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燭之武退秦師 課前預(yù)習(xí)演練(5分鐘) 1.填空。 我國古代的歷史著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種體例,《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盡的______________著作,相傳為春秋末期魯國史官______________所作。它依孔子修訂的魯史______________的順序,主要記載了______________二百四十多年的歷史,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稱“《春秋》三傳”。 答案:編年體 國別體 紀傳體 記事本末體 編年體左丘明 《春秋》 東周前期 《公羊傳》《谷梁傳》 2.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秦軍氾南( ) 佚之狐( ) 夜縋而出( ) 共其乏困( ) 若不闕秦( ) 秦伯說( ) 逄孫( ) 楊孫戍之( ) 答案:fàn yì zhuì gōng quē yuè pang shù 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實詞。 (1)且貳于楚也( ) (2)晉軍函陵( ) (3)(佚之狐)辭曰( ) (4)越國以鄙遠( ) (5)焉用亡鄭以陪鄰( ) (6)行李之往來( ) (7)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 ) (8)肆其西封( ) 答案:(1)從屬二主 (2)名詞用作動詞,駐軍(3)推辭 (4)名詞的意動用法,把……作為邊邑 (5)增加 (6)出使的人 (7)渡河(8)擴大 4.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1)無能為也已( )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 (3)秦伯說,與鄭人盟( ) (4)失其所與,不知( ) 答案:(1)“已”通“矣”,語氣詞 (2)“共”通“供”,供給(3)“說”通“悅”,高興 (4)“知”通“智”,明智
課堂同步強化(10分鐘) 1.依據(jù)對課文的理解,把恰當(dāng)?shù)木渥犹钤跈M線上。 晉、秦兩國因鄭“______________”而圍攻鄭國。國難當(dāng)頭,鄭國決定起用燭之武。面對燭之武“______________”的委屈與“______________”的牢騷,鄭伯先是用“____________”來自責(zé),動之以情,然后用“______________”指出后果,曉之以理,終于說服了燭之武以國家利益為重去見秦伯。 見到秦伯,燭之武先是客觀地承認“______________”的后果;然后又用“______________”指出亡鄭利于晉而害于秦;接著,燭之武又進一步分析了晉國是貪得無厭的,“_____________”使秦國意識到自己的危險,不僅與鄭結(jié)盟,還反過來幫助鄭國。 答案: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2.下列各句加點的“以”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 A.以其無禮于晉 B.越國以鄙遠 C.焉用亡鄭以陪鄰 D.闕秦以利晉 提示:A項中“以”為連詞,因為B、C、D三項中“以”都是目的連詞。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加點字與“越國以鄙遠”的“鄙”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 B.義不殺少而殺眾 C.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提示:題干中“鄙”是名詞的意動用法。A項中“出”“入”都是動詞用作名詞,“出產(chǎn)(收入)的東西”。B項中“少”“眾”都是形容詞用作名詞。C項中“舊”形容詞用作名詞,老交情。D項中“美”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與題干中“鄙”字用法相同,認為“我”美。 答案:D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B.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C.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不同。 D.①與②相同,③與④相同。 提示:句①中“封”是動詞,做疆界;句②中“封”是名詞,疆界。句③中“亡”是動詞,逃跑;句④中“亡”是名詞,逃跑的人。 答案:C 5.下列各項中與“何厭之有?”句式不相同的一項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王問:“何以知之?” C.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D.亦雁蕩具體而微者 提示:A、B、C三項與“何厭之有”都是賓語前置,D項是定語后置。 答案:D 6.下列各項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稱贊佚之狐慧眼識人,勇于推薦大才的精神。 B.稱贊鄭伯的勇于改過,知人善任。 C.稱道秦穆公的寬厚仁慈,知錯就改;批判晉君的言而無信,假仁假義。 D.贊揚燭之武不計較個人安危得失,為國家勸退秦軍的愛國精神及敢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敵人的外交才能。 提示:A、B、C三項都沒有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思想。 答案:D
