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詩詞鑒賞題型及答題范式
高中階段各類語文考試試題和高考語文試題中,古詩詞鑒賞是文學色彩最濃郁的題型,它雖然有一定的開放性,鼓勵考生有創(chuàng)意地答題,能自圓其說,都可給分。但我們還是要根據試題的要求,問什么,相應答什么,答題規(guī)范,才不易丟分。只有了解古詩詞鑒賞的常見題型,掌握其解題思路,才能培養(yǎng)答題的規(guī)范性和提高答題的準確率。下面結合近年來的高考試題和模擬試題對古詩詞鑒賞題的問答類型進行梳理歸納,作一點操作性的技術指導,以期對同學們提高解答古詩詞鑒賞題能力有所幫助。
一、分析“詩眼”型
1、設問方式:這一聯(lián)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2、設問變式:(1)詩中某句某字(詞)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寫得好不好?為什么?(2)從那兩句中分別找出最能體現詩人感情的一個字(詞)。(3)此詩某聯(lián)某句中的某個字(詞)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覺得這兩個字(詞)中哪個更好,為什么?(4)某字(詞)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3、解答提示:古人寫詩作詞,講究煉字,往往一個字(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凡是在節(jié)骨眼處煉得好,能使全句游龍飛鳳,令人刮目相看的字,便成了所謂“詩眼”、“詞眼”。“詩眼”、“詞眼”一般是指一首詩、一闋詞中最為精煉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甚至是一句話)。“詩眼”、“詞眼”以動詞、形容詞居多。“詩眼”、“詞眼”通常是全篇主旨所在。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詞)的妙處。答題時不能孤立該字泛泛而談,必須把該字(詞)放入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和情感來分析。
4、答題模式(1)解釋該字(詞)在句中的含義(字面意義和實質意義)或肯定哪一個字(詞)更好或該字(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用這個你認為“好”的字還原句中描摹景象。(3)點出該字(詞)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可以從該字(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釋含義 + 描景象 + 點情境
例1: 過香積寺 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靜坐,不生雜念。 毒龍:世俗欲念
問: 第三聯(lián)中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么?
答:詩眼分別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巖石的阻擋,發(fā)出低吟,仿佛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顯得陰冷(釋含義、描景象)。“咽”、“冷”兩字,運用了擬人、通感的修辭,繪聲繪色,精練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點情境)
例2: (07全國) 新晴野望 王 維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氛垢:塵埃
問:第三聯(lián)上下兩句中最精練傳神的分別是哪一個字?請簡要分析。
答:分別是“明”和“出”。即明亮、出現。詩人在這里用了“明”和“出”,充分顯現出雨后“新晴”。詩人極目“野望”所見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漲,在陽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時更加明亮奪目);雨水沖洗后的群山,在太陽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層次)。(釋含義、描景象)“明”和“出”兩個字使原本普通的景物變得更有色彩感和層次感。(點情境)
例3: 點絳唇 林 逋
金谷年來,亂生春色誰為主?余花落處,滿地和煙雨。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王孫去,萋萋無數,
南北東西路。
注:《點絳唇》一題“春草”。金谷:即金谷園,西晉富豪石崇所建,后荒蕪。
王孫:借指作者的朋友。萋萋:草盛貌。
問:全詞突出寫一個“亂”字,請作具體說明。
答:“亂”字,顯出荒蕪之狀,園中春色因無主而亂,落花因雨飄零而亂,心緒因離別而亂,前路因萋萋芳草而迷離。(釋含義、描景象)“亂”字點明園的荒涼無主,蘊含著詞人對人世滄桑的慨嘆。(點情境)
例4:(07山東) 出關 余蘭
憑山俯海古邊州,旆影風翻見戍樓。馬后桃花馬前雪,出關爭得不回頭?
