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所在的法國在百年前就衰弱了,而其國際領先地位先后早被德、美國等國家取代了。難道責任也在于盧梭、伏爾泰等這樣的思想家嗎?同理,包括部分時代精英在內眾多國人把中國近代落伍等責任強行加在孔子身上,牽強附會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實在是既不明白社會發(fā)展之規(guī)律,也不尊重歷史事實,而且有失公允。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克己復禮”,恢復周朝制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應像周朝那樣,不是天子的不能八佾舞于廳。經你解釋成了要各守職責。你看一下100年來鄉(xiāng)規(guī)民約,校規(guī)校紀,是不是都有遵守職責,尤其是軍隊,更有嚴格的紀律規(guī)定,如你的解釋,孔夫子何時被打倒了?不是一直和鄉(xiāng)民、戰(zhàn)士、工人同在嗎? 從董仲舒起,尊儒者就是對孔子的話進行應景的解釋。董仲舒為了在武帝那里邀寵,借以打擊其他學派,自知自己影響力不夠,拉孔子虎皮作大旗。真孔子之徒就應像秦時的淳于越,主張實行周代分封制,他怕武帝也挖個坑把他埋了,說了一堆孔子也不懂得的話說這就是孔子學說。 如果孔子是儒學,那么焚書坑儒之后儒學就沒有了。如果董仲舒是儒學,孔子與儒學沒關系。 至于孔子說學習還要復習,不知道不要裝知道,是對的,但因此就是圣人,那你家家長還說不要拿人家的東西,在學校不要和同學打架,也是圣人,也就是說,孔子還說過幾句對的話沒什么了不起。 宋明儒學最盛,都被人口少得多的不懂儒學的少數(shù)民族消滅。說明了什么?至于清朝皇帝跪孔像,那是為攏絡人心。日本侵華時還說同宗同文呢,比不同文的滿族還說得親近呢,抗日戰(zhàn)爭打錯了嗎? 
   四十年前,同樣的一幫人,在同樣的地點,高喊打到孔家店,批林批孔 今天,又是同樣的一伙人,在同樣的地點,鑄起孔子的像,裝模作樣的頂禮膜拜 .......我看不出歷史是倒退了還是進步了 他們不需要孔子,就把他踩在腳下 他們現(xiàn)在需要孔子感化愚民了,就又把他抬出來。。 
 
   有讀者會說,道德是個什么東西,他要是真有用,那就不需要法律、民主和科學等了。 筆者認為法制、民主和科學等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很多社會問題,其實往往是個道德問題,而民主、法制和科學等東西面對之常常束手無策,即使勉強為之,也是無功而返。 誠然,道德的力量有時可能很有限,甚至十分微弱,尤其是道德特別缺失的時候更是若有若無。 但是,世界上有多少人會把自己找小姐“地下”一把的事情告訴丈母娘,告訴自己的妻女?世界上有多少人會把自己跟老婆以外的女人纏綿的事情公布于眾? 為何會有所保留呢?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此類男性有意無意地感受到一種道德的力量,即道德因素在起作用,因為他內心也知道有些事情是傳統(tǒng)道德所不容許的。 
 
   有人可能會出來高喊:看,孔子還是不行,你看人家西方倡導的就是博愛,所以孔子及其儒家應該予以否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就是過時了,我們就應該以美國、以西方的文明取代中國的文化。 稍安勿躁,博愛的確是西方人提出來的,但是同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序列的墨家其實在2000多年前,早就提出了“兼愛”,而這跟西方人所提的“博愛”其實就本質而言毫無區(qū)別。 
 