課后鞏固訓(xùn)練(30分鐘) 閱讀提升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 )。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span lang=EN-US>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1.對下面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行李 共 濟 厭 A.行裝 共同 渡、過河 嫌惡 B.物資 通“供” 幫助 通“饜” C.使者 通“供” 渡、過河 滿足 D.使者 共同 幫助 滿足 答案:C 2.文中括號處應(yīng)填入的虛詞是( ) A.之、矣、也、焉 B.之、矣、焉、也 C.矣、也、焉、之 D.矣、焉、也、之 答案:B 3.根據(jù)本文內(nèi)容,可以推知后來發(fā)生的事是( ) A.晉公子重耳出亡 B.秦晉殽之戰(zhàn) C.鄭伯克段于鄢 D.曹劌論戰(zhàn) 提示:要根據(jù)文本所敘述的歷史事件的相關(guān)背景來回答。 答案:B 4.給文末畫波浪線的句子加標點。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提示:給文言文斷句,要掌握必要的技巧和方法,如分清主謂關(guān)系,根據(jù)常見虛詞在文中所處的位置,掌握文句特殊的特點等。 答案:公曰:“不可。微夫人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2)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答案:(1)越過晉國把鄭國作為秦的邊邑,您是知道它的困難的。 (2)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在東面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后,又想往西擴大它的邊界。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顏斶說齊王 齊宣王見顏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說。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對曰:“夫斶前為慕勢,王前為趨士;與使斶為趨勢,不如使王為趨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貴乎,士貴乎?”對曰:“士貴耳,王者不貴。”王曰:“有說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齊,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齊王頭者,封萬戶侯,賜金千鎰。’由是觀之,生王之頭曾不若死士之壟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請受為弟子。且顏先生與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車,妻子衣服麗都。”顏斶辭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則破焉;非弗寶貴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歸,晚食以當(dāng)肉,安步以當(dāng)車,無罪以當(dāng)貴,清靜貞正以自虞。”則再拜而辭去。君子曰:“斶知足矣,歸真反璞,則終身不辱。” 6.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顏斶辭去 辭:告辭。 B.士生乎鄙野 鄙:偏僻。 C.君子焉可侮哉 焉:怎么。 D.則再拜而辭去 再:又一次。 提示:D項,再:接連兩次。如“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 答案:D 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賜金千鎰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B.宣王不說 秦伯說 C.死不赦 子茍赦越國之罪 D.生王之頭曾不若死士之壟也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提示:A項兩個“賜”,分別是“賞賜”“恩惠”的意思;B項“說”都是通假字,通“悅”,高興;C項“赦”,都是“赦免”的意思。D項“曾”都是“竟然”的意思。 答案:A 8.下列各個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夫斶前為慕勢,王前為趨士。 要是我顏斶到大王面前,那是我貪慕權(quán)勢,要是大王到我面前,那是以禮待士。 B.生王之頭曾不若死士之壟也。 活者的國王的頭顱,竟然比不上死去的人的墳?zāi)埂?span lang=EN-US> C.愿請受為弟子。 希望你能給我作學(xué)生。 D.晚食以當(dāng)肉,安步以當(dāng)車。 遲一點吃飯用以當(dāng)作吃肉,安閑地步行用以當(dāng)作乘車。 提示:C項,“愿請受為弟子”是“請您接受我做您的學(xué)生”的意思。 答案:C 9.