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正向(積極)心理學談正向思考與正向管教

 詩書之華 2011-05-13

  積極心理學是美國心理學界正在興起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以SeligmanCsikzentmihalyi20001月《積極心理學導論》為標志,愈來愈多的心理學家開始涉足此領域的研究,矛頭直指向過去近一個世紀中占主導地位的消極心理學模式,逐漸形成一場積極心理學運動。積極心理學英文為Positive Psychology,它是指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學家用一種更加開放的、欣賞性的眼光去看待人類的潛能、動機和能力等。


  第一節(jié) 正向心理的理論基礎

  壹、正向心理的意義

  正向心理(Positive Psychology)是近年來心理學發(fā)展的新趨勢,又稱為正面思考(齊藤茂太,1998)、或積極思考(Peale,1980)。其指遇到挑戰(zhàn)或挫折時,人們會產生「解決問題」的企圖心,并不斷的練習改變思路,強化正向力量迎接挑戰(zhàn)(鄭呈皇,2006)

  Seligman(2002)指出,過去心理學的研究著重于治療心理疾病與改善負向情緒,因為憂郁癥、精神分裂癥、酗酒等等問題已能測量得知,目前可以做相當精準的描繪,過去認為很模糊的概念包括它們的遺傳因子、生物化學部分以及心理成因,最重要的是人類現在知道該怎樣去治療這些疾病。但是這個進步的代價只為了使人們脫離使生命痛苦的狀態(tài),而忽略生命最主要的目的-找出生命的意義。人不只是要改正個人的錯誤或缺點,他還希望找出自己的長處、自己的意義。

  正向心理學興起,陸續(xù)出現許多研究結果及研究報告,但卻缺乏整體的概念與架構,各家對正向心理的意義也提出不一樣的看法,仲秀蓮(2004)將其意義整理如下:

  一、正向心理是一種信念

  正向心理,不是為了要爭取名利或是權力,而是一種信念來克服挫敗,并完成生命中具有價值及具創(chuàng)意的價值觀(Peale,1980)。

  二、正向心理是往好的方面想:

  凡事往好的方面想,利用正向心理來探索原來被認為不是有利的事情,例如最親愛的骨肉死亡時,也不需怨天尤人,而要有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都是良機的觀念(春山茂雄,1995)

  三、正向心理是相信自己具有潛能:

  天下終究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要封閉了這股每個人心中都存有的-積極正向心理的能力。了解積極正向心理的驚人力量,就再也沒有什么值得害怕的事了。能夠克服艱難困苦的人,之所以被認為很堅強,是因為他們親身感受到如何將潛能激發(fā)出來的秘訣,并且相信不論身處何處,只要相信自己,就能產生強大的力量(齊藤茂太,1998)

  四、正向心理是正確的心態(tài):

  積極的心態(tài)(positive mental attitude)是正確的心態(tài),正確的心態(tài)是由正面的特征所組成的。比如信心、誠實、希望、樂觀、勇氣、進取、慷慨、容忍、機智、誠懇與豐富的常識等,這些都是正面的(Hill,2001)。

  五、正向心理是對自己傳送好的訊息:

  真正成功的人是那些已學會敢面對人生挑戰(zhàn),且能把逆境中求勝的經驗傳送給自己的人(Robbins,1986)。

  六、正向心理是運用長處與美德:

  正向的感覺來自長處與美德,當用到我們的長處及美德時,良好的感覺會產生。Seligman(2002)歸納整個世界橫跨三千年的各種不同文化傳統(tǒng),發(fā)現正向心理都不脫離下面六種美德-智慧與知識、勇氣、人道與愛、正義、修養(yǎng)、心靈的超越。

  綜合上述,可知正向心態(tài)是面對問題、困境時處理的態(tài)度,而這種態(tài)度是自己本來就具有的潛能,相信擁有這種潛能,并運用長處解決問題,即是為正向心理之意義。

  貳、正向心理的心理學基礎

  Donald O. Clifton 1950 年代初,就提出質問,「為什么心理學領域討論與關注的焦點都是人到底是哪兒有問題?」,于是他提出「要是能開始研究人哪里對了,是不是一個更重要議題?」,有了這樣的想法后,他和同事花了50 年的時間,針對積極、正向的態(tài)度,進行數百萬次的訪談。研究初期,他們發(fā)現個人生命會因與人互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而且,人際之間的互動,不論是和朋友長時間的交談,或是在餐廳點餐的一瞬間,其結果不是正面,就是負面,鮮少有中間地帶,無論互動的結果如何,互動的所累積的能量都會以影響一個人的生命。

