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草藥圖片大全之--佛甲草 別名 佛指甲、鐵指甲,狗牙菜、龍牙草、糯飯草、萬年草、半枝蓮、打不死
別名 桎木柴、檵花、堅漆、魚骨柴、檵樹、刺木花、滿山白
中草藥圖片大全之--油菜別名 蕓薹
中草藥圖片大全之--黃瓜別名 胡瓜、勤瓜、王瓜、刺瓜
中草藥圖片大全之--黃葵別名 麝香秋葵、山油麻、假棉桃、假三稔、水芙蓉、假芙蓉 透明草別名 小葉冷水花、小葉冷水麻 來源 為蕁麻科冷水花屬植物小葉冷水花Pilea microphylla (L.) Liebm.,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纖細小草本,無毛,鋪散或直立。莖肉質(zhì),多分枝,高3-17厘米,粗1-1.5毫米,干時常變藍綠色,密布條形鐘乳體。葉很小,同對的不等大,倒卵形至匙形,長3-7毫米,寬1.5-3毫米,先端鈍,基部楔形或漸狹,邊全緣,稍反曲,上面綠色,下面淺綠色,干時呈細蜂巢狀,鐘乳體條形,上面明顯,長0.3-0.4毫米,橫向排列,整齊,葉脈羽狀,中脈稍明顯,在近先端消失,側(cè)脈數(shù)對,不明顯;葉柄纖細,長1-4毫米;托葉不明顯,三角形,長約0.5毫米?;ù菩弁辏袝r同序,聚傘花序密集成近頭狀,具梗,稀近無梗,長1.5-6毫米。雄花具梗,在芽時長約0.7毫米;花被片4,卵形,外面近先端有短角狀突起;雄蕊4;退化雌蕊不明顯。雌花更??;花被片3,稍不等長,果時中間的一枚長圓形稍增厚,與果近等長,側(cè)生2枚卵形,先端銳尖,薄膜質(zhì),較長的一枚約短1/4;退化雄蕊不明顯。瘦果卵形,長約0.4毫米,熟時變褐色,光滑?;ㄆ谙那锛?,果期秋季。 生境與分布 產(chǎn)于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浙江、臺灣、湖南等省區(qū)。常生于路邊石縫和墻上陰濕處。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集,多鮮用。 性味功能 淡、澀、涼。清熱解毒。 主治用法 癰瘡腫痛,無名腫毒,燒燙傷。外用適量。 參考配方 1.癰瘡腫痛,無名腫毒:鮮透明草搗爛,調(diào)紅糖少許,外敷。 2.燒燙傷:鮮透明草全草搗爛,絞汁外涂。
蜀葵別名 棋盤花、麻稈花、一丈紅、蜀季花、斗篷花、餑餑花、光光花、熟季花、端午花 來源 錦葵科蜀葵屬植物蜀葵Althaea rosea (L.) Cavan.,以根、葉、花、種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二年生草本,高達2.5米,全株有星狀毛。莖直立,不分枝,下部木質(zhì)化。單葉互生,葉柄長6-15厘米,葉片近圓心形,掌狀5-7淺裂,直徑6-15厘米,基部心形,邊緣有鋸齒,上面粗糙。托葉卵形,頂端具3尖。夏、秋開紅、紫、白、黃及紫黑色花,花大,單生葉腋,直徑6-9厘米,小苞片6-7,基部合生,萼鐘形,5齒裂,花瓣單瓣或重瓣,倒卵狀三角形,爪有長髯毛,雄蕊多數(shù),花絲連成筒狀,子房多室。果盤狀,熟時每心皮自中軸分離。 生境與分布 栽培種,廣布全國各地。 采集加工 春、秋采根,切片曬干備用。夏季采花,陰干。花前采葉,秋季采種,曬干。 性味功能 甘、涼。根:清熱,解毒,排膿,利尿。子:利尿通淋?;ǎ和ɡ笮”悖舛旧⒔Y(jié)。 主治用法 根:腸炎,痢疾,尿路感染,小便刺痛,子宮頸炎,白帶。用量10-20克。子:尿路結(jié)石,小便不利,水腫?;ǎ簝?nèi)服治大小便不利,梅核氣,解河豚毒。子、花用量均為3-6克?;ā⑷~外用治癰腫瘡瘍,燒燙傷,用鮮品搗爛敷或煎水洗患處。 參考配方 1.