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顏斶不慕權(quán)勢,保持士的高尚氣節(jié)的一組是( ) ①斶亦曰:“王前!” ②斶對曰:“……與使斶為趨勢,不如使王為趨士。” ③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貴乎,士貴乎?” ④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 ⑤顏斶辭去,曰:“……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提示:③④兩句都不是表現(xiàn)顏斶的。 答案:B 思維深化 10.“一人之辯,重于九鼎大呂;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燭之武以其出色的辯才,利用外交手段,達到了軍事目的,請分析一下他是如何完成這一任務(wù)的。 提示:這個題目考查我們對燭之武外交辭令的理解和把握。 參考答案:《燭之武退秦師》顯示了《左傳》的說辭簡潔精練、委曲達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的特點。燭之武著重對秦、晉、鄭三國之間的利害關(guān)系作了具體的分析,先把鄭的存亡放在一邊,再敘述鄭亡并無利于秦,然后歸結(jié)到保存鄭國于秦有益無害,最后補敘昔日晉對秦忘恩負義,以加強說服力。說辭有意置鄭國利害于不顧,而處處為秦國考慮,委婉而多姿,謹嚴而周密。 經(jīng)典回放 11.(2010浙江高考,23)請根據(jù)漫畫內(nèi)容設(shè)計一條公益廣告語。要求:體現(xiàn)畫意,通俗易懂,有一定文采。(不超過16個字。)
提示:首先要看明白漫畫的內(nèi)容,其次再結(jié)合公益廣告語的一般寫法以及本題的具體要求來寫。 參考答案:遠離毒品;關(guān)愛生命。(或:吸食毒品就是吞噬生命。)
5 荊軻刺秦王 課前預(yù)習(xí)演練(5分鐘) 1.文學(xué)常識填空。 《戰(zhàn)國策》是一部重要的______________歷史著作,初名______________,經(jīng)過漢代______________整理編輯,始定名《戰(zhàn)國策》,全書共______________篇。 答案:國別體《國策》 劉向 33 2.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樊於期( ) 而右手揕其胸( ) 以藥淬之( ) 人不敢與忤視( ) 為變徵之聲( ) 士皆瞋目( ) 厚遺秦王寵臣( ) 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 答案:wū zhèn cuì wǔ zhǐ chēn wèi cù 3.比較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現(xiàn)代漢語有什么不同。 (1)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 古義:__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___。 (2)持千金之資幣物 古義:__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___。 (3)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古義:__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___。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 古義:__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___。 (5)諸郎中執(zhí)兵 古義:__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___。 (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古義:__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___。 (7)斷其左股 古義:__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___。 答案:(1)眼淚 鼻涕 (2)禮品 貨幣(3)走投無路貧困 (4)袒露一只臂膀 袒護雙方中的某一方(5)宮廷的侍衛(wèi) 稱中醫(yī)醫(yī)生 (6)投擊拿著 (7)大腿 量詞(用于成條的東西)
課堂同步強化(10分鐘) 1.下列加點詞詞義相同的兩項是( ) A.秦王還柱而走 B.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 C.予羈縻不得還 D.居十日,扁鵲望桓公而還走 E.每假借于藏書之家,計日以還 提示:B、C兩項中“還”都是“回來”的意思。 答案:BC 2.下列各句中括號內(nèi)是補出的省略成分,正確的一項是( ) A.(荊軻)拔劍,劍長,操其室。 B.(鄭伯)許君焦、瑕。 C.(荊軻)發(fā)圖,圖窮而匕首現(xiàn)。 D.(高漸離)又前而為歌曰:“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 提示:A項中省略的是“秦王”;B項中省略的是“晉惠公”;D項省略的是“荊軻”。 答案:C 3.翻譯下面的句子。 (1)秦王必說見臣。 (2)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3)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4)愿舉國為內(nèi)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 答案:(1)秦王一定會高興地接見我。(2)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來投奔我,我不忍心因為自己的事情而傷害了長者的心意。