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合水發(fā)現(xiàn)李唐世系碑

 偉林 2011-04-27

合水唐朝列圣之碑釋文補正

王昭義


  唐朝列圣之碑是唐薛王十三世孫李天章為紀念其先祖,立于大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十一月十五日。原碑座落于合水縣太白鄉(xiāng)連家砭村唐王墳的臺地上,19838月移存于原慶陽地區(qū)博物館,200410月合水縣的隴東古石刻藝術(shù)博物館建成后 又移存于該館。唐朝列圣之碑為紅砂巖石質(zhì),有貝屃座,但貝屃座早毀。碑通高3.62米,寬1.12米,厚0.19米,正面碑額篆書唐朝列圣之碑,碑文為陰文楷體,工整有力,自右至左直行豎寫,共十行,第一行為說明性文字,二至十行列有自唐高祖至唐昭宣帝294年間21個皇帝的尊號、名諱、在位數(shù)、壽數(shù)、陵址、皇后、子嗣等。碑背面額篆書唐李氏世系圖,右縱刻唐宣賜薛王莊記,左縱刻唐李氏薛王房世系圖序,中間為世系圖。此碑的發(fā)現(xiàn)為研究唐代歷史、尤其是唐王朝世系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但由于碑文歷時久遠,剝蝕嚴重。筆者淺陋,今征諸于史籍,對唐朝列圣之碑所記諸帝及所缺剝者加以校補,已就教于專家學者。
  《慶陽地區(qū)志》第五卷《附錄》(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對尚可辨認者作如下釋文:

  高祖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姓李諱淵,字叔德。在位九年,壽七十一,陵曰獻,在三原。孝皇后竇氏,二十二子。
  太祖文武大圣大
孝皇帝,諱世民,高祖次子。在位二十三年,壽五十三,陵曰昭,在禮泉,后孫氏,十四子。
  高宗天皇大圣大子孝皇帝,諱治,字為善,太宗第九子。在位三十四年,壽五十六,陵曰乾,在
元,皇后武氏,八子。
  
□□□□則天圣皇后,□□。在位二十一□□……
  中宗太和天圣大昭孝皇帝,□□,高宗第七子,在位年,壽三十三,陵曰,□□……
  睿宗□□……
  玄宗□□……
  ……
  憲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諱純,順宗長子。在位十五年,壽四十三,陵曰,在奉天,皇后郭氏,二十子。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諱恒,憲宗第三子,在位四年,壽三十,陵曰
,在奉天,孝皇后王氏,五子。
  文宗元圣昭獻孝皇帝,諱昂,穆宗第二子,在位十四年,壽三十三,陵曰章,在富平,二子。
  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諱炎,穆宗第五子,在位六年,壽三十三,陵曰端,在三原,賢妃王氏,五子。
  
……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諱儇,懿宗第五子,在位十五年,壽二十七,陵曰靖,在奉天,二子。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諱曄,懿宗第七子,在位十六年,壽三十八,陵曰和,在維氏,皇后何氏,一十七子。
  昭宣光烈孝皇帝,諱祝,昭宗第九子,在位三年,壽十七,陵曰溫。
  自唐末昭宣天
三年丙寅,至金明昌二年辛亥歲,通記二百八十五年。
  大金明昌二年歲次辛亥十一月丙午朔十五日庚申,薛王十二世孫李□□人共立,薛王十三世孫李天章立碑□□
  原鄉(xiāng)貢進士王君廣書丹,秀杜康屯刊。

