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文物攝影的表現手法
2011-07-15 傅渝 中國文物報
獨特的拍攝角度 一般來說,文物攝影最重要的就是要選擇一個最能概括體現文物造型、紋飾、色彩、質地等特征的角度,這個角度是將文物特有的三度空間表現在只有二度空間的攝影畫面上,能夠完整顯示一件文物造型特點的最佳視點位置。一件文物擺在人們面前,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角度的取舍,可以說是能否顯示出文物真實性和藝術性的關鍵,而角度選擇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尋覓出最有代表性、最美、最動人的一個觀賞面。權衡來看,文物攝影角度的選擇,既要讓文物工作者能夠根據這個角度拍攝的器物的造型、質地和色彩等特征去進行科學研究,也要能夠使觀者從攝影作品中受到啟迪、得到美的享受。 文物攝影角度的選擇,需要攝影者認真思考和斟酌。角度有俯仰高低,左右平側,都直接關系文物形象點、線、面的造型變化。例如文物中的罐、杯、尊等有口器物,口是重要的外形特征,拍攝時應該用角度和機位的高低定位,恰當的將口形表現出來。機位過高,則上大下小,器物整體隨之變形;機位偏低,則下大上小,口形又不明顯,如此會失去這類器物的重要特征。因此這類攝影都需要表現出口的前后沿??偟膩碚f,文物的客觀美感和攝影者對它的真實反映無不隨著攝影角度的變化而感受不一,這就需要攝影者反復推敲,仔細審視。 獨特的背景配置 在拍攝一件完整的文物時,為了在畫面中突出表現文物,防止將周圍多余的景物攝入畫面,就需要在文物后面設置背景,要采用專門的背景紙或背景幕布。對于背景色調的選擇,主要是以器物的顏色和質地為參照,如選擇純黑色,畫面會顯得單調、沉悶,也不利于表現空間感;如果純白的背景,猶如一張白紙,也起不到襯托的作用。一般使用無紋、無節(jié)、無縫、無光澤、無折痕的深灰或淺灰的中性色調。 但是,為了使圖片具有民族特色,有時也使用飽和度較高的顏色做背景,這對于襯托金銀器、玉器、瓷器等有較好的效果。但對于需要如實反映文物色澤的,則不用對比過于強烈的背景??傊尘暗呐渲靡云魑锏墓逃猩捌湫誀?、特征為依據,從色相、深淺、質地等方面,選擇與之相匹配的背景材料,用以表現該文物的富麗、典雅,或古樸、凝重。要因物而異,不可千篇一律。 獨特的光線運用 文物攝影中的光,有燈光、自然光和混合光。在自然光線下拍攝,需要物體服從光線;而用燈光拍攝則是光線服從物體。而且大多數情況下,在拍攝文物的時候都需要用到燈光照明,所以掌握和運用好燈光是拍攝文物的關鍵之一。 不同的文物有著不同的質地。有的粗糙、有的光滑;有的堅硬,有的松軟;有的透明,有的半透明,有的還反射出光斑。為了增強真實感,必須恰當運用光線(包括主光、輔助光、側光、逆光、順光、散射光、頂光、底光、補光等)。一般來說,前側光以表現立體為主,側光可以突出器物表面的花紋特征,后側光對于塑造器物輪廓十分有效。 為了表述清楚,下面將以具體的實例分析來對文物攝影的獨特性進行說明。 1.青銅器的拍攝 青銅器具有金屬光澤,造型多樣,一般都具有細致美觀的紋飾,有的甚至刻有銘文。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視覺,因此拍攝前要仔細觀察,反復比較。選擇合適的角度。如安徽省博物館所藏商代獸面紋鬲(圖一)通高23.1厘米、口徑15.4厘米,口沿外侈,上立雙弓耳,頸部束收,腹下分檔設三足,頸、腹飾獸面紋,并以云雷紋襯地。