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guān)于詩詞創(chuàng)作中的詩法
大家知道無論做任何事都應有個法,作詩亦有詩法。詩法不外乎三點;立意、謀篇、修辭這三個環(huán)節(jié)。 一:立意: 寫詩立意為首,人常說:“煉字不如煉句,煉句不如煉意?!彼^煉意就是創(chuàng)造詩的意境,所以立意乃造境。如果把詩之外形喻為膚體,則詞句為骨骼血脈,那么意境則為其豐韻神髓。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關(guān)于論境界時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贝说诙骋??!氨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贝说谌骋病!蔽覀兛梢岳斫獾谝痪呈堑歉哌h望,去博采眾長;第二境為孤燈夜坐,更苦思冥想;第三境乃幡然有悟,恰自然成妙。王國維對境界的這段比喻正是寫詩過程的絕好詮釋即;難-易-難三個階段。 那么什么是立意呢?即用主觀之筆狀客觀之景,這便是立意。當然不同人有不同之人生觀,故客觀景在不同人的眼中筆下就產(chǎn)生不同之境。因此如何立意亦無固定之規(guī)可循。詩有即興之作亦有應制命題之作,即興之作絕少事先立意,而是興到句來,渾然成篇,形雖無立意但意境柔入篇中。而應制命題之作依題立意,意求真實新穎,大凡因情造境爾。力求達到“人人心中皆有,前人筆下曾無”。 二:謀篇: 謀篇乃是布局,也叫章法。在格律詩的創(chuàng)作中,除了要遵守“韻、聲、粘、對”這基本四要素外,還要注重章法,要想寫成一首好的作品,是不能不講究章法的。章法即謀篇布局。大至如下之分: 1、并列式:如杜甫的“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睏钌髦^的《四時詠》“春水滿四澤,夏云多奇峰。秋月?lián)P明輝,冬詠秀孤松。”此類詩布局適用描景,特點多用對仗。但應用不好則易散亂無章。此上形式一章四景皆列,稱并列布局。 2、承接式: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卑酌鑼懛?,全詩上承下接,如行云流水,通暢自然。再如劉禹錫的《竹枝詞》“山桃紅花滿枝頭,蜀江春水拍山流?;t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濃愁?!痹娛變删涓魇鲆痪?,前說山花后述水,而第三句承首句,由“山桃紅花”引出“似郎意”,第四句承第二句,系由“蜀江春水”,引來“似濃愁”。全詩兩兩并列,承接對應,結(jié)構(gòu)嚴謹,具有民歌特色。此類寫法大都類似素描,信手拈來,不加雕飾,渾然一體或卒章點題,或隱題其中,很少工對適合民歌形式及竹枝詞,柳枝詞等。 3、因果式:如王昌齡的《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贝嗽娛拙渑c二句,第二句與第三句,第三句與第四句互為因果,結(jié)構(gòu)嚴謹,環(huán)環(huán)相扣,因果相連。另如李涉《登山》“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客,又得浮生半日閑?!贝嗽娛拙淦?,次句忽轉(zhuǎn),轉(zhuǎn)代承;第三句“因過竹院逢僧客”又轉(zhuǎn)最終“果”收。此類寫法適于對仗流水對形式。 4、轉(zhuǎn)折式:如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鼻皟删湟黄鹨怀?,如行云流水,第三句突轉(zhuǎn),如奇峰突起,結(jié)句順流而下,似水到渠成。此類寫法重點在第三句,起承轉(zhuǎn)合分明,章法嚴謹,以下就“起、承、轉(zhuǎn)、合”詩家之通論專題述之。 5、起承轉(zhuǎn)合法: 對于格律詩的章法結(jié)構(gòu),元代就有人明確提出“起、承、轉(zhuǎn)、合”這四字。其“起、承、轉(zhuǎn)、合”法是格律詩創(chuàng)作的重要手法之一。其“起”即開始,“承”即承上,“轉(zhuǎn)”即轉(zhuǎn)折,“合”即收尾。而在元代之前,甚至在格律詩創(chuàng)作繁榮的唐代,人們也是不約而同地遵循這一規(guī)則進行創(chuàng)作。只不過是沒有總結(jié)形成規(guī)則而已。 格律詩的起、承、轉(zhuǎn)、合: 1、起: 首聯(lián)首句起:起即發(fā)句,發(fā)端,也叫破題。人說萬事開頭難,故起筆看來很重要。歷代論及破題多有議論:宋人嚴羽稱:“結(jié)句好,難得,發(fā)句好,尤難得?!痹藯钶d指出:“破題要突兀高遠,如狂風卷浪,勢欲滔天?!泵魅酥x榛也稱:“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清人朱庭珍曰:“凡起處,貴用陡峭之筆,灑然而來,突然涌出,若天外奇峰,壁立千仞…?!薄S纱丝梢钥闯鲈娫~起句的引人入勝之重要處。當然詩詞的起句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式的突兀,高遠;也有“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式的平和,舒展。