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董姓由來
我們董姓與大多數姓不一樣,是最古的姓氏之一,起碼有四千五百多年的歷史(而一般姓只有二千年歷史),從董父得姓后繁洐有一百六七十代之多,值得我們驕傲呀。 江河有主源,從一個最遠的涓涓細流小泉眼開始,匯納百川形成浩浩蕩蕩的大江大河。我董姓也一樣,在歷史長河中也匯納了無數支源,形成今天七百三十多萬董姓人群。 那么我董姓主源從何而來?在二十一世記的今天,我們必須從比較客觀與科學的、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研究探討董姓的來源與發(fā)展。在談董姓來源之前我們必須澄清原始社會末期中華民族先民現狀的幾個觀點: 首先我們認為炎帝、黃帝并不是專指一人,而是人物、部落聯(lián)盟首領之稱、氏族、時代多種涵義組成的一個“整合”概念。炎帝部落從開始到衰亡而被黃帝部落取代大約為二千年之久,只要成為炎帝部落聯(lián)盟首領均稱為炎帝,這二千年中有許多人擔任過這個部落首領而稱為炎帝,同樣黃帝的含義也是如此。正如今天不管是張三、還是李四,只要他有能力當上市的行政第一把手我們均稱為市長。當然,在這么多的炎帝、黃帝之中肯定有幾位功績卓絕而被后人世代敬仰,而他們的事跡也往往轉化為一位炎帝、黃帝身上。炎帝部落是神農氏、燧人氏的后裔,是善長用火的農耕部落,而后起的黃帝部落是以游牧狩獵為主,二者對自然資源利用方法不同,從而炎帝部落的刀耕火種、辟地開荒的活動常引發(fā)炎黃兩部落的利害沖突,最后爆發(fā)炎黃之戰(zhàn),炎敗黃勝的結果使黃帝部落取代了炎帝部落的地位,也是為何今天重黃輕炎原因。 其二、炎黃時代我中華大地必已有千千萬萬的原始人群,組成許多不同氏族、部落、部落聯(lián)盟,因此我們認為通常說源于黃帝、炎帝、蚩尤等等,只能說明該姓出于此部落聯(lián)盟,而大多非真正是炎帝、黃帝的正傳后裔。 第三、我中華民族和文明起源并非過去所說的一源,而是多源。并非過去“黃河文化”一說,還有以河姆渡(七千年)、良渚、馬家浜、跨湖橋(八千年)為代表的“長江文化”,還有燕遼、云南、甚至西藏。已為今學術界共識。最近報道的良渚考古,發(fā)現四千多年的“中華第一城”,更是有力說明當年我們南方有著比北方更為燦爛的文化。因此我中華民族和文明起源并非一源,而是多源,具有多元一體的特點。因此姓氏也並非只出于黃帝一脈,在傳統(tǒng)觀點的姓源大都歸于黃帝一源,實“重黃輕炎”所至。 因此對于董姓來源,我的觀點是與傳統(tǒng)觀點不同:我們不是黃帝后裔而是炎帝后裔,確切地說是炎帝部落聯(lián)盟的一員,是有名的祝融八姓之一。在董氏許多宗譜上也發(fā)現董姓源于炎帝的記載。 1、祝融部落是炎帝部落聯(lián)盟的一員 縱觀各地董氏家譜及所有當今出版的百家姓書籍,一個傳統(tǒng)觀點認為董姓于黃帝己姓(也有說姬姓),其后顓頊(高陽)生稱、稱生老童、老童生重黎與吳回、吳回生陸終、陸終生惠連、惠連生飂叔安、飂叔安之子為父,父因豢龍而得姓董。此說法有多種,雖略有不一,但均認為是黃帝的后裔,這似乎已成定論,但卻是一個美麗神話。