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信,包括讀者來信和記者來信,是作者以第一人稱反映現(xiàn)實生活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和新經(jīng)驗的一種報道形式,所寫的內(nèi)容都是作者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和所見所聞所感,有時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發(fā)表意見和建議,以影響輿論,干預(yù)生活。
  重視讀者來信,是無產(chǎn)階級新聞事業(yè)的一個好傳統(tǒng)。馬科斯、恩格斯在創(chuàng)辦第一張無產(chǎn)階級報紙《新萊茵報》時,就親自處理讀者來信。列寧更把報紙的讀者來信稱之為“最好的政治晴雨表”。我黨抗日時期的《新華日報》和《解放日報》,也都注意用讀者來信來傳遞信息,反映輿論。到了今天,這個優(yōu)良傳統(tǒng)更得到了發(fā)揚。翻開大大小小的報紙,不論是中央的還是地方的,都沒有讀者來信的專欄或?qū)0妫屓嗣袢罕姺从城闆r,發(fā)表意見。讀者來信專欄既成了社會主義民主的一個個園地,又成了黨和政府聯(lián)系群眾的紐帶。
  記者來信作為一種報道形式,主要是便于以第一人稱揭露矛盾、提出問題,也用于反映群眾的呼聲和建議,有很強的針對性。它和采訪札記、工作研究一樣,是記者主體意識高揚的結(jié)果。
                                                             
                                                              來信的寫作要求與分類:
                                                             
                                                              來信既然也是一種新聞體裁,一種信息傳遞的方式,而不是普通的家書,不是朋友之間的問候與酬答,在內(nèi)容選擇上就必須講究新聞價值,選擇那些有普遍意義的、有針對性的問題,講究時效性,而且新聞要素要齊全。其次,它雖是新聞,卻用書信的形式來寫,而書信在寫作上是很靈活的,非常親切自然,怎么想就怎么寫;它在風格上是記者與讀者的平等對話、執(zhí)手交流;使人樂于接受。
                                                              新聞媒介的來信,常見的可以分為幾下幾種類型:
                                                             
                                                              1、褒貶型
                                                             
                                                              在報紙上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進行輿論監(jiān)督,是我黨傳統(tǒng)作風在辦報工作中的體現(xiàn)。讀者來信中,批評揭露性內(nèi)容占有最大的比重,以1992年8月11日《人民日報》第五版《讀者來信》專版為例,整版共發(fā)了8篇來信,其中批評監(jiān)督性稿件占了7篇,僅有的一篇新聞?wù)掌彩桥u性的。其中有批評少數(shù)企業(yè)生產(chǎn)部門與一些個體商販勾結(jié),用工業(yè)用鹽擠到碘鹽,使湖北孝感地區(qū)缺碘病重新流行;有批評湖南武岡縣不法商販將偽劣稻種大量投放市場,使數(shù)萬農(nóng)戶受害,等等。又據(jù)統(tǒng)計,1986年全國好新聞評選中,有9件讀者來信獲獎,其中批評性來信占了7件。這說明,讀者的公民參與意識正大大加強,讀者來信在輿論監(jiān)督中,正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也說明讀者來信這種形式,有著獨具的優(yōu)勢,因而受到群眾的歡迎。
  在來信中,還有不少是表揚性的。這是因為,我們的社會具有無比的優(yōu)越性,在我們身邊,好人好事層出不窮,許多直接受益者或被感動者,就把這些人和事寫下來,投寄報臺,表示自己的感激或贊賞,張揚社會的新風。還有一些來信,又批評,又表揚,把兩種情況對比起來寫,既鞭撻了落后與腐敗,又贊揚了先進與光明。
                                                             