  1990 年代,正向心理學正式崛起,情意教育開始受到重視,直到2002 年,Donald 的研究才正式被美國心理學協會肯定,推崇Donald 是正向心理學的始祖心理學之父。

  1998 年,當時出任美國心理學會會長的Seligman 撰文,呼吁同行正視心理學界的發(fā)展,過去心理學善于在處理心理問題及精神病,并未能引導人過著充實、愉快、有意義的生活。

  正向心理學的概念和理論,以研究個人長處、建立正面情緒和品格為重點。Seligman 聯合其他心理學家及學者,著手發(fā)展一套完整的正向心理學系統(tǒng),并持續(xù)進行廣泛的研究。故正向心理學的內容是來自科學研究的結果,與傳統(tǒng)心理學比較時,有下列的不同與特色:

  表2-1 傳統(tǒng)心理學與正向心理學的比較




  *資料來源:楊荊生。正向心理與生命關懷。2006 12 4 日,取自:http://www./sha2.htm

  除了從正向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正向心理外,還可以從下述其他心理學的取向來檢視正向心理的理論基礎。

  一、生理生物學取向

  概括Dossey(1993)之研究指出臨床上被判定無藥可救的癌癥病人,在接受心理放松與心像冥想治療之后,成功的多活過兩年,也有憑個人的意志力活了數年的例子。無論是前者或后者,都說明了心智或心靈的力量足以驅動免疫系統(tǒng),命令其打退癌癥大敵,但是心靈現象是如何把抽象的意念翻譯成生物語言,命令免疫系統(tǒng)起來作戰(zhàn)呢?這是科學家們正在尋找的答案,已有較多的人肯定「腦內嗎啡」的關鍵地位。

  荷爾蒙是腦中資訊的傳遞者,此種物質分泌自腦的任何部位,腦就藉此將指令傳送到全身,這么一來,身體也會分泌出相同的荷爾蒙,經由此荷爾蒙收到資訊的細胞,會按照其命令行動。腦內嗎啡也是一種荷爾蒙,是種近似嗎啡的物質,這項物質不僅會使人的情緒變好,也能防止老化,提高自然治愈力,而β 內啡(β-endorphin)是腦內嗎啡中最有效力的物質;自然界中存在嗎啡麻藥對人具有危險,不過腦內嗎啡則完全沒有這一層顧慮,而且其效力要比嗎啡麻藥強大五、六倍。

  心理學家進一步研究這一種無名快感的生理基礎,發(fā)現原來是大腦分泌出腦內嗎啡,這種化學物質不但令人興奮,感到無名的快樂、平靜、滿足,還會令全身的細胞減少氧化,變得更年輕更有活力。美國木球場州立大學心理學家杰克?潘克塞佩肯定那種經驗是腦內嗎啡的杰作,指出我們每次跟其他人共聚相處開心時,都有這種東西分泌。其實我們跑步、游泳、打太極等等之后,大腦也一樣分泌這些嗎啡,分別只是在于:

  幫助他人時,這種分泌特別有保證,幾乎是一定有那種美妙快感,其他活動(跑步等)則未必,及即使事后隔了一段日子,回想幫助別人的工作,大腦一樣再次分泌腦內嗎啡,雖然份量較少,感覺不及真正動手做時那么強烈。

  春山茂雄(1995)在書中提到神經生理學專家Felton,曾指出關于腦和免疫系統(tǒng)的研究,研究顯示腦內嗎啡并不僅是腦部有接受器的功能,接受器普遍存在于內各部位,就連人體免疫力中,特別具有重要功能的白血球之一的NK(Natural Killer)細胞表面,也存在著接受器,腦內嗎啡也在這些地方有所作用。Felton 還證明,當腦中出現β 內啡時,NK 細胞的活性也會提升,并增高免疫力。

  當對于感受外界的某種刺激,心想「真討厭」,或者認為「真舒服」時,這種思考在腦內會全部被物質化;心里覺得「討厭」或「舒服」時,會消耗能源,使腦內分解一種POMC 的蛋白質,當覺得「討厭」或「舒服」時,此蛋白質的分解方式會有不同;例如遭受精神壓力時,能持正向心理,認為「這也是一種磨練,不也很好嗎?」時,蛋白質會分解成副腎皮質荷爾蒙的物質,此種荷爾蒙具有緩和劑的功能,會減緩身體上的壓力和緊張;還有一種是成為β 內啡,β 內啡則具有解除精神緊張的作用。反之,當心里覺得「討厭」時,就不會分泌β 內啡和副腎皮質荷

