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智珍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fā)蕭騷襟袖冷,穩(wěn)泛滄浪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巯溪殗[,不知今夕何夕。”
這首詞名為《念奴嬌·過洞庭》,是宋孝宗時張孝祥所作。當時他因受讒言而被罷官,自桂林北歸的途中過洞庭時有感而作。這首詞通過中秋之夜乘月泛舟洞庭,以星月皎潔的夜空和遼闊浩蕩的湖面為背景,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光風霽月、坦蕩無涯的藝術意境和精神境界,歷來為人們所稱頌。
宋孝宗時,張孝祥出任撫州、平江、潭州等地方官,后授禮部員外郎,建康留守。他善政安民,力主收復失地,恢復中原,雖屢遭權貴排擠和打擊,初衷不改。其文品亦如人品,他的詞風格豪邁,上承蘇軾,下開辛棄疾,在詞史上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字里行間無不體現出其高潔的人格。
歷史上有許多描繪洞庭湖風光的名篇名句,如屈原的“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九歌》),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孟浩然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臨洞庭》),北宋末李祁的“霧雨沉云夢,煙波渺洞庭”(《南歌子》)等,描繪出洞庭湖的煙波浩渺和壯闊的氣勢,借以抒寫作者胸中的宏大抱負。 《念奴嬌·過洞庭》這首詞,上片描寫了洞庭湖月下“表里俱澄澈”的景色。“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青草是和洞庭相連的另一個湖,總稱洞庭湖,臨近中秋了,皓月當空,遼闊的湖面水波不興,一派秋高氣爽、玉宇澄清的景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在這美玉一般的偌大湖面上,扁舟一葉宛在仙境。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進一步描述在月光下的湖面,月華星輝,從天空到湖水,上下通明,天地一片純凈。“表里俱澄澈”,既是物境,又是詞人的心境,寄寓了作者高超的精神境界,是全詞的主旨所在。洞庭秋色美在何處?美在“澄澈”上,這是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潔透明的美,這五個字也標示了一種諸如光明磊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等美好品質。“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這兩句在結構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心會”承上片,“悠然” 啟下片。洞庭湖是澄澈的,詞人的內心也是澄澈的,物境與心境相融的這樣美妙體驗,是只能用心神去領會,而難于用言語訴說。“妙處”在何?妙處在于物我交游,在于“言不盡意”卻又“意在言中”。詞人心地純潔,他的筆墨才能這樣干凈,有“邁往凌云之氣”和“自在如神之筆”,才能悠然心會此間的妙處和出此瀟灑超塵的詞篇。
詞的下片抒發(fā)了詞人“肝膽皆冰雪”的高潔胸懷。“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詞人回顧自己在嶺南當職期間,始終堅持正道,問心無愧,月光也能照見象冰雪一般晶瑩純潔的內心。他心念淪陷區(qū)百姓,堅定支持抗金將領北伐,如他在另一首所作的詞《六州歌頭》中寫道:“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相傳當時著名抗金將領張浚在宴席上讀到此詞后,為之感動罷席。“短發(fā)蕭騷襟袖冷,穩(wěn)泛滄溟空闊”,這兩句又轉寫當前月夜泛舟的情景,不管個人處境如何,心念毫不動搖,不會放棄自己抗金復國的理想。
“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此句氣勢雄偉,是說捧盡西江(即長江)清澈的江水,接北斗星為“杯”,細細斟上,邀請?zhí)斓厝f物作賓客來一起共飲。何等闊大的氣派,何等廣闊的胸襟!“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今夕何夕”?回答本來是明確的:今夕是“近中秋”的一夕。然而此時的詞人,獨自的放聲高歌,天地萬象,都在心中,個人的得失、世間的名利,皆拋身外,與天地、萬象交融在一起,超越了時空,達到了一種超塵絕俗、天人合一的境地。
古人云:“天無云謂之清,水無泥謂之清,風涼謂之清,月皎謂之清”,張孝祥這首《念奴嬌·過洞庭》正可謂描繪出水清、月清、人亦清。這首詞歷來為人們所稱頌,是因為詞人在詞中創(chuàng)造的意境中流露出的無限韻味:對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識”的感悟,而“表里俱澄澈”、“肝膽皆冰雪”更是一切仁人志士的共同品性和胸懷。鼓舞著人們在任何時候都要堅持正道,無愧于心,追求光明澄澈的理想之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