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網(wǎng)上的一條信息,說“積極心理治療是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基礎”,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積極心理治療(positive psychotherapy)創(chuàng)建于1968年的德國,創(chuàng)始人佩塞施基安教授(Prof.Nossrat Peseschkian)1933年生于波斯(現(xiàn)在的伊朗),1954年赴德攻讀神經醫(yī)學博士學位,并接受了不同流派的心理治療培訓后,創(chuàng)立了積極心理治療。《積極心理治療》一書初版于1972年,其中文譯本首版于1988年。
積極心理學創(chuàng)立于2000年,創(chuàng)建人是美國心理學家塞林格曼(Selingman)。
僅從字面來看,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與心理學psychology,是兩個不同的學科,它們各自的對向、方法、目的都極為不同,至于“積極”這個詞,positive psychology在港臺地區(qū)被翻譯為“正向心理學”,強調的是積極正向的“+”,與“-”相反。而在積極心理治療里,“積極”這個詞來源于拉丁文的positum,意為“給定的”,“全面的”,“已有的”,包含了“+”與“-”兩個方面。
積極心理治療的創(chuàng)立目的,就是要尋求一種普遍的、跨文化的、看到問題的本質和全面的心理療法。與所有的心理療法一樣,它的基礎是對“人”的認識,對沖突的認識,對癥狀的認識,以及對“治療”本身的認識和研究。歸納起來,積極心理治療的理論基礎可以用“三個原則”來描述。
第一個原則是“希望”。積極心理治療認為,人生而高貴,因為人與生懼來擁有兩個基本能力——“愛”的能力和“認知”的能力。如果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善”字的具體含義也是指這兩個基本能力,一個是理智力,一個是情感能力。“愛”的能力又包括“去愛”和“被愛”,“認知”的能力又可分為“學習”和“表達”能力。無論一個人行為多么失常,“道德品質”多么淪喪,身體和精神疾病多么嚴重,他的這兩個基本能力一直存在,即便是從失去人類社會環(huán)境的“狼孩”也擁有它們。那么,既然人們都有這樣的基本能力,我們的不同之處又在哪里?是如何不同的?
佩塞施基安教授在20多年的時間里,研究了18個不同的文化團體后,得出了“現(xiàn)實能力”的理論。盡管每個人都有“愛”和“認知”的基本能力,在人的社會化進程中,有三個因素影響了每一個人的基本能力“現(xiàn)實化”和“社會化”。這三個因素是:1、“身體/生物學”因素,每個人的遺傳特質和生理基礎不一樣;2、環(huán)境因素,包括家庭、民族、文化傳統(tǒng)等等社會和自然環(huán)境條件;3、時間,每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隨著時間的變化,社會化的過程和結果是不一樣的,這是發(fā)展心理學的研究已得出的結論。另外,不同的時代背景也到來不同的影響。
在這三個因素的影響下,基本能力分化成26種現(xiàn)實能力。從“愛”的能力發(fā)展出來的現(xiàn)實能力稱之為“原發(fā)能力”,包括愛、榜樣、耐心、時間、交往、性、信任、自信、希望、信仰、懷疑、堅定、整合;從“認知”的能力發(fā)展出來的現(xiàn)實能力稱之為“繼發(fā)能力”,包括準時、清潔、條理、順從、禮貌、坦白、忠誠、公正、成就、節(jié)儉、信賴、謹慎、精確。這26種能力的組合應用,構成了一個人的行為常模和他的社會功能模式。
有幾種常用的比喻來形容一個“人”。有的說,人像一張白紙,不同的經驗在這張紙上留下不同的字跡或畫痕。針對這種理論,如果認定這張“紙”上的默寫痕跡是錯誤的或創(chuàng)傷的,那么救治的的方式是抹去這些痕跡,描繪上“正確”的圖案。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生活,必須小心翼翼,不要被涂上“不正確”的一筆。整體說來,這種理論給人的感覺是悲觀的、沉重的、不安全的。另一種常見的理論是比喻人生為一杯水,如果已經滿了,就裝不進去新東西了。需要把已有的水倒出去一部分,才能容納新的經驗。這個理論和前一個理論是類似的。積極心理治療常把人比喻為一個富含寶石的礦藏,共有26顆。由于種種原因,有的寶石打磨的非常好,有的寶石還與泥沙一起埋于礦洞深處。“治療”的過程,或者說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就是將這些寶石挖掘出來并加以打磨的過程??隙〞心嗌?,肯定會有打磨不當,肯定會有想要這顆寶石但出現(xiàn)的卻是另一顆寶石等情況。然而,我們確知,那里有26顆寶石,無論這個礦洞顯得多么貧瘠、危險、糟糕,這就是“希望”原則的希望所在。