   孔子明確說,上要拜下,而不是下要拜上 孔子的“罪狀”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君臣關系,忌恨孔子的人認為,孔子主張的無非就像長辮子電視劇里面所一再重復的那樣,君王一出現(xiàn),臣子便跪倒一片,山呼萬歲。誠然,不能說那些電視劇的君臣大禮都是虛構的,至少在大清,那個鏡頭當是一種真實再現(xiàn);但是,大清如此,大清挺孔,不等于孔子就贊成大清那一套。這也是常識。 那么孔子,他到底主張什么樣的君臣相見之禮呢?我們不妨看看《論語》。在《論語》的“子罕第九”一章里,孔子明確表示過他的相關態(tài)度。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孔子說,用麻做禮帽,是合于古禮的。現(xiàn)在都改用絲,要節(jié)儉一些,我聽從大眾的做法。君王會見臣下,君王要向臣下行拜,這也是合于古禮的;現(xiàn)在卻流行臣下向君王行拜,這太倨傲了(君王托大)。雖然違反大家的做法,我還是主張君王要向臣下行拜。 拜下是一種古禮,即令按照現(xiàn)在流行的禮節(jié)而言,也多少遺留這種古韻,例如握手,一般是尊貴的人先伸出手,先要向對方表示出“禮”意??鬃友劾锏墓糯?,實行的乃是社會地位高的人要施禮于社會地位低的人,所以孔子指斥春秋之際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竟然將上拜下的古禮顛倒為下拜上的時髦。他明確表示,盡管現(xiàn)在大家都這么玩起阿上之時髦,但是他老人家堅決反對,堅決主張拜下。 孔子有句非常出名的名言,曰“克己復禮”,一般認為此禮乃為周禮。而按照周禮,君王對臣下要如何 行禮呢?據(jù)《周禮》載,周王召見諸侯之時,向其中沒有血緣關系的庶姓諸侯,施以“推手小下之”也即合手前推再稍往下動的“土揖”禮。向有姻親關系的異姓諸侯,施以合手平推的“時揖”禮。向同姓諸侯,施以合手前推再稍向上舉的“天揖”禮。 周王與自己的直屬臣下在朝儀之時的禮節(jié),《周禮》中也有記載(夏官章):“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王還,揖門左、門右。”有人對此評價道,周王天子無論是對諸侯,還是對孤、卿、大夫、士乃至更低級的故士、虎士、大仆等行揖禮,都屬于君臣之禮的范疇,而且是君向臣先施禮,還得是向大臣部下一一行禮,而大伙只要對周王行一次禮就行了。可以看出這時的朝堂上最忙的人就是君主了。后世君主高居寶座巍然不動的景象,周王們大約是做夢也沒想到的。 
   明了此種拜下之禮,再去讀孔子的其他文字,就可能不再會犯之前的錯誤。例如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往常,我們可能認為,什么君使臣以禮,還不是君又趾高氣揚了一回,臣又低三下四了一回。但當我們知道了對君臣而言,禮就意味著君要謙卑,要真正放下身段,扎扎實實拜一拜臣,我們還能說臣事君以忠是不對等的了嗎?人家君謙卑下拜,懇求您幫他做事,如果您答應了,難道不應該好好完成嗎?您要不以忠事君,那又何必答應? 經過春秋的拜上變異,后世的君臣見面越發(fā)沒禮可講了。起初,還只是只有相當隆重的場合,才有臣拜君。后來,臣拜君成為慣例。但是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古禮的一些“影子”,例如劉邦需要韓信幫他打天下,他就向推薦者蕭何說,我要召見韓信,你把他喊來。蕭何批評道:“我王素來傲慢無禮。今天要拜大將,就如呼喊一個小孩子一樣,這就是韓信要逃走的原因。”劉邦問:“那該怎么辦呢?”蕭何道:“我王要拜韓信為大將,必須要選擇一個黃道吉日,沐浴更衣,吃素食,戒酒肉,恭恭敬敬地齋戒七日,還要筑好壇場,準備好一切拜大將的禮節(jié),方可隆重舉行拜將儀式。”劉邦拜韓信為大將,現(xiàn)場是否做了拜的動作,不得而知,但依據(jù)上述蕭何的批評,劉邦要做到齋戒,儀式還要隆重。不是像后來那樣離譜,拜別人為大將,要別人為他帶兵打仗賣命,倒好像別人求著他似的。 當然,孔子克己復禮所要復的禮,不局限于這種君臣見面之禮,但通過對這種見面之禮的了解,我們可以知道,我們對古人、對孔子的誤會已經非常之深了。我們往往拿長辮子電視劇的君臣關系為標準,去解讀孔子的言論。我們既看不到古代君臣關系平等的一面,更看不到君臣關系反向“不平等”的一面。我們無知而又堅定地認為,大清朝的君臣關系,就是整個古代的君臣關系。在這孔子話題引發(fā)強烈爭議的今天,我看是恢復歷史本來面目的時候了:孔子的言論需要一次大規(guī)模的詳細討論,孔子需要一個公正的評價,我們需要一個真實的歷史經驗和教訓。 2011-01-24 參考資料: 《中國哲學與中華文化》三章四節(jié)(續(xù)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b02e6b0100fwwl.html 由“臣”到奴仆:漫談古代君臣禮節(jié)的變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c99a130100f5ea.htm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