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惠 鯉
摘要:
在全國中等職業(yè)學校推行學分制,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中等職業(yè)學校的德育學科教學將如何改革,是值得探討的一個課題。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從課堂教學改革抓起,變滿堂灌為群言堂。2、從學科考試改革切入,變閉卷考為開卷考。3、從評價體系改革引導,變重分數(shù)為重行動。4、從學校整體改革展開,變小學科為大德育。
關鍵詞:中職學校 德育 教改
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正在全面展開,中等職業(yè)教育同樣面臨著課程改革,特別是全國中等職業(yè)學校在推行學分制,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中等職業(yè)學校的德育課將如何改革,更是值得探討的一個課題。教育部《關于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課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的意見》,自2001年秋季入學的中等職業(yè)學校一年級開始執(zhí)行以來,通過對新教學大綱和新教材的學習和研究,結合德育學科的教學實際,筆者對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如何進行改革作了初步的探討,在此謹就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課程的教學改革談點看法。 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導渠道,是各專業(yè)的學生必修的基礎課,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德育課的主要任務是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基本觀點教育,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教育,經濟與政治基礎知識教育,紀律法制教育,職業(yè)道德、職業(yè)理想和創(chuàng)業(yè)教育,引導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地提高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覺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yè)觀、創(chuàng)業(yè)觀,培養(yǎng)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如何完成德育課程的以上任務,不但是我們每個教師所應考慮并深入探討的,而且作為學校的領導,如何把德育學科的教學與整個學校德育工作整合起來,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也是應該很好地加以探討研究的。 長期以來,不但是大部分教師,甚至有的學校領導,對學校德育課程普遍存在著以下幾種偏見:其一是只重視顯性課程,而忽視隱性課程,雖然功課表上都安排有德育課程,但在諸如校風建設、校園文化活動等能夠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方面卻注意不夠;其二是對德育課程口頭上說重要,而實際上往往不重視,認為德育課是軟任務,可有可無;其三是課堂上重灌輸多,而啟發(fā)引導少。教師大都照本宣科,聯(lián)系學生聯(lián)系實際生活不多;其四是評價上以考試分數(shù)為主,而忽略學生實際行為表現(xiàn)。使得有的學生出現(xiàn)言行不一的傾向;其五是在認識上只把德育作為單一學科課程,而忽略其對學生思想品德語言行動的綜合規(guī)范教化作用;其六是學校整體工作只重專業(yè)技能的訓練,而忽略職業(yè)道德職業(yè)理想的培養(yǎng)。針對上述情況,我們認為如今的德育課教學的改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從課堂教學改革抓起,變滿堂灌為群言堂。 中職學校的德育工作,應該說主渠道應是德育學科的教學,因而課堂教學,也就成了學生接受系統(tǒng)的德育理論和培養(yǎng)思想品德的主要渠道,也就成了教師完成德育大綱所規(guī)定教學任務的主要形式。通過課堂教學這種形式,教師可以在規(guī)定的時間、固定的場合,對學生施予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德育教育,學生也可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探索一些問題。然而,以往我們的德育課堂,卻更多地成了教師唱獨角戲的舞臺,而學生便成了支撐這舞臺的忠實聽眾。倘若教材編得好些、教師講得生動些,學生還可以忍受;反之,那就不敢恭維了,不但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有時反而敗壞了教師的名聲(不少學生曾把德育教師戲程為“政治騙子”),浪費了學生的時間(不少學生睡覺、看課外書),而且在學生思想深處產生了信任和信仰危機,這決不是危言聳聽!因此,德育學科的教學改革,應該從課堂教學改革抓起,變教師滿堂灌為學生群言堂。 1、布置預習,提出疑問,教師輔導。 現(xiàn)在的中職學生,雖然文化素質相對于普高學生是差一點,但其能力和水平還是可以自主地閱讀德育學科四門課程的教材,如中等職業(yè)教育國家規(guī)劃教材《職業(yè)道德與職業(yè)指導》(詹萬生主編,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在理論體系、組織結構和闡述方法等方面都有新的嘗試,教材圖文并茂、重點突出、理論聯(lián)系實際,有認知明理、交流研討、學以致用,學生完全可以讀懂教材的文字,因而每堂課前,均可布置學生先行預習,但要提出相應的要求以免流于形式,要求學生通過預習,提出自己的疑問。