(3)現(xiàn)在(是)拿著一把匕首進入兇險難測的強暴的秦國,我之所以停留,是因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我)一同去。(4)愿意全國上下做秦國的臣民,(燕王)排在諸侯的行列,供應(yīng)、貢獻、賦稅和郡縣一樣,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廟。 4.根據(jù)全文的思路,梳理文章的結(jié)構(gòu)層次。 提示:根據(jù)整個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jié)局四個部分來劃分。 參考答案:(1)開端(秦將王翦破趙——愿足下更慮之):行刺緣起。 (2)發(fā)展(荊軻知太子不忍——終已不顧):行刺準備。 (3)高潮(既至秦——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廷刺秦王。 (4)結(jié)局(末段):荊軻被斬。一幕驚雷乍起、劍拔弩張的活劇,以秦王“目眩良久”告終。 5.易水訣別一段的描寫烘托了怎樣的氣氛,其中的音樂描寫有什么作用。 提示:結(jié)合具體的描寫語句分析。 參考答案:這段描寫,烘托了一種慷慨悲壯的氣氛。如“白衣冠”“士皆垂淚涕泣”“士皆瞋目,發(fā)盡上指冠”“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等都是渲染凄涼悲愴的氛圍和同仇敵愾的氣勢。其中音樂描寫表現(xiàn)荊軻的思想感情,也是渲染悲壯氣氛。
課后鞏固訓(xùn)練(30分鐘) 閱讀提升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下,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愿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 軻既取圖奉之,發(fā)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 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諸郎中執(zhí)兵,皆陳殿下,非有詔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 1.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荊軻奉樊於期頭函 函:盒子。 B.北蠻夷之鄙人 鄙人:粗魯、地位低下的人。 C.自引而起,絕袖 絕:斷絕,掙斷。 D.劍堅,故不可立 拔堅:堅固、鋒利。 提示:D項中的“堅”應(yīng)該是“劍插得緊”的意思。 答案:D 2.選出與“秦王還柱而走”中的“還”用法不同的一項( ) A.秦武陽色變振恐 B.軻既取圖奉之 C.圖窮而匕首見 D.使工以藥淬之 提示:題干中“秦王還柱而走”的“還”是通假字,通“環(huán)”,環(huán)繞。A項“振”通“震”。C項“見”通“現(xiàn)”。D項“淬”通“粹”。B項“奉”意思是“奉獻,捧送”。 答案:B 3.下面各句中的“兵”字的含義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A.左右欲兵之 C.不得持尺兵 B.不及召下兵 D.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提示:A項中“兵”的含義是“殺”。其余三項中“兵”的含義都是“兵器”。 答案:A 4.簡述文中第一段中的“顧”“笑”“前”三個動詞的表達效果。 提示:分析表達效果須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采用了什么方法;二是表達了什么樣的內(nèi)容。 參考答案:與秦武陽的“色變振恐”對照,表明他的沉著機智、鎮(zhèn)定自若,確具有超人的膽略和非凡的氣質(zhì)。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8題。 虞愿字士恭,會稽余姚人也。年數(shù)歲,中庭橘樹冬熟,子孫競來取之。愿獨不取,家人皆異之。 元嘉末,為國子生,再遷湘東王國常侍,轉(zhuǎn)潯陽王府墨曹參軍。明帝立,以愿儒吏學(xué)涉,兼番國舊恩,意遇甚厚。帝性猜忌,星文災(zāi)變,不信太史,不聽外奏,敕靈臺知星二人給愿,常直內(nèi)省,有異先啟,以相檢驗。 帝以故宅起湘宮寺,費極奢侈。以孝武莊嚴剎七層,帝欲起十層。不可立,分為兩剎,各五層。新安太守巢尚之罷郡還,見帝,曰:“卿至湘宮寺未?我起此寺,是大功德。”愿在側(cè)曰:“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賣兒貼婦錢,佛若有知,當(dāng)悲哭哀愍,罪高浮圖,有何功德?”尚書令袁粲在坐,為之失色。帝乃怒,使人驅(qū)下殿。愿徐去無異容。以舊恩,少日中,已復(fù)召入。 帝好圍棋,甚拙,去格七八道,物議共欺為第三品。與第一品王抗圍棋,依品賭戲??姑筐埥柚?,曰:“皇帝飛棋,臣抗不能斷。”帝終不覺,以為信然,好之愈篤。愿又曰:“堯以此教丹朱注,非人主所宜好也。”雖數(shù)忤旨,而蒙賞賜,猶異余人。遷兼中書郎。 出為晉平太守,在郡不治生產(chǎn)。前政與民交關(guān),質(zhì)錄其兒婦。愿遣人于道奪取將還。在郡立學(xué)堂教授??づf出蚺蛇,膽可為藥。有餉愿蛇者,愿不忍殺,放二十里外山中,一夜蛇還床下。復(fù)送四十里外山,經(jīng)宿,復(fù)還故處。愿更令遠,乃不復(fù)歸,論者以為仁心所致也。海邊有越王石,常隱云霧,相傳云:“清廉太守乃得見。”愿往觀視,清澈無隱蔽。后瑯玡王秀之為郡,與朝士書曰:“此郡承虞公之后,善政猶存,遺風(fēng)易遵,差得無事。”以母老解職,除后軍將軍,褚淵嘗詣愿,不在,見其眠床上積塵埃,有書數(shù)帙。淵嘆曰:“虞君之清,以至于此。”