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那些在網上轉爛了的謎題最早都出自哪兒?

 修心殿 2011-04-25
那些在網上轉爛了的謎題最早都出自哪兒?

作者:果殼網 死理性派

海盜分金問題、羊與車問題、一塊錢哪兒去了??或許大家都能背出這些經典問題的答案了,但國內論壇社區(qū)里仍然不停地轉載這些謎題,標題越來越聳動,參與討論的人也從未減少。那么,這些問題究竟是從哪里來的呢?

哪國人養(yǎng)魚(Zebra Puzzle)

1. 一條街上有五座不同顏色的房子,每座房子住著不同國籍的人,每個人抽不同的煙,喝不同的飲料,養(yǎng)不同的寵物。

2. 英國人住在紅房子里。

3. 西班牙人養(yǎng)狗。

4. 住在綠房子里的人喝咖啡。

5. 烏克蘭人喝茶。

6. 綠房子就在乳白色房子的右邊。

7. 抽流金歲月(煙名)的人養(yǎng)蝸牛。

8. 抽薄荷煙的住在黃房子里。

9. 住在中間的房子里的人喝牛奶。

10. 挪威人住在第一座房子里。

11. 抽契斯特菲爾德(煙名)的人住在養(yǎng)狐貍的人旁邊。

12. 抽薄荷煙的人住在養(yǎng)馬的人旁邊。

13. 抽好彩(煙名)的人喝橙汁。

14. 日本人抽百樂門(煙名)。

15. 挪威人住在藍房子隔壁。

那么,誰喝水?誰養(yǎng)斑馬?

這個謎題已知的最早出處是 1962 年 12 月 17 日的《生活》(Life)雜志國際版上。1963 年 3 月 25 日,雜志公布了答案和世界各地數百個解決者的名單。這個謎題有無數的變種,其中一個就是網絡上流傳更廣的“哪國人養(yǎng)魚”。人怕出名豬怕壯,這個敘述繁瑣的謎題竟莫名其妙地歸功于了 20 世紀最聰明的大腦——愛因斯坦。此題乃“愛因斯坦年幼時所編”的說法廣為流傳,于是這個謎題也經常被叫做“愛因斯坦謎題”(Einstein‘s Puzzle)。但也有人說,作者其實是路易斯·卡羅爾(Lewis Carroll)。好吧,我們不要管這些追星族了,因為現在沒有任何證據證明作者是他們中的任何一個。況且,謎題里的香煙品牌在愛因斯坦小時候還沒有出現呢。

海盜分金謎題(Pirate Puzzle)

這是個流傳很廣的謎題,包含了諸如海盜、金錢、民主之類的流行元素。故事是這樣的:有五個理性的海盜 A、B、C、D、E,他們得到了 100 個金幣,要進行分贓。海盜世界等級分明,這五個海盜的排名如下:A > B > C > D > E。分贓制度也很民主:首先由等級最高的海盜提出一個分配方案,然后所有海盜(包括提議人)投票表決是否接受。若有半數或半數以上的人同意,則通過提議,否則把提議人扔下船去,由等級第二高的海盜接著提議,以此類推。海盜們考慮的因素如下:首先自己要活下去,然后要得到最多的錢;如果得到的錢反正都一樣,他們更樂意把別人害死。

對于 A 來說,最佳方案是這樣的:A 自己得 98,B 分得 0,C 分得 1,D 分得 0,E 分得 1。解答幾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一般我們都會把金幣分給其他四個海盜以求他們通過提議而保住性命,而解答卻告訴我們貪心更好。海盜謎題第一次出現在 1999 年 5 月的《科學美國人》上,文章標題為《海盜謎題》(A Puzzle for Pirate),作者是英國數學家伊恩·斯圖爾特(Ian Stewart)。他詳細地分析了這個問題,并把海盜的人數推廣到 n 個,得到了十分有趣的結論。這個謎題是他從斯蒂芬·奧莫德羅(Stephen M. Omohundro)那兒聽說的,據猜測,這個謎題已經流傳了至少 10 年。

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這都是一道經典的謎題。在任何博弈論的課程中,都會講到這個有趣的問題。

一塊錢哪兒去了?

