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子】應該怎樣鑒別田黃石呢?傳統(tǒng)的鑒別方式有兩種,一是從外觀上入手,另一個是靠手感。我們先來看田黃石外觀上的三大特征:紅筋、石皮和蘿卜絲紋。紅筋,也叫紅格,就是田黃石上這些紅色的線條。田黃石是由從高山巖上分離下來的石頭滾落到溪里,再被埋入農(nóng)田中形成的。石頭從山上滾落時內(nèi)部難免會因為撞擊而產(chǎn)生裂縫,裂縫在泥土中受到微量元素長期的侵蝕,就會形成紅色或其他顏色的筋格。那么憑借這種紅色的筋格是否可以鑒定出田黃石的真假呢?

 
            幾則有關(guān)壽山石的小故事:
             故事發(fā)生于1930年,天津。 
  一天,一個人抱著包裹走進了一家古玩行。 
  打開包裹,里面是一塊田黃石。 
  來人說,他急著用錢,希望能以200塊大洋的價格將田黃賣給老板。 
  老板劉東軒仔細看過后,不敢確定這是真貨,沒有接收。 
  這個人又去了另外一家古玩行。沒想到,老板卻一口斷定這就是田黃石,經(jīng)過一番討價還價,他們以不足100塊大洋的價格成交。 
  聽聞此消息的劉東軒暗自哂笑——心想這回恐怕他們會遭受損失了吧。 
  一年以后,北京琉璃廠的幾個古董商來到勸業(yè)場,他們消耗了大半天的時間一無所獲,直到看見了這塊田黃石! 
  出乎劉東軒的意料,他們爽快地決定收購田黃石,而且一出手就是400塊大洋。 
  劉東軒吃驚了,難道是自己的疏忽不成? 
  回到北京,古董商們按照行規(guī),召集起北京古玩界的各大商號老板,大家一起競拍這個田黃石。 
  最后,這塊田黃在業(yè)內(nèi)的成交價就高達1300塊大洋,更不用說它將來的市場價格!而當時北京市民最低生活標準每月才兩至三塊大洋,一個小學校長的月薪也只有40塊大洋! 
  此時的劉東軒真是懊悔異常,怎么自己從事了這么久的古玩交易,竟還是讓一個真田黃從自己手中溜走,白白損失了1300塊大洋呢? 
  沒過多久,劉東軒竟一病不起,抑郁而終。 

 
  那么應該怎樣鑒別田黃石呢? 
  傳統(tǒng)的鑒別方式有兩種,一是從外觀上入手,另一個是靠手感。 
  我們先來看田黃石外觀上的三大特征:紅筋、石皮和蘿卜絲紋。 
  紅筋,也叫紅格,就是田黃石上這些紅色的線條。 
  田黃石是由從高山巖上分離下來的石頭滾落到溪里,再被埋入農(nóng)田中形成的。石頭從山上滾落時內(nèi)部難免會因為撞擊而產(chǎn)生裂縫,裂縫在泥土中受到微量元素長期的侵蝕,就會形成紅色或其他顏色的筋格。 
  那么憑借這種紅色的筋格是否可以鑒定出田黃石的真假呢? 
  這塊黃色的石頭上面也布滿了紅色的筋格,但它卻不是田黃石,而是產(chǎn)在福州連江縣的“連江黃”。 
  為什么其它品種的石頭也會產(chǎn)生筋格呢?原因很簡單,只要石頭受到外力影響出現(xiàn)了裂縫,再有機會被埋進土中或落在水里,時間一久就會形成有顏色的筋格。 
  壽山石中的獨石和掘性石等石頭都有可能形成紅筋。 
  獨石是壽山石中一個大的種類,指因自然原因脫離礦脈,經(jīng)過長時間的地質(zhì)變遷而形成的石塊。田黃石和掘性石都屬于獨石;田黃石和它們的區(qū)別在于產(chǎn)地。 
  產(chǎn)在壽山溪流域的獨石是田黃石;產(chǎn)在礦洞附近或者稍下一點上坡上的獨石是掘性石;而產(chǎn)在其他地方的則被統(tǒng)稱為獨石。 
  由于產(chǎn)地不同,田黃石和其他獨石的質(zhì)地也不同,田黃石的質(zhì)地更加溫潤細膩。 
  看來只憑紅筋并不能斷定出田黃石的真?zhèn)?;而有些田黃石經(jīng)過切割打磨之后幾乎完美無瑕,更是看不到這樣紅色的筋格。 
  田黃石的另一個特征是石皮,石皮是指石頭受到外部環(huán)境中其它微量元素的長期侵蝕而在石頭表面形成的一層外皮。 
  同樣,壽山石中的獨石和掘性石都可能帶有石皮,也就是說石皮和紅筋一樣,不僅僅為田黃石所特有;那么,蘿卜絲紋是否是田黃石的獨有特征呢,從外觀上鑒別田黃石是否可以憑借察看它的蘿卜絲紋呢? 
