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慢性鼻炎
干燥性鼻炎的治療
干燥性鼻炎 干燥性鼻炎是以鼻腔干燥少津而無鼻腔黏膜萎縮和嗅覺障礙為特點的常見慢性鼻病,一般認為屬于萎縮性鼻炎的早期,多伴有鼻內(nèi)灼熱、刺癢感,下鼻甲前端少許干痂黏附,或有鼻中隔黏膜糜爛,易鼻衄。西醫(yī)學(xué)認為,本病多因氣候干寒、燥熱,環(huán)境多塵,煙酒過度所致,一般以預(yù)防和對癥處理為主,輔以多種維生素治療。中醫(yī)辨證施治一般可分為四個證型,其中以肺胃郁熱證居多,脾虛肺燥證次之,陰虛肺燥證與肝膽郁熱證亦時有所見。古代文獻所論鼻燥、鼻干、鼻無涕,有些與本病有關(guān)。如《金匱要略·黃疸病》論鼻燥時指出:“酒黃疸者,或無熱,靖言了了,腹?jié)M欲吐,鼻燥。”此當(dāng)屬因過飲醇酒所致鼻燥。宋代《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說:“夫鼻干無涕者,由臟腑壅熱,內(nèi)有積熱,攻于上焦之所致也?!辈⒍嘭?zé)之于心肺壅熱,或肺壅腦熱。明?萬密齋《萬氏秘傳片玉心書》卷五論小兒鼻干時指出:“鼻干者,心脾有熱,上蒸于肺,故津液枯竭而結(jié)。當(dāng)清熱生津,導(dǎo)赤散吞服抱龍丸治之?!薄夺t(yī)學(xué)見能》說:“鼻根紅赤,孔內(nèi)干燥結(jié)煤者,陽明經(jīng)燥氣也,宜加味升葛湯?!?/p> 【診斷要點】 1.鼻干少涕,鼻內(nèi)灼熱刺癢、異物感,小孩表現(xiàn)為喜歡揉鼻、摳鼻子,容易引起鼻出血,或晚上鼻出血而不自知,早上才發(fā)現(xiàn)。每食香燥或逢干燥之季則加重,一般無嗅覺減退。 2.檢查見鼻粘膜干紅少津,下鼻甲前端常附有少許干痂,鼻中隔前下方可有充血、糜爛、干燥、結(jié)痂,鼻粘膜無萎縮,極少數(shù)人可能伴有鼻中隔穿孔。 【辨證論治】
1、肺胃郁熱 多見于青壯年患者。鼻為肺之竅,陽明之經(jīng)也。青壯年陽氣多旺,而煙酒過度,飲食不節(jié),或外感燥邪,致肺胃郁熱,耗傷津液,鼻失濡養(yǎng)。證見鼻內(nèi)干燥灼熱刺癢感,易鼻衄,口微干,小便黃,大便干結(jié),舌質(zhì)紅,苔黃,脈滑或弦緩有力。檢查見鼻腔黏膜干燥暗紅,多有鼻中隔黏膜糜爛結(jié)痂。 治宜清泄肺胃,可用玉女煎或自擬加味升麻葛根湯加減,以清泄肺胃,活血涼血,熱祛津復(fù)則鼻竅自利。常用藥物,葛根15g,赤芍藥12g,黃芩、桑白皮、地骨皮各10g,生地黃、麥門各15g 木通、升麻、甘草各6g,路路通10g。 外治之法,凡干燥性鼻炎有鼻中隔黏膜糜爛者,均可輔以抗菌消炎軟膏或祛邪生肌之劑外涂期愈;或先于患處涂麻油、魚肝油、石蠟油之類,再吹黃連粉。 2、脾虛肺燥 以小兒多見。小兒以脾胃為本,脾胃健,清陽升,肺金得脾土之助,則津液敷布有常,鼻竅自利。若調(diào)養(yǎng)不當(dāng),飲食不節(jié),脾胃受損,土不生金,則清陽乏源,鼻竅失養(yǎng),或復(fù)感燥邪,致成此證。常表現(xiàn)為鼻竅干癢不適、異物感,并見肢軟乏力,面色不華,納差,舌質(zhì)淡,脈細緩。檢查見鼻腔黏膜少津,下鼻甲前端或有少許干痂。 治宜培土生金,升清潤燥,用補中益氣湯。常用藥物,黃芪10g,太子參4g,白術(shù)6g,當(dāng)歸3g,陳皮4g,炙甘草4g,升麻4g,葛根10g,玄參6g,麥門冬8g,五味子3g。 加減:納差加神曲、麥芽之類,便結(jié)加枳殼;舌根苔微黃加黃柏。 