,把城郊數(shù)十里內的稻田踩成無數(shù)的小道;被阻于水的,更是狼狽不堪,或忍痛拋箱棄物,或失足落水,葬身魚腹。 入夜,城里到處關門閉戶,街上漆黑一團,偶然從門隙里透出一點點燈光,或傳來幾聲小販的叫賣,凄涼萬狀。 深夜,全城戒嚴,行人絕跡,只有三五成群的全副武裝的士兵或提油桶,或提著小火爐,或拿著其他放火器材,緊張地竄到全市街頭巷尾,準備執(zhí)行放火任務。正在這個“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緊急時刻,南門外傷兵醫(yī)院不慎失火。緊接著天心閣和一些地方也起火了。預先守候在各處的放火隊員一見天心閣的火光,紛紛將點燃的火把投向油桶或居民的房屋。頓時濃煙滾滾,火光沖天,熱浪灼人,爆聲陣陣,美麗的長沙古城頓成一片火海。 焚城的計劃是嚴格保密的,焚城的行動又是在沒有得到命令的情況下發(fā)生的。故當火起時,留城的老百姓尚在睡夢中。及至從夢中驚醒,還以為是日軍打進城來了。正準備奪路逃命,但烈火已經臨門,大多數(shù)的街巷已被煙火封住。熊熊大火中逃命的人們,在擁擠和混亂不堪中,有的被人群踩死,有的被汽車壓死,有的被大火活活燒死。一位60多歲的老太太被大火逼進水缸后慘死。一位帶著孩子的母親躲進水缸避火,雙雙被活活煮死。30多名余太華金號員工躲進防空洞,全被烤焦致死。凄厲的哭喊聲,恐怖的嘶叫聲,連同建筑物燃燒時的爆炸聲,交織成為一個悲慘世界。 這場恐怖而又無情的大火一直延燒了兩天兩夜,造成了空前的浩劫。全城80%以上的房屋被燒毀,原來繁華的街道變成斷壁殘垣,學校、銀行、工廠、商店毀于一旦。據(jù)國民黨湖南省政府統(tǒng)計室編印的《湖南省抗戰(zhàn)損失統(tǒng)計》估計,大火造成的經濟損失約10多億元,相當于抗戰(zhàn)勝利后的1.7萬億元。據(jù)國民黨當局公布的數(shù)字,直接死于火災的有3000余人。編輯本段善后工作長沙大火前,周恩來、葉劍英正在長沙。大火當夜,他們率領八路軍駐湘通訊處工作人員沖出火海,撤往湘潭。14日,他們立即赴南岳,就大火的善后問題與蔣介石交涉。面對各方的責難,蔣介石連夜從南岳趕至長沙處理善后,迫于長沙和全國人民的輿論壓力,蔣介石接受了周恩來提出的3點善后辦法:(1)撥款50萬元救濟災民;(2)調集5000民工清理街道,掩埋尸體,搭蓋窩棚,安置災民;(3)嚴懲放火首犯。幾天后,蔣介石下令判處酆悌、徐昆、文重孚(省會警察局長)3人死刑;繪張治中以“革職留任”的處分,仍繼續(xù)負責火災的善后。17日,周恩來最先趕到長沙,領導善后工作。22日,省府也成立了長沙市臨時救濟委員會。郭沫若等在回到長沙后,同八路軍駐湘通訊處的工作人員一道組成了“善后工作突擊隊”,開展善后救災工作。整個善后工作至11月底完成。 長沙這場中國歷史上罕見,世界歷史上也是少有的慘絕人寰的大火,早已成為歷史的陳跡,但它留給人們的教訓是深刻的。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南京大屠殺震驚世界,但人們卻沒有料到還有這么多的同胞會無辜屈死在一群瀆職殃民的官僚們所制造的一場大火中!編輯本段火災影響文夕大火毀滅了長沙城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的文化積累,地面文物毀滅到幾近于零。長沙作為中國唯一一個2000多年城址不變的古城,文化傳承也在此中斷,在歷史研究上造成無可估量的損失。 人民流離失所,商業(yè)貿易、政府機關、學術機構等幾乎完全被摧毀。但這只是大摧毀的開始。從1939年9月至1944年8月,日寇發(fā)動了四次長沙會戰(zhàn),轟炸長沙100多次。國軍在前三次會戰(zhàn)都獲得勝利并重創(chuàng)日軍。在文夕大火中損毀嚴重的長沙成為了一片廢墟。 |
|
|
來自: 樂樂耘耘 > 《抗日戰(zhàn)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