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揭秘神秘珍貴的中國鳥龍百聞不如一見 2010-01-09 09:45:28 閱讀32 評論0 字號:大中小 訂閱 中國鳥龍(屬名:Sinornithosaurus,意為“中國的鳥蜥蜴”),是種馳龍科的有羽毛恐龍,化石發(fā)現(xiàn)于中國的義縣組,年代為下白堊紀的中巴列姆階。中國鳥龍是第五個發(fā)現(xiàn)的有羽毛恐龍,并且在1999年被發(fā)現(xiàn)時,是有羽毛恐龍中最接近鳥類的一種。 2009年12月22日,美國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世界上第一種能夠分泌毒液的恐龍——中國鳥龍,其生活在距今1.25億年前。它能像今天的毒蛇那樣,將毒牙中的毒液注入獵物體內,從而有效麻痹獵物。
中文名稱:中國鳥龍
拉丁文學名(name):sinornithosaurus,發(fā)音(pronounced): sine-oh-sawr-op-ter-iks,含義(meaning):來自中國的像鳥的恐龍,模式種(type species): s. millenii 千禧中國鳥龍,時代(period):白堊紀早期 middle barremian,分布(found in ):中國遼寧,食性(diet):肉食,典型狀態(tài)(length up to):長1米【亞成年】,發(fā)現(xiàn)者(discoverer):xu, wang & wu, 1999,命名者(first described):xu, wang & wu, 1999 中國鳥龍 發(fā)現(xiàn)![]()
中國鳥龍是由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徐星、汪筱林、吳肖春等人發(fā)現(xiàn)于中國遼寧省的義縣組?;瘞缀跬暾?,并擁有羽毛痕跡。除了中國鳥龍以外,義縣組還發(fā)現(xiàn)了四種有羽毛恐龍:原始祖鳥、中華龍鳥、羽龍、以及北票龍。
中國鳥龍的正模標本(編號IVPP V12811)目前存放在中國北京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第二個標本(編號NGMC - 91)可能是個幼年的中國鳥龍。在2001年,季強等 人勉強地替NGMC - 91化石標名,因為該標本的狀態(tài)雖然相當完好,但是在分開石塊時,幾乎所有的骨頭都散開了,只能辨認出石塊上的骨頭輪廓。這使科學家難以辨認該化石的特征,無法確定它們的歸類。[2]這個編號NGMC - 91的標本又俗稱“Dave”,發(fā)現(xiàn)于中國遼寧省凌源市,與模式標本的發(fā)現(xiàn)地相距130公里,目前存放在中國地質博物館。另外,在“Dave”的腳部附近,發(fā)現(xiàn)了一種魚類-狼鰭魚的化石。 徐星等人敘述了中國鳥龍,并提出種系發(fā)生學的研究,認為它們是種原始的馳龍科動物。[3]徐星也提出它們的頭部與肩膀非常類似始祖鳥與其他鳥翼類。這兩個特征可證實最早期的馳龍類較像鳥類,而較不像晚期的馳龍類。這個演化時序上的矛盾,質疑了鳥類演化自恐龍的理論。 中國鳥龍 生物特征![]() 中國鳥龍有火雞般大小,身上可能長有羽毛,生活于現(xiàn)在的中國東北一帶的森林中,與《侏羅紀公園》中描述的另一種恐龍速龍,同屬馳龍科家族。據(jù)美國堪薩斯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與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古生物學家戴維-伯納姆(David Burnham)介紹,像鳥一樣的中國鳥龍可能利用其略長的牙齒,咬住史前鳥類,與后毒牙蛇和某些蜥蜴一樣,中國鳥龍的毒液或許并不致命,只能讓獵物瞬間處于一種休克狀態(tài),這樣,它們就可以不緊不慢地美美吃上一頓。
