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血能量失衡,后果很可怕
氣血能量是判斷人體健康的睛雨表,中醫(yī)根據(jù)陰陽、虛實可將人體的氣血能量分為五個等級。我們可以根據(jù)以下的標準檢測自己的氣血水平。 健康水平,即古人講的平臟之人的健康狀態(tài)。清代程芝田《醫(yī)法心傳》說:“至于平臟之人,或寒飲,或熱食,俱不妨事。即大便,一日一度,不堅不溏。若患病,若系熱者,不宜過涼,系寒者,不宜過熱。至用補劑,亦當陰陽平補,若過熱則傷陰,過寒則傷陽。”中醫(yī)認為,健康水平的人各方面都很平衡,是最健康的等級。這個等級特征是身材勻稱、臉色紅潤、脾氣溫和、作息規(guī)律。由于健康水平的人體有很強的防御能力,各種外來的病邪不容易侵入,就不容易生病。一般很少見到這樣的人。 陽虛水平,即氣血低于健康水平的情況,是指機體陽虛損,機能減退或衰退,熱量不足的病理狀態(tài)。一般地說,其病機特點多表現(xiàn)為陽氣不足,陽不制陰,陰相對亢盛的虛寒之證。形成陽偏衰的主要原因,多由于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飲食失養(yǎng)和勞倦內傷,或久病損傷陽氣所致。 陽氣不足之人,一般以脾腎之陽虛為主。腎陽為諸陽之本,所以,腎陽虛衰(命門之火不足)在陽偏衰的病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于陽氣的虛衰,陽虛則不能制陰,陽氣的溫煦功能減弱,經(jīng)、絡臟腑等器官的某些功能活動也因之而減退,血和津液的運行遲緩,水液不化而陰寒內盛,這就是陽虛則寒的主要機理。陽虛則寒,可表現(xiàn)為面色恍白、畏寒肢冷、舌淡、脈遲等一系列的寒象。也有的表現(xiàn)為下利清谷、小便清長、喜靜踡臥等虛寒之象。 陽虛則寒與陰盛則寒,在病機和臨床表現(xiàn)上有些不同,陽虛則寒是虛而有寒;陰盛則寒是以寒為主,虛象并不明顯。陰盛,是指機體在疾病的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一種陰氣偏盛,機能障礙或減退,產(chǎn)熱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謝產(chǎn)物積聚的狀態(tài)。一般多表現(xiàn)為陰盛而陽未虛的實寒證。陰偏盛多是感受寒濕陰邪,或過食生冷。寒邪滯阻,陽不制陰而致陰寒內盛。 陰是以“寒、靜、濕”為其特點,陰偏盛,就會出現(xiàn)寒象,所以說“陰盛則寒”。如形寒、肢冷、舌淡、脈緩等,即是陰偏盛的具體變現(xiàn)?!端貑?#183;調經(jīng)論》雜論述“陰盛生內寒”時說:“寒氣積于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 “陰勝則陽病”,即陰盛則陽虛。這種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和疾病侵入的能力很接近,在伯仲之間,因此有外來的病邪侵入時,人體仍有能力抵抗,但是不像健康水平的人一樣可以很快地擊退疾病,會在人體的各個器官發(fā)生激烈的抗爭,因此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癥狀。一般經(jīng)常會感冒甚至發(fā)燒的人或者有過敏性體質的人,都是處在這個等級里的氣血水平,傳統(tǒng)上我們會認為陽虛體質的人體弱多病。 陰虛水平,即陰偏衰的狀態(tài),是指機體精、血、津液等物質損耗,以及陰不制陽,導致陽相對亢盛,機體虛性亢奮的病理性狀態(tài)。一般多表現(xiàn)為陰液不足及滋養(yǎng)、寧靜功能減退,以及陽氣相對偏盛的虛熱之證。形成陰偏衰的主要原因,大多為陽邪傷陰?;瘌B五志過極,化火傷陰,或因久病耗損陰液所致。 