大小便不暢:蜀葵花6克,水煎服。 2.大便不通:蜀葵根、冬莧菜各30克,水煎服。 3.小便不利:蜀葵根、車前草各15克,水煎服。 4咽中有異物感(梅核氣)、吞咽不暢:蜀葵花3克,開水沏,當(dāng)茶慢慢飲。 5.帶下、臍腹痛、面色萎黃:蜀葵花30克,陰干研末,每服3克,開水送服,每日2次。 6.尿路結(jié)石:蜀葵子90克,研末,每服6克,開水送服,每日2次。 7.白帶增多:蜀葵根30克,燉豬肉吃,或水煎服。 8.無名腫毒:蜀葵葉適量,搗爛敷患處。 9.崩漏、吐血:蜀葵根60克,煨甜酒吃。 10.燙火傷:蜀葵花3朵,泡麻油60毫升,搽患處。
蛟龍木別名 婆劈樹、圍涎樹、三不正、落地金錢、雞三樹、尿桶公 來源 豆科猴耳環(huán)屬植物猴耳環(huán)Pithecellobium clypearia Benth.,以葉、果實、種子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中型喬木,高3-10米。小枝有棱,被黃色疎短細毛。二回雙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葉柄近基部有一個腺體,羽片3-6對,每對羽片間的葉軸上具一個腺體,小葉軸上通常在3-5對小葉間有一個腺體,小葉6-16對,頂端一對最大,略呈橢圓形,長1.3-8.5厘米,寬7-32毫米,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近截形,偏斜,向下各對小葉逐漸變小。夏季開白色或淡黃色花,多花聚成頭狀花叢,再排成聚散圓錐狀,腋生或頂生,花萼與花冠均5裂,整齊,被柔毛,雄蕊多數(shù),基部合生,長于花冠約3倍。莢果條形,旋卷成環(huán)狀,外緣波狀。種子8-9個,橢圓形,有長臍帶,熟時露出莢果之外。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野叢林中。分布于浙江、福建、臺灣、廣西、廣東、四川、云南等省區(qū)。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集。洗凈,鮮用或曬干備用。 性味功能 微苦、微澀、涼。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主治用法 外用治燒燙傷,瘡癰癤腫。干品研粉調(diào)茶油涂患處,或鮮葉搗爛敷患處。
虎杖別名 花斑竹、酸筒桿、酸湯梗、川筋龍、斑莊、斑杖根、大葉蛇總管、黃地榆 來源 為蓼科蓼屬植物虎杖Polygonum cuspidayum Sieb. et Zucc.,以根、根狀莖或莖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高大粗壯草本,高1.5-3米。地下有木質(zhì)、長的根狀莖,外皮黑棕色或棕黃色,折斷面黃紅色。莖直立,圓柱形,中空,有凸起的縱棱,無毛,散生紅色或帶紫色的斑點。單葉互生,具短柄,葉片廣卵形至近圓形,長5-10厘米,寬3.5-7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圓形或?qū)捫ㄐ?,全緣或有極細鋸齒,托葉鞘膜質(zhì),早落。夏季開綠白色或紅色小花,雌雄異株,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梗細長,中部有關(guān)節(jié),上端有翅,花被5深裂,裂片2輪,外輪3片在果時增大,背部有翅。瘦果卵形,具三棱,紅棕色或黑棕色,平滑光亮,全部包于擴大而成翅狀的花被內(nèi)。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溝、溪邊、林下陰濕處。