桃花:代家鄉(xiāng)溫馨美好的生活。 雪:代塞外嚴寒的生活。馬后桃花馬前雪:將關內桃花爛漫與關外白雪茫茫兩個場景聚集到征馬這一關節(jié)點上,描寫生動,對比鮮明,表達思鄉(xiāng)之情。關:指居庸關 旆:pèi:旌旗
問:詩的前兩句,有版本作“將軍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與本詩相比你更喜歡哪一種?簡要說理由。
答:更喜歡本詩。前兩句點出居庸關的雄壯氣勢,景物描寫鮮明生動,(釋含義、描景象)為后文抒情作了鋪墊,更體現戍邊將士的氣勢。(點情境)
例5: (06福建) 端 居 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端居:閑居 素秋:秋天的代稱
問:這首詩第二句中的“敵”可否換成“對”或其它詞?請簡述理由。
答:不能換成“對”或其它詞。用“敵”字不僅突出“空床”與“素秋”默默相對的寂寥清冷的氛圍,而且表現出空床獨寢的人無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涼的情狀,(釋含義、描景象)抒發(fā)了詩人心靈深處難以言狀的孤獨凄慘之情。(點情境)用“對”或其它詞難以達到這種表達效果。
練習A: 詠風 王勃
肅肅涼風生,加我林壑清。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問 :(1)這首詩的“詩眼”中哪兩個字?作簡要分析。
(2)這首詩寫“風”主要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
答:(1)“詩眼”是“有情”二字,全詩扣住“風”的“有情”二字來寫。前面從“有情”寫它帶給林壑以清爽,后面又由“有情”贊美它“為君起松聲”。(釋含義、描景象)這樣對風進行擬人化的描寫,把風的形象寫得有情有意。(點情境)
(2)詩人“風”喻人,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托物言志。首句描寫風起,次句用一“加”字,仿佛風是急人所急的有意行為。下面寫風的活動,用“驅、卷、尋、出”等動詞,著意贊美風的高尚品格和勤奮精神。
練習B: 移家別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
問:(1)這首詩的用字,非常講究情味,請舉一例作簡要分析。
(2)這首詩作于搬家時,詩人主要采用什么修辭手法抒發(fā)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1)“系”字,系住,拴住。抒寫不忍離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條、藤蔓修長的特點,又符合春日和風拂柳的情景。(釋含義、描景象)表現出柳條、藤蔓也如作者般癡情,難舍難分之狀(點情境)。
或“啼”字,既指黃鶯的啼叫,也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辭別時不忍離去的依依惜別情,離人傷人的啼哭。(釋含義、描景象)它兼寫情景兩面,內涵豐富,情意真摯。(點情境)。
(2)擬人手法,表現留戀故居一草一木的感情。微風中,亭邊柳條,藤蔓輕盈招展,仿佛是伸出無數多情的手臂牽扯詩人的衣裳,不讓詩人離去。住了這么久,亭邊柳樹枝頭的黃鶯,也跟詩人老相識了,在這即將分離的時刻,別情依依,鳴聲悠悠,動人心弦。
練習C: 雨過山村 王 建
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婦姑相喚浴蠶去,閑著中庭梔子花。
問: 分析“閑”字的妙處。
答: 閑,有閑適,空閑之意。它是文章之眼,從側面落筆,用以襯托,事實上是沒有一個人“閑”。 (釋含義、描景象)表達出作者閑適恬然的生活情趣,對寧靜和自由鄉(xiāng)村生活的向往。(點情境)
練習D: (08年高考全國Ⅰ卷) 江間作四首(其三) 潘大臨
西山通虎穴,赤壁隱龍宮。形勝三分國,波流萬世功。沙明拳宿鷺,天闊退飛鴻。最羨漁竿客,歸船雨打篷。
問:第三聯(lián)兩句中各有一個字用得十分傳神,請找出來,并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答:“拳”和“退”。即蜷縮、向后移。用“拳”字形象地表現出鷺鳥在沙灘上棲息時的神態(tài)。用“退”字別致、生動地表現出鴻鳥在天空中飛行的狀態(tài)。這樣寫構成了作者江邊所見的一幅靜動結合的畫面。表達了詩人贊嘆宿鷺、飛鴻的閑適。
二、分析句意型
1、設問方式這句詩好在哪里?
2、設問變式:(1)最后兩句是什么意思?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結合全詩談談你對第四聯(lián)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賞析。(3)這句詩有什么含義和作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
3、解答提示:解釋詩句的意思,要注意兩層意思語表義和語里義;結合全詩,指出它的作用,或表達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觀點。一句詩可能是寫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寫人的。寫人的方法包括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外貌描寫以及細節(jié)描寫等。解釋詩句的意思,一定要聯(lián)系上下句并結合全詩進行。
4、答題模式(1)闡明語表義,有時要發(fā)掘它的深層意思;(2)分析詩句在描寫或抒情方面的表達作用或表達了什么感情和旨趣。(3)簡要說明藝術效果。
思結構 + 想(說)主旨
例1: 東坡 蘇軾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注:①此詩為蘇軾貶官黃州時所作,東坡,是蘇軾在黃州居住與躬耕之作。②犖確:luò 山多大石貌。
問:第一句在全詩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
答:第一句是全詩的鋪墊(開啟了全詩),描繪出一幅雨后東坡的月夜圖,營造了一種清明幽靜的氣氛(引出第二、三、四句,自顯與奔走紅塵的市人相區(qū)別的清雅情調和清高的人格),(思結構)以映襯作者心靈明澈、清高自愛、遺世獨立的精神境界。(說主旨)
例2: 咸陽值雨 溫庭筠
咸陽橋上雨如懸,萬點空蒙隔釣船。還似洞庭春水色,曉云將入岳陽天。
問:(1)那個字用得好?(2)結合全詩,簡析“還似”二字在詩中的作用。
(3)這首詩突出的表現手法是什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1)“懸”字寫雨,寫出雨腳綿延,雨簾高掛的景象(釋含義,描景象),突出雨之大,猛而有氣勢。(點情境)
(2)“還似”二字巧妙地用聯(lián)想將咸陽雨景和洞庭春色聯(lián)系起來,由實景轉入虛景(思結構)突出了景色的煙雨空蒙,描繪出一幅壯闊飛動、無比新奇的畫面。(說主旨)
(3)虛實結合 / 聯(lián)想襯托 閑適愉悅之情(空蒙懸雨與春水曉云,今與昔、此與彼、實與虛)
例3: 雨晴 王駕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后全無葉底花。蜂蝶紛紛過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問:(1)本詩前兩句是扣住什么來寫景的?這樣寫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2)前人評價“卻疑春草在鄰家”的“神來之筆”,你認為這句詩“神”在何處?
