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排雷工兵工作:意外多在工作開始或結束時 排雷工兵 每50個人就能分攤到一顆地雷 目前,大約有6500萬到1億1千萬顆地雷遍布于世界各地,它們是多年戰(zhàn)爭的殘留物。全球大約平均每50個人就分攤到一顆地雷。 作為一名排雷工兵,首先要進入布雷區(qū),他們要使用一切探測地雷的工具和手段,來發(fā)現(xiàn)并拆除這些地雷。如果稍微踏錯了方向,或者一不留神,就有可能致殘或者喪命。要排除地球上所有的地雷大約需要一千多年,需要動用成千上萬的排雷者。所以在排除所有地雷以前,排雷者將繼續(xù)冒著生命危險工作。 意外發(fā)生在 開始或要結束時 在戰(zhàn)爭期間,排雷工兵是戰(zhàn)地工程師,尤其是受過訓練的陸戰(zhàn)隊,他們要掃清雷區(qū)道路,以幫助部隊順利行軍。戰(zhàn)爭一結束,排雷者便開始清理戰(zhàn)爭遺留下來的地雷。 排雷者工作時必須非常謹慎、一絲不茍,否則他們會被意外炸傷,因此,集中注意力非常重要。 排雷工兵迪克·懷特說:“大部分意外都發(fā)生在排雷剛開始或者要結束時。因為在開始時,人們還沒做好準備,還不知道該從哪里入手;在快結束時,他們看到了希望,以為馬上就可以回家了。” 排雷進程 45度角 5厘米間距 由于地雷的形狀種類各有不同,威力也不同,排雷者必須使用不同的方法來探測。比如受過訓練的狗,還有電子探測器。但每一種方法都有它的危險性。 一般情況下,如果地雷的金屬含量很低,探測器可能發(fā)現(xiàn)不了它,排雷者一旦踩到地雷,將其引爆就會因此失去一條腿或者喪命。 排雷工兵以45度角、5厘米的間距進行探測,有些地雷的尺寸甚至小于5厘米,所以用45度角探測就不容易引爆地雷。如果出差錯的話,你可能會因此丟掉性命,盡管你穿著防護服,也可能受到碎片或者沖擊波的傷害。 講述 捕蟹漁夫 與大自然斗爭時 自然常是贏家 中國漁船船東互保協(xié)會副理事長孫穎士說,中國漁船捕撈業(yè)船工年死亡率為萬分之十四,比煤礦工人死亡率還高。與中國煤礦工人類似,中國海洋漁業(yè)船工也從事著最辛苦勞累的職業(yè),可以設想為了生存而選擇遠離陸地,一旦發(fā)生事故的危險與無助。這個職業(yè)如此危險的原因是,漁民們經(jīng)常在非常惡劣的天氣情況下出海打魚。絞盤、漁網(wǎng)、籠子等非常笨重的工具也是漁民們的主要殺手,因為一旦海上波濤洶涌,這些工具很可能擊中漁民。 您可能很難想象,捕蟹漁夫也從事著最危險的工作,為了捕蟹,他們付出了很高的代價。調(diào)查結果表明,漁業(yè)和捕蟹業(yè)遭受致命傷的幾率是其他工作的30倍到40倍。 在捕蟹季節(jié),白令海的漁民們每星期都會有人傷亡,在捕蟹船上的小小失誤就有可能讓人喪命。 捕蟹最危險的時候是在船上,船在離海岸很遠的海里顛簸,與大自然作斗爭時,多數(shù)情況下,大自然是贏家。海上的溫度有時會達到-5℃到-10℃,這還不算風的因素,如果一陣冷風襲來,你會感覺氣溫像是零下五六十攝氏度。 捕撈開始時,船員必須先解開堆放在船上的大蟹籠。往這些大蟹籠上爬,就像在立體方格鐵架上攀爬一樣,你得抓牢了,可別滑下來,否則會掉進水里。甲板上的水手在放下蟹籠時,他們承擔著風險,重新將蟹籠拉回到甲板上,他們面臨著更大的危險。 船員讓·羅伊德說:“我們看到的是將一個大約700公斤重的東西,在不傷到任何人的情況下,從海里放到傾斜的船上。”捕蟹漁夫需要一遍一遍地放下蟹籠、拉起蟹籠、挑選螃蟹。在捕蟹船上,漁民們不能睡覺,夜晚顯得格外漫長。在捕蟹的黃金季節(jié),工人們每天得工作21個小時,有時候全天24小時都在工作,甚至連續(xù)兩天不睡覺,這時候人會變得昏昏沉沉,無法集中注意力,危險也因此加大。 船員們在三個月時間里可掙六萬美金,這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人們在享受捕蟹漁夫的勞動成果時,他們卻仍然在與冰冷危險的海水作斗爭。金錢是他們的回報,但是生命也是他們可能付出的代價。 X152 野外消防員450米高空蹦極 插圖吳薇 這個危險的工作也跟“跳”有關,他們是訓練有素的野外消防員,在接到電話后的10分鐘內(nèi)便可以整裝待發(fā)、飛到空中。在空中觀察片刻后,他們會從飛機上跳下去,力爭在火勢失控前將火撲滅。空降消防員要經(jīng)過嚴格的訓練,他們必須熟練地掌握各種技能,以備躲避火苗之需。 消防員平時使用訓練模擬器訓練,有點兒像蹦極。它讓你徑直落下,教你如何翻滾,如何安全著陸。 消防員德里克·哈特曼說:“風是很關鍵的因素,因為它分為好幾個階段,我們從450米高的空中跳下,在150米高的地方,風也許會改變方向,因此我們要考慮很多情況。” 空降消防員還必須忍受三四天火焰的熏烤。空降消防員埃里克·西普克清晰地記得驚險一幕:“當時我把安全帽倒過來戴著,保護著我的脖子和面部,不過我還是被燒著了一點點。熱氣從后面襲來,如果我再慢五秒鐘,現(xiàn)在我就不能在這說話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