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的名義說,孩子你慢慢來 ——龍應臺《孩子你慢慢來》閱讀筆記 ?。ㄖ煊佬掳矗┡笥寻l(fā)來這篇書評, 很感人,值得許多父母認真咀嚼欣賞,也值得老師們好好閱讀。其實,教育就是一個與學生和孩子一起生活一起成長的過程。學會與孩子一起分享,學會理解孩子的世界,學會尊重孩子的獨特性,都是非常重要的。 辛泊平 “孩子你慢慢來”,我喜歡這個名字,因為它親切,因為它柔軟,因為它沉靜。在今天,當我們說出讓孩子慢慢來的時候,心情是復雜的,一方面,在許多成人眼中自然而然的事情,對于孩子來說,卻需要時間,我們不能焦急,更無法代勞,我們只能慢慢等待,這是生命的過程;另一方面,置身這個崇尚速度的年代,我們生怕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落在同齡人的后面,留下永久的遺憾,這是社會的法則,我們依然無法躲避。我們歆羨魯迅、鄭淵潔等人名人對孩子“無為而治”的教育理念,但我們不敢踐行,因為,我們沒有他們的資本,在巨大的“隱蔽的遺產(chǎn)”的保護下,他們的孩子可以免除一般意義上的生存競爭,而我們的孩子——普通人的孩子則是必須通過競爭的考試,跨過那個千軍萬馬要沖擊的獨木橋。我們也想給孩子自由和快樂,但是不能,這是理性對情感的勝利。就這么簡單。 我們當然知道,在孩子的世界里,快與慢不是唯一的價值。他快,是因為他體驗到了生命飛翔的速度,所以,他要舒展他的肉體去追趕新奇;他慢,是因為他聽到了心靈的回聲,所以,他要停下腳步去猜測那個來自靈魂深處的秘密。在這些非關(guān)理性直指心靈的游戲中,快樂是最高的準則。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速度和空間,正如龍應臺在序言《蝴蝶結(jié)》中講述的那個故事,回顧童年,作者親歷了一個幼小生命被摧殘的事件,她恐懼,但也有了生命意識的萌芽,所以,她才能面對一個五歲的小男孩,笨拙地包扎一束玫瑰:“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jié)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面對幼稚的生命,我們無法催促,我們只有等待,這是人倫,更是常識。 所以,一個合格的母親(父親)應該是能容忍孩子突然撒歡兒、理解孩子莫名沉默的母親(父親),正如龍應臺書中傳遞出來的信息一樣。因為,在孩子的世界里,沒有世俗所謂的意義的所累,沒有社會所謂利益的我執(zhí),它干凈、透明,也任性,拒絕成人邏輯清晰的推理和分析。親情之下,拒絕價值判斷,這是人性的常態(tài)。魯迅先生多次說,要順應孩子的天性,這是教育的規(guī)律。然而,凌厲的現(xiàn)實擺在面前,面對殘酷的競爭,為了孩子的明天,做父母的我們,不得不干涉孩子的自由,不得不剝奪孩子的快樂,咬著牙把孩子送進可以給孩子競爭增加砝碼的特長班和補習班,而且,所有的做法都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愛。我們要讓孩子成才,否則,孩子以后步履維艱。這是競爭對成長的干涉,是社會對倫理的傷害。而我們,在愛的名義下,扮演的不過是同謀或者幫兇。 莊子在《馬蹄》中說,伯樂的出現(xiàn),是馬的災難,因為,他把馬分成三六九等,制定了一套馴馬的方法,而馬本來是自由的存在。人何嘗不是如此,原本意義上的人應該是平等的、自由的,但有了人為的意義和價值,人便被打上的商品制造的烙印,中規(guī)中矩者合格,身上長刺者淘汰。而其實,所有的人類意義的附加值,都不過是莊子所說的“駢拇”,是生命的附贅懸疣。然而,經(jīng)過圣人們一代又一代對所謂禮教的苦心經(jīng)營,我們完成了生命附加值的條分縷析的界定。于是,為了那些虛無的東西而甘愿放棄對生命本身的尊重,它甚至成為人生的必修課程。它有歷史必然的堂皇理由,卻是對人性無情的背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