分布于西北、華東、華中、華南及西南各省區(qū)。 采集加工 根部于春、秋采挖。根狀莖及莖葉在春、夏采收。 藥理作用 1.對外傷出血有明顯的止血作用,并有良好的鎮(zhèn)痛作用。2.虎杖粉對創(chuàng)面綠膿桿菌感染有抑制其擴散的作用,并能抑制肉芽組織的生長。3.虎杖對動物實驗性糖尿病能降低糖尿癥發(fā)生率和死亡率。4.抑菌:虎杖煎劑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鏈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均有抑制作用。虎杖對皰疹病毒、京科68-1病毒、埃可11型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對479號腺病毒3型、72號脊髓灰質(zhì)炎Ⅱ型、44號???型、柯薩奇A9型、B5型、乙型腦炎、140號單純皰疹病毒均有較高抑制作用。此外還有殺滅鉤端螺旋體的作用。5.所含大黃素、大黃素甲醚有瀉下作用。6.大黃素、虎杖甙能鎮(zhèn)咳?;⒄冗澳芤鸢准毎倲?shù)減少。 性味功能 苦、酸、涼。清熱利濕,通便解毒,散瘀活血。 主治用法 肝炎,腸炎,痢疾,扁桃體炎,咽喉炎,支氣管炎,肺炎,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急性腎炎,尿路感染,閉經(jīng),便秘,外用治燒燙傷,跌打損傷,癰癤腫毒,毒蛇咬傷。用量:10-15克。外用適量,研粉調(diào)敷患處。 參考配方 1.燒傷:①虎杖根磨汁調(diào)涂創(chuàng)面,用于重癥患者。②虎杖根研細粉,食油調(diào)涂,用于輕癥患者。 2.關(guān)節(jié)炎:虎杖根半斤,白酒1.5斤,泡半月,每服15克,每日2次。 3.急性肝炎:虎杖30克,雞眼草60克,每日1劑,兩次煎服,連服2-15天。 4.急、慢性支氣管炎:虎杖、十大功勞、枇杷葉各30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10天為一療程。 5.新生兒黃疸:虎杖6-10克,水2碗煎至3湯匙,加入適量的糖,分2次服。 6.大葉性肺炎:虎杖(干根)1斤,加水5升,煎成1升,每次服50-100毫升,每日2-3次,癥狀消失后停藥。 7.念珠菌陰道炎:虎杖根60克,加水500毫升,煎成300毫升,待溫時沖洗陰道,洗后用鵝不食草干粉裝入膠囊(每粒0.3克),放置陰道,每天1次,7天為一療程。 8.急性腎炎:虎杖、車前草、萹蓄各30克,水煎成100毫升,每日1劑,分2次服。
落霜紅別名 貓秋子草、毛仔樹 來源 為冬青科冬青屬植物落霜紅Ilex serrata Thunb.,以根皮和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落葉灌木,高3米余。莖皮及葉揉爛有黏膠狀物質(zhì),老枝青褐色,幼枝纖細,有黃褐色細柔毛。單葉互生,柄短,葉片橢圓形或卵形,長2.5-5厘米,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圓形,邊緣具不明顯細齒,齒端針尖狀,脈及葉背有黃褐色細柔毛。初夏開淡紫色小花,徑約3.5毫米,數(shù)朵簇生葉腋,花梗短,雌雄異株,花通常4數(shù),子房上位。漿果狀核果圓球形,紅色,直徑4-5毫米。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間叢林中。分布于福建、江西、湖北等省區(qū)。 采集加工 全年可采,多鮮用。。 性味功能 甘、苦、涼。