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3-20 23:52:15)
巴門尼德說“存在”是“一”,“存在”是連續(xù)不可分,使運動變得不可能。亞里士多德區(qū)分了實體和屬性這兩種意義上的“存在”。他對實體下的定義是:“是其所是,就是那就其自身而言的東西”。實體是作為“這一個”的“一”,是因自身而存在,而不同的屬性附屬在實體上,屬性是“多”。屬性是不能獨立存在的,因為“除了實體而外沒有一個別的范疇能獨立存在”。例如“這朵花是白色的”,“花”作為實體是獨立存在的,“白色”作為屬性是依賴于“花”而存在。但通常都把“存在”謂詞化,對于亞里士多德說的屬性依賴于實體而存在并沒有真正理解。亞里士多德的意思是:不是“白色”作為顏色而存在,而是“花”作為“白色”而存在,即“存在”是實體的存在,而不是屬性的存在。如果認(rèn)為“白色”作為顏色而存在,這就回到柏拉圖的理念論了:所謂“花”作為個體是分有作為理念的“白”。 亞里士多德說柏拉圖說的“分有”是“空洞的語言和詩意的比喻”。但對于命題“這朵花是白色的”,我們還是犯與柏拉圖類似的錯誤。通常認(rèn)為“花”是主語,“白色”是賓詞,“是”作為系詞把主詞與賓詞連接起來。這就把“白色”從實體中分離出去了,而不是依賴于實體而存在。并且把“是”也抽象化,僅作為連接實體和屬性的一個關(guān)系詞。其實“是”即是“存在”,并且是實體自身的存在和呈現(xiàn),屬性是在實體之內(nèi),唯如此,實體作為“一”才能統(tǒng)率作為屬性的“多”,當(dāng)屬性變化時而實體保持同一性,運動才成為可能。 那么亞里士多德說的“是其所是”該怎么理解?其實“是其所是”是相對于屬性的外在性而言的。屬性雖然說是實體的屬性,但屬性還是具有一定的外在性,例如白色作為“存在”是“花”存在,而不是“白”存在,但這樣的“存在”畢竟是“花”與他物的直接的作用,其實實體的任何屬性都是在與他物的聯(lián)系中表現(xiàn)出來的。惟有實體自身作為整體的“一”,是依賴于自身而存在?;ㄖ詾榛?,是因為它具有花的本質(zhì),這個本質(zhì)即是花的“是其所是”。或者說,實體的諸多屬性是感性的直接的存在,而實體的“是其所是”是反指自身的自我性的存在。 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形式即是個體事物的本質(zhì)——“是其所是”,形式是內(nèi)在的,是個體事物自身的“自我”,體現(xiàn)出事物的主體性。亞里士多德經(jīng)常說形式或?qū)嶓w是“這一個”,“這一個”即是黑格爾說的個體性。但他們所說的個體與物理學(xué)意義上的個體是截然不同的。正如同“慎獨”的“獨”既可以是指一個人獨處,也可以是“與物無對”的獨知獨覺;有作為數(shù)量單位的“一”,即“執(zhí)一而廢百者也”的“一”,也有“其為物不二,則其生物不測”的本原的“一”。通常所說的個體是指一個物體在空間上與其他事物分割開來,但這樣的“一”是外在的感性存在的“一”,是客體。但亞里士多德和黑格爾所說的個體是自身為“一”,即事物自身是作為整體性的存在,它是主體,所謂個體性即是主體性。 一個事物的顏色、形狀、表面光滑度等都是通過感官可以直接感知到的,除了這些直接的感性存在之外,事物還有通過感官無法觸及的一面,這就是它的內(nèi)在本質(zhì),是體現(xiàn)它的主體性的形式。形式與諸屬性是“一”與“多”的關(guān)系,不同屬性之間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如果說屬性是外延的存在,那么形式則是內(nèi)涵的存在,這就是亞里士多德說的“存在”具有多重涵義。黑格爾的邏輯學(xué)則區(qū)分了“存在論”和“本質(zhì)論”,把“存在”的內(nèi)涵局限在直接性的存在。[1] 神學(xué)家們總是要從理論上證明上帝的存在,然而黑格爾說“存在”這個范疇是最貧乏的,說上帝存在,其實是對造物主的貶低。新黑格爾主義者也是把“存在”限定在感性的領(lǐng)域,所以他們說理念、精神等是真實的,它們反而不存在。這如同佛家講的緣起性空,事物作為感性的存在是“有”,“性空”是對感性的存在的內(nèi)在否定,“性”即事物的“是其所是”,不是說“性”是空的,而是事物的“是其所是”是與其感性存在不同的另一類型的存在,是亞里士多德說的實體性的存在。黑格爾說:“凡是現(xiàn)實的都是合乎理性的”,通常被曲解為“存在即合理”。然而犯罪行為是存在的,能說它們是合理的嗎?黑格爾說的“現(xiàn)實性”與“存在”不在同一層次,正如同亞里士多德說的實體與屬性是不同類型的存在一樣。 機械論者認(rèn)為事物像造房子那樣都是由質(zhì)料和形式組合而成,那么事物就不是作為一個主體或個體而存在,而完全是一個任人擺弄的客體。然而亞里士多德說,“一物可以在任何地方被分割,但不能同時在每一個地方被分割”,因為事物是一個整體,它是作為主體而存在。如果事物是所謂“粒子”堆積而成的,只是一個客體,那么就可以同時在每一地方分割。亞里士多德說的形式作為事物的“是其所是”是“一”,而這種附加在質(zhì)料上的形式是基于絕對空間而構(gòu)建的抽象的結(jié)構(gòu),質(zhì)料也是一個抽象物??梢?,機械論者要么局限于事物的感性存在,要么把事物完全抽象化,他們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搖擺,唯獨認(rèn)識不到事物的“是其所是”。 [1] 在《物理學(xué)》中,亞里士多德說的運動是指屬性變化而實體保持不變性的那種外在的運動,除此之外,還有實體的內(nèi)在生成,這兩種層次的運動分別對應(yīng)黑格爾的存在和本質(zhì)。黑格爾邏輯學(xué)的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概念論,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xué)》中則說“神”是純形式,是以自身為對象的絕對的現(xiàn)實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