3、陰虛肺燥 多由陰虛肺燥,虛火灼津,鼻失潤養(yǎng)或復(fù)感燥邪所致。常表現(xiàn)為鼻竅干燥,異物、刺癢感,易鼻衄,口咽干燥,時欲少飲,或有五心煩熱,乏力,舌質(zhì)偏紅少津,脈細數(shù)。檢查見鼻黏膜干紅少津,鼻中隔黏膜或有糜爛結(jié)痂。 治宜滋陰潤肺,清熱生津??捎灭B(yǎng)陰清肺湯、清燥救肺湯或合百合固金湯之類加減。常用藥物,生地黃、麥門冬、玄參各15g,白芍藥、牡丹皮各12g,薄荷、甘草各6g。 加減:大便結(jié),加火麻仁;藥后胃失和降,加陳皮、山楂。 4、肝膽郁熱 肝經(jīng)循咽經(jīng)頏顙抵畜門,畜門者,鼻孔是也。故肝經(jīng)循于鼻。若肝膽郁熱,木火刑金,肺陰灼損,鼻竅失養(yǎng),則致鼻燥。證見鼻腔干燥灼熱感,易鼻衄,口苦咽干,煩躁易怒,舌質(zhì)偏紅,苔黃,脈弦。檢查見鼻黏膜干紅少津,鼻中隔或有糜爛結(jié)痂。 治宜清肝降火,養(yǎng)陰寧肺,龍膽瀉肝湯加減,酌加養(yǎng)陰生津之品。常用藥物,龍膽草6g,當(dāng)歸、梔子、黃芩、澤瀉、車前子各10g、沙參、麥門冬、生地黃各15g,柴胡、甘草、木通各6g。 加減:大便干結(jié),加火麻仁或生大黃(泡服)。
【西藥治療】 可服用維生素 A,維生素AD,維生素C;或者服用復(fù)合維生素B。 【外治】 1.滴鼻法:用復(fù)方薄荷油,魚肝油滴劑之類滴鼻,每日3~5次?;蛴蒙攸S、生大黃、牡丹皮、赤芍、麥冬各等分,加適量生麻油過藥面,浸泡一夜,文火煎至赤芍焦黃為度,去渣,待涼后以油滴鼻,日3次。 2.吹藥法 鼻中隔有糜爛者,可吹青白散[ ]或珠黃散[ ],每日1~2次。 3.藥膏法:鼻中隔有糜爛者,局部涂黃連膏、四環(huán)素軟膏之類。 【其他治療】 1.針灸治療 ①體針法:孔最、禾骨、三陰交、復(fù)溜,氣虛加足三里,補法;郁熱證取尺澤、內(nèi)庭、支溝、孔最,瀉法。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②耳針法:內(nèi)鼻、屏間、下屏尖、肺、脾、腎。針刺,每日可間日崐 1次,10次為1療程?;蛴猛醪涣粜凶奄N壓。 2.驗方:麥冬 女貞子各15g 丹參30g 旱蓮草20g 水煎服,每天1劑,20天為1療程。 【驗方】
加味升麻葛根湯 組成:升麻6g 葛根15g 赤芍藥12g 甘草6g 黃芩10g 桑白皮10g 地骨皮10g 生地黃15g 麥門冬15g 木通6g 路路通10g 功能主治:涼血活血,升清通竅。適用于干燥性鼻炎、萎縮性鼻炎、慢性鼻炎、不聞香臭癥等。
方解:鼻屬肺竅,與陽明經(jīng)關(guān)系密切,鼻病之郁熱多歸咎于肺與陽明。方中赤芍藥、生地黃、木通、路路通,涼血活血通絡(luò);助以黃芩、桑白皮清肺經(jīng)郁熱;地骨皮、麥門冬清熱生津潤燥;升麻、葛根清解陽明之郁熱,又能升清利鼻竅;甘草調(diào)和諸藥。
按:本方用治萎縮性鼻炎因鼻竇炎所致者,若大便秘結(jié)加火麻仁、桃仁、杏仁潤腸通便;口苦咽干,煩躁易怒,脈弦,加龍膽草、青黛之類清肝瀉火;伴膿涕黃濁量多者,加金銀花、藿香、白芷之類清熱解毒,化濁除涕,或改用升麻解毒湯(見鼻竇炎)加減。 丹芍滴鼻油 組成:生大黃 牡丹皮 赤芍藥 白芷各10g 冰片1g(一方有生地黃、麥冬,無白芷) 制法與用法:將上藥加適量生麻油過藥面浸泡一夜,文火煎至赤芍藥焦黃為度,去渣,待涼后加入冰片,以油滴鼻。 功能主治:涼血活血,解毒滋竅。用于治療萎縮性鼻炎或干燥性鼻炎。 附:李凡成醫(yī)案四則 例1 李某,女,19歲,幼師。1985年4月15日初診。