  碑文所記唐高祖李淵的尊號、名諱、在位數(shù)、陵址、皇后、子嗣與兩《唐書》高祖本紀所記相符。關(guān)于唐高祖的壽數(shù),兩《唐書》記載有所不同,《舊唐書》云:(貞觀)九月五日庚子,崩于太安宮之垂拱前殿,年七十。[1]《新唐書》云:(貞觀)九月五日,崩于垂拱前殿,年七十一。[2]而碑文所記的壽數(shù)正與《新唐書》相符。
  碑文所記唐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尊號為:太宗文武大圣大孝皇帝。大字下缺一字,考兩《唐書》的太宗本紀,其尊號均為太宗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碑文大字下缺剝之字當為
字。唐太宗的昭陵在禮泉,兩《唐書》《地理志》均作醴泉。關(guān)于唐太宗的皇后,碑文作孫氏,后字后缺剝一字,據(jù)兩《唐書》的《后妃傳上》,均為太宗文德順圣皇后長孫氏,故所缺之字當為字。其他記載與兩《唐書》的《太宗本紀》相符。
  碑文所記唐高宗皇帝李治的尊號為:高宗天皇大圣大子孝皇帝??純伞短茣返摹陡咦诒炯o》,其尊號均為高宗天皇大圣大
孝皇帝。今釋,有誤,當從兩《唐書》。關(guān)于唐高宗乾陵的陵址,碑文記為,有缺字且釋文有誤,據(jù)《新唐書》所載:京兆府所轄的奉天縣,文明元年,析醴泉、始平、好畤、武功、豳州之永壽置,以奉乾陵,陵在北五里梁山。[3]故唐高宗的乾陵當在奉天。其他記載與兩《唐書》的《高宗本紀》相符。
    碑文對武則天的記載為:“□□□□則天□圣皇后,□□。在位二十一□□……”,碑文剝蝕嚴重?!杜f唐書》載:“則天皇后武氏,諱瞾……,(神龍元年)冬十一月壬寅,則天將大漸。遺制袝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是日,崩于上陽宮之仙居殿,年八十三,謚曰則天大圣皇后。二年五月庚寅申,袝葬于乾陵。睿宗繼位,詔依上元故事,號為天后,未幾,追尊為大圣天后,改號為則天太后。”[4]《新唐書》載:“則天順圣皇后武氏諱瞾……十一月,崩,謚曰則天大圣皇后。唐隆元年,改為天后;景云元年,改為大圣天后;延和元年,改為天后圣帝,未幾,改為圣后;開元四年,改為則天皇后;天寶八年,加謚則天順圣皇后。”[5]“是歲(神龍元年),后崩,年八十一,遺制稱則天大圣皇太后,去帝號。謚曰則天大圣后,袝乾陵”[6]根據(jù)這些記載,碑文對武則天的記載當為:則天順圣皇后武氏諱瞾,在位二十一年,壽八十一,袝乾陵。

     碑文對唐中宗皇帝李顯的記載為:中宗太和天圣大昭孝皇帝,□□,高宗第七子,在位年,壽三十三,陵曰,□□……”考兩《唐書》的《中宗本紀》,其尊號均為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今釋前一,后一,有誤,當從兩《唐書》。尊號之后缺兩字依前例應為名諱,據(jù)兩《唐書》的《中宗本紀》應為諱顯。在位數(shù)年前缺一字當為字。關(guān)于其壽數(shù)釋文為三十三,有誤,《唐書》的《中宗本紀》均作:皇帝崩,年五十五。碑文陵曰后剝?nèi)保杜f唐書》載:廟號中宗,十一月已酉,葬于定陵。[7]關(guān)于唐中宗的定陵的陵址,據(jù)《新唐書》所載:京兆府所轄的富平縣,定陵在西北十五里龍泉山。[8]中宗的皇后,兩《唐書》的《后妃傳上》均作中宗和思順圣皇后趙氏。中宗的子嗣數(shù),據(jù)《舊唐書》載:中宗四男,章庶人生懿德太子重潤,后宮生庶人重福、節(jié)愍太子重俊,殤帝重茂。[9]根據(jù)這些記載,唐中宗的碑文當為: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諱顯,高宗第七子,在位七年,壽五十五,陵曰定,在富平,皇后趙氏,四子。