答:(1)前兩句詩扣住象征春色的“花”來寫景,以“雨前”所見和“雨后”所見的情景相對比、映襯(思結構)表達了詩人的一片惜花惜春之情(說主旨)。
(2)這句詩由“蜂蝶紛紛過墻來”而引出,它不僅寫出蜂蝶追逐春色的神韻,而且把“春色”寫活了,似乎春色真的“有腳”,跑到鄰家去了。含蓄地表達出詩人希望春色沒有遠去的心情。 時序輪回,又何必對某些美好事物的暫別而過分悲傷呢?
練習A: 聽流人水調子 王昌齡
孤舟微月對楓林,分付鳴箏與客心。嶺色千重萬重雨,斷弦收與淚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樂人。 水調子:水調歌,這首詩大約作于王昌齡晚年赴龍標(今湖南黔陽)貶所途中,寫聽箏樂而引起的感慨。
問:(1)本詩有兩個寫景的句子,任選其一分析其表達效果。
(2)這首詩中“斷弦”二字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請就“斷弦”這一細節(jié)作簡要分析。
答:(1)“孤舟微月對楓林”,借三個并列意象(孤舟、微月、楓林),交待了聽箏的環(huán)境,為全詩定下清冷凄清的基調(思結構),烘托了氣氛,抒發(fā)了一種寂寞惆悵的心情(說主旨)。 或:“嶺色千重萬重雨”,此句可理解為寫實景,也可理解通感手法的運用,以視覺寫聽覺,展現了“鳴箏”的藝術效果(思結構)。這樣對遷客的孤寂悲憤起到陪襯烘托的作用。(說主旨)
(2)A、反映了箏曲的激越(前句“嶺色千重雨”是箏曲創(chuàng)造出來的音樂形象,想像瑰麗,表現樂音的繁促酣暢。“斷弦”表現激越的音樂達到了琴弦的極限)。B、表現了彈箏人的激憤情感。
C、揭示了“淚痕深”的原因(正因為箏曲激越,樂人傾情演奏,乃至“斷弦”,才深深打動了“客心”)。
練習B: 書河上亭壁(其三) 寇準
岸闊檣稀波渺茫,獨憑危檻思何長。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問:(1)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一種什么情景?
(2)詩的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哪個字用得極妙?為什么?
答:(1)一個秋日的傍晚,詩人獨自倚在危檻,憑高俯瞰,只見河面煙波滔滔,浩渺無際,河闊船稀,悠長的水流勾起了詩人綿綿思緒。(思結構)詩人借景抒情,表明不愿任憑怨清泛濫。一洗酸悲之態(tài),將自己的注意力移到對風景的觀賞上。(說主旨)
(2)林后巍巍的群山有一半沐浴著夕陽的余光。“帶”字用得好,在詩人眼中,不像是殘陽照著秋山,倒像是那秋山披帶著夕陽余輝(釋含義、描景象),這就變被動為主動,將常景寫成帶有韻味的異景。寫景傳其神,清麗而含蓄。(點情境)
練習C: (08年高考北京卷) 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 顧炎武
是日驚秋老,相望各一涯。離懷消濁酒,愁眼見黃花。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
多蒙千里訊,逐客已無家。
注:顧炎武,明清之際著名學者、詩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權貴的斗爭中。清兵南下,參加人民抗清起義。入清后,多次拒絕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勢,志存恢復。
問:①下列對詩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是日驚秋老:是無情的日月送來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驚。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遙相矚望。C.離懷銷濁酒:離別的情懷只能借酒排遣。D.逐客已無家.亡國之人,已無家可言。
②“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中的“肝膽”和“閱”在這里各是什么意思?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答: ①A。②肝膽指自己的愛國之志,或對于故國的赤膽忠心。閱:見證。表達了作者雖已衰老,且明知復國無望,仍然矢志不渝、堅持到底的決心。
三、分析主旨型
1、設問方式: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主旨?