鼻內(nèi)干燥刺癢感五年,常鼻衄,春季為甚,近一周癥狀加重,并有口咽微干。 檢查:鼻黏膜干紅,鼻中隔兩側(cè)前下方黏膜有不規(guī)則淺表糜爛,約2×2mm大小,右側(cè)有血痂黏附。舌質(zhì)偏紅,苔微黃,脈滑。證屬肺胃郁熱。 治療:擬清泄肺胃。處方:生石膏、桑白皮、白茅根各20g,知母、黃芩、地骨皮、牡丹皮、懷牛膝、麥門冬、生地黃各10g,木通6g,生大黃5g(泡服),三劑。并以四環(huán)素軟膏涂鼻中隔處,每日2~3次。 4月19日復(fù)診:鼻腔刺癢感及口咽干燥感明顯好轉(zhuǎn),鼻黏膜轉(zhuǎn)潤,鼻中隔黏膜血痂脫落,糜爛區(qū)縮小。舌質(zhì)仍略偏紅,黃苔已退,脈緩。藥中病機,改投加味升麻葛根湯,處方:葛根15g,黃芩、桑白皮、地骨皮、麥門冬、赤芍藥、路路通各10g,生地黃12g,升麻、木通、甘草各6g,五劑。囑外治同前,至糜爛痊愈為止。 例2 丁某某,男,8歲。1987年9月18日初診。鼻內(nèi)干燥、刺癢感三年,夏秋易發(fā)鼻衄,近二十天癥狀加重。 檢查:鼻黏膜淡紅,兩側(cè)鼻中隔前下方黏膜干燥充血,輕度糜爛,右側(cè)有出血點。面色不華,舌淡,舌根苔微黃,脈細緩。證屬脾虛肺燥。 治療:先吹入生大黃粉止血;后以培土生金,升清潤燥之劑,處方:黃芪、白術(shù)、神曲、麥芽、地骨皮、黃芩、麥門冬、木通各6g,桑白皮、白茅根各10g,甘草3g,并以四環(huán)素軟膏涂鼻中隔黏膜,每日2~3次。 9月22日復(fù)診:服藥三劑,衄血止,食欲好轉(zhuǎn),鼻腔刺癢感消失,干燥感減輕,鼻中隔黏膜干燥充血明顯減輕。處以補中益氣湯加減:黃芪、黨參、白術(shù)、玄參、麥門冬、葛根各6g,陳皮、升麻、當(dāng)歸、酒炒黃柏、炙甘草各3g,仍以軟膏涂鼻,八劑,愈。 例3 何某某,女,55歲,退休工人。1986年3月13日診。訴鼻內(nèi)干燥感、刺癢、少涕年余。 檢查:鼻黏膜淡紅欠潤,下鼻甲前端有干痂,鼻中隔前下方黏膜干紅,血管模糊,口咽微干,舌質(zhì)偏紅有裂紋,苔薄黃,脈弦細數(shù)。證屬陰虛肺燥。 治療:擬滋陰潤肺,清熱生津。處方:沙參、玄參、生地黃、赤芍藥各12g,玉竹、麥門冬、牡丹皮各10g,薄荷、甘草各5g。連服十二劑,癥狀消失,鼻黏膜恢復(fù)正常。 例4 蘇某某,男,63歲,退休干部。1985年3月22日診。訴鼻內(nèi)干燥、灼熱感,易鼻衄年余。伴口苦咽干,煩躁易怒,小便黃,大便結(jié), 檢查:鼻腔黏膜干紅少津,鼻中隔左側(cè)前下方黏膜輕度糜爛,有出血點。舌質(zhì)紅微暗,苔黃膩,脈弦滑。證屬肝膽郁熱。 治療:先以生大黃粉吹鼻止血;后治以清肝降火,養(yǎng)陰寧肺,處方:柴胡、生大黃(泡服)、木通、甘草各6g,梔子、黃芩、車前子、當(dāng)歸各10g,生地黃、懷牛膝各12g,白茅根20g,藕節(jié)15g,五劑。并以四環(huán)素軟膏涂鼻中隔黏膜,每天2~3次。 3月28日復(fù)診,未再出血,諸癥好轉(zhuǎn),仍有鼻腔干燥感,鼻黏膜干紅少津改善,鼻中隔黏膜糜爛好轉(zhuǎn)。咽干,微煩躁,大便干,舌紅苔黃,脈弦緩。此肝火未清,肺津未復(fù),故續(xù)予清肝火、養(yǎng)陰生津,使肝火清,肺津復(fù),諸恙自除,處方:梔子、黃芩、青黛、懷牛膝、赤芍藥、牡丹皮、夏枯草各10g,玄參、石決明、生地黃各15g,木通6g,連服十劑,并續(xù)以軟膏涂鼻,癥狀消失,鼻腔恢復(fù)正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