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湖故老相傳,唐朝貞元年間有位柳城先生,生平無它技,唯獨擅長幫人改畫。某一日,柳城去朋友家玩,瞧見墻上掛著一幅《竹林七賢圖》,畫工頗佳,卻沒設(shè)色,就對朋友說:“我給你改一下。”說完驟然消失。朋友大駭,遍尋不見,只聽柳城的聲音從畫里傳出:“我在這里幫你改畫呢。”再看《竹林七賢圖》,“七賢”已經(jīng)變成“八賢”,多出來的那一賢就是柳城,他正在畫里給阮籍等人補妝。一盞茶后,柳城從畫里飄然而出,那幅畫也從黑白變成了彩色。
 |
點 擊 圖 片 看 原 圖 |
江湖故老還相傳,宋朝天圣年間有位鳳銘先生,能詞能曲,能畫人物肖像。鳳銘在墻上畫了一女子,有人跑過去對畫中的女子說:“姑娘您好,請問到府衙怎么走?”可見鳳銘的畫有多么逼真。其實還不止逼真那么簡單,那畫還會動,有回鳳銘喝酒,順手也喂了畫中女子一杯,那女子居然臉紅了半天。
上述傳聞都有出處,前一個出自《太平廣記》,后一個出自《楓窗小牘》。不過再有出處也騙不了我們,畢竟你我都接受過唯物主義教育,不會相信這種鬼話。
換一個角度,讓柳城和鳳銘用上現(xiàn)代科技,那么故事就變得可信多了。比如說,柳城是在電腦上改畫,把《竹林七賢圖》導(dǎo)入photoshop,新建幾個圖層,分別給背景和前景上色,然后存盤退出。鳳銘也是在電腦上作畫,先用繪圖板畫好兩幅美女圖,一幅是微笑的美女,一幅是臉紅的美女,然后導(dǎo)入maya,做成互動畫面,鼠標一點,姑娘臉紅了,再點,姑娘微笑了,很有趣。像這種作畫方式,古人是不會的,而我們現(xiàn)代人已經(jīng)習(xí)以為常。
清代畫家王原祁著有《麓臺題畫稿》,開篇說:“聲音一道,未嘗不與畫通。”意思是繪畫近似于說話,繪畫規(guī)范近似于語法規(guī)范,不同的繪畫技法近似于不同的語言種類。如果這個說法成立,那么現(xiàn)代畫家已經(jīng)掌握了比古代畫家更為豐富的語言種類,這使得他們可以在畫作里表達更為豐富的內(nèi)容。
上古之人在石頭上作畫,是用鑿刻工具來表達,生硬簡樸,近似河南方言。中古之人在布帛上作畫,是用絲綢和顏料來表達,工美柔膩,近似蘇州方言。近古之人在宣紙上作畫,是用毛筆和顏料來表達,四海通用,近似普通話。我還聽說,清代高其佩作畫是用手指,近似啞語;先秦烈裔者作畫是用嘴,近似唇語;三國徐邈作畫是用肚子,則近似《天龍八部》中四大惡人之首段延慶的腹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