三個旅客住進一家旅館,老板收了他們 30 元,每人 10 元。后來老板決定給他們一些優(yōu)惠,給服務員 5 元讓他退給旅客。很明顯老板不會數學,給了個不能被 3 整除的數。聰明的服務員自己偷偷地藏下了 2 元,然后退給每個旅客 1 元?,F在每個顧客優(yōu)惠了 1 元,那么每人交了 9 元,一共交了 27 元,加上服務員的 2 元就是 29 元??墒且婚_始他們給了老板 30 元,那另外的一元到哪里去了呢?

幾乎每個人看了之后都會上當,再看一遍之后還是覺得無比正確,再看一遍??不少馬大虎直到看了答案才明白過來,沒想到這么簡單啊。上網一搜,標題都是“一年級趣味數學”,自尊心大受打擊。

這個謎題最早是從哪兒來的呢?在中文網絡中最流行的說法是,這個謎題來自一道“新西蘭面試題”,真實性等待謠言粉碎機鑒定。事實上,這個問題的歷史可能比大家想象的要長得多,它至少可以追溯到加利福尼亞大學 1949 年出版的數學課本中,而最早的出處恐怕已經不得而知了。

這個“悖論”的成功得益于 27 + 2 = 29 跟 30 相差無幾(若是相差太大必然會引起懷疑),想象力豐富的聽眾還沒弄明白是兩個什么東西加了起來,就開始浮想聯翩了。誰知道這個算式本身就是錯的,2 元已經包括在 27 元里面了,27 - 2 = 25 就是老板手里的錢,并沒有少。

后來人們給出了一個專屬于這個謎題的解答,自嘲當初的失誤:“幾個月后,其中的兩個旅客又住進了這家旅館,老板收了每人 10 元,一共 20 元。后來他又想給旅客優(yōu)惠,又是 5 元;然后又是那個服務員,不過這次他扣下了 3 元,還給旅客每人 1 元?,F在每個旅客交了 9 元,合起來是 18 元,加上服務員的 3 元,一共 21 元??矗倭说哪?1 元在這里”。

不可能完成的謎題(Impossible Puzzle)

有兩個不相等的整數 x,y ,它們都大于 1 且和小于 100 ,數學家“和先生”知道這兩個數的和,數學家“積先生”知道這兩個數的積,他們進行了如下對話:

積先生:我不知道 x 和 y 分別是啥。

和先生:我知道你不知道。

積先生:我現在知道了。

和先生:如果你知道了,那我也知道了。

那么,x 和 y 各是多少?

現在知道為什么這叫做不可能完成的謎題了吧,因為光看這幾句“廢話”我們似乎根本不可能算出 x 和 y 來。1969 年,荷蘭數學家漢斯·弗萊登塔爾(Hans Freudenthal)發(fā)表了這個謎題,當時被稱為“弗萊登塔爾問題”(Freudenthal Problem)。直到 1976 年大衛(wèi)·斯布羅斯(David Sprows)在《數學雜志》(Mathematics Magazine)上才給出了這個問題的英文版本。1979 年,馬丁·加德納(Martin Gardner)在他的專欄上又一次提到了這個謎題,并稱它為“不可能完成的謎題”,之后這個問題就開始大紅大紫了。它有無數個變種,并廣泛流傳。題目描述看似簡單,解答卻并不簡單。圖靈獎獲得者艾茲赫爾·迪杰斯特拉(Edsger W. Dijkstra)說他在 1978 年曾經解決了這個問題的另一個版本。之前他無數次嘗試心算解決它卻屢屢入睡,終于在一個無眠的夜晚,花了六個小時,硬是沒有用紙和筆,在腦子里解決了那個問題。在證明過程中,他還小小地用了一下哥德巴赫猜想。

失蹤的正方形(Missing Square Puzzle)

/gkimage/le/z1/oo/lez1oo.png

這個謎題不需要介紹,圖已經說明了一切。上面的三角形中少了一個小格,它去了哪里?

