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家產(chǎn)問題
對于這個問題,很多的時候我會想到,但又不愿意深想,正如我不愿意把黛玉這樣一個超凡脫俗的絳珠仙子與這些錢財瑣事聯(lián)系在一起??墒且槐楸樽x紅樓,一遍遍咀嚼這些名家寫給我們的紅學作品,讓我覺得,這個問題不能再被忽略了。我們生活在現(xiàn)實里,這個現(xiàn)實不論是在幾百年前還是幾百年后,總是要吃飯穿衣,總是無法避免地要面對這些錢財瑣事,林黛玉也一樣。像她這樣一個客居在賈府的孤女,即使有賈母寶玉的萬般憐愛,可她一樣覺得自己“一無所有”、“無依無靠”,甚至擔心自己“吃穿用度,一草一紙,皆是和他們家姑娘一樣,那起小人豈有不多嫌的”,這種自卑敏感的心理歸根到底還是緣于經(jīng)濟上的不獨立。 雖然林黛玉口口聲聲說自己一無所有,但是,身為讀者的我們,卻不大相信。畢竟林黛玉的父親也是欽點的巡鹽御史,并且祖上曾四代為侯,林如海死后沒有遺產(chǎn)留給黛玉?誰會相信呢?問題是,林如海留給黛玉的遺產(chǎn)有多少?這些遺產(chǎn)又到哪里去了呢?書中紙字未提,只有循著書中給出的一些線索和暗示來推斷了。 在冷子興演說榮國府時,我們知道,當時賈府已經(jīng)在走下坡路了。封建大家庭總是逃脫不了“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的宿命,賈府也一樣。即使這樣,在黛玉生活在賈府的這些年里,賈府還是維持著表面的繁華與奢侈。在王夫人回憶起黛玉母親賈敏時,說她“未出閣時,是何等的嬌生慣養(yǎng),是何等的金尊玉貴,那才象個千金小姐的體統(tǒng)。如今這幾個姊妹,不過比人家的丫頭略強些罷了”,可以想見,在賈敏未出嫁時,賈府的經(jīng)濟狀況要比現(xiàn)在強很多,而身為賈母最疼愛的女兒,在為她選擇丈夫時,怎么可能不考慮到“根底家私”、“門當戶對”這些現(xiàn)實的條件?既然賈母肯將賈敏嫁給林如海家,至少說明在當時,林家與賈家是門當戶對的。 封建大家庭由盛轉(zhuǎn)衰,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分房制度。在封建社會里,地主們主要靠房產(chǎn)與土地來獲得收入,賈府也不例外,而分房卻讓賈府的總財產(chǎn)不斷減少。在書中提到,賈薔是寧府的正派玄孫,后來賈珍因“風聞得些口聲不大好”,為了避嫌疑,就分了房舍,讓賈薔搬出寧府,自立門戶過活去了,這樣,寧府的財產(chǎn)就會因此而減少。在秦可卿去世以及賈府祭宗祠時,作者都列過同族子孫的名單,這些子孫在自立門戶時,都可以分得一些賈府的家產(chǎn)。在小說第五十五回“辱親女愚妾爭閑氣”一回里,鳳姐曾與平兒說:“家里出去的多,進來的少。凡百大小事仍是照著老祖宗手里的規(guī)矩,卻一年進的產(chǎn)業(yè)又不及先時。”賈府的大部分主子都是安享榮華富貴者,包括王熙鳳本人,都是打著自己的如意小算盤,想著法子從官中多謀些錢財?shù)阶约旱男〗饚欤粫榱思易宓恼麄€利益謀劃,更沒有人去想著多置辦些田地房產(chǎn)的,所以賈府只能坐吃山空,隨著賈府產(chǎn)業(yè)的不斷縮減以及收入的不斷減少,這個大家族走向衰敗幾乎不可避免。 不過林家就不一樣,從小說一開始作者就強調(diào),林家的人丁不旺,黛玉可以說是林家唯一的繼承人,而且林家也沒那么多敗家子兒,所以說,林家的家產(chǎn)基本沒有被分割的可能,那么在林如海去世后,留給林黛玉的財產(chǎn)還是相當可觀的,那么,留給黛玉的遺產(chǎn)究竟有多少呢? 林如海祖上已四代為侯,到林如海這一代,是從科舉出身。林如海原來的職位是蘭臺寺大夫,這個職位相當于國家圖書館館長,是一個很儒雅清逸的職位,讓書香之家的林如海擔任這個職位,是再自然不過了。緊接著,作者又安排林如海擔任巡鹽御史一職,明清時期揚州的鹽商之富有聞名天下,而巡鹽御史就是管理鹽務(wù)的官員,鹽商能否賺到錢全得仰仗他。既然巡鹽御史是這樣一種重要的職位,那么我們自然會聯(lián)想到,林如海在這個職位上能撈到多少好處?