  我們將一個蘿卜縱向切開,可以看到一條一條很有規(guī)律的紋路,這就是蘿卜絲紋。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石頭叫高山石,它的身上也有這種類似蘿卜絲紋的紋理。 
看來,蘿卜絲紋也不是田黃石獨有的特征,從外觀上鑒別田黃石必須要綜合考察它的三個特征,即紅筋、石皮和蘿卜絲紋。 
  不過,高山石、都成坑石與田黃石的質(zhì)地決然不同,所以,除了外觀,手感就是鑒別田黃石的第二個方法。 
  田黃石的比重在2.53到2.9之間,是壽山石中僅次于芙蓉石的石種。所以,拿兩塊同樣大小的石頭放在手上,田黃石會讓人感覺稍沉一些,這種手感,行話稱之為“手頭”。 
  既然比重不同,也就是說石頭的礦物成分不同,在科學儀器日益發(fā)達的今天,人們是否還可以從田黃石的成分構(gòu)成上鑒別它的真?zhèn)文兀?
  田黃石是由從高山巖上分離下來的石頭滾落而形成的,它的礦物組成與它的母體壽山石一致,所以,科學儀器的測量結(jié)果并不能作為田黃石鑒別的惟一標準。 
  除了田黃石,壽山石還有其他品種將近150個,每個品種的特性不同,雕刻表現(xiàn)形式不同,怎樣才能更好地賞玩和鑒別壽山石,成為壽山石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這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最早的記載壽山石的文字,時間是壽山石開采歷史上的第二個高峰期――宋朝。那時,人們對壽山石的理解僅限于潔凈似玉、柔而易攻。 
  而到了清朝,1668年,自從福州公子陳越山將壽山石帶到京城銷售一空后,壽山石名聲大噪,許多名人雅士開始爭相收藏壽山石。 
時尚的推崇催生了第一部壽山石專作《觀石錄》的誕生。 
  提起這本書的寫作,還有一個有趣的插曲。 
  《觀石錄》的作者高兆是福州人,生于明末,明亡后無心做官,只是十分喜愛壽山石。由于生活清貧,高兆自己并沒有多少壽山石藏品,他只能到朋友家中欣賞。 
  朋友們的壽山石有的淡雅;有的空靈;有的嬌艷。高兆欣賞得入了迷,長時間不愿將手放開。 
  一個朋友看到他癡迷的神情,急忙命人將石頭拿走,對他說:不能讓你看得太久,因為石頭會讓你害上相思病。 
  高兆很是留戀這些精美的壽山石,卻又苦于不能時時把玩,于是,他只好用文字記錄下它們的形狀、色彩和特征。 
  高兆將他看到的壽山石分為三個等級——神品、逸品和妙品; 
高兆同時代的名流學士們,將這些堪稱神品、逸品和妙品的壽山石握在手中,揣在懷里,他們經(jīng)常聚在一起進論辯識,揣摩和欣賞著彼此的收藏——這種賞玩方式成為清朝上流社會的時尚。 
  高兆將這種時尚寫進《觀石錄》中,不足兩千字的《觀石錄》迅速在文人中間流傳開來;僅僅過了20年,又一本壽山石專作出現(xiàn)了,這就是浙江蕭山人毛奇齡所寫的《后觀石錄》。 

 
  《后觀石錄》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田坑、水坑和山坑的概念;并且指出當時的收藏家收藏,以田坑為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種壽山石的分類方式和等級界定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毛奇齡還第一次以色澤命名壽山石,包括艾葉綠,羊脂白、蔚藍天、瓜瓤紅、蝦背青、紅粉、灑墨、蜜楊梅、杏黃等40種不同的名稱。 
  從那時起,豐富的色彩就成為區(qū)別壽山石與其它石種的鮮明特征之一。 
  《后觀石錄》再次指出,人們賞玩壽山石最好方式就是把好石頭放在桌案榻幾旁時時把玩。 
