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謂“異質思維”?是否與異化有關? “異化”(aIienation)一詞源自拉丁文,有轉讓、疏遠、脫離等含義。異化是哲學和社會學的一種概念。它所反映的實質內容,不同歷史時期的學者有不同的解釋。 異化是指相似或相同的事物逐漸變得不相似或不相同。 語音學上是指連發(fā)幾個相似或相同的音,其中一個變得和其他的音不相似或不相同。 語言翻譯上是指根據(jù)既定的語法規(guī)則按字面意思將與源語文化緊密相連的短語或句子譯成目標語。異化能夠很好地保留和傳遞原文的文化內涵,使譯文具有異國情調,有利于各國文化的交流。但對于不熟悉原語及其文化的讀者來說,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難。異化和同化具有相對性,隨著各國文化交流愈來愈緊密,原先對于目標語讀者很陌生的詞句也會變得越來越普遍,即異化的程度會逐步降低。 哲學上是指主體事物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分裂出自己的對立面,變?yōu)橥庠诘漠惣旱牧α俊?span lang=EN-US> 在德國古典哲學中,異化被提到哲學的高度。黑格爾用以說明主體與客體的分裂、對立,并提出人的異化。 “異化”提到哲學的高度,從而進一步擴展和加深了它的含義。馬丁·路德最先把希臘文圣經中表述異化思想的概念翻譯成德文hat sich gesaussert(自身喪失)。從費希特到黑格爾,他們所使用的外化(entausserung)概念,是從馬丁·路德的翻譯演化來的。雖然費希特還沒有使用異化概念,但他經常從哲學高度通過外化這個概念,揭示異化的重要含義。例如自我外化為非我,從而使原來與自我同一的東西變成異己的東西。詩人席勒通過批判勞動分工所帶來的危害,相當深刻地揭示了異化的實質,他認為,永遠被束縛在整體的個別小部件上的人,本身也變成了部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