陰液不足,一般以肝腎之陰為主,其中腎陰又為諸陰之本,所以腎陰不足雜陰偏衰的病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于陰液不足,不能制約陽氣,從而形成陰虛內熱、陰虛火旺和陰虛陽亢等多種表現(xiàn)。如五心煩熱、骨蒸潮熱、面部潮紅、消瘦、盜汗、咽干口燥、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無力等陰虛內熱的不表現(xiàn)。 陰虛則熱和陽盛則熱,在病機和臨床表現(xiàn)上有些不同,陰虛則熱是虛而有熱;陽盛則熱是以熱為主,虛象并不明顯。陽偏盛,即陽盛,是指機體在疾病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一種陽氣偏盛,機能亢奮,熱量過剩的病理狀態(tài)。一般表現(xiàn)為陽盛而陰未虛的實熱證。形成陽偏盛的主要原因,大多由于感受溫熱陽邪;或雖感受陰邪,但從陽化熱;或由于情志內傷,五志過極化火;或因氣滯、血瘀、食積等郁而化熱所致。 由于陽是以“熱、動、燥”為特點,陽偏盛,即出現(xiàn)熱象,所以“陽勝則熱”。如壯熱、面紅、目赤等陽偏盛的表現(xiàn)?!端貑?#183;調經(jīng)論》中說:“陽盛則外熱”就是指外邪客于體表,則衛(wèi)外之陽氣充斥于肌表與邪氣抗爭,從而引起“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wèi)氣不得宣越”的發(fā)熱治病證。 這種氣血水平的人,愈晚精神愈好,有無窮的體力,使不完的力量,每天忙到三更半夜,盡情地透支體力也不會生病,大數(shù)多人都認為自已非常健康。處于這種水平的人并不是沒有病,而是沒有能力生病。這些現(xiàn)象就是典型的陰虛水平氣血能力的癥狀。要么沒有病,要有病就可能會出現(xiàn)一發(fā)不可收拾的局面。 陰陽兩虛水平,即陰陽互損,是指在陰或陽何一方虛損的前提下,病變發(fā)展影響到相對的一方,形成陰陽兩虛的狀態(tài)。在陰虛的基礎上,繼而引起陽虛,稱為陰損及陽;在陽虛的基礎上,導致陰虛,稱之為陽損及陰。腎藏精氣,內寓真陰真陽,為全身陽氣陰液之根本,因此,無論陰虛或陽虛,多在損及腎臟陰陽及腎本身陰陽失調的情況下,才易于發(fā)生陽損及陰或陰損及陽的陰陽互損的病理變化。 “陰損及陽”,系指由于陰液虧損,累及陽氣化生不足或無所依附而耗散,從而在陰虛的基礎上又導了陽虛,形成了以陰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病理狀態(tài)。“陽損及陰”,是指由于陽氣虛損,無陽則陰無以生,累及陰液的化生不足,從而在陽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陰虛,形成了以陽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的病理狀態(tài)。 陰陽大虛水平,即陰陽的亡失的狀態(tài),是指機體的陰液或陽氣突然地亡失,導致生命垂危的一種病理狀態(tài)。“亡陰”,是指由于機體陰液發(fā)生突然性的大量消耗或丟失,而導致全身機能嚴重衰竭的一種狀態(tài).一般亡陰是由于熱邪熾盛,或邪熱久留,大量煎灼陰液所致。也可由于其它因素大量耗損陰液而致亡陰。亡陰多見喘渴煩躁,手足雖溫而汗多欲脫的危重證候。“亡陽”,是指機體的陽氣發(fā)生突然性脫失,而致全身機能突然嚴重衰竭的一種病理狀態(tài)。一般亡陽多有由邪盛正不敵邪,陽氣突然脫失所致。也可由于素體陽虛,正氣不足,疲勞過度等多種原因,或過用汗法,汗出過多,陽隨陰泄,陽氣外脫所致。慢性消耗性疾病也會導致亡陽,主要是因陽氣的嚴重耗散,虛陽外越所致。陽氣的暴脫多見大汗淋漓,肌膚手足逆冷,踡臥,神疲,脈微欲絕等危重證侯。 這個階段的患者,由于控制五臟六腑的能力都喪失了,發(fā)生的都是非常嚴重的疾病,而且多數(shù)是目前醫(yī)療系統(tǒng)無能為力的,例如各種癌癥、腎衰竭、心梗、中風等。