2、設問變式(1)關于這首詩(詞)的內容,有人認為是這樣,有人認為是那樣,也有人認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2) 這首詩(詞)明寫眼前實景,暗寓歷史的滄桑。就詩(詞)中有關句子,結合全詩(詞)加以賞析。(3)請分析某句詩蘊含了作者當日何種心情。
3、解答提示:分析主旨往往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1)涉及的文化常識、生活常識、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和自然現象;(2)某一詩句的大意或內涵:(3)詩人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志向追求、生活經歷,(4)時代背景,社會現實。
4、答題模式:(1)分析具體詩句寫了什么;(2)抒發(fā)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5、答題示例:(08年高考江蘇卷) 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風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1)分別概括這首詩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的內容,并說說其中寄寓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慨。
【答案】(1)頷聯(lián)寫六朝古都的歷史遺跡,頸聯(lián)寫金陵美麗的自然風物:寄寓了對人事滄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興廢的感慨。
四、分析語言風格型
1、設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2、設問變式:(1)談談這首詩的語言特色。(2)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或語言藝術)。
3、解答提示:語言風格型即評析詩詞的語言風格或藝術風格。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答題前要了解有關語言風格的相關術語,如: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煉傳神、凝練沉郁、入木三分、煉字精巧、一字傳神、對仗工穩(wěn)、語近情遙、莊諧俱見…這類題要求學生最好能知人論事,因為不同的作者語言風格不一樣,如陶淵明的平淡自然,李白的飄逸奔放,杜甫的沉郁頓挫,王維的恬淡清幽,李商隱的典麗精工,杜牧的俊爽灑脫,蘇軾的豪放曠達,李清照的婉約細膩等。答題時可以結合詩句相機行事。有時根據詩歌的類別也可以明確風格,如山水詩語言風格上多是清新幽美,田園詩則多表現為恬淡質樸,邊塞詩一般語言悲涼慷慨,詠史詩則多半雄渾壯闊,諷喻詩鐘情于沉郁激憤,宮廷詩十有八九纏綿婉轉,等等。
4、答題模式:(1)用一兩個詞或一兩句話,準確點明語言特色;(2)結合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闡述詩中用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明特色 + 列例證 + 析情感
例1: 觀祈雨 李 約
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無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問:這首詩在表達技巧和語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特點?試作簡要賞析。
答:語言含蓄,極具諷刺性(明特色)第一句中的桑無葉、土生煙,景中帶情,含蓄地抒發(fā)了農民盼春雨心憂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寫朱門心憂春陰(雨)使管弦受潮而影響其音樂(列例證)一樣“憂”兩樣情。詩人的同情與憤慨滲透其間,溢于詩外。(析情感)
例2: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xiāng)寒食遠堪悲。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注:寒食,為了紀念春秋時期的介子推,舊時清明節(jié)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習俗,人們把這一天叫寒食節(jié)。
問:簡要分析此詩的藝術特色和語言風格。
答:以樂寫哀,語言含蓄。(明特色)“花滿枝”極具喜慶色彩,而“他鄉(xiāng)”卻是漂泊了生活。“堪悲”寫情感,“貧居”寫生活狀態(tài)(列例證),詩人借寒食節(jié)表達文人寒士辛酸愁苦、窮愁潦倒的無奈以及對現實的不滿。(析情感)
區(qū)別風格特點與結構特點:
風格:平談、工麗、直率、委婉、自然、清幽、雄奇、奇放、悲慨、洗練、沉郁
結構:疊詞——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強調作用 倒裝——表強調
意象名詞羅列——使描寫更像特寫鏡頭,能營造出特定的意境。
例4、 (08年高考北京卷) (題見前頁)
③一般認為顧炎武的詩風接近杜甫。請指出顧炎武這首詩的風格特征,并作簡要分析。
答案 :(1)風格特征沉郁悲愴或深沉凝重。 (2)這首詩是把深沉的愛國情懷與自己的人生遭際、眼前的具體情境緊密結合在一起,融鑄為凝練精純的詩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風格。
五、分析意境型
1、設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2、設問變式(1)詩中哪兩聯(lián)寫了什么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2)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上,簡要分析詩人在某兩句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3)解釋某一聯(lián)的意思,并分析其情與景的關系。(4)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⑤從“情”和“景”的角度對某首詩或詞作一賞析。