起句表現(xiàn)手法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懸念起、比興起…等。 明起者,開口即就題之正意說起。也是最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其語氣表現(xiàn)為款款道來,從容不迫,有如順水推舟,魚貫而入。如李白的“東林送客處,月出白猿啼。” 暗起是不從題正面說,而先提出意見。如文天祥的“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FONT> 陪起者,先借他物說起以引申所詠之物。 反起是從題意的反面起筆,用說反話的形式表現(xiàn)主題,其法則以來勢突兀為勝,驚人之響為佳。如王昌齡的《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裝上翠樓?!?/FONT> 懸念起:是使詩開頭就設下一引人入勝的懸念。如李白的“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比興起:這是常用的藝術(shù)表達手法,由于這種比興手法,使開篇更為引人入勝,激發(fā)讀者的想象。如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FONT> 從具體起法上還分1、觸景起、2、生情起、3、由事起、4、議論起…等。 1、觸景起:一般是從景象正面直抒胸意,由景生情,景情相承。如李白的“昨夜梁園雪,弟寒兄不知。” 2、生情起:不同的情會給景物以不同的感情色彩,發(fā)端由情起,似如離弦之箭。如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FONT> 3、由事起:由于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總會遇到各種讓人有感而發(fā)的事,所以直述其事讓人明了因事而參生的某種聯(lián)想。如杜甫的“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4、議論起:社會上難免有人情冷暖,黑暗光明,故以議論開篇發(fā)端直敘,更會使題目深入,引人共鳴。如陳子昂的“人生固有命,天道信無言?!?/FONT> 2、承: 以上提到的是起的重要性,那么承是要頷聯(lián)或第二句與首聯(lián)或首句緊密銜接,不可松泛。點醒題意全在此句此聯(lián),故有醒題之說。留有不盡之意,暗埋伏筆。筆墨不用老為上,以留回旋之余地。如張巡《軍中聞笛》“苕峣試一臨,虜騎附城陰。不辨風塵色,安知天地心。門閑邊月近,戰(zhàn)苦陣云深。旦夕更樓上,遙聞橫笛聲?!贝嗽婎h聯(lián)寫的軍中情況緊承上聯(lián),此題用意全醒。 3、轉(zhuǎn): 第三聯(lián)或第三句為轉(zhuǎn)筆,轉(zhuǎn)者,或推廣前境或另避新境,雖表面似無關(guān)聯(lián)而實不斷。這在詩中是很難寫的也是很重要的表現(xiàn)手法。轉(zhuǎn)有三法;1、遞進法,即由淺入深,由小到大,由虛到實。2、拓開法;宕開意,即也是由時間、空間、虛實的轉(zhuǎn)換。3、對立法;即轉(zhuǎn)到相反一面,轉(zhuǎn)處活而不死,相互呼應。 日前與一個初涉詩詞的朋友談起詩詞章法時談到了“轉(zhuǎn)”,這個朋友問:“轉(zhuǎn)”是不是瞎扯的意思?我笑著說:差不多,可以這樣理解,但不能扯到與本題無關(guān),轉(zhuǎn)者,或推廣前境或另開新境,是宕開一筆,讓視野更廣闊。 4、合 合者,收束全詩,俾有下落也,這就叫“妙合”。人說:編筐編簍全在收口,詩詞亦然。收束之處方見筆力,在結(jié)處當含蓄有余味,生動有趣,所謂是,臨去秋波轉(zhuǎn),耐人尋味也。白石道人在《白石詩話》中說:“結(jié)尾當有力,如截奔馬?!薄端匿樵娫挕氛f:“結(jié)句當如撞鐘,清音有余?!笔┭a華的《峴傭說詩》中道:“做回顧之筆,兜裹全篇?!标愌屿獭栋子挲S詩話》云:“結(jié)句貴情余言外,含蓄不盡?!?/FONT> 以上諸家分別從不同角度對結(jié)句作的論述,慨括之:寫景狀情;如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直抒胸意;楊炯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眰髑檫_意;王勃的“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薄?。 下面介紹幾首謀篇布局時運用“起、承、轉(zhuǎn)、合”較好的詩: 過故人莊…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首聯(lián)描寫老朋友熱情相邀,款待,為之起。頷聯(lián)緊承首聯(lián)描寫周邊的美好景色。頸聯(lián)由寫景話鋒一轉(zhuǎn)開軒設宴,把酒閑聊,為之轉(zhuǎn)。尾聯(lián)寫露出戀戀不舍之情,并相約再聚,暗合首聯(lián)。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深深。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蕪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該詩前半部寫景,后半部論事。