撇開重黃輕炎的觀念,我們會進一步發(fā)現,炎帝才是祝融的先祖,包括《山海經》等古籍記載:炎帝生炎居、炎居生節(jié)并、節(jié)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也有古跡為證:貴州省關嶺縣曬甲山上的“紅崖丹書”,是原始社會石刻,有四、五千年歷史,共上內容正是上述炎帝世系,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祝融部落當屬神農炎帝系統(tǒng)。在各地董氏宗譜中很多記載著我董姓源于炎帝系。 2、董姓出于炎帝部落聯(lián)盟中的祝融部落 “祝融八姓”是有名的典型的古代姓氏沿革的個案,線索清晰、材料豐富,這對探討我們董姓的由來、衍生、傳承有著重要意義。 祝融作為炎帝后裔,不如說是炎帝部落聯(lián)盟的分化出來一支,祝融為部落首領,并負責火種保存工作,擔任炎帝部落聯(lián)盟的“火正”之職。祝融部落又分為六個氏族,其中第一氏族“己”為原祝融中的母族,并繼承了燧人氏、炎帝、祝融“用火管火”的傳統(tǒng),其后我董氏族又從己姓中分出,彭姓氏族也分化出禿氏族,形成有名的“祝融八姓”:己、董、斟、彭、禿、妘、曹、羋。 3、祝融部落分支惠連氏族即董氏族 上述祝融部落隨著人口繁衍增多相繼分化出己、董、斟、彭、禿、妘、曹、羋八個氏族。其中出于己姓的董部落在惠連的帶領下活躍在今山西太行山南側,因以董草為圖騰,稱為董氏族,也以首領名字稱為惠連氏族,在近代歷史上不是常以部隊首長名字稱其所部為××部嗎?“董”本義原是是一種制繩索的草,即蘱草。前面提到過,祝融部落長期擔任保護火種的重任,熟練地采用火繩法存火,即干草編成繩子點燃一根續(xù)接一根,以不斷續(xù)燃保存火種。此法代代相傳,因此我惠連氏族就是一個擅長制草繩的氏族,也以董草制繩為因,以董草為圖騰。同樣其它胞族也有自己圖騰:彭為鼓圖騰、曹為棗圖騰、斟為桑果圖騰、而楚王、屈原的祖先羋為羊圖騰……。這里我要著重說一下祝融部落分化第一氏族“己”,它是蛇圖騰。黃帝系統(tǒng)中也有己姓,也是蛇圖騰,后人以為是一樣的,常常把兩者混為一談,其實兩者源淵不同。原祝融部落,因存火用繩、繩象己、己又象蛇,作為祝融八姓氏族母族自然以己為姓,以蛇為圖騰,而董姓又出于該氏族分化,這就是我董姓原于己姓的典故,當然是炎帝系統(tǒng)的己姓。 4、惠連氏族因父豢龍有功為董姓 到了舜帝之時,我部落出了一個叫“父”的人。“父”有一手馴養(yǎng)、管理一種叫“龍”的動物,為舜帝豢龍有功。舜帝便把今山西聞西原本惠連——董氏族活動區(qū)確認為董部落的封地——董國,父封為豢龍氏,以封國為姓稱為“董父”,這就是我董姓第一代父系始祖,至今有四千五百年左右歷史。“董”的含義從一種“草”、“氏族之稱”轉化為姓氏,並賦于“管理督正”之意,今企業(yè)的“董事長”即管理督察事務之首長。 我董姓發(fā)祥地應為山西南部,原惠連氏族活動區(qū),稱為鬷川,鬷音ZONG實為DONG一音之轉。也許董氏族一支分化向東至山東定陶一帶活動,根據東稱夷、南稱蠻,這一支稱為鬷夷氏,但實非主流。定陶為曹氏族封地——曹國,因助禹治水有功封于此。雖為胞族,豈能容人?