3、解答提示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意”是詩人在詩中抒發(fā)的思想感情,“境”是詩歌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意境就是指寄托了詩人主觀思想感情的景物(物象、意象、生活圖景)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象的境界。詩詞的意境是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形神兼?zhèn)涞挠袡C結合。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分析詩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點,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與志的“契合點”。
4、答題模式.(1)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lián)想和想象加以再創(chuàng)造,語言力求優(yōu)美。(2)找出詩中的物象、意象,并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jié)詞即可,例如:雄渾壯闊、恬靜優(yōu)美、孤寂冷清、蕭瑟凄愴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3)分析詩歌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或給人什么樣的啟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描圖景 + 點氛圍 + 析情感
例1: 春行即興 李 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問:請從“景”與“情”的角度賞析這首詩。
答: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均有特色,(描圖景)但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詩中“花自落”“鳥空啼”之間都顯出了山中的寧靜(點氛圍),從中突出一絲傷春、凄涼之情。(析情感)
例2: 阮郎歸初夏 蘇 軾
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碧紗窗下水沉煙,棋聲驚晝眠。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燃,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
問:就作品中畫線句 ,聯(lián)系上下片內容,從情景關系的角度寫一段賞析文字。
答:這首詩描寫了少女閨閣生活:午夢醒來,被園中“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燃”的美景深深陶醉,索性端著漂亮的瓷盆到清池邊玩水,水花濺到荷葉上,像珍珠那樣圓潤晶亮。(描圖景)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寫,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點氛圍)真切地展了主人公輕快、喜悅的心情。(析情感)
例3: 江漢 杜甫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問:(1)這是杜甫晚年客滯江漢時所寫的一首詩,詩中二三聯(lián)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風”幾個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認為這首詩洋溢著詩人自強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怨憤之情。你同意哪種看法?請說明理由。
答:(1)“片云、孤月”既為實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飄落,就像自己漂泊他鄉(xiāng),漫漫長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孤獨寂寞。“落日”喻自己黃昏暮年,“秋風”則是眼前實景(描圖景)兩聯(lián)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種天高首遠、孤月獨照的冷清意境,(點氛圍)流露出作者孤獨,苦無知音的煩悶及“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樂觀曠達 。(析情感)
(2)同意洋溢著詩人自強不息的精神的說法,因為從“落日心猶壯”中可以看出作者雖已年屆暮年,仍然壯心不已,不怕老,不服老,仍希望為國效力。
或,同意表達詩人怨憤之情的說法,因為“不必取長途”句抒發(fā)了詩人懷才見棄的不平之氣,莫非我真是一個毫無可取的腐儒,連匹老馬都不如么?表達了詩人一生漂泊的滄桑之感和報國無門的怨憤之情。
練習A 水檻遣心二首 杜甫
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細雨魚兒出,微幾燕子斜。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問:這首詩中“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歷來為人稱道:“緣情體物,自有天然之妙”。請你談談這兩句詩“妙”的意境。
答:這兩句詩寫細雨輕灑,魚兒嬉戲于水面,微風吹拂,燕子掠過天空的景象,“出”寫魚兒的歡欣;“斜”,寫燕子的輕盈。(描圖景)詩人觀察細致入微,遣詞自然平易又精巧生動,描繪了草堂的自然環(huán)境,(點氛圍)字里行間蘊含著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喜悅心情和優(yōu)游閑適的心境。(點情感)
練習B (06四川) 夜 歸
夜深歸客依筇行,冷磷依螢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徑滑,竹窗斜漏補衣燈。筇:qióng(竹子,指手杖)
問:最后一句蘊含了那些情感?
答:這幅畫面描繪的是詩人想象的情景:竹籬茅舍中,一縷昏黃的燈光從竹窗里斜漏出來,青燈之下,詩人日思夜盼之人正在一針一線地縫補衣服,(描圖景)這一特寫鏡頭給讀者展開無盡的想象空間,表達了詩人急切的懷鄉(xiāng)思歸之情和家中親人對游子的關切思念之情。(點情感)
練習C (08年高考海南、寧夏卷) 題李世南畫扇 蔡 肇
野水潺潺平落澗.秋風瑟瑟細吹林。逢人抱甕知村近,隔塢聞鐘覺寺深。
問:①請簡單描述一下李世南畫的扇面中應有的景物,這樣一幅畫面旱現出什么樣的氣氛?