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主治用法 燒燙傷,創(chuàng)傷出血,肺癰。用量15-30克。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茶別名 茶葉、茶樹 來源 山茶科山茶屬植物茶Camellia sinensis O. Ktunze.,以葉、根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半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1-6米。多分枝,幼嫩枝葉有細柔毛。單葉互生,有短柄,葉片薄革質(zhì),橢圓狀披針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5-10厘米,寬2-4厘米,先端急尖或鈍,基部楔形,邊緣有鋸齒,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幼時有短柔毛。秋、冬開白色花,1-4朵成聚傘花序腋生,花梗下彎,萼片5-6,果時宿存,花瓣5-8,雄蕊多數(shù),外輪花絲合生成短管,子房3室,花柱頂端3裂。蒴果近圓形或扁三角形。種子卵形,淡褐色。 生境與分布 為栽培品。分布于長江流域及以南各地。 采集加工 葉春、夏、秋季均可采收,焙制后備用。根全年可采,洗凈,曬干。 藥理作用 1.茶葉對離體蛙心有增速心博、增強心室收縮的作用,以綠茶最強,青茶次之,紅茶最弱。2.茶葉所含兒茶酚制劑(茶丹寧)既是有效的毛細血管管壁的加強劑,又是有效的甲狀腺活動調(diào)節(jié)劑,是最有效的維生素P制劑之一。3.實驗前一小時給大白鼠靜注茶丹寧,能控制外周炎癥的發(fā)展。4.給家兔注射茶丹寧有降壓作用,降低收縮壓的作用尤為明顯。5.抑菌實驗:茶葉泡劑或煎劑對痢疾桿菌、霍亂弧菌有顯著抑制作用。其泡劑比煎劑略強,抗菌物質(zhì)主要存在于第一次泡劑中。6.痢疾桿菌在茶葉水中多次傳代后,能產(chǎn)生明顯的抗藥性。 性味功能 葉:苦、甘、微寒。子:苦、寒,有毒。根:苦、平。強心利尿,抗菌消炎,收斂止瀉。 主治用法 葉:腸炎,痢疾,小便不利,水腫,嗜睡癥,外用治燒燙傷。根:肝炎,心臟病水腫。葉用量10-15克。外用適量,研末加麻油調(diào)敷。根用量10-20克。 參考配方 1.燙火傷:茶樹根適量切片,溫水浸泡,攪動即起白泡沫,取泡沫外搽患處。 2.心力衰竭:老茶樹根30-60克,加糯米酒,清水適量,小火煎,睡前服。 3.急性腸炎,水瀉不止:茶葉10克,生姜6克,水2碗,濃煎成半碗,一次服下。 4.腹瀉:茶葉6-12克,水煎服。 5.寒咳:老茶籽殼適量,水煎服,冰糖為引。 6.痢疾:綠茶細末2克,每日4次沖服。 7.癲癇:霜降茶葉適量,研末,水調(diào)為丸如黃豆大,朱砂為衣,每服30粒,早晚各一次。 8.視物模糊:茶樹根60克,放入白毛烏骨雞腹中(去內(nèi)臟),水燉,服湯食雞。忌鹽。
蘆薈別名 奴薈 來源 百合科蘆薈屬植物蘆薈Aloё vera L.,以葉或葉的干浸膏入藥,花也供藥用。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肉質(zhì)常綠草本,莖極短。葉叢生于莖上,蓮座狀,肥厚而多汁,葉片披針形,長15-36厘米,寬2-6厘米,基部較寬,先端長漸尖,灰綠色,邊緣有刺狀小齒。夏秋開花,花紅黃色帶斑點,花葶高50-90厘米,有少數(shù)苞片,總狀花序頂生,花下垂,長約2.5厘米,花被管狀,6裂,裂片稍外彎,雄蕊6,幾與花冠等長,花藥丁字著生,子房上位,花柱細長。蒴果三角形,室背開裂。 生境與分布 生于濕熱環(huán)境,多栽培于庭院中。全國溫暖地區(qū)常有栽培,較冷地區(qū)或作盆栽。 