上課時,教師要通過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的多少、問題涉及的知識的深度、廣度來加以輔導,并給予相應的評價。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而且改變了老師唱獨角戲的局面,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他們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 2、結合案例,提出問題,組織討論。 現(xiàn)在的中職學生,正處于身心不斷成熟的時期,有一定的觀察社會、思考問題的能力,自我意識也在不斷完善,而新編的德育教材,特別注重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感,各門教材均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選配了不少生動、典型的案例,如中等職業(yè)教育國家規(guī)劃教材《法律基礎知識》(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編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書中就有大量的典型案例,以案學法、以案釋法、以案用法,并有憶一憶、查一查、想一想、議一議、算一算、試一試、做一做等內容和要求,因而在課堂上教師一方面要運用好教材所選案例,適時、適量、適當?shù)靥岢鰡栴},組織學生進行說一說、議一議,另一方面,教師可根據本地、本校、本班的實際,補充適當?shù)陌咐?,并提出相關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這樣,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動口動手(查一查、算一算、試一試、做一做),既可打破教師獨占課堂的一統(tǒng)天下,又給學生予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提高了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何樂而不為? 3、設置情境,引起思考,交流看法。 現(xiàn)在的中職學生,便是社會未來的勞動者,從其進入職業(yè)學校起,便與一定的社會職業(yè)產生了一定的聯(lián)系;再者,社會的各種職業(yè),也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這是職業(yè)學校與普通高中學生之間存在的差別之一。如今的德育課程教學安排,從學生一進學校始就學習《職業(yè)道德與職業(yè)指導》,接著學習《法律基礎知識》;第二年學習《經濟與政治基礎知識》;最后學習《哲學基礎知識》,可以說這是符合職業(yè)學校自身特點和學生成長規(guī)律的,是利于學生從學生角色到社會勞動者角色的轉化。因此,教學中可根據需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情境,以引起學生的思考,在課堂上讓學生交流看法,并聯(lián)系生活實際,活用理論,談談心得,活躍課堂氣氛,與教師共同探討問題,達到教學相長,相互促進。 二、從學科考試改革切入,變閉卷考為開卷考。 在全國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還要不要考試?該如何進行考試?這一直是人們廣泛議論的話題之一。但有一點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考試的指揮棒還是有其作用的,大至每年的高考,小至學校的平時考,都在進行著不同程度的改革,而我們的德育學科,要不要考?該如何考?對于前者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對于后者來說,筆者是傾向于變閉卷考試為開卷考試??荚嚨男问阶兞?,但考試的目的卻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促進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促進學生學以致用、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促進學生道德品質和人格健康形成。那么,這一改革,對教師和學生有哪些方面的要求呢? 1、吃透教材,領會實質,加深理解。 考試的形式變了,但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不但沒有降低,可能還會有所提高。以前閉卷考試,大抵教師講什么就考什么,就是平時不聽課,考前背一背還可免強過關;而如今開卷考,如平時不注意學習,考場上要從書中找到現(xiàn)成的答案是不容易的。因而,這就要求教師和學生都得吃透教材,還要領會其精神實質,并且要在理解上下功夫。這樣既可減輕死記硬背給學生帶來的過重的課業(yè)負擔,又可促進學生主動地學習。 2、聯(lián)系生活,結合教材,積累資料。 通過考試形式的變革,能夠起到較好的引導作用。由于開卷考既允許學生帶課本,也允許帶參考資料和其他東西,這就促使學生平時要結合教材所學內容,聯(lián)系社會生活實際,聯(lián)系學生實際,注意收集積累相關的參考資料,免得臨考時手忙腳亂。這對教師和學生也是一種挑戰(zhàn)。 3、師生協(xié)作,合作學習,重在運用。 以前的閉卷考,教師講什么考什么,教材有什么考什么;可如今的開卷考,教師講的不一定是學生想說的,教材有的要考,沒有的也可能考。以前閉卷考,考的是教師有沒有講,學生有沒有背;如今的開卷考,考的是教師會不會講,學生會不會用。