                                                              2.問題型
                                                             
                                                              我們正從事前人從來沒有做過的極其光榮偉大的事業(yè),我們的社會在突飛猛進,但在同時,問題也不斷出現(xiàn)。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冒出來。事業(yè)前進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不斷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便成了來信的一個重要方面。例如《光明日報》1992年4月16日的記者來信《計算機軟件開發(fā)的問題急待解決》,記者丁炳昌在來信中說:由于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目前的計算機保有量已經(jīng)突破50萬臺,而且每年仍以5萬多臺的速度遞增。但是計算機軟件發(fā)展相對緩慢,致使大多數(shù)計算機用戶應(yīng)用水平低下,甚至把計算機當打字機使用,造成極大浪費,制約了計算機的開發(fā)與應(yīng)用。原因何在?來信分析道:首先,是存在著“重硬輕軟”的思想。一項軟件成果鑒定會,往往也就成了它的“追悼會”。其次,銷售渠道不暢。許多用戶信息不靈,買不到需用的軟件,只好自行開發(fā)。低水平的重復(fù)開發(fā),造成了人力、物力、財力的巨大浪費。再次,宏觀管理不力,以致引進軟件缺乏甄別和控制,一些色情淫穢的東西乘虛而入;銷售管理混亂,造成計算機病毒蔓延;軟件出版工作尚有許多問題沒有理順。這些問題如不解決,不僅會障礙計算機事業(yè)發(fā)展,還可能會釀出亂子,后果不堪設(shè)想。這封來信,雖未提出如何解決問題的建議,卻指出了解決問題的方向,對有關(guān)部門所起的提醒作用是顯然的。
                                                             
                                                              3、述評型
                                                             
                                                              前面說過,讀者來信專欄與專版本是一個民主園地,因此,常有讀者利用這一園地,結(jié)合所見所聞的具體事例,論是非,辨善惡,邊述邊評。例如《人民日報》1992年2月22日《給西安古城以和諧的環(huán)境》的來信,通過列舉所見種種事實,認為西安是舉世聞名的古都,然而街頭許多廣告、牌匾。建筑裝飾,卻與這座歷史文化名稱的格調(diào)不想和諧,提出了現(xiàn)代化建設(shè)中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問題。
  有些報紙的《讀者論壇》,基本上也屬這一類。
                                                             
                                                              4、呼吁建議型
                                                             
                                                              這也是人民群眾行使民族監(jiān)督權(quán)利的一種形式。這類來信中,有對關(guān)系國計民生的問題提出建議,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發(fā)出呼吁,有反映人民群眾某些方面的實際要求。例如《解決水荒覓良策》(《人民日報》1992年2月22日),就是江蘇洪澤縣自來水廠一位讀者的來信,敘說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澤湖,近年來由于上游的一些企業(yè)向湖內(nèi)大量排放污水,導(dǎo)致湖水中有害物質(zhì)由原來的幾種上升到二三十種……居民飲水只好依賴地下水源,使地下水位每年以60厘米的速度下降。來信呼吁結(jié)合國慶水況,開展以計劃用水、提高水的重復(fù)利用率為主要內(nèi)容的保護水資源的活動,大力推進節(jié)約用水的工作。這一呼吁受到編輯部的重視,以《水資源警報》為題,配發(fā)了“編者的話”。
                                                             
                                                              5、咨詢求援型
                                                             
                                                              這一類的咨詢、求援來信雖然常常是從個人或單位的際遇出發(fā),但又反映了一部分群眾的愿望與要求,反映了社會運行中需要解決的某些環(huán)節(jié)上的問題。這里頭,有屬于精神領(lǐng)域方面的,也有屬于物質(zhì)領(lǐng)域方面的。例如,《光明日報》1998年5月20日的《辦學受挫,我該咋辦?》,這是河南淮濱縣農(nóng)民吳金安寫給編輯部的信。他在鄉(xiāng)里義務(wù)辦教育,因為只有一顆好心,不懂教育規(guī)律,盲目擴大規(guī)模,背了一身債,教師工資發(fā)不出,教學進行不下去。他到處躲債,臘月三十才敢回家。來信問道:“我該咋辦?”編輯部發(fā)表了“調(diào)查匯報”,充分贊揚他為鄉(xiāng)親子弟義務(wù)辦教育的精神,又對他辦學受挫作了實事求是的分析,并引出了教育領(lǐng)導(dǎo)部門和關(guān)心教育事業(yè)的人們共同思考的經(jīng)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