采集加工 四季可采,一般鮮用?;蚋钊∪~片,收集流出液汁,蒸發(fā)到適當(dāng)濃度,逐漸冷卻硬固,即得干浸膏。 藥理作用 1.抑菌試驗:1:2蘆薈水浸劑試管內(nèi)對腹股溝表皮真菌、紅色表皮癬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試驗證明本品與硫酸鎂相同,對腸管有弛緩作用而致瀉,并無腹痛的副作用。 主治用法 葉、蘆薈膏:肝經(jīng)濕熱頭暈,頭痛,耳鳴,煩躁,便秘,小兒驚厥,疳積。也外用治齲齒,癰癤腫毒,燒燙傷,濕癬。葉用量10-15克,蘆薈膏用量1.5-3克,多入丸散劑服,外用適量,研粉敷患處。蘆薈花:咳血,吐血,尿血。用量10-15克。 參考配方 1.疳積,蟲積:蘆薈、砂仁、胡黃連、大黃、六曲、檳榔、山楂、麥芽各60克,炒山楂、炙甘草各15克,使君子仁90克,共研細粉,水泛為丸,每服1.5克,每日2次。 2.燒燙傷:鮮蘆薈葉搗爛取汁涂患處。
滿樹星別名 鼠李冬青、稱星木、天星木、百介樹、白桿根、青心木、山稱根 來源 為冬青科冬青屬植物滿樹星Ilex aculeolata Nakai.,以根皮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落葉灌木,高1-4米;小枝栗褐色,有長枝和短枝,長枝纖細,被基部增粗的短柔毛,具多而顯著的皮孔,短枝長約3-5毫米,多皺,具宿存的芽鱗和葉痕。葉在長枝上互生,在短枝上1-3枚簇生于頂端,葉片膜質(zhì)或薄革質(zhì),倒卵形,長2-5厘米,寬1-3厘米,先端急尖或極短的漸尖,稀鈍,基部楔形且漸尖,邊緣具鋸齒,葉面綠色,背面淡綠色,幼時兩面及脈上疏被短柔毛,后變近無毛,主脈在葉面稍凹陷,在背面突起,側(cè)脈4-5對,在上面平坦,背面隆起,于葉緣附近網(wǎng)結(jié),網(wǎng)狀脈不明顯;葉柄長5-11毫米,上面具狹槽,被短柔毛;托葉微小,三角形,宿存?;ㄐ騿紊陂L枝的葉腋內(nèi)或短枝頂部的鱗片腋內(nèi);花白色,芳香,4-5基數(shù)。雄花序具1-3花,總花梗長0.5-2毫米,花梗長1.5-3毫米,無毛,基部具2枚小苞片,小苞片三角形,具緣毛;花萼盤狀,直徑約2.5毫米,4深裂,裂片闊三角形,具緣毛;花冠輻狀,直徑約7毫米,花瓣卵圓形,直徑約3毫米,嚙蝕狀,具稀疏的緣毛,基部稍合生;雄蕊4-5,花藥長圓形;不育子房卵球形,具短喙且淺裂。雌花單花生于短枝鱗片腋內(nèi)或長枝葉腋內(nèi),花梗長3-4毫米,基部具2枚具緣毛的小苞片;花萼與花冠同雄花;退化雄蕊長為花瓣的2/3,敗育花藥箭頭狀;子房卵球形,直徑約1.5毫米,柱頭厚盤狀,4淺裂。果球形,直徑約7毫米,成熟時黑色,干時具縱棱及溝,基部具平展的、輪廓近四角形的宿存花萼,頂端具盤狀四裂的宿存柱頭。分核4粒,輪廓橢圓體形,長6毫米,背部寬約2.5毫米,末端具急尖頭,背面具深皺紋和網(wǎng)狀條紋及溝,內(nèi)果皮骨質(zhì)?;ㄆ?/span>4-5月,果期6-9月。 生境與分布 產(chǎn)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貴州等省區(qū)。常生于海拔100-1200米的山谷、路旁疏林中或灌叢中。 采集加工 秋、冬季季采集,曬干備用。 性味功能 微苦、甘、涼。清熱解毒,止咳化痰。 主治用法 感冒咳嗽,燒燙傷,牙痛。用量10-15克。