  經(jīng)常把玩壽山石,人臉上或手上的油脂便會在石頭表面形成油脂層,行話稱為“包漿”;時間越久,包漿越厚,壽山石石質(zhì)也就越穩(wěn)定,呈現(xiàn)出的味道也就更加醇厚。 
  如果沒有時間經(jīng)常把玩,現(xiàn)代人還可以用各種動植物油和礦物油來養(yǎng)護壽山石,以便讓壽山石更加滋潤。 
  而好的壽山石敲擊時還會發(fā)出清脆的響聲。 
  當然,壽山石硬度小,除非是鑒別石頭的好壞,其他時候要盡量避免石頭之間的碰撞。 
《后觀石錄》所描繪的壽山石大都是經(jīng)過精心雕刻的印鈕,只有一個小晶玉特別。 
  毛奇齡用整整114個字來介紹它,并詳細說明它的來歷。而這個小晶玉高不過8分,直徑也只有4分。 
  原來這是一個掛在扇子上的掛件;它不但反映了一種新鮮的壽山石賞玩方式,還見證了毛奇齡的一段人生佳話。 
  毛奇齡被稱為清初文壇奇人,博學廣記,尤其愛挑戰(zhàn)權(quán)威,據(jù)說他在讀朱熹作品時曾扎個草人兒侍立身旁,毛奇齡把它當作朱熹,如發(fā)現(xiàn)作品中有不妥之處就責問草人兒,甚至還抽打它。 
  毛奇齡60歲時納有一妾,名叫“曼殊”,二人年齡懸殊,感情卻很深厚,甚至毛奇齡78歲高齡時還與曼殊育有一子,被傳為清初文壇的一樁喜事。 
      毛奇齡曾為曼殊寫下一篇《曼殊別志》,言辭真切,高兆看后深受感動,便將自己的一枚壽山石贈予毛奇齡為毛奇齡的深情所感動,還特別叮囑一定要請著名的篆刻家刻上“曼殊”二字。特立獨行的毛奇齡便將小晶玉改系在扇子上,隨身攜帶,時時撫玩——不知壽山石掛件的風尚是否發(fā)軔于此。 
  隨著毛奇齡和高兆專作的普及,壽山石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們的關(guān)注,人們的爭相追求帶來了雕刻和開采的興旺;到了民國初期,前朝的遺老遺少家底深厚,國民政府新貴腰包剛滿,他們熱衷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京劇、詩詞歌賦、古玩字畫,一時間都成為他們迷戀的對象,具有特殊賞玩韻味的壽山石當然也不例外——正是在那時,壽山石文化史上具有承前啟后作用的三本專著相繼出版發(fā)行。

  
  這里曾經(jīng)是譽甲于八閩大地的私家園林“三山舊館”,它最早的主人就是清末與陳寶琛并稱“福州二老”的龔易圖。 
  龔易圖雅好詩書和壽山石,每遇好書好石不惜以重金購進。從湖南布政使任上辭官歸鄉(xiāng)后,龔易圖修建三山舊館,將大通樓專辟為藏書樓,所藏詩書多達5萬卷。 
  “收藏豈僅兒孫計,有志都叫讀此書”,龔易圖1877年整理自己的藏書時寫下這首詩,誰知一語成讖,這句話竟冥冥中預言了這些詩書的去向,或許龔易圖不會料到,決定這批藏書命運的他的孫子龔禮逸,民國時期還寫就一本壽山石專著,被永久載入壽山石文化史冊。 
  龔禮逸自小耳濡目染,除了書畫,也深深迷戀壽山石,他與當時的金石家、書畫家和壽山石雕刻藝人頻繁交往,并親自前往壽山村考察,1933年,年僅31歲的龔禮逸完成了1.5萬字的《壽山石譜》。 
  《壽山石譜》第一次系統(tǒng)地按產(chǎn)地命名壽山石石種,也第一次全面涉及壽山石的產(chǎn)地、歷史典故和雕刻工藝,是一部較為完整的壽山石文化專著,因此一發(fā)行便大受歡迎,200本全部售完。 
  解放初期,龔禮逸將自己負責掌管整理的大通樓中的藏書悉數(shù)捐獻給國家。現(xiàn)在它們?nèi)耘f完好地保存在福建省圖書館的典籍部中。 
  文革開始后,已經(jīng)捐獻出家中世代相傳珍貴藏書的龔禮逸萬萬沒有想到,他自己的書畫和壽山石等古玩竟被大火燒了三天三夜。 