馬丁·加德納說這是由紐約業(yè)余魔術師保羅·嘉理(Paul Curry)在 1953 年發(fā)明的,所以也稱為“嘉理悖論”(Curry’s Paradox)。所有像嘉理悖論這樣的謎題都被叫做“裁剪悖論”(Dissection Paradox)。馬丁·加德納在他的《數學,魔術和秘密》(Mathematics Magic and Mystery)中介紹了另一個類似的悖論,叫做虎珀悖論(Hooper’s Paradox),由數學家威廉·虎珀(William Hooper)在他 1774 年出版的《理性的娛樂》(Rational Recreations)中提出。后來經道格拉斯·羅杰斯(Douglas Rogers)教授調查,虎珀悖論其實最早出自 1769 至 1770 年間法國作者吉爾斯·蓋特(Edmé Gilles Guyot)出版的論文集《新奇的物理和數學娛樂》(Nouvelles récréations physiques et mathématiques)里。

史上最難的邏輯謎題(The Hardest Logic Puzzle Ever)

有三個精靈,一個只說真話,一個只說假話,另一個隨機說真話或者假話。你可以向這三個精靈問三個是非題,每次問誰都可以,下一個問題可以根據上一個問題的答案來問。你的任務就是判斷他們的身份。不幸的是,他們可以聽懂你的話,卻用他們的方言—— Da 和 Ja ——來回答。你不知道那個表示對,哪個表示錯。那么,你應該問哪三個問題呢?

這個標題黨要歸功于麻省理工學院的邏輯學家喬治·史蒂芬·布羅斯(George Stephen Boolos)。1996 年,他在《哈佛哲學評論》(The Harvard Review of Philosophy)發(fā)表了同名文章,文章中說這個謎題是由美國數學家雷蒙德·斯穆里安(Raymond Smullyan)發(fā)明的。謎題看上去有點繞,其實事情原本沒有這么復雜。斯穆里安曾經提出過這個問題的簡化版本“騎士與流氓”(Knights and Knaves),里面沒有情緒不穩(wěn)定的第三者,而且他們說的話你也聽得懂。后來有人嫌這個不夠難,就加了“你聽不懂他們的話”這個條件。這個人就是圖靈獎獲得者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再后來,題目又多出了一個第三者,這樣便算得上是“史上最難的邏輯謎題”了。這些相關的謎題都可以在斯穆里安的《這本書叫什么名字》(What is the name of this book)和《舍赫拉查德的謎題》(The Riddle of Scheherazade)中看到。

蒙提霍爾問題(Monty Hall Problem)

假設你參加一個電視游戲節(jié)目,節(jié)目現場有三扇門,其中一扇門后面是一輛車,另外兩扇門后面則是山羊。主持人讓你選擇其中的一扇門。不妨假設你選擇了一號門吧。主持人故意打開了另外一扇門,比如說三號門,讓你看見三號門的后面是山羊。然后主持人問你,“你想改變你的選擇,換成二號門嗎?”這時候,你會怎么做?

這個游戲最早出現在美國的電視游戲節(jié)目《Let’s make a deal》中。1975 年,史蒂夫·塞爾文(Steve Selvin)教授在《美國統計學家》(American Statistician)上發(fā)表文章,把這個問題稱為“蒙提霍爾問題”(Monty Hall Problem),因為那個節(jié)目主持人就叫蒙提霍爾(Monty Hall)?,旣惿?#183;沃斯·莎凡特 (Marilyn vos Savant),吉尼斯世界記錄認定的最高 IQ 人類,在《Parade》雜志上開了一個名叫“問問瑪麗蓮”(Ask Marilyn)的專欄,專門回答讀者各式各樣的問題。1990 年,一個叫 Craig F. Whitaker 的讀者給這個專欄寄去這個問題,瑪麗蓮是這樣解答的:“堅持選一號門贏的概率是 1/3,但換成二號門贏的概率是 2/3,因此你應該換一扇門。設想下面的情況,有 100 萬扇門,你選了一號門之后,知道內幕的主持人打開了除了二號門之外所有其它的門,你必然會果斷地改變選擇,是不是?”這個解答發(fā)布后,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因為這大大違反了人們的直覺。甚至有不少大學博士去信“糾正”她的錯誤,理由是:主持人開了一扇門之后,剩下一輛車和一只羊,概率顯然變成了 1/2 。他們督促瑪麗蓮“承認錯誤”,有人甚至表明自己“為美國的未來擔憂”,這些記錄至今還留在 瑪麗蓮的網站 上。大家不妨去參觀一下,看看有多少 PhD 栽了跟頭。

 

原文發(fā)表于果殼網:那些在網上轉爛了的謎題最早都出自哪兒?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