這樣一來,就要求師生要共同協(xié)作,努力掌握教材的精神實質;同學要合作學習,交流學習心得,活學活用,重在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解決實際生活中碰到的問題。 三、從評價體系改革引導,變重分數(shù)為重行動。 學科教學,重在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yǎng)、技能的訓練,其評價方法,大都只能通過編制一定的試卷對學生進行測試,學生通過作答來獲得相應的分數(shù),最終以量化的分數(shù)來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評價??赏ㄟ^試,只能了解學生“懂不懂”,“會不會”,至于學生是否按照其所答去行動,即“做不做”則是無從了解的。而德育學科,則不但要求學生了解有關的法律條文、哲學、經濟、政治、道德等基礎知識,而且要求學生用法律、道德來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用經濟、政治、哲學的基礎知識來認識社會、指導自己的言行。因而,對學生的評價,若只停留在口頭上而不落實到行動上,那么,可以說,對其評價是不全面、不客觀的。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德育學科的評價體系必須改革,即變重分數(shù)為重行動,以引導學生自覺地運用所學的知識來導、約束、規(guī)范自己的行動。 1、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引導學生學用結合。 德育學科因其自身的特點以及其在學生人生觀、價值觀、職業(yè)理想、職業(yè)道德等形成過程中的特殊用因而與其它學科相比,在評價方法方式上也應有所不同。為了引導學生學用結合,必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學的、客觀的評價體系,比如廢除一卷定分數(shù)、一考定分數(shù)的評價方法,而代之以平時表現(xiàn)與考試相結合的評價方法,把對學生的德育要求,通過量化、分解、編制成可操作的考評指標體系,通過學生自評、同學互評、老師參評三結合的方式,最終給予綜合評定。這樣,既考查了學生對相關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考查了學生學以致用、落實到行動中的實際效果;既培養(yǎng)了學生自我約束、自我評價的能力,又發(fā)揮了同學相互之間互幫互學的積極性;既考查了學生的主觀認識,又考查了學生的一慣表現(xiàn)。 2、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引導學生陶冶情操。 德育學科的教學,影響著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關系著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覺悟的提高,事關學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因而,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勵機制,對那些德、勤、能、績具佳的學生,不但要給予表揚、獎勵,而且要使他們得到同學的尊重、老師的肯定。特別是中職學校正在試行學分制,如何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以利于學生陶冶情操,這是值得考的。 四、從學校整體改革展開,變小學科為大德育。 德育學科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在于學校領導對德育學科重要性的認識,在于對德育工作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學校領導要充分重視德育學科在學校德育工作中主渠道的作用,把德育學科的教學改革納入整個學校德育工作的范圍內,要充分發(fā)揮德育課教師這支德育工作主力軍的作用,與教育行政、專職政工干部、黨團工會等群團工作者一起,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搞好學校的德育工作。 1、把德育學科教學改革納入學校整個德育工作中。 德育學科的教學改革,無論從課堂教學改革抓起,還是從考試改革切入,或者從評價機制改革引導,無一不需要一個整體的氛圍,需要學校整體的配合,需要學校領導、和其他方面人員的支持,應該說,德育學科的教學改革,涉及面較廣,難度也較大,但如果改革成功,將對整個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產生深刻的影響,對其他學科的改革起推動作用。 2、建立各方人員共同參與的大德育工作隊伍。 學校德育工作,校長是法人,是第一責任人;書記專管學校師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責無旁貸;政教處是直接負責具體工作的職能部門,要真抓實干;德育課教師是直接面對學生的教學人員,是直接實施改革的操作者;學校的其他教師,也應不同程度地介入學校德育工作。因而,學校應由校長、書記共同制定德育工作計劃,組建德育工作隊伍,實施德育工作的改革,把中職學校的德育工作推向一個新的高度,有這樣一支龐大的德育工作隊伍,還有什么困難克服不了的呢? 中職學校正面臨一個變革的時代,有來自同一學力層次的普通高中的挑戰(zhàn),有來自本系統(tǒng)高一層次高職學院的高質量的生源需求;有來自社會用人單位的質量有檢驗,有家長學生對學校的選擇;有中職學校本身正在推行的“學分制”改革,困難和機遇同在,挑戰(zhàn)和機遇并存,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改革才是唯一的出路,但愿有更多的學校通過改革走向健康發(fā)展之路,重振中職雄風,再造中職輝煌!
注:本文發(fā)表于《職業(yè)技術教育》(教研版)2003年第1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