  爾蒙,而是分泌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這種物質本身具有毒性,甚至會促使強烈毒性的活性氧產生,亦即對于任何事情,如果從事負向思考,是沒有任何的好處。

  二、精神分析取向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人類的行為是由潛意識中的本能所決定的,發(fā)生在知覺水平下的心理過程,在一般情況下處于潛伏狀態(tài),或稱睡眠狀態(tài),多次的刺激體驗往往會為潛意識(subconscious)所接受,例如,多次面對壓力情境,會使人產生壓力的心理體驗,這時大腦里就會形成潛意識,當下一次面對類似的情境時,會啟動潛意識,導致壓力的隨之而來(梅潔,2003)

  莫斯科「未開發(fā)腦研究所」的烏拉吉米爾?賴可夫博士以積極的自我暗示,可以調動潛意識,改變原先的想法作為研究假設,利用催眠術來刺激未開發(fā)的腦部,進行開發(fā)能力的研究,博士對實驗者暗示「你是高更,畫得一手好畫」,然后要他們畫畫,實驗者一開始當然畫得不夠

  好,但是經過十次的暗示后,畫出來的作品竟不輸給職業(yè)畫家(七田真,1994;盧兆麟譯,1997)

  采用正向積極的思考態(tài)度來改變潛意識進而影響行為,可是讓人們因相信自己而解決問題、突破逆境并邁向成功。

  三、認知理論取向

  黃安邦編譯(1986)的書中提到社會心理學認知論的主要觀點為:個人的行為決定于他對社會情境的知覺(Perception),有關社會知覺的定律和物體知覺的定律極為相似。因此人會很自然的把對某一社會情境的知覺、想法、和信仰(Belief)組織成一種簡單而又有意義的形式,就像是對物體的知覺一樣。不論社會情境是如何的雜亂無章,人們都會將它變得更有規(guī)律。這種對環(huán)境的知覺、組織及解釋便影響了個人對社會情境的反應。

  認知過程中的組織分類、注意力集中到特別突出的刺激上、以及對無形特質如注意力、動機、態(tài)度、和人格特質等的解釋,顯示出對人與社會情境的知覺。

  歸因理論與認知失調理論是社會心理學中很重要的兩個理論,都強調對當時情境的知覺組織及解釋,并不著重「過去」,而且由個體對情境的知覺來解釋行為的原因,而非從情境本身去探討。

  在學術上,習慣將壓力來源分為環(huán)境及心理因素兩種:

  1. 來自個體以外的環(huán)境因素

  環(huán)境因素中的工作〈組織〉因素,如角色要求、領導風格、組織結構、組織制度、運作流程及組織氣候等,與職場的企業(yè)經營者或主管等因素有關。其他如政治不穩(wěn)定、經濟不穩(wěn)定、社會變遷、科技變遷等更大的環(huán)境變數,更屬不可抗力的外在因素。

  2.來自個體的個人因素

  個人因素有家庭問題、經濟問題、性格問題及人際關系,但有很大的個別差異存在。尤其是認知、工作經驗、社會支持的不同、內外控性格及A B 型性格對于壓力的應對更是不同,卻可以透過自我的成長訓練學習、親近正向心理的人、以及學習工作,也要學習休息中,讓自

  己的適應能力提升。

  (1)自我成長的學習,可以提升適應力

  鄭石巖(1999)在「換個想法更好」書中 要讀者多練習從積極面看事情,因為「想法會帶動行動,牽引感受和情緒」。研究者以為克服工作倦怠的方法中,「自我學習」永遠不可少,尤其是從認知的學習中最能讓自己受惠。

  游干桂(2003)花了五年時間思考,體悟到工作中的快不快樂,可能僅是5.1 4.9 的微差而已,中間有個階梯,你可能爬到中間的梯子擁有恰好的平衡,也可能只走了一階。即使如此,你也在進步,只要平衡尺上的浮標又往前游移一格。于是他決定今年改變工作型態(tài),減少趕

  場演講,留些時間給自己種花,看星星,重新安頓身與心。他的生命平衡法則是將生命切成健康、時間、自由與快樂等四塊,視個人狀況分配比重以及排序。如果每個元素都不缺,反應到工作上的態(tài)度與情緒,就比較不會有太強的拉距,因而獲得適當的平衡。