答:畫面大概是有條小溪從兩山之間流出,樹林里樹葉飄落,一個人抱著甕在路上(或在溪邊),山谷那邊隱約露出寺廟。這畫面里呈現的是鄉(xiāng)村野外恬靜、安詳的氣氛。
問:②古人的題畫詩往往會闡發(fā)畫面以外的意趣,你覺得這首詩哪些描寫表現了畫面以外的景和趣?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答:(1)“水潺潺”聲音的描寫(2)“秋風瑟瑟”聲音的描寫(3)聯(lián)想到附近有個村莊的描寫(4)遠處寺廟傳來“鐘”聲的描寫,都表現了畫面以外的景和趣。這樣寫的好處是:(1)使畫面上靜止的景物活動了起來,變得有聲有色;(2)拓展了畫面,使之更顯豐富多彩。
六、分析技巧型
1、設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2、設問變式:(1)這首詩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表現技巧)?是怎樣抒發(fā)詩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2) 詩人是怎樣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
3、解答提示:“技巧”即表達技巧、表現手法。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fā)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表現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寫手法和修辭手法三大類。
4、答題模式:(1)準確地指出用了何種表現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修辭手法:正反對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擬、夸張得體等。表現手法:襯托、對比、虛實、大小等);(2)結合詩句 闡釋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3)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或旨意。
明辯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思)。
明辯表現手法:襯托(正襯、反襯(動靜襯、聲寂襯、樂哀襯)、象征、烘托、白描、虛實、點面
審清修辭方法:比興、比喻、擬人、夸張、雙關、用典設問、反問、頂針、互文
明手法(是什么)+闡運用(為什么)(結合詩句,闡釋說明詩人如何運用了這種手法)+析效果(怎么樣) (此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或刻畫了什么形象或表現了什么主旨)
詩文表達技巧細說
表達技巧包括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也叫表現技巧)、修辭手法(也叫修辭技巧)和人稱使用等四大類。
表達方式又主要包括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等五種(其中說明在詩文鑒賞中基本不出現)。記敘包括順敘、倒敘、插敘、補敘等。描寫,按照描寫的對象分:人物描寫、環(huán)境描寫、場面描寫等;按照描寫筆法分白描(也叫概括描寫、概寫)和細節(jié)描寫(又叫細描、工筆),按照描寫角度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人物描寫又包括: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對話)、心理描寫等,環(huán)境描寫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描寫。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大類。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是直抒胸臆。間接抒情還分為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即借事抒情)、寓情于理(即借理抒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其中,寓情于景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表現手法包括:借古抒懷、借古諷今、鋪墊(伏筆)、象征、對比、類比、襯托(映襯、烘托)、渲染(點染)、欲揚先抑、先聲奪人、點面結合、以小見大、動靜結合、以動寫靜、虛實,想象、聯(lián)想、疊字(疊韻)、用典、化用(點化)等等。
表現手法還可從以下方面去細分:
結構上有:先抑后揚、先揚后抑、前后照應(呼應)、首尾照應(呼應);
選材上有:以小見大、虛實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時,稱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賦(鋪排),比興(常見于間接抒情的詩歌);
語言上有:正話反說、風趣幽默等。
風格上有:現實主義手法、浪漫主義手法、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表現手法等。
傳統(tǒng)的表現手法:賦、比、興等。
布局謀篇上有:起承轉合、過渡照應、銜接、詳略、繁簡、主次、線索、順序、點面結合、以小見大等。
修辭手法包括:比喻、排比、比擬、雙關、反語、借代、夸張、對偶、反問、反復、頂針、設問等。 (1)比興 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詠之物。 (2)雙關 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3)用典 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人稱使用包括:敘述人稱主要有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三種形式。
答題時,我們一定要從大的技巧入手,整體分析該詩,看它主要用了哪種技巧或手法。一般而論,可按照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人稱使用的順序來思考、選擇。
大的方面而言;詩歌可以分為五大類,表達技巧也可以分為五種基本的表達技巧,五類詩歌分別對應五種基本的表達技巧。
不借助外物的詩——直抒胸臆;詠物言志詩——托物言志;寫景抒情詩——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敘事抒懷詩——敘議結合;懷古詠 嘆史詩——借古諷今。
襯托,本是國畫技法,用在詩歌中,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使之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渲染,本也是一種國畫的技法。但與烘托的技法相反,一般是在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地進行描繪,使畫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為突出。用于藝術創(chuàng)作,就是從正面著意描寫。優(yōu)先考慮襯托,也符合優(yōu)先考慮表達方式的原則的。
描寫手法主要有:(1)襯托,分正襯和反襯。正襯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反襯又有以動靜襯,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以聲襯寂,如“日出驚山鳥,時嗚春澗中”;以 樂景襯哀情,如“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等。(2)聯(lián)想和想象,又叫虛實結合,如“野花留寶靨,碧草見羅裙”。(3)對比。(4)白描。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例1: 齊安郡中偶題 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游荷池上 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問: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并作簡要分析。
答:兩首詩都運用了擬人的表現手法。(明手法)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闡運用)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凄怨低沉。(析效果)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于荷中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嬌羞之態(tài)。(闡運用)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析效果)
例2: 游洞庭 李 白
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
問:試結合詩句簡要分析這首詩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答:《游洞庭》運用夸張手法,借助豐富的想象,把月下水天一色的洞庭湖比擬為天上仙境,(闡運用)展示了詩人愉悅的心境和豪放的氣慨。(析效果)
例3: 新年作 劉長卿
鄉(xiāng)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
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
注:此詩作于至德三年,作者因事由蘇州長洲尉被貶潘州(廣東茂名)南巴尉之時。
問:頷聯(lián)運用了什么表達技巧?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頷聯(lián)運用了對比的表達技巧(明手法),“老至”與“居人下”對比,寫自己因年事已高,卻反遭貶而居于卑位。“春歸”與“客在先”對比,寫新年伊始,春歸人間,自己卻羈絆天涯,表達詩人謫遷歲月中的哀愁心境和佳節(jié)將至的傷感情懷。(闡運用)抒發(fā)了與賈誼“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并擔心滯此難返,產生“從今又 幾年”的憂愁。(析效果)
例4: 越 調·平湖樂 元·王惲
采菱人語隔秋煙,波靜如橫練。入手風光莫流轉,共留連。畫船一笑春風面,江山信美,
終非吾士,問何日是歸年?