關(guān)于睿宗皇帝,碑文剝蝕嚴重。據(jù)《新唐書》的記載:“睿宗玄真大圣大興孝皇帝諱旦,高宗第八子也。”“開元四年六月,崩與百福殿,年五十五,謚曰大圣真皇帝。天寶十三載,增謚玄真大圣大興皇帝。”[10]開元四年“十年庚午,葬大圣真皇帝于橋陵。” [11]關(guān)于唐睿宗的橋陵的陵址,據(jù)《新唐書》所在,京兆府華州馮翊郡所轄的奉天縣,“橋陵在西北三十里豐山。”[12]睿宗的皇后,兩《唐書》的《后妃傳上》均作“睿宗肅明順圣皇后劉氏”、“睿宗昭成順圣皇后竇氏”,竇氏以子(玄宗)貴而先袝睿宗室。睿宗的子嗣數(shù),據(jù)《舊唐書》載:“睿宗六子,昭成順圣皇后竇氏生玄宗,肅明順圣皇后劉氏生讓皇帝,宮人柳氏生惠莊太子,崔儒人生惠文太子,王德妃生惠宣太子,后宮生隋王隆悌。” [13]根據(jù)這些記載,唐睿宗的碑文當為:睿宗玄真大圣大興孝皇帝諱旦,高宗第八子,在位三年,壽五十五,陵曰橋,在奉先,皇后竇氏,六子。

關(guān)于玄宗皇帝,碑文同樣剝蝕嚴重。據(jù)《舊唐書》的記載:“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諱隆基,睿宗第三子也。”“上元二年四月甲寅,崩于神龍殿,時年七十八。群臣上謚曰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廟號玄宗。初,上皇帝拜五陵,至橋陵,見金粟山崗有龍盤鳳翥之勢,復近先瑩,謂侍臣曰:‘吾千秋后宜葬此地,得奉先陵,不忘孝敬矣。’至是,追奉先旨以創(chuàng)寢圓,以廣德元年三月辛酉葬于泰陵。”[14]玄宗的皇后,兩《唐書》的《后妃傳上》均作“玄宗貞順皇后武氏”。玄宗的子嗣數(shù),據(jù)《舊唐書》載:“玄宗三十子。”[15]根據(jù)這些記載,唐玄宗的碑文當為: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諱隆基,睿宗第三子,在位四十六年,壽七十八,陵曰泰,在奉先,皇后武氏,三十子。

唐玄宗以后唐憲宗以前的碑文全部剝蝕,根據(jù)兩《唐書》的記載,當為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唐順宗。

關(guān)于唐肅宗,據(jù)《舊唐書》的記載:“肅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諱亨,玄宗第三子,”“上崩于長生殿,年五十二。群臣上謚曰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廟號肅宗。寶應二年三月庚午,葬于建陵。”[16]關(guān)于唐肅宗的橋陵的陵址,據(jù)《新唐書》所載:京兆府所轄的醴泉縣,“建陵在東北十八里武將山。”[17]肅宗的皇后,兩《唐書》的《后妃傳下》均作“肅宗章敬皇后吳氏”。肅宗的子嗣數(shù),據(jù)《舊唐書》載:“肅宗十四子。”[18]根據(jù)這些記載,唐肅宗的碑文當為:肅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諱亨,玄宗第三子,在位七年,壽五十二,陵曰建,在醴泉,皇后吳氏,十四子。

關(guān)于唐代宗,據(jù)《舊唐書》的記載:“代宗睿文孝武皇帝諱豫,肅宗長子。”“上崩于紫宸之內(nèi)殿。遺詔皇太子柩前即位。壬戌,遷神柩于太極殿,發(fā)喪。八月庚申,群臣上尊謚曰睿文孝武皇帝,廟號代宗。十月己酉,葬于元陵。十二月丁酉,袝于太廟。”[19]其壽數(shù),據(jù)《新唐書》的記載:“上崩于紫宸之內(nèi)殿,年五十三。”[20]關(guān)于唐代宗的橋陵陵址,據(jù)《新唐書》所載:京兆府所轄的富平縣,“元陵在西北二十五里檀山。”[21]代宗皇后,兩《唐書》的《后妃傳下》均作“代宗睿真皇后沈氏”。代宗的子嗣數(shù),據(jù)《舊唐書》載:“代宗二十子。”[22]根據(jù)這些記載,唐代宗的碑文當為:代宗睿文孝武皇帝諱豫,肅宗長子,在位十八年,壽五十三,陵曰元,在富平,皇后沈氏,二十子。