或者說,林如海在任時,能積聚到多少財富呢?林如海是怎樣一個官員?是一身正氣兩袖清風還是利用職權(quán)中飽私囊?其時只要曹雪芹花不多的筆墨就能讓讀者知道林如海是怎樣的一個官員,但曹雪芹偏偏惜墨如金,只字未寫。曹雪芹雖然沒有寫林如海如何當巡鹽御史,卻詳細地描寫了他與賈雨村的交往。賈雨村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賈雨村當年受甄士隱贊助上京趕考,中了進士當了幾年官后被人參了一本,說他“生情狡猾,擅篡禮儀,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結(jié)虎狼之屬,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所以被革了職,作者給他的評語也是“有些貪酷之弊”。后來賈雨村給林黛玉當了家庭老師,并受林如海舉薦,在賈府的協(xié)助下任應(yīng)天府知府,而他上任后的第一件官司就是為了巴結(jié)四大家族徇情枉法,亂判了葫蘆案,之后他又在王子騰的幫助下升了官。在他當官期間,他為了賈赦能得到幾把舊扇子,不惜栽贓陷害,弄得人家家破人亡。這樣一個被革職的官員,如果沒有林如海的推薦,如何能再回到官場并飛黃騰達呢?可是作者偏偏就安排林如海作為賈雨村的“伯樂”,這樣的安排,難道是作者的疏忽? 在賈雨村聽到“都中奏準起復舊員”的消息后,本想托林如海為他寫推薦信的,沒想到林如海早已為他主動考慮周全,甚至連復職所需要的費用都安排妥當了。復職是需要花很多錢打通各種關(guān)系的,林如海連這一層都為賈雨村想到了,可見林如海與賈雨村的關(guān)系相當不錯,至少不僅僅是雇主與家庭教師之間的關(guān)系了。賈雨村在林如海家呆了那么久,林如海不可能不知道賈雨村被革職的原因,也應(yīng)該清楚賈雨村的為人,但還是與之交好,足見二人關(guān)系之密切。林如海能想到用錢財去打通各種關(guān)系,說明他很清楚官場的潛規(guī)則,而且還運用的很熟練,那么他在巡鹽御史這個職位上,如果不懂得官場的潛規(guī)則,這官能當?shù)拈L久么?更何況在這樣一個職位上,他根本不需要敲詐勒索,只要按照官場的潛規(guī)則辦事,鹽商們的孝敬就會使他的腰包迅速膨脹。 其時林如海當什么官,都是曹雪芹說了算。作者先是安排林如海當蘭臺寺大夫這樣一個極雅的官,這與林黛玉的清逸身份也很般配,然后曹雪芹又安排林如海當巡鹽御史,而且是欽點的,這種職位就可以讓林如海在不違背法度的情況下就能輕松地積攢財富。曹雪芹的祖上就是巡鹽御史,即使這只不過是曹雪芹的隨意之筆,對比曹家祖上的風光,也能得出林家很有錢的結(jié)論。那么接下來的一個問題:林家的錢到哪兒去了?
林如海在世時,林家的財產(chǎn)自然不成問題,但是小說開始不久作者就安排林如海死了。當然如果林如海不死,那么林黛玉就不會在賈府長住了,所以林如海必須死。但是作者并未交待林如海死后其家中的財產(chǎn)問題,所以這個問題便成了一個謎。林如海的死被作者安排在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館揚州城,賈寶玉路謁北靜王”里,在這之前,林如海寫信要接黛玉回去、賈母派賈璉與黛玉同去以及后來賈璉辦理完林如海喪事回京的文字都被穿插在秦可卿之死以及她的葬禮之間,與秦可卿隆重的葬禮相比,描寫林如海之死的文字實在少的可憐,甚至于讓讀者總是忽略了林如海之死的重要性。