問:(1)開頭五句描繪了怎樣一幅美景?寫這幅美景有何作用?
(2)略析這首元曲的表達方式。
答:(1)描繪了一幅南方水鄉(xiāng)的清秋美景圖,秋煙朦朧,波平如鏡,小船搖蕩,姑娘語柔笑甜、景美、人美、生活美,令人神迷心醉,但這卻使詩人的旅愁和鄉(xiāng)思更加強烈。
(2)反襯手法。(明手法)前五句描寫水鄉(xiāng)之美,后三句抒發(fā)思鄉(xiāng)之苦,描寫反襯抒情,(闡運用)用樂景為哀情作鋪墊蓄勢,使哀情表達得更強烈、感人,藝術效果更好。(析效果)
練習A: 清平樂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羸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慈⊥韥盹L勢,故應難看梅花。
問: 這首詩用了多種藝術手法來表現賞梅的不同感受,請選擇一種加以說明。
答: 采用了對比的手法(明手法) 早年因生活的歡樂閑適而陶醉于賞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賞梅時傷心流淚,晚年因生活的淪落飄零而沒有心思賞梅,(闡運用)這三個不同階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鮮明的對比, 表現了詞人生活的巨大變化和飽經磨難后的憂郁心情。(析效果)
練習B:(08年高考遼寧卷) [正宮] 塞鴻秋潯陽即景 周德清
長江萬里白如練,淮山數點青如淀。江帆幾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飛如電。晚云都變露,
新月初學扇,塞鴻一字來如線。
問:(1)請各舉一例說明這首散曲運用的三種修辭方法。
答:①比喻,如將長江比作白練,將江帆比作疾箭,將下瀉的山泉比作閃電,將天上一字排開的飛鴻比作一條線等。②對偶,如一、二兩句對偶,三、四兩句對偶,五、六兩句對偶等。
③比擬,如說新月“學”扇。
問:(2)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來又構成了一幅色彩絢麗的潯陽山水圖。請分別從寫景的順序和動靜的角度對這首散曲作簡要賞析。
答:①從寫景的順序看:一、二句寫長江萬里,遠山重重,寫的是大處、遠景;三、四句寫江上輕帆,山泉飛流,寫的是個體、近景:五、六兩句則是從前四句的白天轉到傍晚,又由地面轉到天空。②從動靜的角度看:一、二句側重寫江、山的雄偉,是靜態(tài)的:三、四兩句著重寫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飛流,是動態(tài)的。
七、分析構思型
1、設問方法:這首詩是怎樣構思的?
2、設問變式:請分析這首詩的構思之妙。
3、解答提示:詩歌思有路,一首詩句與句之間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那么,分析詩的結構思路,必須把握詩句的關系。有的詩先寫景后抒情,有的先敘事后抒情,還有鋪墊、過渡、烘托、起承轉合之說。
4、答題模式:(1)概述詩句的內容。(2)揭示詩句之間的聯(lián)系。(3)指出這種構思傳達出什么思想感情。
5、答題示例(08年高考四川卷) [雙調]雁兒落帶過得勝令 吳西逸
春花聞杜鵑,秋月看歸雁。人情薄似云,風景疾如箭。留下買花錢,趲入種桑園。
茅苫三間廈,秧肥數頃田。床邊,放一冊冷淡淵明傳;窗前,鈔幾聯(lián)清新杜甫篇。
(1)從歸隱角度看,這首元散曲寫了幾個層次?請簡要分析。
答案:寫了兩個層次。前四句為第一層次,主要寫向往歸隱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陰如箭之嘆,由鳥啼雁歸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幾句為第二層次,主要寫向往中的隱居生活。其中又分為兩層,“留下”句至“秧肥”句為第一層,寫歸隱后的物質生活:“床邊”之后的幾句為第二層,寫歸隱后的精神生活。
八、分析典故運用型
1、設問方法這首詩歌運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表達作用?