關(guān)于唐德宗,據(jù)《舊唐書》的記載:“德宗神武孝文皇帝諱適,代宗長子。”“二十一年春正月癸巳,上崩于會寧殿,享壽六十四。甲午,遷神柩于太極殿。丙申,發(fā)喪,群臣縞素?;侍蛹次?。永貞元年九月丁卯,群臣上謚曰神武孝文,廟號德宗。十月己酉,葬于崇陵,昭德皇后王氏袝焉。”[23]關(guān)于唐德宗的崇陵的陵址,據(jù)《新唐書》所載:京兆府所轄的云陽縣,“崇陵在北十五里嵯峨山。”[24]德宗的皇后,兩《唐書》的《后妃傳下》均作“德宗昭德皇后王氏”。德宗的子嗣數(shù),據(jù)《舊唐書》載:“德宗皇帝十一子。”[25]根據(jù)這些記載,唐德宗的碑文當為:德宗神武孝文皇帝諱適,代宗長子,在位二十六年,壽六十四,陵曰崇,在云陽,皇后王氏,十一子。

關(guān)于唐順宗,據(jù)《舊唐書》的記載:“順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諱誦,德宗長子。”元和元年正月丙寅朔,皇帝(憲宗)率百僚上太上皇尊號曰應乾圣壽。甲申,太上皇崩于興慶宮之咸寧殿,享年四十六歲。六月乙卯,皇帝率群臣上大行太上皇謚曰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廟號順宗。秋七月壬申,葬于豐陵。”[26]“大中三年,增謚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27]關(guān)于唐順宗的豐陵的陵址,據(jù)《新唐書》所載:京兆府所轄的富平縣,“豐陵在東三十三里金山。”[28]順宗的皇后,兩《唐書》的《后妃傳下》均作“順宗莊憲皇后王氏”。順宗的子嗣數(shù),據(jù)《舊唐書》載:“順宗皇帝二十三子。”[29]根據(jù)這些記載,唐順宗的碑文當為:順宗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諱誦,德宗長子,在位一年,壽四十六,陵曰豐,在富平,皇后王氏,二十三子。

