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歌,總會讓人在生活中不經(jīng)意的回憶起以前的一些曾經(jīng)。歌手毛寧那首《濤聲依舊》便總會讓我想起那橋以詩名,詩因橋傳的楓橋,張繼那首詩《楓橋夜泊》更是千古絕唱,那一年就在毛寧那首歌正紅遍大江南北的時候,我尋著先人的足跡,來到了寒山寺,來到了楓橋。
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fēng)霜
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
今天的你我怎能重復(fù)昨天的故事。。。。。。
千余年中遭五次火毀的寒山寺,怕早已不是當張繼羈旅楓橋夜半聞鐘時的模樣。與我到過的其它寺廟不同的是,那口午夜時敲響108下的大鐘世世代代不知震撼過多少人的心靈。???麗日當空,那鐘聲怎么會不絕于耳?循聲來到鐘樓,原來,古鐘在當今市場經(jīng)濟大潮中已變成一搖錢樹,付錢等候敲鐘的人排成了隊,真不知這用金錢撞擊的鐘聲里還有幾分吉祥,從中又能司出幾分禪意? 走出古寺,登上門前古運河上一座高高的拱橋,只見橋欄上刻有“江村橋”三字,這里與北面鐵嶺關(guān)下的楓橋遙遙相望。當年張繼赴京趕考不中,歸途正是泊于這兩座橋之間的舟楫中。 穿過古寺前長長一段店鋪如林人聲嘈雜的小街,終于見到了大名鼎鼎的楓橋。幾乎與江村橋相同,楓橋也是用花崗巖石砌筑的半圓形單孔拱橋,橋下通航凈孔大,便于行船,橋形秀美雄健。踏上高高的橋面,只見河水靜靜地從橋下流過,似乎奔流了千余年已感到慵倦。河上沒有船行,只有幾條供游覽用的木舟栓在橋邊。遠眺群山如屏,近水樓臺如畫,游目聘懷,心曠神怡。 史料記載,楓橋始建于唐代,明崇祉末年、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均曾重修,咸豐十年(1860年)被毀。今橋建于同治六年(1867年)。乍聽楓橋之名,以為這里楓樹很多,周圍只見垂柳青楊,枝條拂堤,卻不見楓樹。其實這里本無楓樹,清代王端履《重論文齋筆錄》載明:“江南臨水多植烏柏,秋葉飽霜,鮮紅可愛?!瓧魃街?,性最惡濕,不能種之江畔也。”通常的說法是楓橋由唐時“封橋”演化而來。因為當年通過運河北運的皇糧經(jīng)過楓橋,為保證安全,夜晚用木柵門把橋洞封住,翌晨啟封通航,所以民間俗稱“封橋”。又因張繼詩首稱“楓橋”,宋丞相王郇公居吳時,書張繼詩于石碑,楓橋之名才正式取而代之。 漫步楓橋,雖不見霜天、漁火,不聞烏啼和夜半鐘聲,但我仍從詩的意境去極力感受經(jīng)張繼夜泊楓橋的心境。詩中以自然景色襯托孤舟中旅愁滿懷、對景難以寐的游子,含蓄地表現(xiàn)出詩人自身的無限愁思。佛經(jīng)上有“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的說法,我想,詩中表現(xiàn)的或許不僅是旅人愁緒的濃烈,這鐘聲也使他自省自警,從一腔愁緒中得到解脫。或許正是這鐘聲讓他丟掉煩惱,振作精神,刻苦攻讀,日后終于考中了進士。 漫步楓橋,也讓我想到明代那位愛寫諷刺詩,后被朱元璋借故腰斬的高啟,他悟出了楓橋出名的道理,曾寫《楓橋》一詩:
畫橋三百映江城,詩里楓橋獨有名。
幾度經(jīng)過憶張繼,烏啼月落又鐘聲。 楓橋的確因詩而聞名天下。宋代范成大說,楓橋“自古有名,南北客經(jīng)由,未有不憩此橋而題詠者?!碧拼娙藦堨镌鴮懹星屙嵏呓^、意境深遠的《過楓橋有作》:
長洲苑外草蕭蕭,卻憶重游歲月遙;
惟有別時因不忘,暮煙疏雨過楓橋。 宋代愛國詩人陸游,曾投身軍旅生涯,在調(diào)往四川途中寫有《宿楓橋》詩:
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
風(fēng)月未須輕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 在畫家的眼中楓橋又是獨具風(fēng)格的。明代吳門畫派代表人物沈周有詩云:
風(fēng)流張繼憶當年,一夜留題百世傳。
橋帶人家斜倚寺,月籠沙水光澹生煙。 唐寅有首《寒山寺》,詩中寫道:
樹色高低混有無,山光遠近成模糊;
霜華滿天人層冷,江城谷曙聞啼烏。 人們都熟知張繼的《楓橋夜泊》詩,關(guān)他還有一首鮮為人知的《楓橋再泊》詩。據(jù)說張繼晚年重游姑蘇(今蘇州),想起當年夜泊楓橋的情景,揮筆寫下一首《楓橋再泊》:
白發(fā)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
烏啼月落寒山寺,依枕嘗聽半夜鐘。 對照兩首詩,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說《楓橋夜泊》所寄予的是詩人的一腔愁思,那么《楓橋再泊》卻是多年后故地重游,浮想聯(lián)翩,抒發(fā)“青山依舊,白發(fā)無情”的感慨。 我信步走下楓橋,匯入茫茫的人流,一直默默在想:許多古跡正是有了文化的浸潤,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楓橋不僅一座江南特有的石拱橋,它更是一種文化意義上的橋。楓橋是一首詩,一首千古傳誦的雋永的詩;楓橋是一幅畫,一幅有獨特意境的秀美迷人的畫;楓橋是一部大書,基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十分耐讀,很難品出個中滋味;楓橋是一首美麗的歌,永遠在我的耳邊回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