小說第十二回末尾時寫到,年底時林如海寫信給賈母,因為身染重疾,要接黛玉回去,賈母定要賈璉送黛玉回去,并且要再把黛玉帶回來。林如海信中的內(nèi)容不得而知,但是林如海此時已得重病,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他生前最牽掛的就是這個愛女,而賈母現(xiàn)在作為林黛玉唯一可托付的人,林如海對賈母的囑托與交待是少不了的。此時黛玉年紀還小,又是個姑娘家,賈母必須派一個得力的人料理林如海的喪事,還要處理林如海的家產(chǎn)。在小說開始冷子興就說到,賈璉王熙鳳夫婦雖然是大老爺那邊的人,但一直住在二老爺這邊,協(xié)助管家,各類事務(wù)都很熟悉,顯然是接收林家財產(chǎn)的最合適人選了,所以賈母就派了賈璉陪黛玉回蘇州。 林如海的死被安排在第十四回,有一個很準確的日期——九月初三,并且賈璉寫信給賈母,說年底就可以回來了,并討老太太示下。以前我曾經(jīng)提出過一個疑問,林如海寫信給賈母接黛玉回去是年底的事,而林如海又是九月初三,大約秋天的時候,這樣說來,賈璉和黛玉在揚州呆了有一年的時間。在秦可卿托夢給王熙鳳的那晚(也就是秦可卿死的那天),王熙鳳和平兒還在算賈璉和黛玉現(xiàn)在到哪兒了,估計也是啟程沒多久吧。后來秦可卿的葬禮中,賈珍委托王熙鳳管理寧府一個月,一般葬禮也就舉行七七四十九天,在這過程中,去蘇州的昭兒回來報告了賈璉帶來的口信以及林如海的死亡時間——九月初三。如此算起來,賈璉在蘇州怎么樣也不會呆了大半年之久,而且這幾回內(nèi)容比較連貫,不太可能是作者的疏忽將日期算錯。那么就是說,從林如海生病到死亡這段時間有大半年,而在這大半年里,賈璉一直在蘇州,而在林如海死后,賈璉又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料理林如海的后事。按當時的交通狀況,從蘇州到北京,一個月時間也足夠了,那么其余的時間,賈璉都在忙什么呢? 賈璉作為賈母派去蘇州的“特派專員”,其主要任務(wù)就是料理林如海的后事,而在林如海生前,對于愛女將來的歸宿以及其遺產(chǎn)的問題應(yīng)該與賈璉也有許多交待,即使如此,林如海死后也需要花很長時間來處理其遺產(chǎn)問題。在小說第七十二回在賈璉與王熙鳳面對賈府財政緊張問題一籌莫展時曾說“這會子再發(fā)個三二百萬的財就好了”,可是縱觀全書前八十回,除了林家的遺產(chǎn),也找不到一處可以讓賈府發(fā)“三二百萬財”的機會,賈璉在回賈府前派人向賈母報告說“諸事停妥”,這既是對賈母交待任務(wù)的匯報,也說明,賈璉已將林家的財產(chǎn)接收完畢。 那么接下來一個問題:林家的巨額財產(chǎn)流入賈府后用在哪里了?在榮國府,二門內(nèi)的月錢都是由王熙鳳負責發(fā)放的,不過瀟湘館的月錢卻是由賈母處送來的。在小說第二十六回“蜂腰橋設(shè)言傳心事,瀟湘館春困發(fā)幽情”一回里,佳蕙給黛玉送茶葉時,正碰上賈母給黛玉送錢來,黛玉正分給她的丫頭們,黛玉順便抓了兩把給佳蕙。按照榮府的管理制度,姑娘及丫頭的月錢應(yīng)該由王熙鳳負責發(fā)放,如果是因為黛玉是親戚,那么黛玉的丫頭除雪雁外都是榮府的人,他們的月錢怎么也由賈母處發(fā)放呢?如果是因為賈母格外疼愛黛玉,那么作為賈母最疼愛的孫子寶玉,怡紅院的月錢又是由王熙鳳發(fā)放的,所以說對這個問題最合理的解釋是,賈母那里有一筆專門的錢財,黛玉的日常費用都是從這里開支的。這筆錢財是從哪里來的?身為林如海的托孤人及黛玉的最合理監(jiān)護人,林如海留給黛玉的遺產(chǎn)理應(yīng)由賈母掌管,所以說,賈母給瀟湘館送的月錢,其時就是從這筆遺產(chǎn)里支出的。 不過與林如海留給黛玉的巨額遺產(chǎn)相比,黛玉的日常生活花不了那么多錢,那么其余的大部分遺產(chǎn)花到哪里去了呢?從小說開始,賈府的經(jīng)濟就開始走下坡路,到小說第五十回,王熙鳳對平兒說了一番話,說家里出去的多,進來的少,凡大小事又是照前祖宗手里的舊規(guī)矩,卻一年進的產(chǎn)業(yè)又不及先時,省儉多了外人笑話,可是再不省儉,再幾年就賠盡了。連黛玉每常閑了替賈府算經(jīng)濟帳時都能得出進來的少,出去的多的結(jié)論,可見這種情況已持續(xù)了很長時間了。賈璉在七十二回說“再發(fā)個三百百萬的財”時,說明這筆錢中大部分已被用掉了,可這筆財產(chǎn)用到哪里去了呢?在林如海死后,的確有一項大事件可能將林家的財產(chǎn)消耗殆盡,那就是為了迎接元春而修建省親別墅——大觀園。 修建大觀園需要多少錢?