碑文所記唐憲宗李純的尊號、名諱、在位數(shù)、皇后、子嗣、與兩《唐書》憲宗本紀所記相符。關(guān)于憲法宗的陵號與陵址,《慶陽地區(qū)志藝文志》對碑文的釋文為“陵曰□,在奉天。”曰字后剝蝕之字當為“景”字。關(guān)于唐憲宗的景陵的陵址,據(jù)《新唐書》所載:京兆府華注州馮翊郡所轄的奉先縣,“景陵在西北二十里金熾山。”[30]釋文以“先”為“天”,有誤,當從《新唐書》。
  碑文所記唐穆宗李恒的尊號、名諱、在位數(shù)、皇后、子嗣與兩《唐書》憲宗本紀所記相符。關(guān)于穆宗的陵號與陵址,《慶陽地區(qū)志藝文志》對碑文的釋文為“陵曰□,在奉天。”曰字后剝蝕之字當為“光”字。關(guān)于唐穆宗的光陵的陵址,據(jù)《新唐書》所載:京兆府華注州馮翊郡所轄的奉先縣,“光陵在北十五里里堯山。”
[31]釋文以“先”為“天”,有誤,當從《新唐書》。
  唐穆宗以后唐文宗這前釋文缺了唐敬宗一朝,據(jù)《新唐書》的記載:“敬宗睿開昭愍孝皇帝諱湛,穆宗長子也。”“(寶歷三年)十二月辛丑,劉克明等同謀害帝,即時殂于室內(nèi),時年十八。群臣上謚曰睿開昭愍孝皇帝,廟號敬宗。太和元年七月十三日葬莊陵。”
[32]關(guān)于唐敬宗的莊陵的陵址,據(jù)《新唐書》所載:京兆郡所轄的三原縣,“莊陵在西北五里。” [33]敬宗的皇后,兩《唐書》的《后妃傳下》均作“敬宗貴妃郭氏。”敬宗的子嗣數(shù),據(jù)《舊唐書》載:“敬宗五子” [34]根據(jù)這些記載,唐敬宗的碑文當為:敬宗睿開昭愍孝皇帝諱湛,穆宗長子,在位三年,壽十八,陵曰莊,在三原,貴妃郭氏,五子。
  唐開宗以后唐僖宗以前的碑文全部剝蝕,根據(jù)兩《唐書》的記載,當為唐宣宗、唐懿宗。
  關(guān)于唐宣宗,據(jù)《新唐書》的記載:“宣宗元圣至明成開獻文睿知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諱忱,憲宗第十三子也。”“(十三年)八月癸巳,皇帝崩于咸寧殿,年五十。謚曰圣開獻文孝皇帝。咸通十三年。加謚元圣至明成開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
[35]《舊唐書》載曰:“群臣上謚曰圣開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十四年二月,葬貞陵。” [36]關(guān)于唐宣宗的貞陵的陵址,據(jù)《新唐書》所載:京兆府京兆郡所轄的云陽縣,“貞陵在西北四十里。” [37]宣宗的皇后,兩《唐書》的《后妃傳下》均作“宣宗元昭皇后晁氏。”宣宗的子嗣數(shù),據(jù)《舊唐書》載:“宣宗十一子” [38],根據(jù)這些記載,唐宣宗的碑文當為:宣宗元圣至明成開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諱忱,憲宗第十三子,在位十三年,壽五十,陵曰貞,在云陽,皇后晁氏,十一子。
  關(guān)于唐懿宗,據(jù)《新唐書》的記載:“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諱,宣宗長子也。”“(十四年)七月辛巳,皇帝崩于咸寧殿,年四十一。” [39]《舊唐書》載曰:“崩于咸寧殿,圣壽四十一。百僚上謚曰睿文昭圣恭惠孝皇帝,廟號懿宗。十五年二月,葬簡陵。” [40]關(guān)于唐懿宗的簡陵的陵址,據(jù)《新唐書》所載:京兆府京兆郡所轄的富平縣,“簡陵在西北四十里。” [41]懿宗的皇后,兩《唐書》的《后妃傳下》均作“懿宗惠安皇后王氏。”懿宗的子嗣數(shù),據(jù)《舊唐書》載:“懿宗八子” [42]根據(jù)這些記載,唐懿宗的碑文當為: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諱,宣宗長子,在位十四年,壽四十一,陵曰簡,在富平,皇后王氏,八子。
  碑文對唐懿宗以后的唐僖宗、唐昭宗、唐昭宣光烈孝皇帝(哀帝)的記載基本與兩《唐書》相符,只是唐昭宗的陵址“在維氏”,據(jù)《新唐書》所載:河南府河南郡所轄的緱氏縣,“有和陵,在太平山。” [43]釋文有誤,當從《新唐書》。
  碑文落款中薛王十二世孫的名諱有缺字,由于正史無載,碑陰面“李氏世系圖”的剝蝕,故無法補全。另外,刊刻之人所剝蝕的文字也因缺乏史料而不可補全。
  綜前所考,補正后的“唐朝列圣之碑”釋文當為


  高祖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姓李諱淵,字叔德。在位九年,壽七十一,陵曰獻,在三原。孝皇后竇氏,二十二子。
  太宗文開大圣大廣孝皇帝諱世民高祖次子。在位二十三年,壽五十三,陵曰昭,在醴泉,后長孫氏,十四子。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諱治,字為善,太宗第九子。在位三十四年,壽五十六,陵曰乾,在奉天,皇后開氏,八子。
  則天順圣皇后開氏諱
,在位二十一年,壽八十一,乾陵。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諱旦,高宗第八子,在位三年,壽五十五,陵曰橋,在奉先,皇后竇氏,六子。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諱隆基,睿宗第三子,在位四十六年,壽七十八,陵曰泰,在奉先,皇后開氏,三十子。
  肅宗文明開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諱亨,玄宗第三子,在位七年,壽五十二,陵曰建,在醴泉,皇后吳氏,十四子。
  代宗睿文孝開皇帝諱豫,肅宗長子,在位十八年,壽五十三,陵曰元,在富平,皇后沈氏,二十子。
  德宗神開孝文皇帝諱適,代宗長子,在位二十六年,壽六十四,陵曰豐,在富平,皇后王氏,二十三子。
  順宗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諱誦,德宗長子,在位十五年,壽四十三,陵曰景,在壽先,皇后郭氏,二十子。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諱恒,憲宗第三子,在位四年,壽三十,陵曰光在奉先,孝皇后王氏,五子。
  敬宗睿開昭愍孝皇帝諱湛,穆宗長子,在位三年,壽十八,陵曰莊,在三原,貴妃郭氏,五子。
  文宗元圣昭獻孝皇帝諱昂,穆宗第二子,在位十四年,壽三十三,陵曰章,在富平,二子。
  開宗至道昭肅孝皇帝諱炎,穆宗第二子,在位六年,壽三十三,陵曰端,在三原,賢妃王氏,五子。
  宣宗元圣至明成開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諱忱,憲宗第十三子,在位十三年,壽五十,陵曰貞,在云陽,皇后晁氏,十一子。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諱,宣宗長子,在位十四年,壽四十一,陵曰簡,在富平,皇后王氏,八子。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諱儇,懿宗第五子,在位十五年,壽二十七,陵曰靖,在奉天,二子。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
(貴州李閱補:諱曄,
懿宗第七子,在位十六年,壽三十七,陵曰和,十七子。)

