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6546
- 帖子
- 283
- 精華
- 0
- 積分
- 5
- 復興幣
- 1235
- 推廣分
- 4
- 鮮花
- 95
- 雞蛋
- 0
- 貢獻分
- 0
- 閱讀權限
- 50
- 注冊時間
- 2009-12-18
- 最后登錄
- 2011-6-19
|
十九、消導化積劑 消導化積劑是以山楂、神曲、谷麥芽、雞內金、萊菔子等藥物為主組成,具有消食健脾或化積導滯作用,用以治療食積停滯的中成藥。消導化積劑分為消食化積劑和健脾消食劑兩類。臨床以脘腹脹悶、噯腐吞酸、厭食嘔惡、腹脹、腹痛或泄瀉、舌苔膩等為辨證要點。 臨床可用于治療消化不良、小兒厭食癥、胃腸炎、膽囊炎、細菌性痢疾等見上述癥狀者。 1.消食化積劑 適用于食積內停之證。癥見胸脘痞悶、噯腐吞酸、惡食嘔逆、腹痛泄瀉等。例如保和丸(顆粒、片)、枳實導滯丸。 2.健脾消食劑 適用于脾胃虛弱,食積內停之證。癥見脘腹痞滿、不思飲食、面黃體瘦、倦怠乏力、大便溏薄等。例如健脾丸、健兒消食口服液。 注意事項:(1)使用人參類補益藥時,不宜配伍使用含萊菔子的藥物;(2)食積內停,易使氣機阻滯,氣機阻滯又可導致積滯不化,配伍具有理氣作用的藥物,使氣行而積消;(3)消導劑雖較瀉下劑緩和,但總屬攻伐之劑,不宜久服,純虛無實者禁用。 二十、殺蟲劑 殺蟲劑是以苦楝根皮、雷丸、檳榔、使君子、南瓜子等藥物為主組成,具有驅蟲或殺蟲作用,用以治療人體消化道寄生蟲病的中成藥。臨床以臍腹作痛、時發(fā)時止、痛定能食、面色萎黃,或面白唇紅,或面生干癬樣的白色蟲斑,或胃中嘈雜、嘔吐清水、舌苔剝落、脈象乍大乍小等為主要表現(xiàn)。 臨床可用于驅殺寄生在人體消化道內的蛔蟲、蟯蟲、絳蟲、鉤蟲等。例如烏梅丸。 注意事項:(1)宜空腹服,尤以臨睡前服用為妥,忌油膩香甜食物;(2)有時需要適當配伍瀉下藥物,以助蟲體排出;(3)驅蟲藥多有攻伐作用或有毒之品,故要注意掌握劑量,且不宜連續(xù)服用,以免中毒或傷正;⑷年老、體弱、孕婦等慎用或禁用;⑸臨證時結合糞便檢驗,若發(fā)現(xiàn)蟲卵,再辨證選用驅蟲劑;⑹服驅蟲劑之后見有脾胃虛弱者,適當調補脾胃以善其后。
第四部分 中成藥臨床應用管理 一、含毒性中藥材的中成藥臨床應用管理 毒性中藥材是指按已經(jīng)公布的相關法規(guī)和法定藥材標準中標注為“大毒(劇毒)”、“有毒”的藥材。其中屬于大毒的,是國務院《醫(yī)療用毒性藥品管理辦法》(1988年)頒布的28種毒性藥材,包括砒石(紅砒、白砒)、砒霜、水銀、生馬錢子、生川烏、生草烏、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青娘蟲、紅娘蟲、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黃、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鬧羊花、雪上一枝蒿、紅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紅粉、輕粉、雄黃。 含毒性中藥材的中成藥品種較多,分布于各科用藥中,其中不乏臨床常用品種。毒性中藥材及其制劑具有較獨特的療效,但若使用不當,就會有致患者中毒的危險。且其中的毒性中藥材的毒性范圍廣,涉及多個系統(tǒng)、器官,大部分毒性藥材可一藥引起多系統(tǒng)損傷,應引起重視。 另外,一些歷代本草學著作中沒有毒性記載的飲片及其制劑,近年來有研究報道其具有嚴重不良反應,比如,馬兜鈴、關木通、廣防己、青木香、天仙藤等含馬兜鈴酸,處方中含有這些中藥材的中成藥,若長期服用,可能造成馬兜鈴酸的蓄積,導致腎間質纖維化,引起腎功能衰竭等不良反應。 因此,臨床使用含毒性中藥材的中成藥時應注意: 1.辨證使用是防止中毒的關鍵。不同的病證選用不同的藥物治療,有的放矢,方能達到預期效果。