此鬲為烹煮器,雖無銘文,但造型、紋飾十分精美。在拍攝前首先要確定它最富表現力的一個面,既要看到三足、兩耳,也要看清紋飾。在布光時觀察三足的投影方向,以免影子太多而破壞畫面效果。最好置一散光燈打亮器物全部,使其投影統(tǒng)一,畫面簡潔;另置一聚光形筒燈打亮器物正面的紋飾,突出鬲的紋飾特點,再利用變焦,從紋飾近景漸變至全景。以深色的背景凸顯出青銅器特有的厚重感和滄桑感。 2.玉器的拍攝 玉器多半透明,既有天然的紋理也有人工雕琢的紋飾。在文物分類中,通常也將瑪瑙歸在玉器之中。如安徽博物館收藏的北宋金扣瑪瑙碗(圖二),高6.4厘米、口徑13.14厘米、底徑7.3厘米,碗形作缽體狀,呈橙黃色,局部有暗紅色斑,通體雖無雕琢的紋飾,但卻顯現出瑪瑙的自然紋理與晶瑩明亮、柔和嫵媚的天作之美。金邊與瑪瑙紋理光澤的巧妙結合,互相映襯,使得該器物更加富貴典雅。此器被評為國家“一級甲等文物”,是安徽省目前唯一的一件玉器類“國寶”。 在拍攝瑪瑙碗時,由背景后稍高的位置向瑪瑙碗打光。為了防止燈光進入鏡頭,產生光暈而使瑪瑙碗模糊不清,用兩塊紙板,一塊放在燈上側擋住射向鏡頭的光線,另一塊置于鏡頭前上方,防止散射光進入鏡頭。另置兩散光燈從兩側打光,右側燈打亮瑪瑙碗,左側燈加柔光紙壓低亮度,以突出瑪瑙碗的天然紋理,并同時起到減弱由右側燈射來的投影的作用。經過這樣的用光設計,更加凸顯出金扣瑪瑙碗的富麗和珍貴。在拍攝玉器時還要特別注意燈具和玉器的距離,應該嚴格掌握好照明時間,以防燈具的高溫對文物造成損壞。 3.瓷器的拍攝 瓷器的拍攝在文物攝影中難度較大,這是因為瓷器的釉面光潔度高,受光后容易產生強烈的反光,形成破壞器物整體形象和影響攝影作品效果的光斑。這就需要拍攝者在用光上設法減弱直射光源造成的強反光,增加燈光的柔和度。為此可使用偏光鏡、反光傘,或者使用光斑防止劑,無堿軟皂涂抹等方法,使器物的反光得以消除或減弱。如拍攝北宋吉州窯綠釉獅蓋香薰(圖三)時即運用了上述方法。該器物通高32厘米,上部有一蹲在蓮蓬的雄獅,爐底為蓮花形須彌座,通體施綠釉,間露黃白色胎,造型奇巧獨特。拍攝時鏡頭高度位居器物中部,采用三燈漫射配光:一燈作主光,略高于相機位置,與被攝文物成45度角;另一燈作主輔光,置于相機右側,用于減少主光所產生的陰影;高于文物頂部再布置一輔助光,使之增強文物的立體感,達到其理想的拍攝效果。 4.金銀器的拍攝 金銀器質地特殊,一般體積都不大,多數有精細華麗的紋飾和浮雕,工藝巧奪天工,造型千姿百態(tài)。因此,拍攝金銀器的要求也比較高,不能出現過多的反光點,應該多采用柔和且平均的照明光。例如在拍攝宋代葵花形金盞(圖四)時,可以用半透明的硫酸紙罩在照明燈上,燈光無論從哪個方向,都不直接照在器物上。也可用一柔光燈做主光,在監(jiān)視器上觀察燈光照射在金器上的效果,做上下左右的調整直到反光最小、最少的燈位時,把燈位固定,光照不足的地方可以用散光燈打在反光板上對暗部補光。經過這樣的處理,精美絕倫的葵花形金盞攝影作品躍然于紙上。 總之,文物攝影絕非是一件簡單的技術工作,它在角度選擇、背景配置、光線運用上都有自己的特點,要想拍攝好一件作品,攝影者還必須要具備豐富的文物知識,掌握文物的特點,懂得文物的價值,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yǎng),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如此才能抓住文物攝影的精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