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州劉家浜古建筑調(diào)查記略之三
劉家浜26號
建筑歷史及追溯
此建筑列入蘇州控制保護古建筑,定名謙益堂潘宅,但建筑具體構(gòu)筑年代無文字查考,亦無知曉詳細歷史者訪得。
部分資料對此建筑的記載:
摘自《金閶區(qū)志》
潘宅在巷內(nèi)26號。清代潘姓鹽商買下后,名為“潘謙益堂”。大廳曾懸有“恩榮”匾額,相傳為光緒帝所賜,“文化大革命”中被毀。50年代,花廳、花園改建廠房。三落四進住宅。大廳三間,臺基高踏步,梁架柱礎(chǔ)為明代風格。還有樓多座。
![]() 資料分析:
根據(jù)地方志介紹,此宅為潘姓鹽商所有,故應劃歸蘇州“富潘”一屬。同樣在《金閶區(qū)志》中,還有一段文字敘述到劉家浜內(nèi)有“香禪精舍”,也為潘家宅院,其主人是潘鐘瑞,為清增貢生,后為太常寺博士。因太平天國攻入蘇州,潘家在閶門的產(chǎn)業(yè)被付之一炬的事,寫信向族兄道光舉人、任刑部員外郎的潘小雅報告詳情。
在地方志的記錄中,并無“香禪精舍”的具體位置記錄,而劉家浜內(nèi)到底有幾個潘宅也缺乏相應的資料,在無進一步資料認定的情況下,也不能判定26號的潘宅究竟是不是記載中潘家的“香禪精舍”。謙益堂曾經(jīng)懸掛光緒匾額的線索,那么是否可以有這樣的推斷:一,作為商賈傳家的富潘一脈,一直就想在族中培養(yǎng)出從政人才,至少要有功名,然后就可以擺脫較低下的社會地位。或許就是這樣的思路起了作用,后人爭氣在朝中有了成績,獲得了皇上的褒獎。二,作為鹽商的潘家,在積極參與了朝中比較重大的行動,或者用實際行動支持了朝廷,亦或者是在鹽市上響應朝廷號召,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因而得到了褒獎。畢竟在封建社會,皇帝賜匾不僅是一項大大的殊榮,還是光耀門庭綿則后世的大事!
![]() 現(xiàn)場拍記:
簡述:
謙益堂潘宅建筑群共三路,面南而建,據(jù)24、26、28三個門牌號。宅內(nèi)存有明、清、民國等各時期風格的建筑,特色明顯?,F(xiàn)散為民居,住戶相對密度較大,以中老年留守居民為主(特指年輕人婚后都另覓住處,與長輩分開居?。?,各處建筑均破損嚴重。以劉家浜小巷為基準,可以發(fā)現(xiàn)潘宅并不處于小巷的路邊,而是縮進了一進。在拍記中懷疑,是原宅門廳的拆除,導致了整體縮進的現(xiàn)狀。
轎廳: 拍記從26號進入,26號門牌為整座建筑的中路。當前轎廳成了整個建筑群的第一建筑物。轎廳除了外形,仍能辨識外,主要的結(jié)構(gòu)已經(jīng)破壞。不僅廳堂部分被全部封閉,而且在頂部還開孔建有兩個老虎天窗。通向大廳的天井西側(cè)搭建了小平房,天井的石板已無存。
大廳:
大廳毀壞較為嚴重,除了部分梁架結(jié)構(gòu),廳堂原先的面貌已經(jīng)不見。此廳應當就是懸匾的謙益堂正廳,面闊三間,前部帶廊。所有的長窗半窗、廊柱間的欄桿均無存。西次間連同廊下被磚封閉,東次間封閉但外廊留存,正是此留存,才看到了廊柱等構(gòu)件。廊無軒,但月梁完整。廊后廳內(nèi)有作抬頭軒一處,為船篷型。廳外帶有三級踏步,廳內(nèi)方磚鋪地,都尚存,從礎(chǔ)石、梁架以及踏步石的外形看,似有明風,疑為潘家購宅時的老基礎(chǔ),其購宅后可能并未對此廳進行拆建。此廳正中梁坊上還存有托掛匾額的附件。
四進樓廳
大廳與樓廳間有個天井,面南院墻中部有一殘破的衣架錦式墻門,其背部原先有門樓,住戶告知在文革時遭到徹底毀壞,遺跡無存。天井為水泥鋪地,但作出了方格花紋。樓廳是潘宅的亮點之一,為面闊三間帶兩廂的兩層小樓。從其建筑風格看,懷疑清末的東西,在民國年間甚至更后進行過大修。樓廳整體布局中歸中距,較為傳統(tǒng)。底層長窗和二樓半窗可能就是在大修時換掉的,二樓帶有卷草花飾隔板的欄桿相當精致,為此樓的看點之一。
廳內(nèi)落底木質(zhì)內(nèi)屏門與兩側(cè)木板壁尚完整,東西兩側(cè)各有一個完整的雕有卷草花的飛罩,其下是2對屏風(推想其作用應與前期的紗隔類似)。東西次間安有極為精致的木門,門帶有西洋風格,上部為一鏡子,下部為西洋風格的浮雕花卉,門未施油漆,因此此門的同料可能較為名貴。后部屏門之東有一樓梯間,安有民國風格的木梯一部。
其后封閉,須東轉(zhuǎn)入東備弄。備弄中部東向有一石庫門,可通向東路建筑,但有門緊閉,僅能從窗看到一座二層小樓,似清代構(gòu)筑,上部較完整。
中路末進
東備弄北偏西同有一石庫門,通最后一進。此進小樓當數(shù)民國構(gòu)筑,但破損較嚴重。天井水泥鋪地,有印模的“五福朝壽”圖案。南墻有一個封閉的民國石券門。下層東次間的門窗較有特色,門上有木質(zhì)拱圈花飾。窗為合和窗,但撐架做成立軸折轉(zhuǎn)的模式,中部兩片撐腳打開,形似蕉葉。其上從西至東分別雕有“梅蘭竹菊”花飾,惜西側(cè)撐腳已有損壞。
![]() 西路建筑可從大廳西側(cè)邊門進,目前尚存二層小樓一座。樓廳疑為昔日主人的書房。上層中部窗戶已被換成塑鋼,下檐的椽子及望磚有毀壞,檐下坊間尚存部分雕有卷草的堂板。小樓三間闊,中部明間長窗完整,東西次間半窗為后世更換。廳內(nèi)有結(jié)構(gòu)完整的抬頭軒一座,為船篷型。屏門后為通向二樓的木質(zhì)扶梯一部,扶手已無。廳北為一小天井,西側(cè)與32號東路建筑相鄰。
26號潘宅小結(jié)
26號潘宅須加大保護力度,整體擁有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筑。其大廳有明代風格,但破壞嚴重;四進樓廳內(nèi)有欄桿、飛罩、帶鏡門等較為精致的裝飾;末進合和窗撐腳較有特色。
![]() 小花絮:在即將結(jié)束27號拍記時,大家發(fā)現(xiàn)32號門口東側(cè)的建筑垃圾堆中,有一塊殘破的金磚。金磚非普通家庭可以擁有之物,且此金磚雖已殘破,但是其銘文很清晰,完全能看清“江南蘇州府知府……”的字樣??上У氖?,就這樣被施工工人隨意當作建筑垃圾丟棄,最后決定,由家有庭院的張老師帶回家保護。
尖兵2008-7-31
隨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