在今天的定陶,曹氏族遺址比比皆是,古曹國貴族墓群堆積如山,稱為“仿山”,但我董氏族遺址至今尚無發(fā)現。定陶只是曹氏族發(fā)祥地。 5、接納百川 上述是董姓之主源,其后有許多人源源不斷加入董姓隊伍。 有辛有之后,任晉掌管歷史記載之官——董史,因官為氏,加入董姓。也有其它民族,如:漢有匈奴董金吾、宋有吐番董氈;南方的山越、北方的氐、羌等,西南夷首董暠、大理的白族董姓;近代滿族董鄂氏、佟佳氏、珠赫勒氏均有改姓董的,致使東北地區(qū)多董姓。 6、龍的真相 董姓因豢龍而得姓,所以對于董姓,不得不說說龍的真相。 神話中的龍是沒有的,龍實為一種大形鱷魚,稱灣鱷、蛟鱷,長可達十余米。遠古山西河南一帶氣候溫暖濕潤,沼澤遍地很適合鱷魚生存,天欲雨時常隆隆吼叫,古人以為有布雨本領,呼之為“龍”,以后隨氣候變冷逐漸滅絕。今江浙皖邊尚存一種小形鱷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揚子鱷 最后我們總結一下:董姓為炎帝族系后裔,繼承炎帝、祝融用火管火的本領,因管火而制繩、因繩而取董草、因董草為圖騰、氏族之稱、因繩如蛇為出己姓。因豢鱷魚而確認董氏族活動地為董國,“父”因國為姓董,並為豢龍氏。董父的主源匯納百川形成今七百余萬董姓人群。 二、富春誼橋隴支董姓來源與富陽周邊董氏的關系。 綜合各地有關董氏宗譜記載,我董氏早在唐代就生活在浙江了:根本不是南宋初年從山東遷來。 1、原先居于臺州 董姓始祖元,唐朝咸通年間居東甌仙居縣青平鄉(xiāng)洞橋,后避難遷移到吳寧縣懷德鄉(xiāng)浦墟村安坑。董姓出于臺州,我在溫州、蒼南的董氏宗譜上也得到查證,蒼南馬站董氏宗譜中明顯指出,遷于臺州,同時也標明一支分遷富陽,連董邦達、董誥也記載在上。 2、后遷于吳寧安坑 2005年我與梅林、東陽宗親正榮前往安坑考察,一路上想,今有否還有安坑?安坑有否姓董之人?如有,足以證明譜中記載正確。到那里一看,安坑四周高山聳立,今永康屬地,為東陽、義烏、永康三地交界山區(qū)。安坑是個小村當,人不過二百余人,全為董姓。這祖居地顯然是正確的,如果不是真祖地,有誰會攀一個無名氣的小村?安坑附近有上董村,也是全部董姓、箬嶺村有一半董姓。 3、繼遷肖山許賢上董 在安坑居住數代后,為宋朝,我支遷居肖山黨耆里花墻頭,同常安古城為記念原居地西安古城一樣,把肖山許賢這個董姓居住地也稱為上董,可能是從安坑上董遷出所至。上董今有千把人。上董可是個各支遷移的結點。今富陽數支董氏均始遷于此。 4、宋后期,我支董氏到千一公董龍時從肖山上董遷到富春望仙。當年望仙即今八一村、高陽村一帶??h志記載有望仙橋,就在高陽村低河里。 上董小九公一支遷同邑河上店鳳凰塢,今1300余人。鳳凰塢辛三公一支又遷富陽稠溪、 另一支是宋末宰相董槐之子尚公主駙馬董麗,因其父董槐被奸臣所迫,先避遷富春陽陂湖董家弄,后又遷江北大根里、杜墓、金沙里。尚主在元亂中堅貞不屈,盡節(jié),時年21歲。但董槐后裔一支遷自上董很值得推敲,因為史載董槐是安徽定遠人,有八子,今江蘇常州、江西波陽、安徽等地董姓均云為其后。。 還有一支從肖山上董遷埔江,居浦江又分遷永康董坑、富陽常安,常安董家這一支就是這樣而來。。 