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同臺妹在自己的搏客上寫了一篇短文《讓孩子保持應有的可愛》,是評論最近網絡上正在熱炒的某個事件的。文中談了她的看法之后說:“想起04年在北京駐點時,曾在一場京臺文化交流活動上,看到許多大陸小朋友很癡迷地看著臺灣布袋戲,我挑了一個正在吃糖葫蘆的小女孩受訪,未料,小女孩看到攝影機收起了糖葫蘆,雙手往后背,然后搖頭晃腦地回答提問,樣貌像極了政府機關的小發(fā)言人,而我是吃驚的。當然這個畫面后來無法用,因為臺北的長官覺得,這個小孩像是官方找來的‘樣板’。” 其實,這種現象對于我們而言是見怪不怪了。我們長期以來習慣于按照一個統一的模式來“塑造”孩子。我們小的時候,“大人們”按照這個模式“塑造”我們。我們長大了又按照這個模式“塑造”我們的孩子。按照這個模式“塑造”出來的孩子“千篇一律”,無論是中學生還是小學生甚至是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拿著相同的勁兒,說著近乎相同的話,一個個像“小大人”,而失去了原本應有的自我和童真。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往往會被外界認為是“官方找來的‘樣板’”。但是我們知道不是,“好孩子”都這樣。當然,能參加這樣外事活動的一定都是“好孩子”。 對于這點,我們是有悠久的傳統的。試看我們的古典文學和經典文萃里面塑造“好孩子”榜樣無一不是自小就是“知書達理”,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規(guī)規(guī)矩矩,一個個小“正人君子”的作派,全無兒童可愛、頑皮的形象。就連《紅樓夢》里的寶玉,雖被看作是規(guī)范的“叛逆”。而實際上,小小年紀的他,見了父親也未見他有什么不守“規(guī)矩”之舉動,也是“低眉順眼”地聆聽嚴父的教誨。“叛逆”尚且如此,何況“樣板”乎? 胡同臺妹說得好:“一個孩子最大的任務應是快樂且可愛的活著,就算希望他們懂得愛國,也應該可愛的愛國,而不是世故?;?/span>許這是中國特色,不過這特色違反動物天性,身為大人的我們可能需要思考,這種教育是否剝奪了孩子最可貴的童真與美好?” 西方國家對兒童的教育不是這樣。他們是較多地、盡可能地發(fā)揮兒童的天性,而不是限制他們的這一點。他們可以直接稱呼長輩的名字,可以和長輩打鬧、嬉笑,而我們往往會認為他們“沒大沒小”。小學里的作業(yè)很少有什么“標準”答案,盡可發(fā)揮孩子們的想象,讓他們按自己認為“正確”的答案回答問題。對此,老師絕對不會斥責他們“胡思亂想”,而我們則相反。 兩種教育的結果是:我們培養(yǎng)出來的多是聽話的“樣板”,而人家則多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才”??杀氖牵覀儯ó斎话ㄎ易约海┮环矫嬷肋@種教育有問題,另一方面又嚴格按照這一規(guī)范教育自己的孩子,糾結之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