  (2)親近正向心理的人

  上班族要多親近正向心理的人,能減少倦怠感。如果將事情弄得很糟時,「從經營生活到擁有生命」一書作者唐.葛洛利亞的具體作法是,只允許情緒低落一下子,絕不因此認為自己很差勁。她很快會換個想法,「太棒了,我又學到一招,下次又有機會嘗試其他處理方法?!挂虼耍灰е粩鄬W習的態(tài)度,多親近正向心理的人,也比較有能力轉換壓力,比較不會工作倦怠。

  (3)學習工作,也要學習休息

  在職場上學習讓自己喘口氣,是一門學問。如果感覺莫名的倦怠迫在眉睫,休假又遙遙無期,試著忙里偷閑,偶爾請個半天假,溜去街上晃晃、逛書局、或找個清幽的咖啡店想事情卻是立即可行的解郁良方,因為「簡單,就會快樂」。

  社會組織里最有價值的資源是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但創(chuàng)造是有風險的,也唯有經歷創(chuàng)造的膽識才可能擁有創(chuàng)造能力,其主要根源系于一念之間。從人的思想產生到行為結果的形成,不但可以量變,更有意義的是尚可質變,從質變又可以導致量變。當每個階段,成員的思想都朝積極、正確的方向不斷累積,達到質的飛躍思想升華時,整個人與組織的發(fā)展將是更可觀的量變成長。

  高文斌(2005)以研究生為對象研究發(fā)現,心理健康會影響研究生的人生的基礎表現、學業(yè)成敗、知識結構、創(chuàng)造能力水平以及個人發(fā)展空間。健康的心理是研究生正常學習、交往、生活、發(fā)展的基本保證??梢酝ㄟ^多種角度和方法,根據三大原則-心理與環(huán)境的協同性,心理與行為的統(tǒng)一性以及心理行為的穩(wěn)定性-整體評量心理是否健康。若從能力角度,個體身處不斷成長與發(fā)展的過程中,從自然人逐漸變成更獨立自主、更復雜而完善、更富于社會責任心的社會人。則以下列幾項能力作為評估研究生群體心理健康能力指標:

  1. 感知能力 2. 適應能力 3. 耐受能力 4. 控制能力 5. 康復能力

  「正向心理學」所提倡與追求的目標實踐也是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是一種能力,是可以透過教育而獲得的能力,關鍵在于學?;蚪處煹恼n程設計與價值觀的選擇。

  參、相關研究

  Seligman(2002)研究關于修女快樂和長壽,因為修女們過的是有規(guī)律的與世隔絕生活;她們都吃同樣的食物、不抽煙也不喝酒,她們都有相似的生育和婚姻歷史,都沒有被傳染過性病,擁有相同的社經地位、同樣的醫(yī)療照顧,所以剔除一些混淆變項,但是這些修女的壽命和健康情況仍有很大的差別。O’Payne 到現在98 歲了,仍然很健康,相反的,Donnelly 59 歲時中風,不久就過世了。

  可以確定修女的生活型態(tài)、飲食和醫(yī)療照顧都不是Donnelly 早死的原因,但是審視O’Payne Donnelly 所寫的自傳,O’Payne 常用「非常愉快」、「很開心地期待」這兩個表達歡樂情緒的正向字眼;相反的,Donnelly 的自傳中找不到一絲正向的氣息。由此研究發(fā)現正向心理會影響一個人壽命的長短,即是運用正向心理能使身體健康。

  另外,Seligman 也對大學生作了一項研究計畫,首先,他們調查學生的樂觀程度,并依統(tǒng)計學上四分位數的方法選定較不樂觀的學生進而參加研究。之后再經由隨機的方式將這些大學生分為兩組,控制組不施以任何介入,實驗組則是加入可以提升他們樂觀技巧的工作坊,以認知取向的「論辯﹙disputing﹚」做為工作坊訓練的核心技巧,參加學生學習認識自己的負向思考﹙negative thoughts﹚,同時學習針對這些負向思考進行論辯。

  參加工作坊的126 位實驗組以及119 位控制組的學生,經過他們十年的追蹤后發(fā)現:在青年早期參加工作坊的同學中有13%,控制組則有27%的同學出現中度憂郁﹙moderate unipolar depression﹚的情形,控制組是實驗組的兩倍。無獨有偶的,參加工作坊的同學中出現廣泛性焦慮疾患﹙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的比例也是控制組的一半。

