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漢時期的教育 秦王朝是我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一列措施,順應了當時的社會發(fā)展潮流。政治上集權,在思想上就不再讓百家爭鳴了。代表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者要求政治統(tǒng)一,從而達到統(tǒng)一學術、統(tǒng)一思想,由此也影響到了教育制度。 秦朝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比如統(tǒng)一文字,有一定的好處。這在教學方面起到了規(guī)范的作用。秦還設“三老”以掌教化,“三老”是一種鄉(xiāng)官,是中央集權統(tǒng)治機構的基層組織中的官職之一。“三老”直接根據(jù)統(tǒng)治階級的意圖對一般人民進行法治教育、耕戰(zhàn)教育、和尊卑貴賤的思想教化。為了加強封建統(tǒng)治,秦王朝還實行“禁私學以吏為師”的政策。這實際上是取消了學校教育的制度,以吏為師,以法代教。這又回到了私學產生之前的狀態(tài),是教育事業(yè)的倒退。而且從秦朝開始出現(xiàn)了文字獄。這些都是秦王朝在教育方面留下的失敗的教訓。 漢承秦制,但在教育上則轉而采用儒家的主張,重新肯定教育在育才和化民兩方面的作用,把教育看作是鞏固大一統(tǒng)的重要工具。到漢武帝時,隨著政治經濟和思想條件的成熟,在文教方面,逐步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創(chuàng)太學、改革選士制度和整理古籍等政策。 獨尊儒術,實際上推動了漢代學校教育的發(fā)展,而且確立了漢代選拔官吏的標準。實行這一政策的結果,無論是對養(yǎng)士還是選士都有極大的影響。也即養(yǎng)士皆學儒經,取士皆選儒生。這也是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影響巨大的地方。儒學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制度上,而不是思想上,儒學的重大影響就在此處(陳寅恪的觀點)。 漢代的官學和私學都得到空前的發(fā)展。官學在學制上分為五級:中央有太學,地方按行政系統(tǒng)分為學、校、庠、序四級。太學屬于大學性質,教授儒家六經。學、校屬于中學,專學一經。庠、序屬于小學性質的學校。學校庠序之間沒有連屬關系,等級不是很明顯。 漢時的私學發(fā)展也很昌盛。許多儒學大師不能從政或在官學里任職的,大都從事私人講學。漢代私學的學生求學,分著錄弟子和及門弟子兩種:著錄弟子,就是在名儒門下著其名,不必親來受業(yè),這便是后來的“拜門”的開始。及門弟子,是直接從師受教的。漢時的私學大家有董仲舒、馬融、鄭玄等。私學就其程度而言,有小學階段和專經階段的區(qū)分。相當于小學程度的稱為“書館”、“學館”、“書舍”等,主要是識字的蒙學教學和學習《論語》《孝經》為主的道德立志教育。相當于大學程度的專經階段,是由大師自立“經館”、“精舍”開門授徒,專習一經或數(shù)經。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 教育的作用 董仲舒認為人性是天創(chuàng)造人類時所賦予的一種先驗的素質。這里面有善的可能性也有惡的可能性,教育的作用就在此處。它能使人的先驗的素質中的善變成結果。他同時重視教育的社會作用,認為一個國家的治亂興廢都在于禮樂教化,所以教育的社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在這方面,是王者的重要任務。 二、教學內容 董認為只有圣人才有可能“發(fā)天意”“承天意”。所以人們的學習內容就應該是圣人制作的詩、書、禮、樂和封建的倫理道德等知識。 三、教學的原則和方法 他認為優(yōu)秀的教師必須遵循圣化的原則。從教師以身作則開始,要求教育學生要從容引導,不急不緩。他認為學習要努力,要專一,刻苦鉆研才能前進,而且要注意博與精的結合。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教育 這一時期是我國歷史由統(tǒng)一轉為分裂和長期戰(zhàn)亂的時期。學校廢置無常,特別是官學,在數(shù)量上大大地減少了,學校教育的總趨勢是衰落了。