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字體排印學里,襯線指的是字母結構筆畫之外的裝飾性筆畫。有襯線的字體叫襯線體(serif);沒有襯線的字體,則叫做無襯線體(sans-serif)。
2007年攝于里昂古羅馬半圓形劇場遺址(約公元前43年),從保留的石碑我們可以看出,1)所有的字母都是大寫的,2)襯線是如何被“雕刻”出來的 歷史學家們認為襯線體來自于古羅馬的石刻碑文。對于這些裝飾性的筆畫為何會產(chǎn)生,起的何種作用,一直存在著爭議。大多數(shù)人所接受解釋來自 Edward Catich 神父,他在1968寫了《The Origin of the Serif》一書,認為羅馬字母最初被雕刻到石碑上之前,要先用方頭筆刷寫好樣子,雕刻的工匠之后照著寫好的樣子雕鑿而成。由于直接用方頭筆刷書寫會導致 筆畫的起始和結尾出現(xiàn)毛糙,所以在筆畫開始、結束和轉角的時候增加了收尾的筆畫,也就自然形成了襯線。雕刻匠人照寫好的字雕刻,就形成了所謂的 “serif” 。
放大看這個字母“T”,我們可以看到,襯線最終是如何在工匠的雕刻刀下誕生的(注意看左圖我標注的切刻方向) 單詞“serif”的詞源不可考,大致和拉丁文字形成字體風格同時產(chǎn)生。1813年,William Hollins 在英國的國家標準中,統(tǒng)一了英語大寫字母表和羅馬字母表 I。他定義了術語“surripses”,通常發(fā)音為“surriphs”,意思是“在除了字母 O 和 Q 之外,在字母筆畫的頭和尾出現(xiàn)的突出部分,有時在筆畫的起始,有時在結尾,有時同時出現(xiàn)”。 這個標準同時也指出,單詞“surripses”可能源自希臘單詞 συν(在一起)和 ριψισ (突出的部分)的組合。1827年,一個希臘學者 Julian Hibbert 印制了他自己的實驗性質的安塞兒大寫希臘字體。他認為碑文字母的襯線,與其說是一種裝飾,更像是隨著自然老化而形成的磨損。他還認為,“serif”的詞 源應該是“syrifs”或者“cerefs”。 牛津英語詞典中,“serif”的相關引文最早出現(xiàn)在1830年;“sans serif”的條目則現(xiàn)于1841年,寫為一個單詞:“sanserif”。牛津英語詞典認為,單詞”serif”在構詞法上是對”sanserif”的 一個反構。韋式第三版新國際詞典則認為,“serif”源自荷蘭語的“noun schreef”,意思是線條、落筆的劃線。在荷蘭語中,“Schreef”和來自動詞“schrappen”(刪除,劃去),意思等同于 “serif”。無襯線體(sans-serif)中的 sans 是法語單詞,意思是“沒有”。在德國,無襯線體被叫做“Grotesk”(荒唐的)。對應的英語單詞“grotesque”,最早出現(xiàn)于1875年的牛津 英語詞典,是碑文字體的同義詞。也指“不尋常”的意思。在藝術領域,“grotesque”指“精巧的裝飾”。其他同意詞包括“Doric”(多立克式 的,古希臘的一種柱式)和 “Gothic”(哥特的)。日本人在命名無襯線體的時候,就稱為 Gothic 字體。 普遍認為,在傳統(tǒng)的正文印刷中,襯線體能帶來更佳的可讀性(相比無襯線體),尤其是在大段落的文章中,襯線增加了閱讀時對字母的視覺參照。而無襯線 體往往被用在標題、較短的文字段落或者一些通俗讀物中。相比嚴肅正經(jīng)的襯線體,無襯線體給人一種休閑輕松的感覺。隨著現(xiàn)代生活和流行趨勢的變化,如今的人 們越來越喜歡用無襯線體,因為他們看上去“更干凈”。有調查顯示,歐洲人對于無襯線體的接受度略高于北美,在書籍、報紙和雜志中大段落文字的排版,襯線體 始終占據(jù)著壓倒性的優(yōu)勢。 盡管襯線體來自于碑刻字體,但是在手寫字母的時候,人們卻并不習慣于加上那些襯線。唯一的例外是大寫的 I,加上了襯線以和小寫的 L 區(qū)分,數(shù)字1和7在手寫的時候之間也常用襯線加以強調和區(qū)別。、 襯線字體的分類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