  上述研究之后,Seligman 又追蹤另一群10-12 歲即有輕度憂郁癥狀的兒童,其中67 名接受正向心理學技術的介入,另外47 名為控制組。

  在連續(xù)兩年的追蹤發(fā)現,控制組兒童出現輕度到中度憂郁的比例為44%,竟達接受正向心理學技術介入組(22%)的兩倍之高。

  由此,Seligman 的結論是:正向心理不僅可以預防學齡兒童憂郁的發(fā)生,同時也對輕度憂郁癥青少年有益。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大衛(wèi)博士也針對北京220 10-12 歲的青少年進行三個月的追蹤研究,結果與Seligman 的研究結果相同(Chen, Lay & Wu,2003)。

肆、正向心理的研究范疇

  正向心理學主要研究的范疇(The three pillars of positivepsychology)從個人層面而言,可分成三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一、正面情緒(Positive Emotion):

  快感、自信、樂觀、滿足感、和平等等。能夠理解怎樣可以獲得正面情緒對我們的生活有極大幫助。

  二、能力(Abilities)、長處(Strengths)及美德(Virtues)

  這些能力和長處包括: 良好的人際、社交能力、創(chuàng)造力、希望、勇氣、同情心、自制能力等等。近年流行的情緒智商、逆境智商都是這個范疇的課題。能夠了解如何發(fā)展這些能力,長處及美德,對個人建立正面的生活,甚為重要。

  三、支持和發(fā)展人的能力及長處的各種支持系統(tǒng)或組織:

  家庭、學校、社會文化條件、言論環(huán)境等。作為家長、老師、甚至政策制定人,都希望知道應怎樣締造有利和適切條件,培養(yǎng)出正面的下一代。

  伍、正向心理的目標

  為什么要研究正向心理呢?這些都與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有關究竟甚么是好的發(fā)展與生活?根據Seligman(2002)的看法,我們可以朝向下列三個目標邁進:

  一、 快活的人生 (Pleasant life) :

  能夠成功在生活中獲得各樣正面的情緒,包括快樂、自信、平靜、滿足等,便是快活的人生;故此,正面心理學其中一個重要范疇是研究各種正面情緒,透過實證研究,發(fā)展有效達至及維持正面情緒的方法。

  二、 美好的人生 (Good life) :

  除了追求快活的人生外,我們如果能夠在各種生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上(包括家庭、人際關系、工作、子女管教等)運用我們個人獨特的長處和美德,我們便可以達至滿足和美好的生活??梢哉f,建立長處和美德是達至美好生活的必要階梯。

  三、 有意義的人生 (Meaningful life ) :

  在快活的人生和美好的人生之上,我們更可以追尋有意義的人生。根據沙尼文博士的看法,能夠運用我們個人獨特的長處和美德,達至比我們個人更大的目標,生活便更有意義。

  陸、正向心理的研究工具

  正向心理的研究工具尚在發(fā)展當中,主要測量工具的說明如下:

  一、Watson, Clark Tellegen(2002)的正向情緒與負向情緒量表(Positive Affectivity and Negative Scale, PANAS)

  以正向情緒和負向情緒各十題,以五點量表測量受試者的心情。

  (1)正向情緒的內容為:有興趣、興奮、堅強、熱衷、自信、警覺、激勵、決心、注意、主動。

  (2)負向情緒的內容為:分心、不爽、罪惡感、恐懼、敵意、煩躁、羞恥、緊張、神經質、害怕。

  二、Ventrella(2001)積極思考量表

<, 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ascii-font-family: 宋體; mso-ascii-theme-font: major-fareast; mso-fareast-font-family: 宋體; mso-fareast-theme-font: maj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 宋體; mso-hansi-theme-font: major-fareast">  Ventrella 經過十四個月的篩選與分析后,將正向心理分成十個向度,并制作成量表,進行信、效度的考驗。

  (1)樂觀:相信并期待正面的結果,面對困難、挑戰(zhàn)或危機時,依然充滿信心。

  (2)熱忱:凡事充滿興趣,生氣勃勃、熱情洋溢,又能自我激勵。

  (3)信念:相信自己、相信別人,且相信更高的靈性力量在有需要時提供支持和指引。

  (4)正直:個人服膺且遵循誠實、公開、公正的價值觀,甚至為它們而活。

  (5)勇氣:即使結果不確定,也愿意冒險、克服恐懼。

  (6)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肯定自己能做的事,也要相信自己的潛力。

  (7)決心:無怨無悔的追求一個目標、目的或理由。

  (8)耐性:愿意等待機會、適合的時機或結果,出現在自己或別人身上。

  (9)冷靜:保持平靜,每天讓心情, 平衡以面對困難、挑戰(zhàn)或危機,經常反省與思考。

  (10)專注:設定目標與優(yōu)先順序,全心全力以赴。

  三、Seligman(2002 的長處調查(VIA Strengths Survey)