但也出現(xiàn)了一些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新情況和新特點。 其一,魏初在太學實行五經課試法。即初入太學稱門人,滿二年試通一經轉為正式弟子,不及格則罷遣,以后每二年再試一經。太學制度進一步完善了。初入太學的門人實際上是古代大學的預科。 其二,西晉時設立國子學。晉時已形成門閥世族,為了保持他們優(yōu)越的門第族望,在太學之外專為士族弟子另設國子學。 其三,南朝宋時設立四館,各聚門徒。有研究儒學的,有研究佛老的玄學的,有研究史學的,有研究文學的。北魏也曾設立過醫(yī)學、律學、和書學。這標志著在我國的教育史上,出現(xiàn)了??茖W校。??茖W校的出現(xiàn)對隋唐時期的教育產生了重大影響。 其四,私學之風未減,家庭教育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在家庭教育方面最有名的當屬顏之推的《顏氏家訓》。 顏之推的教育思想 一、 關于家庭教育 1、 教育要及早進行 顏之推認為家庭教育應從胎教開始,縱然做不到胎教,也要及早從幼兒教起,越早越好。幼年性情純潔,比較容易接受影響,塑造的可能性較大。 2、 把愛子和教子結合起來 他強調對子女不能有愛無教,教就要嚴,反對溺愛偏愛,主張對子女愛得其所,愛得其法。嚴格要求,勤于督促,子女才能成器。 3、 注意環(huán)境對子女的影響 他注意環(huán)境對子女的作用,要求審慎地看待子女左右的人,以防導入歧途。慎重地選擇師友,發(fā)揮教育的積極影響,潛移默化,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 4、 重視家庭的語言教育 他認為從小學好語言很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子女學習正確的語言,是做父母的重要責任。語言是教育的基礎,不從小對子女進行正確的語言教育,將對子女留下極不好的影響。他認為家教的主要內容就是語言、道德、和立志。 二、關于學習的態(tài)度 1、 學習是為了修身利世 2、 學習要靠個人的勤奮 3、 學習要虛心 4、 學習要珍惜時光 隋唐時期的教育 這一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高度發(fā)展時期,是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的全盛時期,也是封建教育制度的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的時期。 隋代對教育的貢獻是創(chuàng)立的教育制度和科舉制度,這兩項制度對以后的朝代產生了非常重大的影響,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能忽視的。 隋初提倡學校教育,從中央到地方,都設有官學。在中央設立國子寺,置祭酒,專門管理學校教育工作,這是我國歷史上設立專門教育行政部門和專門的教育長官的開始。在國子寺下,設有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等五學,算學是隋首創(chuàng)的。隋還改變了以門第取人的“九品中正制”,將選士的權力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放寬錄取標準,取士要通過考試。這就是我國歷史上科舉制創(chuàng)立的開始。這一制度為以后歷代朝庭沿用,維持了1300多年。這在當時的好處是,隋以前的選人才是通過察舉,經科舉制把選取人才變?yōu)榱私涍^考試,這是中國古代選士制度的一大分界線。 唐朝的教育制度更趨完善。對學生的入學資格、入學年齡、學習年限以及入學手續(xù)和儀式等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學校有一定的教學計劃,這些教學計劃必須服從科舉考試的要求。在教學管理方面,對教師、教法以及考試、升學、假期等都有規(guī)定。 唐朝學制的最大特點是學校教育與科舉的關系極為密切??婆e是一套嚴密的考試制度。從考生來源看,主要有三種:一是生徒,即國子學、太學、四門學等讀書期滿的學生中選拔優(yōu)秀者,推薦到吏部備案。二是鄉(xiāng)貢,指不在學館學習的學生,由個人向州縣報考,經省試及第的秀才進士等。三是制舉,就是皇帝親自招的少數(shù)人才,不經挑選,可以直接參加朝廷的考試。 科舉考試有嚴格的報考手續(xù),一般是生徒和鄉(xiāng)貢到尚書省報到后,填寫自己的姓名和三代履歷,并出具保結,然后由戶部審查之后,再將名冊送往吏部主考。