作者沒有說明,但是他在建造過程中曾寫到“聘請教習,采買女孩子,置辦樂器行頭”就花了三萬兩銀子,“置辦花燭彩燈并各色簾櫳帳幔”又花了二萬兩銀子,這些費用與整個大觀園的建造裝修、園林的設(shè)計與布置相比,還只是個小零頭,由此推算,整個大觀園的修建以及為準備元春省親,所花銀兩必然是一個天文數(shù)字。即使對于賈府這樣富有的世襲公侯之家,一下子拿出這么大一筆錢也是相當困難的。何況在小說開始冷子興就介紹說賈府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如今外面的架子雖未甚倒,內(nèi)囊卻也盡上來了”,這樣說來,賈府根本就沒有建造大觀園的經(jīng)濟實力。在此時,作者安排林如海死去,賈府接收林家的巨額遺產(chǎn),建造大觀園的費用問題也就解決了,林如海也算是死得其時了。 不過賈母身為黛玉的監(jiān)護人,怎么忍心讓外孫女的財產(chǎn)被消耗殆盡?但是賈母也必須維護家族的最高利益。在開國之初,賈家靠戰(zhàn)功博取了功名與家業(yè),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坐吃山空的狀況已使賈府的在走下坡路。如今元春成為皇上寵愛的妃子,成為維持賈府輝煌的一棵救命稻草,賈府怎能不盡其所有辦好省親這件事呢?再說只要黛玉成為賈家的媳婦,那么黛玉的財產(chǎn)自然也就屬于賈府了,現(xiàn)在賈府只不過提前動用了而已,從這一點上說,賈母希望黛玉嫁給寶玉,也不算對不起林如海和黛玉了。 最后一個問題:黛玉對于自己的家產(chǎn)持有怎樣的態(tài)度呢? 黛玉從小寄居在賈府,雖然吃穿用度都和賈家的幾位姑娘是一樣的,但她經(jīng)常說自己“一無所有”,是“貧平的丫頭”,說明黛玉對于自己的處境是相當敏感的,尤其是寄居在賈府這樣一個上下全是勢利眼的大家族里,即使她小時候不懂得經(jīng)濟事務(wù),隨著年紀的增長,這些問題她也不得不考慮。在四十五回“金蘭契互剖金蘭語,風雨夕悶制風雨詞”里,黛玉甚至向?qū)氣O談起了買賣、土地及房產(chǎn)來了,即使賈府最優(yōu)秀的姑娘探春也說“咱們是主子,自然不理論這些錢財小事,只知道想起什么要什么”的話,可是身為孤女的黛玉,在這方面的覺醒卻是必然的。 在第六十二回寶玉過生日一回,黛玉曾向?qū)氂裾f:“咱們家里花費也太大了。我雖不管事,心里每常閑了,替你們一算計,出的多進的少,如今若不省儉,必致后手不接。”黛玉在賈府里就是個弱不禁風的大小姐,而且又不管事,她不可能像王熙鳳那樣對于賈府的收入支出了如指掌,更不可能接觸各種帳目,而她要得出上面這些結(jié)論,就必須知道“進”有哪些,“出”有哪些,各自的數(shù)量又是多少,這些信息的取得必須靠平日的細心觀察。黛玉對于賈府的經(jīng)濟狀況都能慮到這些,那么她怎么可能不考慮到自己父親留給自己的遺產(chǎn)?這些遺產(chǎn)在哪里?不過黛玉在小說故事情節(jié)的展開,黛玉的性情也發(fā)生了很大改變,先前她“孤高自許,目下無塵”,到后來她尖刻的一面漸漸消失,變得友善大度起來。開始她很在意自己的“一無所有”,在意自己的物質(zhì)貧乏,在意自己的百萬遺產(chǎn)不知去向,但后來,這些問題沒能成為黛玉心靈的枷鎖,為了與自己的知己寶玉相知相愛,即使用自己五世先人積累的財富來換取,又算什么呢?這也是黛玉的難能可貴之處吧,這樣的黛玉,不是更像一個“絳珠仙子”? (完)
總算寫完了一篇讀書筆記,我發(fā)現(xiàn)讀永遠要比寫容易,雖然這本書我都讀了三遍了,可是真要讓我自己把書里的東西嘗試著自己來表達,還真困難呢。假如讓這些東西永遠停留在腦子里,我又不甘心,所以即使這很讓我感到吃力,我也要嘗試著記些東西才行。
不過說真的,寫完這些東西,我就不想再回頭看一眼了,即使我知道其中有很多語法和拼寫錯誤,甚至邏輯上的錯誤,我也懶得再改了,回頭哪天閑了再改吧,雖然這個“閑了”可能是永遠。
唉,自己寫這些東西從來不敢給別人看,生怕別人笑話,可是不接受別人的批評與建議,又如何進步呢?真是兩難!
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