5、我富春董龍這支,到了先祖董功時值元末明初,功生三子,思敬——為下埠頭祖、思實——我誼橋隴之祖、思德——為董家塘祖、堂弟思義先居馬秣橋后遷大源口大莊里一帶。這一帶為董姓富陽中心區(qū),董姓村落甚多,如董誥所言“十里三祠堂”。 6、下埠頭思敬派一、二、三房分別為士興、士安、士常,又分小桐州董家、雞籠山出門浦口、徐婆橋、里山水竹蓬、杭州等地。而四房士忠因商先遷永康后又遷東陽栗罡塢,今天他們來了近十名代表並送來賀禮參加我們慶典。 7、我思實派今分居誼橋隴、水竹園、栗樹園、灘上、火燒秧、書房里、富陽城、杭州城、臨安、青島、洛陽、新加坡等地。 三、關于父子尚書董邦達、董誥與我族關系 董邦達(1696—1769),因政績卓著,累官至工部尚書、禮部尚書。又是著名畫家,以善畫山水而著稱,畫鳳蒼逸古厚,其繪畫藝術譽滿京華,乾隆帝特命他主持皇家畫院,人稱清代畫中十哲之一。是繼五代董源、明代董其昌之后又一董氏大畫家,合稱為三董 。與曹雪芹有深交,并為他的《南鷂北鳶考工志》寫過序言。終年七十四歲。 董誥(1740—1818)董邦達之子,乾隆二十八年中探花乾隆帝將其改為二甲弟一作金殿傳臚,形降實升。累官至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擢文華殿大學士(宰相)。他通曉軍事,臺灣、廓爾喀平定也列名功臣。在和坤當權時代,他與王杰獨不與其茍合。嘉慶帝鏟除和坤時他也發(fā)揮了較重要作用。他與其父一樣都是當時有名畫家精書法、善繪畫。他五次歸還故里,生活簡撲,平易近人從不倨傲,深為鄰里稱道。終年七十九歲。嘉慶二十三年致仕歸家,十月去世。父子歷事三朝,雖身居顯要,但兩袖清風。嘉慶帝哀詩中云:“只有文章傳子侄,絕無貨幣置田莊”。 董邦達先祖是徽州婺源??谌耍ń駷榻鳎^去傳我董氏來自徽州,實是指董邦達之祖也,非我支主源。董邦達七代祖定安公遷居富陽城東與甘口,照推算應是明朝中葉。董誥生四子,但傳至曾孫繼曾與慶齡時均無后,繼我族長齡為孫,長齡為董誥五代孫了。長齡生于道光二十二年,即1842年,距董誥去世1818年有24年。在黃浦軍校生、陸軍騎兵少將董志剛所撰《東門董公祠記》一文中,我們知道同治十一年(1872)長齡才被承繼為董誥五代孫。至董誥去世已54年了。 最后說說東門頭董公祠:東門頭董公祠建于民國六七年(1917年——1918年),並非嘉慶年代所造。實際是,董誥去世后“上(嘉慶)為之震悼,……,給銀二千兩治喪,制詩‘只有文章傳子姪,絕無貨幣置莊田’”,在南書房行走戶部右侍郎管理錢法堂事務大臣姚文田所撰《文恭公行狀》文中講得很清楚的。在里山夏敘時民國十年所撰《四族合建祠宇志》一文中,及上述董志剛此文中,我們均可看到:董公祠是怎樣造的? 當年長齡后裔普源、質源二兄弟,見先賢遺址猶存,對大家說,“孫權是富陽人無專祠,董邦達、董誥二公是我之祖,也在故鄉(xiāng)無專祠,這樣對先賢無法祀祭。”為此由下埠頭族長明福發(fā)起,會同誼橋隴、稠溪、大莊里族長同籌款,並各族執(zhí)議約一紙。而主祭落實為董誥承繼后裔普源。在十余年后(民國二十五年)又添建二進及其廂廊??梢?,富陽有關嘉慶撥銀建造董公祠的說法是錯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