首句設問扣題,第二句緊承首句自作回答,頷聯(lián)繼續(xù)描述周圍景象,承接首聯(lián),頸聯(lián)一轉(zhuǎn)寫諸葛亮的豐功偉績,敘事,此章法為轉(zhuǎn)。尾聯(lián)首句“出師未捷身先死”,是承上啟下過渡句,尾句“長使英雄淚滿襟”,收朿全篇,余味悠長。 由以上例中看,格律詩中的“起、承、轉(zhuǎn)、合”基本應達到如下要求:發(fā)端:即起聯(lián)或起句應對景物或興起或比起,或由事起,或就題起。要突兀高遠,如狂風卷浪,勢欲滔天。要善于造成一種先聲奪人,籠罩全篇之勢,盡量避免平庸。頷聯(lián)或次句:或?qū)懸?,或?qū)懢?,或?qū)懯?,或引證。要緊承首聯(lián)或首句中意思繼續(xù)鋪敘,抒發(fā),不可松泛。頸聯(lián)或第三句:或?qū)懸猓驅(qū)懢?,或言事,或引證。此句為轉(zhuǎn)折句,要筆鋒陡轉(zhuǎn),別開天地,突起波瀾,兼顧前后,應意轉(zhuǎn)而脈不斷。尾聯(lián)或結(jié)句:或就題結(jié),或用事,或宕開一步。要呼應開篇,點明題意,收朿全篇,努力做到弦外有音,生發(fā)新意,引人遐想,即“言已盡而意無窮”如余音繞梁,回味幽長。 三:修辭: 1、動詞形容詞的巧用: 前面說過,把整首詩喻為膚體,那么詞句即為骨髓,血液。可見詞句的修辭即煉字,煉句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首詩好的句子讓人過目成誦,終生難忘。詩有“詩眼“之說,有人認為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為“詩眼”之所在,此話不無道理。從音律學上講,因為此處是音律關(guān)鍵之處,所以此處多半用動詞或形容詞。也有人認為;凡是詩句中響亮之處即可能是“詩眼”,不管什么觀點,“煉字煉眼”就是煉動詞或形容詞這是共識的。下面舉些好的煉字例句: 王昌齡的《青松述香積寺》“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倍鸥Φ摹堵靡箷鴳选贰靶荹隨]平野[闊],月[涌]大江[流]?!蓖醢彩摹恫创现荨贰熬翱诠现菀凰g,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宋子京的《玉樓春.春景》“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揚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辟Z島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爆F(xiàn)代詩人陳三立的“夜[枕]堆江聲,曉夢亦[洗]去。”“一片匡廬揮不去,來[扶]殘夢[臥]云煙。”劉慶霖的《中秋賞月述懷》“手[提]明月行天下,懷[抱]詩燈[掛]夜空” ”(《農(nóng)村雜詠》之二),“秋眠忽被月[推]醒,不許人間入夢深” 本人拙作《綠石谷探幽之三》“又逢七夕任疏狂,深谷猶依宋玉墻。欲表素心言舊事,相思[抓]把送伊嘗。”,《賞春》“遲日東君遍際涯,芳辰[挽]住友人家。對床夜雨興酣處,薄霧輕[撩]賞杏花?!?,《詠耕?!贰胺叛刍脑瓱o盡疆,春風又度菜花黃。平明憨灑躬耕力,默默歸途[啃]夕陽。”,《晨曦即景口占》“羲輪晨起巧梳妝,笑臉由紅[涂]到黃。行至林梢緩留步,悄將瘦影[貼]冰場。”以上所例都是煉字煉眼較成功的例子,但細品之有的生動鮮活想象豐富,但也有的雕痕重些比如本人之拙作,可見功底不深之故,拿出來也算示眾以求得方家斧正吧。 2、虛詞的巧用: 虛詞在詩詞中巧用可以使其傳神生輝,從而能達到詩脈流暢,文氣回旋,情致委婉,蕩人心魄的藝術(shù)效果。李商隱可以說在巧用虛詞方面是非常善常的,如《風雨》“黃葉[仍]風雨,青樓[自]管弦?!痹娭小叭浴弊旨又亓它S葉本已凋零之氣氛,其景象有讓人“更”凄涼傷神之感,“自”字其一轉(zhuǎn),與“仍”相對應,描繪出青樓管弦高奏,無視天下平民之疾苦,作者借助此景含蓄地表述了那種憤憤不平的心態(tài)。還有眾人皆曉的名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上句的“方”與下句的“始”使該聯(lián)表達巧妙,韻味有余音繞梁之感。還有如下聯(lián)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痹娋渲羞b想何時重逢再西窗剪燭并聯(lián)想到巴山夜雨的凄涼之境,在凄婉的感懷中有種溫馨的希望在閃耀。而這美妙的詩句中“何當”“卻話”發(fā)揮了意味深長的作用。 以下再舉較好運用虛字虛詞使其詩句起點睛之妙用的例句: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未必]柳間無謝客,[只應]從此見窮通。”,“[曾]避暖池將浴鳳,[卻]同寒谷乍遷鶯?!?“[更無]新燕來巢屋,[唯有]閑人去看花?!?“[[將]敲碧落新齋磬,[卻]進昭陽舊賜箏?!保癧莫把]少年空倚賴,[須知]孤立易蹉跎?!?,“書山[每]戀十年苦,商海[猶]悲數(shù)載烹?!?,“[未必]扶疏能永日,[唯當]風月可長傳。”,“[若非]王者推廣磨,[定是]官場撐壯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