后來,將審批手續(xù)移到禮部,通過禮部的考試之后,再通過吏部的考試,方能授官。 考試的科目比較繁多。常行的有明法、明書、明算、明經、秀才、進士等六科。其中最常行的是明經和進士兩科。明經考試主要是注釋經義,進士考試主要側重詩賦。進士考試在開始時,和明經的內容差不多,主試時務策問等,有帖經、墨義、口試、策問、詩賦等。由于學生掌握經義都差不多,所以到后來就特別重詩賦。 科舉考試比較嚴格??忌詡湟率澈妥∷M場時要經吏人唱名搜身,場中監(jiān)考森嚴,稍有不慎,就被喝斥出場。在唐朝,考試還要看平時的作品和聲譽。不過當時可以托關系,屬于正常的事。 科舉制度的好處:促進了學校教育的發(fā)展;提高了教學質量;擴大了求知范圍。它也有消極的影響,表現(xiàn)在:求學純粹是為了做官;養(yǎng)成了教條主義和形式主義的惡習,不能培養(yǎng)出具有實際能力的人才;由于取士之權在統(tǒng)治者手中,產生了一些不良現(xiàn)象,如請托、通關節(jié)、賄賂、舞弊等,嚴重地敗壞了學風,對學校教育產生了惡劣的影響。 宋元時期的教育 宋代的學校教育制度基本上是模仿唐代。宋朝吸取唐滅亡的教訓,重視知識和知識分子,曾有三次興學運動。宋朝在教育方面的重大成就是書院的發(fā)展達到頂盛大。 宋設中國官學和地方官學。中央設立的官學分三類:一是朝廷管轄的貴胄學校。二是國子監(jiān)管轄的各類學校,主要有國子學、太學、武學、律學、四門學等。三是中央各部門管轄的學校,有醫(yī)學、算學、書學、畫學等。地方官學按地方行政系統(tǒng)劃分,行政區(qū)分路、州、縣三級,而官學則只在州、縣兩級設置。宋代的地方官學比以前更為完善。 宋代的書院最為有名。書院是我國自北宋至清代的一種重要組織形式。它在這一時期,在政治上和教育上都有其重要的地位,起過重大作用。書院最初起于唐代,有官辦和私辦兩種,官辦的書院在當時不是聚徒講學的教育組織,而是??⑹詹氐浼膱鏊?。私辦書院則是自己治學的地方。由于求學做官的思想深入士子之心,但官府又無能力完全滿足求學者的要求,于是在宋代時,在官府的支持和幫助下,興起了大量的私人創(chuàng)辦的書院。著名的有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等。書院的負責人既擔負管理又擔負教學,一般不再設管理人員和機構。講學活動是書院的主要內容,也是作為教育機關的主要標志。書院的治學有純學術的性質。書院教學以自學為主,并與聽講和教師指導相結合。講學者即為主持人,有時也請別人來講學。在教學方法上,多采用問難論辨式,注意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習興趣。名師常所講整理為“講義”,學生將教師所講及言行記錄為“語錄”。后來的教師講義和學生的筆記,就是由此而來。 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認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就是明人倫。 在教學內容方面,他主張將教育分成小學和大學兩個階段。這個分段以年齡和智力發(fā)展為準。八至十五歲為小學階段,是打基礎的,教學內容是詩、書、禮、樂,讓學生知道日常的倫理綱常。朱熹非常重視小學階段的教育。大學在十五歲以后,教學內容較為豐富,尤以四書為重。朱熹的教育內容和主張,是封建倫理之教,以培養(yǎng)君子和圣賢為目的。 在教學原則和方法上,他主張居敬窮理,教育中心是道德修養(yǎng)或道德教育。“為學之先,莫先于窮理,窮理之要必在于讀書;讀書之法,莫貴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則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要學思力行,要因材施教。要循序漸進。 元代是中國第一個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封建政權。一方面采用武力鎮(zhèn)壓和民族歧視,將全國人分為四個等級,另一方面,重視政治思想和文化教育方面的控制,以鞏固政權。 元代的中央官學中,設有國子學、蒙古國子學和回回國子學三種。地方官學也是按行政級來設置。元代還設有具有民族特點的蒙古字學、醫(yī)學等,開創(chuàng)了民族學校的辦學歷史。元代對書院采取提倡、扶植和加強控制的政策,使書院逐漸官學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