    哀帝李拀)諱祝,昭宗第九子,在位三年,壽十七,陵曰溫。

  自唐末昭宣天祜三年丙寅(貴州李閱注:當為唐哀帝天佑三年,公元906年),至金明昌二的辛亥歲,通記二百八十五年。
  大金明昌二年歲次辛亥
(貴州李閱注:即南宋光宗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十一月丙午朔十五日庚申,薛王(貴州李閱注:唐朝最后的薛王為李知柔,系唐玄宗李隆基的哥哥李隆業(yè)的曾孫,唐末相昭宗,從輩份上看應是唐昭宗的高祖輩)十二世孫李
□□人共立,薛王十三世孫李天章立碑□□
  原鄉(xiāng)貢進士王君廣書丹,秀杜康屯刊。

(李閱注:薛王為李知柔,約生于830年,卒于900年12月。玄宗李隆基的兄長、薛王李隆業(yè)之曾孫,嗣王位,為宗正卿,后任京兆尹,疏通鄭、白之渠,灌溉農(nóng)田,無干旱之苦,百姓為之請功。加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又判度支,充諸道鹽鐵轉(zhuǎn)運使。后為清海軍節(jié)度使,在鎮(zhèn)廉潔,貢獻有時,進檢校太傅,兼侍中。李知柔歷仕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四朝,官位通顯,為宗室之冠。


  注釋:
  [1]《舊唐書》卷一《高祖本紀》
  [2]《新唐書》卷一《高祖本紀》
  [3][8][12][17][21][24][28][30][31][33][37][41]《新唐書》卷四十一《地理志一》
  [4]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后本紀》
  [5] 《新唐書》卷四《則天皇后本紀》
  [6] 《新唐書》卷八十九列傳第一《后妃上》
  [7] 《舊唐書》卷七《中宗本紀》
  [9] 《舊唐書》卷八十六列傳第三十六《中宗諸子》
  [10][11] 《新唐書》卷五《睿宗本紀》、卷五《玄宗本紀》
  [13] 《舊唐書》卷九十五列傳第四十五《睿宗諸子》
  [14] 《舊唐書》卷八、九《玄宗本紀》
  15] 《舊唐書》卷一0七列傳傳第五十七《玄宗諸子》
  [16] 《舊唐書》卷十《肅宗諸子》、《代宗諸子》
  [18][22] 《舊唐書》卷一二列傳第六十六《肅宗諸子》、《代宗諸子》
  [19] 《舊唐書》卷十一《代宗本紀》
  [20] 《新唐書》卷六《代宗本紀》
  [23] 《舊唐書》卷十二、十三《德宗本紀》
  [25][29] 《舊唐書》卷一五四列傳第一二0《德宗諸子》、《代宗諸子》
  [26] 《舊唐書》卷十四《順宗本紀》
  [27] 《新唐書》卷七《順宗本紀》
  [32] 《舊唐書》卷十七《敬宗本紀》
  [34][38][42] 《舊唐書》卷一七九列傳第一二五《敬宗諸子》、《宣宗諸子》、《懿宗諸子》
  [35] 《新唐書》卷八《宣宗本紀》
  [36] 《舊唐書》卷二十《宣宗本紀》
  [39] 《新唐書》卷九《懿宗本紀》
  [40] 《舊唐書》卷二十一《懿宗本紀》
  [43] 《新唐書》卷四十二《地理志二》


  作者簡介:王昭義,隴江學院歷史系教授。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