沙棗別名 銀柳、桂香柳、香柳、牙格達、紅豆、則給德毛道(蒙名)、吉格代(維名) 來源 為胡頹子科胡頹子屬植物沙棗Elaeagnus angustifolia L.,以果實、樹皮入藥。 形態(tài)特征 落葉喬木或灌木,高5-10米,可達15米,樹皮褐色,易成條狀剝離,幼枝被銀白色鱗毛,老枝栗褐色,枝端常呈刺狀。葉長圓狀披針形至窄披針形,長4-8厘米,寬1-2厘米,先端尖或鈍,基部楔形至圓形,兩面均有白色鱗斑,下面較密,呈銀白色,全緣,側(cè)脈不顯著,葉柄長4-12毫米。6-7月開花,1-3朵生小枝下部葉腋,具短梗,花外面銀白色,被鱗斑,內(nèi)側(cè)黃色,芳香,花被管狀鐘形,長5毫米,上端4裂,裂片長三角形,雄蕊4,花柱上部扭轉(zhuǎn),基部為筒狀花盤包被。漿果黃色,矩圓狀橢圓形或近圓形,徑8-11毫米,密被銀白色星狀鱗斑。 生境與分布 耐寒耐旱,喜生沙區(qū)。我國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內(nèi)蒙、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河南有栽培,少數(shù)也有野生。 采集加工 樹皮四季可采剝,刮去外層老皮,剝?nèi)?nèi)皮,曬干備用。果實在秋末冬初果成熟時采摘,曬干。 性味功能 樹皮:酸、微苦、涼。清熱涼血,收斂止痛。果實:酸、微甘、涼。健脾止瀉。 主治用法 樹皮:慢性氣管炎,胃痛,腸炎,白帶,外用治燒燙傷,止血。果實:消化不良。樹皮用量3-10克,果用量15-30克。外用適量,樹皮煎濃液涂患處。 參考配方 1.燒燙傷:沙棗樹皮125克,黃柏30克,加水1500毫升,煎成300毫升,過濾,藥業(yè)噴灑或濕敷創(chuàng)面。每日1-2次。 2.白帶:沙棗樹皮15克,水煎服。 3.外傷出血:沙棗樹皮適量,研粉外敷。
梧桐別名 中國梧桐、國桐、桐麻、桐麻碗、瓢兒果樹、青桐皮、九層皮 來源 梧桐科梧桐屬植物梧桐Firmiana platanifolia (L. f.) Marsigli.,以葉、花、莖皮、種子、根入藥。 形態(tài)特征 落葉喬木,高達15米。樹皮綠色,平滑。單葉互生,葉柄長8-30厘米,淡黃色,葉片心狀圓形,寬達30厘米,3-5淺或深裂,上面近無毛,下面有星狀短柔毛。夏季開花,圓錐花序長約20厘米,被短絨毛,花單性,無花瓣,萼管長約2毫米,裂片5,條狀披針形,長約10毫米,外面密生淡黃色短絨毛,雄花的雄蕊柱約與萼片等長,花藥約15,生于雄蕊柱頂端,雌花的雌蕊具柄,5心皮的子房部分離生,子房基部有退化的雄蕊。蓇葖5,在成熟前即裂開,紙質(zhì),長7-9.5厘米。種子4-5粒,球形。 生境與分布 廣為栽培。分布于河北、山西、山東、江西、江蘇、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省區(qū)。 采集加工 根、莖皮隨時可采收,夏季采花,秋季采種子及葉。曬干。 藥理作用 1.動物實驗證明,葉有明顯降壓作用,并能減慢心率,對冠脈流量略有增加,不影響心肌耗氧量,有明顯中樞鎮(zhèn)靜作用。2.臨床觀察表明,葉制劑有較明顯的降低血清膽固醇的作用、能降低血壓,并有改善癥狀的作用。 性味功能 根、莖皮:苦、涼。祛風(fēng)濕,殺蟲。種子:甘、平。順氣和胃,補腎。葉:甘、平。鎮(zhèn)靜,降壓,祛風(fēng),解毒。 主治用法 根: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肺結(jié)核咳血,跌打損傷,白帶,血絲蟲病,蛔蟲病。莖皮:痔瘡,脫肛。種子:胃痛,傷食腹瀉,小兒口瘡,須發(fā)早白。葉:冠心病,高血壓,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陽萎,遺精,神經(jīng)衰弱,銀屑病,癰瘡腫毒?;ǎ簾隣C傷,水腫。用量均為10-15克。葉外用適量,研粉或搗爛敷患處。 參考配方 1.水腫:梧桐干花10-15克,水煎服。 2.催生:梧桐根皮30克,桃樹皮、小青藤各15克,煨水,臨產(chǎn)時先服半小碗,如無效,隔一小時再服半碗。 3.無名腫毒:梧桐根皮適量,搗絨,包患處,另用30克水煎服。 4.飽脹、胃痛:梧桐種子30克,炒黃研末,每用3克,開水吞服,每個2小時服一次。 5.風(fēng)濕骨痛,跌打骨折:梧桐根或葉15-30克,水煎服。 6.燒燙傷:梧桐干花研粉調(diào)涂患處。