另外,還應注意因人、因時、因地制宜,辨證施治,尤其對小兒、老人、孕婦、哺乳期婦女、體弱者,更應注意正確辨證使用中成藥。 2.注意合理配伍。利用藥物間的相互作用進行合理配伍用藥,既可增強功效,又可減少毒性,如配伍相殺、相畏藥。 3.注意用量。含毒性中藥材的中成藥安全范圍小,容易引起中毒,因而要嚴格控制劑量。既要注意每次用藥劑量,還要注意用藥時間,防止藥物在體內蓄積中毒,同時還要注意個體差異,如孕婦、老人、兒童、體弱者要考慮機體特點。使用此類藥,通常從小量開始,逐漸加量,而需長期用藥的,必須注意有無蓄積性,可逐漸減量,或采取間歇給藥,中病即止,防止蓄積中毒。 4.建立、健全保管、驗收、調配、核對等制度,堅持從正規(guī)渠道購進藥品。 二、中成藥不良反應的監(jiān)測 在合理使用中成藥的同時,應加強其不良反應的監(jiān)測工作,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中成藥不良反應監(jiān)測體系,減少漏報率。一旦出現(xiàn)不良反應立即停藥,并采取相應治療措施。 特別加強中藥注射劑、含毒性中藥材中成藥的不良反應監(jiān)測,臨床用藥前應詳細詢問過敏史,重視個體差異,辨證施治。制定科學用藥方案,避免中西藥聯(lián)合應用的不良反應,掌握含毒性藥材中成藥的用藥規(guī)律。 建立中藥嚴重不良反應快速反應、緊急處理預案,并建立嚴重病例報告追蹤調查制度。對中藥嚴重不良反應關聯(lián)性進行分析評價時,必要時應追蹤原始病案、藥品生產(chǎn)廠家、批號及原料藥的產(chǎn)地、采集、加工、炮制與制劑的工藝方法等。 對上市5年以內的藥品和列為國家重點監(jiān)測的藥品,要報告該藥品引起的所有可疑不良反應;對上市5年以上的藥品主要報告該藥品引起嚴重、罕見或新的不良反應。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藥品監(jiān)督管理部門和衛(wèi)生行政部門是本地區(qū)實行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制度的監(jiān)管部門。國家對藥品不良反應實行逐級、定期報告制度。嚴重或罕見的藥品不良反應須隨時報告,必要時可以越級報告。醫(yī)療預防保健機構發(fā)現(xiàn)嚴重、罕見或新的不良反應病例和在外單位使用藥物發(fā)生不良反應后來本單位就診的病例,應先經(jīng)醫(yī)護人員診治和處理,并在15個工作日內向所在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部門報告。 三、開展中成藥臨床應用監(jiān)測、建立中成藥應用點評制度 中成藥臨床使用時應針對實際情況,監(jiān)測所使用的中成藥品種、數(shù)量、合理用藥情況和不良事件。特別是對風險較大、毒性明確的中成藥,如中藥注射劑和含毒性中藥材的中成藥,可進行重點監(jiān)測。 處方點評制度和臨床藥師制度等的落實,可有效地促進中成藥臨床使用監(jiān)測,及時獲取中成藥用量的動態(tài)信息、合理用藥情況、藥品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等。 中成藥處方點評內容包括辨證用藥、用藥劑量、用藥方法、給藥途徑、溶媒、聯(lián)合用藥及配伍合理性、治療過程中更換藥品或停藥的合理性等,定期進行中成藥處方點評有利于提高臨床用藥的水平。 臨床藥師可參與臨床藥物治療,監(jiān)測患者用藥全過程,對藥物治療做出綜合評價,發(fā)現(xiàn)和報告藥物不良反應,最大限度地降低藥物不良反應及有害的藥物相互作用的發(fā)生,從而更好地保證中成藥的臨床合理應用,減少和避免藥源性傷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