在中國鳥龍的標本周圍巖石都發(fā)現(xiàn)了羽毛的痕跡。這些羽毛痕跡由絲狀物所構成,并具有兩個特征顯示它們是早期的羽毛。第一,數(shù)個絲狀物聚合成一叢,類似羽毛的結構。第二,一排羽毛聚合成一個羽軸,類似正常鳥類的羽毛結構。然而,中國鳥龍的羽毛并沒有現(xiàn)代鳥類羽毛所具有的次要分支與小型羽支,這些特征可形成現(xiàn)代鳥類的分散羽片。除了羽毛以外,中國鳥龍可以拍打它們的手臂,它們是最早發(fā)現(xiàn)擁有類似鳥類肩帶的恐龍之一。中國鳥龍也擁有類似鳥類的骨盆與后肢,以及非常長的手臂。“Dave”(編號NGMC - 91)的羽毛覆蓋了整副身體,包含了眼睛前方的頭部、頸部、前肢、大腿,尾巴末端則有菱形羽塊,類似始祖鳥。 中國鳥龍 分類![]() 中國鳥龍屬于馳龍科,馳龍科是一群敏捷的肉食性恐龍,擁有鐮刀狀的第二趾爪,也包括恐爪龍與猶他盜龍等成員。中國鳥龍生存于下白堊紀的巴列姆階,約1億 2500萬年前,使它們成為最早、最原始的馳龍科恐龍之一。中國鳥龍身上的羽毛,顯示較晚期的馳龍科可能也擁有羽毛,而非鱗片或簡易原始羽毛。
中 國鳥龍目前已擁有至少兩個種。模式種是千禧中國鳥龍(S. millenii),是在1999年被敘述。第二個種是郝氏中國鳥龍(S. haoiana),是在2004年所敘述,與千禧中國鳥龍的差異在于頭顱骨與臀部的特征。一個昵稱為“Dave”的手盜龍類標本(編號NGMC 91),其保存狀態(tài)極好,可能代表中國鳥龍的第三個種,或是幼年個體。 中國鳥龍 生物學意義![]() 1999年9月中國學者徐星、汪筱林和吳肖春在《nature》上報道了發(fā)現(xiàn)于遼西的中國鳥龍(sinornithosaurus)(xu et al.,1999)。從根本上說,鳥類恐龍起源說的復活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對馳龍類恐龍骨骼形態(tài)的研究基礎上。然而,由于材料的局限性,過去對于馳龍類解剖結構實際上存在著很多誤解。相應地,這一假說在某些方面遭到了反對派的攻擊。中國鳥龍在分類上屬于獸腳亞目的馳龍科,它的發(fā)現(xiàn)為詳細研究馳龍類恐龍的解剖結構提供了可能,初步的研究表明馳龍類在形態(tài)上已經非常接近早期鳥類。以中國鳥龍為代表的馳龍類的頭后骨骼形態(tài)已經與大多數(shù)恐龍很不相同,具有許多早期鳥類的特征,它的肩帶結構與世界上最早的鳥類——發(fā)現(xiàn)于德國的始祖鳥幾乎沒有區(qū)別。盡管中國鳥龍并不能飛行,但是它在結構上產生了一系列適應飛行的變化,骨骼系統(tǒng)已經完全具備了拍打式飛行的要求,是一種典型的預進化模式。中國鳥龍的發(fā)現(xiàn)為獸腳類恐龍向鳥類演化提供了最具說服力的證據(jù)之一,并且為一些重要形態(tài)特征的演化提供了連接的環(huán)節(jié),使得我們對于鳥類起源的理解更加深入。下圖為千禧中國鳥龍正模標本。中國鳥龍的前肢已經不再像多數(shù)獸腳類恐龍一樣向前腹向伸展,而是像鳥類的翅膀一樣向上向側面伸展。這一轉化為鳥類飛行的起源在骨骼結構上打下了基礎。
中國鳥龍的發(fā)現(xiàn)支持了鳥類飛行的“從地面起飛”理論。而“從樹上滑翔”理論則假設鳥類是從樹棲恐龍演化而來,這些樹棲恐龍從樹枝間滑翔移動。另一方面,“從地面起飛”理論則假設鳥類從奔跑恐龍演化而來,這些奔跑恐龍的羽毛具有隔熱作用,或是求偶的展示物。然而,四翼恐龍小盜龍的發(fā)現(xiàn),顯示原本的鳥類演化理論過度單純化,不同的近鳥類恐龍同時發(fā)展出“從地面起飛”與“從樹上滑翔”的演化模式,并各自擁有相對應的生活方式。 |
|
|
來自: 紫雨劍 > 《發(fā)現(xiàn)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