廣棗別名 南酸棗、五眼果、四眼果、酸棗樹、貨郎果、連麻樹、山棗樹、鼻涕果
別名 茶花 來源 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山茶Camellia japonica L.,以根及花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15米。莖平滑,灰白色。小枝淡綠色。單葉互生,葉柄長0.8-1.5厘米,葉片革質(zhì),倒卵形或橢圓形,長5-10厘米,寬2.5-6厘米,先端短鈍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淺鋸齒,上面深綠色,光亮。夏季開紅、白、淡紅色花,花瓣5-6,栽培種則多瓣,頂端有凹缺,雄蕊多數(shù),二輪,花藥丁字著生,花絲無毛,子房上位,無毛,花柱頂端3裂。蒴果近球形,直徑2-3厘米。 生境與分布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采集加工 根:全年可采?;ǎ捍?、夏兩季采收,曬干備用。 藥理作用 1.山茶甙有強心作用。2. 1‰的山茶皂甙有溶血作用。 性味功能 辛、苦、寒。收斂涼血,止血。 主治用法 吐血,衄血,便血,血崩,外用治燒燙傷,創(chuàng)傷出血。用量6-10克。外用適量,研末麻油調(diào)敷。 參考配方 1.吐血、衄血,腸風(fēng)下血:紅色茶花為末,入童便,姜汁及酒調(diào)服。 2.燙火傷:山茶花研末,麻油調(diào)涂。
小黃素馨別名 敗火草、常春小黃馨、火炮子、小黃馨、小黃素馨、毛葉小黃素馨、矮素馨 來源 為木犀科素馨屬植物矮探春Jasminum humile Linn.,以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灌木或小喬木,有時攀援,高0.5-3米。小枝無毛或疏被短柔毛,棱明顯。葉互生,復(fù)葉,有小葉3-7枚,通常5枚,小枝基部常具單葉;葉柄長0.5-2厘米,具溝,無毛或被短柔毛;葉片和小葉片革質(zhì)或薄革質(zhì),無毛或上面疏被短剛毛,下面脈上被短柔毛;小葉片卵形至卵狀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稀為倒卵形,先端銳尖至尾尖,基部圓形或楔形,全緣,葉緣反卷,有時多少具緊貼的刺狀睫毛,側(cè)脈2-4對,有時不明顯;頂生小葉片長1-6厘米,寬0.4-2厘米,側(cè)生小葉片長0.5-4.5厘米,寬0.3-2厘米。傘狀、傘房狀或圓錐狀聚傘花序頂生,有花1-10(15)朵;稀有苞片,苞片線形,通常長2-4毫米;花梗長0.5-3厘米,無毛或被微柔毛;花多少芳香;花萼無毛或被微柔毛,裂片三角形,較萼管短;花冠黃色,近漏斗狀,花冠管長0.8-1.6厘米,裂片圓形或卵形,長3-7毫米,先端圓或稍尖。果橢圓形或球形,長0.6-1.1厘米,徑4-10毫米,成熟時紫黑色?;ㄆ?/span>4-7月,果期6-10月。 生境與分布 產(chǎn)于甘肅、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省區(qū)。常生于海拔1100-3500米的疏、密林中。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集,曬干備用。 性味功能 苦、甘、微澀、涼。清火,解毒。 主治用法 燒燙傷,瘡毒紅腫。一般外用,炒干研粉調(diào)菜油敷患處。