由于氣血枯竭,同時對五臟六腑都到了失控的地步,因此很容易演變成各個臟器在很短的期間里陸續(xù)發(fā)病的并發(fā)癥現(xiàn)象,其實并不是第一個發(fā)病的器官拖累了其他的器官,而是各個器官同時都達到了發(fā)病的臨界狀態(tài),一發(fā)不可收拾??傊?,陰亡,則陽無所依附而散越;陽亡,則陰無以化而耗竭。故亡陰可迅速導致亡陽,亡陽也可導致亡陰,最終導致“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生命活動終止而死亡。 在氣血上升至陽虛之前,如果能好好調節(jié)養(yǎng),氣血將很快上升,一個月內全身就會有體力和精神上明顯改善的感覺,四五個月就有很好的效果。當氣血到了陰虛水平時,由于身體開始處理部分較嚴重的潛在的疾病,因此上升的速度大大降低。到了陽虛水平,則開始處理更多的疾病,氣血上升的速度更慢。每個人的上升速度,視每個人的疾病種類、輕重程度和生活作息的改善狀況,則需要不同的恢復時間。 無論處于任何一個氣血水平的人,只要能將氣血從下降的趨勢轉變?yōu)樯仙内厔?,假以時日,氣血的水平就會不斷上升。大多數(shù)內臟的疾病都是慢性疾病,只是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低氣血水平的癥狀。因此,只要提升了氣血水平,各種慢性疾病都有康復的機會。 氣血運行失衡,臟腑功能衰竭,正氣不足,代謝紊亂是引發(fā)慢性病的根源。根據(jù)古代中醫(yī)文獻記載和現(xiàn)代實驗研究及臨床實踐觀察,現(xiàn)代中老年人具有以下兩主面的生理病理特點: 中醫(yī)學中的“精”是指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長發(fā)育及各種功能活動的基本物質。人的一生,歷經(jīng)生、長、壯、老、死都與腎中精氣的盛衰密切相關。由于生物的自然生存規(guī)律,人到老年,隨著年齡的增長,腎中精氣逐漸減少,因此人的各項生理機能逐漸衰退,各系統(tǒng)器官功能逐漸退化,表現(xiàn)為皮膚老化、頭發(fā)脫落、斑白、牙齒脫落、視覺和聽覺能力下降,腦細胸數(shù)量減少,進而腦功能下降,智力衰退,內臟器官功能明顯降低,性功能逐漸減退,其他各系統(tǒng)和器官也普遍衰老,功能下降。由于生理功能衰退,抵御體內外致病因素的能力下降,易患各種慢性疾病。因此,減少腎中精氣的損耗,補腎、固腎、養(yǎng)精及增強五臟功能是中老年人防病養(yǎng)生的重要原則。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各臟腑功能減退,氣血衰弱,運行不暢,是中老年患者病理生理的一大特點。從臨床看,許多中老年患者或多或少患有多種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冠心病等,也多是由于氣血衰弱,瘀血阻絡所致。這就是中醫(yī)所提的“久病必虛,久虛必瘀”的理論。因此調和氣血是現(xiàn)代中老年人防病、治病、健康、長壽的重要原則。 現(xiàn)代中老年人常見的疾病有哪些呢?如老年性癡呆、老年性精神病、腦動脈硬化以及腦卒中、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惡性腫瘤、痛風、震顫麻痹、老年性骨關節(jié)病、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肺源性心臟病、老年性白內障、老年骨質疏松癥、老年性便秘、失眠等。所以現(xiàn)代中老年人一定要提升氣血能量,疏通經(jīng)絡,調節(jié)臟腑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
|
|
來自: 張新成 > 《健康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