  龔禮逸出生世家,卻有著令人唏噓的坎坷命運。現(xiàn)在,他的夫人,102歲的王孝瑩老人與女兒生活在一起。 
  龔禮逸收藏的壽山石早已所剩寥寥,只有一些充滿著古舊風情的家具還在默默訴說著兩位老人曾經(jīng)經(jīng)受過的風雨滄桑。 
  這些是著名畫家徐悲鴻的親筆信。 
  在這些信件中,徐悲鴻多是向?qū)Ψ角笥?,甚至還親筆繪制印章的形狀布局,請對方斟酌。這個在信中被徐悲鴻稱為“薏薌兄”的人就是現(xiàn)代畫家和篆刻家陳子奮。 
陳子奮是福州人,1928年,徐悲鴻應福建省教育廳長之邀去福州畫畫,恰巧30歲的陳子奮正在辦畫展。 
  陳子奮與徐悲鴻就這樣相識,兩人成了好朋友。徐悲鴻鼓勵陳子奮專攻雙鉤寫生,并且親繪一幅《九方皋相馬》圖贈給陳子奮,陳子奮趕緊刻了幾方印章回贈,看了陳子奮的印章,徐悲鴻更加驚喜,稱陳子奮的雙鉤白描和篆刻為“雙絕”。 
  陳子奮的篆刻被徐悲鴻推崇為“雄渾無過陳子奮者”,陳子奮為徐悲鴻刻了大量印章,據(jù)說,徐悲鴻一生用印有一大部分為壽山石印章。 
  在與陳子奮的往來信件中,徐悲鴻還多次提到他最喜歡的石頭就是艾葉綠?,F(xiàn)在,廖靜文還珍藏一對艾葉綠石章。 
  徐悲鴻沒能在心愛的艾葉綠石上刻下自己和愛人的名字便撒手人寰,他在信中叮囑陳子奮所刻的印章現(xiàn)在也難覓蹤跡,只有這對圖章穿過了歲月的風風雨雨一直守候在廖靜文身邊。 
  1936年,陳子奮根據(jù)自己多年的篆刻經(jīng)驗,寫就一本《壽山印石小志》出版,成為繼龔禮逸的《壽山石譜》后,民國時期第二本壽山石專著。不久,張宗果所著的《壽山石考》也出版發(fā)行。壽山石文化研究的第二個高峰就此全面鋪開。 

 
       文革初期,龔禮逸的《壽山石譜》、陳子奮的《壽山印石小志》加上張宗果的《壽山石考》,三本民國時期的壽山石專著都被紅衛(wèi)兵焚毀,年近70的陳子奮聽聞這個消息,連夜填詩: 
  群書付大火,再買身無錢。細抄勝于讀,自幼常燈前。寒病坐難久,眼視復隔煙。老來有何懷?聊以消殘年。 
  陳子奮想起自己曾經(jīng)刻過的一方印章:鈔當讀。 
  小時候因為家貧,只能手抄別人的書籍進行閱讀;現(xiàn)在也不過是重新來過罷了——陳子奮鼓勵自己的學生,書籍永遠是不能被銷毀的,只要用心,手抄照樣可以學習,壽山石的文化一定可以繼續(xù)傳承下去。 
  1982年,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本壽山石專著《壽山石志》出版,隨后,各種壽山石書籍不斷涌現(xiàn),并且走入人們的生活。 
  人們還根據(jù)自己的文化環(huán)境,衍生出一些特別的壽山石賞玩方式。 

 
  福州曾流傳一種文字游戲,叫做“詩鐘”,大致類似限時賽詩會,林則徐那首著名的“海道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即為詩鐘游戲時所作。 
  現(xiàn)在,一些福州老人將賞玩壽山石印章與詩鐘聚會結(jié)合起來,形成一個賞印詩會,雖然參與者有限,卻也別開生面。 
  而在臺灣、香港、東南亞,甚至還有日本,賞玩壽山石還成為這些地區(qū)的人們時尚的生活方式之一。 
  經(jīng)過1500年歷史變遷,壽山石形成了從開采、雕刻到賞玩的一整套獨特文化現(xiàn)象;在它身上,還承載著中國幾千年來泱泱不息的人文傳統(tǒng); 
  每一塊壽山石都是一方不同的天地,每一個人都是這個世界獨一無二的風景,每一個人、每一塊石之間,也都在時刻演繹著只屬于他們自己的多彩多姿的故事,也許,這就是壽山石長久不衰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