小白蠟條別名 小白蠟、棟青、小葉女貞 來源 為木犀科女貞屬植物小葉女貞Ligustrum quihoui Carr.,以根皮、葉、果入藥。 形態(tài)特征 灌木,高達2米。具開展而較硬的枝條,小枝與花序密生細短柔毛。單葉對生,具短柄,長1-3毫米,有短柔毛,葉片革質(zhì),橢圓形、橢圓狀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2-5厘米,寬0.8-1.5厘米,先端鈍或圓,略成凹頭,基部楔形,全緣,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主脈突出。秋季開白色花,圓錐狀花叢頂生,長10-20厘米,花無梗,花冠裂片4,與管部等長,雄蕊2,伸出花冠外。核果近球形,藍黑色。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坡疏林向陽處。分布較廣,北至河北、南至云南等省區(qū)。 采集加工 全年采集根皮,夏、秋季采葉,秋冬采果,鮮用或曬干備用。 藥理作用 從小白蠟條中分離的一種有效單體,經(jīng)動物實驗和臨床應(yīng)用均具有祛痰、止咳、抗菌作用。 性味功能 苦,涼。清熱解毒。 主治用法 小兒口腔炎,燒燙傷,黃水瘡。用量10-20克,外用適量,研粉香油調(diào)敷,或鮮品搗汁涂患處。
地柏枝別名 巖柏草、巖柏枝、石柏、巖柏、山扁柏、紅雞草 來源 為卷柏科卷柏屬植物江南卷柏Selaginella moellendorfii Hieron.兗州卷柏S. involvens (Sw.) Spring.布朗卷柏S. braunii Bak.,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1.江南卷柏:多年生常綠草本,高10-40厘米。地下莖橫走,主莖直立,下部不分枝。葉稀疏螺旋狀著生莖枝上,鉆狀卵圓形,有短芒,莖上部三至四回羽狀分枝,輪廓卵狀三角形,復(fù)葉狀,側(cè)葉二列,斜展,覆瓦狀,卵狀三角形,短尖頭,葉面平滑,邊緣白色,有齒或下側(cè)全緣,中葉二列,疏生,斜卵圓形,銳尖頭,有芒,中脈明顯,邊緣白色,有微齒。孢子囊穗短,單生枝頂,四棱形,孢子葉卵狀三角形,龍骨狀,銳尖頭,邊緣有齒,孢子囊近圓形。 2.兗州卷柏(金扁柏):主莖上葉螺旋狀密布,而非疏生,中葉無白邊。 3.布朗卷柏(毛枝卷柏):小枝被毛,葉干后卷縮,以致主枝葉稍稀疏。 生境與分布 江南卷柏生于山坡巖石邊、林下、溝谷叢林中。分布于我國中部、南部、西南各省區(qū),陜西南部、甘肅也有。布朗卷柏分布于浙江、湖北、四川等省區(qū)。 采集加工 四季可采,洗凈曬干備用。 藥理作用 抑菌試驗:兗州卷柏水煎劑對傷寒桿菌、斯密氏痢疾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八疊球菌有抑菌作用。 性味功能 辛、微甘、平。清熱利濕,止血。 主治用法 急性黃疸型肝炎,全身浮腫,肺結(jié)核咯血,吐血,痔瘡出血,外用治刀傷出血,燒燙傷。用量15-60克,外用適量,研末撒敷或調(diào)敷患處。 參考配方 1.急性黃疸型肝炎:地柏枝、鳳尾草各30克,水煎服。 2.肺結(jié)核咯血:鮮兗州卷柏、鮮茅根、鮮旱蓮草各60-90克,共搗爛,取汁冷服。 3.燙火傷:兗州卷柏曬干研粉,調(diào)麻油或茶油適量,外涂患處。
|
|
|
來自: 隨風(fēng)消散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