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幸福的反義詞,第一個跳出來的就是“不幸”,它與許多令人恐懼的事情相連,比如事故或疾病。有些作家們認為幸福的反義詞應該是“悲傷”,對于兒童來說尤其是這樣?!爱斠粋€人感覺不到幸福的時候,他是什么樣的呢?”有一天,我問起我八歲的女兒,她回答說:“那他一定很悲傷!” 我認為,幸福的反義詞應該是抑郁。持有相同看法的還有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埃里克?弗洛姆,在他的著作里寫著:抑郁是喪失了快樂的能力,而當人們對自己的情緒無能為力時,便自然會產生悲傷感觸。3生活不斷賜予我們機遇,它們對于治愈悲傷十分有效。如果我們身邊某個人因為重病而離去,這段關系被生死隔開,在墓地告別他時,我們會流淚、啜泣、哀號。 這并非抑郁,抑郁通常是指一種內心空虛、缺乏創(chuàng)造力的狀態(tài),它可以歸結為大腦中神經鍵之間的聯(lián)結受限,并因此作出對自己產生不利的舉動,如自殘或自殺。當美國的外科醫(yī)生對自殺者的大腦進行解剖后發(fā)現(xiàn),這些長期陷于重度抑郁泥潭中的人們的腦構造已發(fā)生變化,這些變化包括腦漿容量減少,而且主管情緒和邏輯的左腦面積變小。另有研究顯示,幼年時的不幸福會令大腦產生器質性損傷。 許多抑郁癥患者的大腦不活躍,即使在研究者的要求和誘導之下,他們連哭一哭的能力都失去了,并且無法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情緒。反觀那些真正幸福者的大腦也有明顯反應。法國解剖學家杜徹尼?博洛尼發(fā)現(xiàn)了藏在笑容背后的秘密。1862年他提出使用“電生理和放大的技術”,對“每一部分的肌肉的細小變化和其帶來的面部褶皺”進行分析。他認為“歡悅的情緒表達在顴骨肌肉和眼周輪匝肌上,前者可以被有意識的控制,后者卻只能為真實的快樂驅使。 眼周的肌肉才是情緒的真實傳達者?!倍艔啬崽岢龅倪@種笑容——包含了面部顴骨肌肉和眼周肌肉的部分——才是真的發(fā)自內心的歡樂微笑,并把它命名為“杜徹尼微笑”。當一個人深度體驗愉悅和幸福時,可以抵消之前的悲傷。一味地抑制自己的情緒,不管這情緒是好是壞,都會對身體造成持久的損傷。而幸福則與它的作用相反。 就這一點來說,孩子是我們的榜樣,根據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羅伯特?凱根的理論,正接受學前和小學低年級教育階段的孩子們處于人格發(fā)展的沖動階段。45歲的男孩托比亞斯因為姐姐把他的積木城堡碰散架了,不停地用腳跺著地板,以表示他的憤怒。7歲的女孩薩比莉娜剛才還因為好朋友不能來參加她的生日聚會而悲傷,可當家里的貓咪鉆進她懷里撒嬌時,她一下子就開心起來。還有8歲的博爾德是足球場上的前鋒,當他左沖右突地越過對方的所有防守隊員們,他的心理充滿了快樂。 當他們慢慢長大,就具備了與各種感受保持距離的能力,特別是沖動、憤怒、狂喜等等強烈情緒。同樣,他們也學會了偽裝和欺騙。這些都是大腦逐漸成熟的結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