第二個原則是“平衡”,重點探討沖突的動力與內容。積極心理治療認為,健康的人不是沒有沖突的人,而是能夠恰當?shù)貞獙_突的人。對沖突的應對不當是導致心身疾病的原因。這里,積極心理治療的理論模型是平衡模式:一個人的生活是由這四方面組成的,同時,這四個方面也提供給我們可資利用的資源,沖突或問題可以發(fā)生在任一或全部方面:軀體的疾患或事故;工作或學業(yè)上的難題;關系領域內的矛盾;對未來或人生意義的絕望或迷茫……我們的應對也會利用這四個層面:只要有了問題就會出現(xiàn)強烈的身體反應或情緒波動;遇到困難時“躲避”到工作或行動中去,例如去加班或者去做家務;有了矛盾會到處找親友訴說,尋求支持和幫助;或者逃到“未來”的虛幻世界中去——做白日夢、看書看電影、玩游戲、酗酒、吸毒。
當我們的生活失去平衡時,也即某一或某些方面被忽視,我們的資源也會是失衡的,因此沖突極易發(fā)生,我們的應對也常常是失衡的,不但無助于解決沖突,甚至有可能加劇或滋出新的沖突。從這里入手去分析一個人的生活,尤其是一個人生活中發(fā)生了什么,能給我們清晰的圖解,對一個人的生活模式和沖突應對模式會有清楚全面的了解。
這是沖突的一個方面。從另一面來講,為什么有些事情對有些人而言不算什么,對有些人就是“事件”,對有些人甚至是“創(chuàng)傷”?為什么同樣的處境有的人能坦然應對,有的人就非常“沖突”?這涉及到積極心理治療的“沖突內容”理論。這個理論與“現(xiàn)實能力”理論相關。每個現(xiàn)實能力,包含了我們對這一能力的理念,我們這一能力的運用,以及對他人的期望和要求。事情發(fā)生時,我們的“理念”給予了對這個事件的解釋,我們一些能力的運用給予這個事件“應對”或“解決”,而對這一事情相關的他人,我們是有期望和要求的。可惜的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現(xiàn)實能力,必然與他人的現(xiàn)實能力存在差異和誤解。這些差異和誤解導致了我們在“認識”問題和“應對”問題時的沖突。一旦找到了沖突的內容,即造成沖突的現(xiàn)實能力,和沖突應對的相關能力,對如何恰當?shù)亟鉀Q問題或沖突,我們就有了依據(jù)和工作的目標。
第三個原則是“磋商”,是對心理治療的整體研究、理解和把握。對于心理治療工作和與來訪者的關系,不同療法有不同的認定和處理。積極心理治療認為,來訪者是對自己的生活和狀態(tài)了解最全面的人,我們的分析和解釋起到的是補充和啟發(fā)的作用。因此,心理治療工作應該是一個合作完成的“項目”,治療師/咨詢師和來訪者的關系是合作的關系,合作的目標是完成雙方一致同意的治療目標。因此,在心理治療工作的過程中,來訪者不是被動的、承受的,而是主動參與的;咨詢是也不是控制或主導的,而是協(xié)作的。來訪者的“自助”,不僅僅是治療過程中的自助,事實上,他生存到今天,應對了種種事件和沖突,正是他“自助”的結果。至于未來,仍要靠他的“自助”去應對。因此,治療的過程應是增加其“自助”能力的過程,這樣,治好的不僅是“病”,還有人。
積極心理治療在研究了心理治療的過程后,總結出“五階段”的規(guī)律。首先是“觀察/拉開距離”階段。在這個階段咨詢師/治療師的任務是“傾聽”,尤其是“有效傾聽”和觀察來訪者,形成一些假說,并就此假說制定下一階段的策略。重要的是,在這一階段,要與來訪者建立起“信任”和“安全”的關系,達成一致的治療目的。
其次是“調查清點”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澄清事實,不僅全面了解來訪者生活中發(fā)生的事件,還要厘清這些事件的關系,發(fā)現(xiàn)來訪者的應對模式,對來訪者的現(xiàn)實沖突予以調查,并找到相關的內在沖突和基本沖突。
第三是“處境鼓勵”階段,幫助來訪者看到問題和沖突的全景,看到自己在沖突處境的應對中運用了哪些現(xiàn)實能力,缺失的是哪些現(xiàn)實能力,為接下來的“調整”和改變做好真正的準備。
第四階段“言語表達”是來訪者學會用新的視角、新的語言、新的行為去認識、表達和應對沖突的階段。這一階段的順利結束意味著治療目標的實現(xiàn)。而在積極心理治療中,我們還要再加入一個階段:擴大目標。來訪者能夠將新的變化、新的能力整合應用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才意味著他整體“自助”能力的增強,才達到老子所說的,積極心理治療所認定的心理治療目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以這五個階段為框架,為“舞臺”,任何一種療法中的工具都可以應用在不同的階段中,只要這個工具是適合來訪者的特點的,或者能最好的滿足該階段的需要,或者是咨詢師理解最深刻、使用最自如的。
在這三個原則的理論基礎上,經過廣泛的跨文化調研和對大量案例的總結,積極心理治療擁有了一系列的不同工具,用于調研、診斷、治療。1992—1997年,德國衛(wèi)生部門成立了一個專家小組,對接受過積極心理治療的病人進行了追蹤調查,結果是療效顯著,復發(fā)率極低。該研究過程和結論發(fā)表于1999年“歐洲精神病學報”第二期。因此,積極心理治療獲得了德國醫(yī)藥界的最高質量獎——Richard Merton獎。佩塞施基安教授本人也于2006年底獲得了德國總統(tǒng)頒發(fā)的“杰出貢獻十字勛章”——Order of Merit,成為心理治療界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