令人掃地拂床而去。 (節(jié)選自《南齊書·虞愿傳》) 注:丹朱:堯的兒子。堯認為他不肖,不足以授天下。 5.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物議共欺為第三品 物議:眾人的評論。 B.抗每饒借之 饒借:謙讓。 C.雖數(shù)忤旨,而蒙賞賜 忤旨:違背皇帝的旨意。 D.愿遣人于道奪取將還 將還:將要送還。 提示:D項,將還:把她送還。 答案:D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 B. C. D. 提示:A項的兩個“而”均為轉(zhuǎn)折連詞;B項①句的“為”是表原因的介詞,因為,②句“為”是表對象的介詞,對;C項的兩個“乃”均為副詞;D項的兩個“其”均為人稱代詞,作定語,他的。 答案:B 7.下列各組句子中,分別表明虞愿“為人耿介”和“為政清廉”的一組是( ) A. B. C. D. 提示:A項②句不屬于“為政清廉”。B項②句只能表現(xiàn)虞愿仁慈。C項②句屬迷信說法,不足以表現(xiàn)虞愿“為政清廉”。D項①句是虞愿當(dāng)面指責(zé)皇帝篤好圍棋,表現(xiàn)虞愿“為人耿介”;②句通過旁人之眼看出虞愿無余財,表明“虞愿清廉”。 答案:D 8.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宋明帝為湘東王時,虞愿任湘東王國常侍。明帝即位后,虞愿因與他有舊恩,因而受到重用。盡管皇帝生性猜疑,仍讓虞愿負責(zé)災(zāi)異預(yù)報。 B.虞愿雖因私人關(guān)系而得到皇帝的信用,但卻敢于犯顏直諫?;实酆木拶Y建造寺院,他認為勞民傷財,罪孽比佛塔還高;皇帝愛好圍棋他也當(dāng)面指責(zé)。這在當(dāng)時是很難得的。 C.虞愿在晉平郡任太守時敢于為民做主,并且仁愛廉潔,深受同僚和百姓的稱道;但作者同時也指出他不關(guān)心郡內(nèi)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D.虞愿除了勤于吏治外,對儒學(xué)也很有研究,并且非常重視學(xué)校教育,皇帝也因此很器重他。 提示:C項“他不關(guān)心郡內(nèi)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錯。原文“在郡不治生產(chǎn)”意為“虞愿在郡內(nèi)不經(jīng)營家產(chǎn)”。生產(chǎn),家庭謀生的產(chǎn)業(yè)。 答案:C 思維深化 9.結(jié)合全文,你怎樣評價荊軻刺秦王的行為? 提示:從歷史的觀點看,秦朝的發(fā)展是一種必然,荊軻的大智大勇雖值得贊揚,但是不能改變歷史的前進趨勢。荊軻雖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難以挽狂瀾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國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但他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在國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艱險的精神和氣概還是值得稱道的。 參考答案:(1)荊軻刺秦王,是反抗強暴的正義行動,而秦統(tǒng)一六國是歷史發(fā)展的趨勢,這是個人或少數(shù)人的愿望改變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劇告終。(2)荊軻刺秦王就與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消極因素作斗爭來講,這場斗爭具有合理性;就整個歷史發(fā)展進程來講,它有著很大的局限性。 經(jīng)典回放 10.(2010山東棗莊高考模擬,21)3月22日,在北京出差的老王得知消費稅調(diào)整,給家里打電話,女兒蓉蓉接了電話。老王對蓉蓉說:“蓉蓉,我現(xiàn)在跟你媽媽聯(lián)系不上,等媽媽回來你告訴她,新消費稅出臺了,排氣量在3.0以上的轎車要漲4%,4月1日以后這類轎車可能要一下子漲一兩萬元,上個月我跟你媽媽去訂購了一輛別克君威3.0L豪華型,讓你媽媽今天就帶上訂單去經(jīng)銷商那兒把車子提出來,千萬不要誤事。”蓉蓉接完電話要去上學(xué),就寫了一張留言條給媽媽。 請你根據(jù)老王的電話內(nèi)容,代蓉蓉擬寫這張留言條。要求:格式正確,措辭得當(dāng),語言簡潔,不超過40字。 提示:格式包括稱呼、落款、日期,語言要簡潔,突出內(nèi)容要點。 參考答案: 媽媽: 爸爸來電話說消費稅調(diào)整,車要漲價,請您今天帶訂單去經(jīng)銷商處提車。 蓉蓉 3月22日 11.(2010遼寧高考,22)請根據(jù)下列語句,給“流星雨”下定義。 要求:必須為單句,語序合理,不得丟掉語句中的信息(可增刪詞語)。 ①流星雨是流星群與地球相遇時產(chǎn)生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 ②流星雨發(fā)光的原因是受大氣摩擦。 ③流星雨發(fā)出的光亮如同從一點迸發(fā)出的焰火。 ④流星雨如下雨一般。 提示:首先選取第①句作為整個定義的主干句,然后給后邊三個句子一個合理的順序。第②句是原因,一般放在前邊;第③句是解說發(fā)出的光的特點;第④句是對流星雨的特點的描繪,所以應(yīng)該放在最后。 參考答案:流星雨是流星群在與地球相遇時,因受大氣摩擦發(fā)出如同從一點迸發(fā)的焰火般的光亮又狀如下雨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 |
|
|
來自: 人教版高中語文 > 《4 燭之武退秦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