2、設問變式請談談這首詩(詞)運用典故的表達作用。
3、解答提示運用典故型即評析詩中所用典故的作用。它在題型設計上多以考查作用為主??忌谧龃祟愵}時須博聞強記,了解典故的來源、出處,詩人運用典故的用意目的等,才方便答題。
4、答題模式(1)點明典故出處。(2)簡要說明典故的作用。(3)點明運用典故的表達效果。
例1: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
如夢令 嚴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
請談談本詞運用典故的表達作用。
答案:本詩最后一句運用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典故,借武陵人的歸隱生活,表達了作者超越世俗、高潔的情操,隱約帶有欲歸隱山林的意味。
例2: 放言 白居易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
問:這是一首寓有理趣的詩,它以通俗的語言表明了一個道理,請具體說明是怎樣道理,是怎樣表現的?
答:作者從正面以試玉、辨材為喻,再反面用周公攝政輔成王、王莽篡漢自立兩個典故闡述道理。作者并沒有徑直得出結論,而是讓讀者思考和領悟這一道理。對人對事要得到全面的認識,都要經過時間的考驗,而不能只根據一時一事的現象下結論。(辨別事物真?zhèn)危u述歷史人物功杰,往往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考驗,才能判斷是非,得出可靠的結論來)。
九、賞析續(xù)寫型
1、設問方法:列出對其中幾句詩(聯(lián))的解說,然后要求補寫對空缺句(聯(lián))的解說。
2、解答提示:做這樣的題目,要分析列出項,再對照它們續(xù)寫空缺項,做到角度一致。主要方法是按照古代詩歌的起、承、轉、合的結構方式答題。
3、答題模式:(1)概括詩句的內容。(2)說明與上句的關系。如果補寫的是對最后一句(聯(lián))的解說,須注意它的呼應、總結、點睛的作用,總之,就是一個“合”。(3)對句中用得好的詞語、表現手 法的作用效果或思想感情作簡要描述分析。
4、答題示例(06年高考湖南卷) 薛寶釵詠白海棠
珍重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甕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采露砌魂。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欲償白帝憑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
林黛玉詠白海棠
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
詠物詩講究形神兼?zhèn)?。以上兩詩,頷聯(lián)都著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繪形寫神各有不同。“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一聯(lián).前句以洗盡胭脂,極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瑩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潔之魂。倒裝句式的運用,顯得新穎別致“洗”、“招’二字,運用擬人手法,生動地傳達出白海棠的情韻神態(tài);而“秋階”、“露砌”的映襯,更是意味深長。詩人含蓄地表現了白海棠樸素淡雅、清潔自勵的品性。“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一聯(lián) ___________ 。
答案:“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一聯(lián),(1)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賦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此句較之“洗出”句,更側重于表現“白”的鮮艷潔凈;(3)“偷來”、“借得”,巧用了擬人手法;而“偷來”一詞,貶詞褒用,想象新穎,靈巧別致。
十、詩論評析型
1、設問方法:某某(名人)在某某著作中評論這首詩(詞)時說道:“……”。請結合這首詩(詞)所表達的情感內容,談談你的理解。
2、設問變式:(1)詩的前兩句,有的版本作“什么”,與本詩相比,你更喜歡哪一種?請簡要說明理由。(2)這首詩歌中的某句,有的版本寫做“什么”,你認為哪一句更妙?為什么?
3、解答提示:詩論評析就是結合詩論具體評析作品,一般是古代名家或近代名家就對某首古人評論的詩發(fā)表意見,表示看法,或贊或批或分析指瑕等。它在題型設計上多采用古評今釋方式(即就后人對某首古人評論的詩發(fā)表意見,表示看法)來命題。做題時先要初步了解詩論評析句本身的含義,這樣才便于對癥答題。當然.詩論涵義許多時候只須明白其基本大意,答題時不需在題中答出來。
4、答題模式:(1)明確涵義。(2)表明觀點。(3)闡述理由。
5、答題示例:(06年高考山東卷) 曉上空泠峽 王鎧運
獵獵南風拂驛亭,五更牽纜上空泠。慣行不解愁風水,瀑布灘雷只臥聽。
狄葆賢《平等閣詩話》認為此詩“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氣溢于言表”。請結合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內容,談談你的理解。
答案:該詩充分展現了一種傲岸氣度。我贊同狄葆賢《平等閣詩話》評論該詩的觀點。本詩前兩句描寫拂曉時獵獵的風聲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艱難,為抒寫情懷作了鋪墊。第三句表面上說詩人慣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經不知道為風浪發(fā)愁為何事,其實這里的“不解”為“不在意”之義,表現出久歷滄桑后從容自信的心態(tài)。第四句中“臥聽”“瀑布灘雷”這個典型場景更將詩人對一切艱險都無所畏懼的傲岸氣度充分展現了出來。
上面就常見的十種古詩詞鑒賞題型,分別作了提示,反復強調的是要求“問什么,答什么”,不要漏掉一些要點,盡量做到答題到位、規(guī)范、不丟分。我們復習備考時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詩歌鑒賞題,先按題型分類,然后按要點作答。當然,答題有法,答無定法。具體鑒賞、作答時也不能硬套,仍要注意靈活性、準確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