Seligman(2002)以五點量表測量受試者的長處與美德,共分六層面,其層面如表2-2 Seligman(2002)長處調查層面表

  *資料來源:仲秀蓮(2004)。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正向心理、領導形式與學校校能關系之研究,P21。

  第二節(jié)正向心理學在輔導上的應用

  壹、 Positive Psychology心理學的「第四次改革運動」

  一、培養(yǎng)氣宇軒昂的孩子 形塑正向情懷的兒童

  一項權威的心理學研究顯示,正向思考的人,不論薪資與健康,都比負面思考的人來得好,

  在這個挫折叢生的年代,必須學會正向思考,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商業(yè)周刊第 974 期》

  正向管教,培養(yǎng)新世紀核心關鍵能力

  二、正向管教之心理學 理論基礎

  () 美國馬丁沙尼文 Martin E.Seligman)提倡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以建立 快活、美好、有意義的人生

  1.獲得對生活的影響正面情緒: 快感、自信、樂觀、滿足、和平

  2.發(fā)展能力、長處、美德建立正向生活: 良好的人際、社交、自制、創(chuàng)造能力、希望、勇氣、同情心、情緒智商、逆境智商

  3.良好支持系統(tǒng)及組織以培養(yǎng)正向思維的下一代

  家庭、學校、社會文化條件、言論環(huán)境(家長、教師、政府)

  ()比馬龍效應、( Pygmalion Effectt)傳統(tǒng)的心理學概念

  自信加自尊刺激學習動機教師、家長、行政三效合一給一個希望

  ()動機需求論、(馬斯洛的人類需求理論)

  生理、安全、愛與被愛、尊重、自我實現

  貳、正向管教與輔導的內涵

  () 正向的人格特質

  1.對過去感到滿意 2.對現在感到愉悅 3.對未來充滿希望

  一、正向的人生觀念

  1.積極歸念 2.活在當下 3.養(yǎng)好習慣 4正常信念

  二、正向的生活動力

  1.生活可能是:平凡、瑣碎、忙碌、壓力、負擔、挑戰(zhàn)、問題、意外、劇變、迷失

  2.或是種種追尋:寬恕、滿足、平靜、快樂、自信、成功樂觀、希望、理想、意義

  3.期望更上一層樓:以自已的能力、誠意、勇氣、努力、智慧、愛心……

  叁、正向管教與輔導的策略

  一、深度思考正確樂觀思維收集、整理、諮詢、討論

  愛迪生失敗之經驗省思理性與非理性樂觀

  二、IQ、EQ之外的性格特征

  1.好奇(curiosity)→喜歡新事物、容忍不確定VS沈悶、生厭

  2.熱愛學習(live of leaming)→對學習新事物充滿興趣和熱切以獲得廣博知識VS冷漠

  3.開放(open mindedness)→會以不同角度、觀點審視VS偏見、自我

  4.創(chuàng)新(originality)→原創(chuàng)、獨特廣受領會認同VS怪誕

  5.智慧(perspective)→對人生宇宙事物有獨特見解與圓融應對VS膚淺、慌亂

  6.勇敢(bravery)→面對困難危險無懼的自愿選擇所需要做的事VS被迫

  7.毅力(persistence)→面對目標在困難和阻滯下仍持續(xù)行動勇往直前VS遲疑、脆弱

  8.真誠(authencitiey/integrity)→真切自我自己誠實面對自己感受、想法、目的VS虛偽、

  三、有效之正向管教輔導策略

  1.尊重差異之教學內涵個別、適性、引導

  2.多元活潑之校際活動生動、興趣、完整

  3.積極有效之班級經營實力、靈活、用心

  4.流暢開闊之溝通管道真誠、權變、主軸

  5.全面運用之輔導網絡發(fā)展、預防、治療

  6.充分支援之行政體系互相、公平、管理

  肆、結語

  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二、生命貴人師在校園好種福

  三、他是孩子接納陪他走一程

  四、孩子需要師長合作與教養(yǎng)

  五、社會需要相互尊重與扶持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