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載灃(1883年--1951年),清末攝政王,宣統皇帝父,襲封醇親王。中國清末監(jiān)國攝政王。8歲承襲其父奕的醇親王爵位。娶榮祿之女為福晉(夫人)。1908年,任軍機大臣。同年,宣統帝繼位,載灃以攝政王監(jiān)國,在皇族成員支持下將袁世凱開缺回籍。武昌起義爆發(fā),載灃無法控制局勢,被迫解散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并頒布《憲法信條》。在革命力量的打擊和袁世凱挾制下,載灃于12月6日辭去監(jiān)國攝政王,退歸藩邸。清帝退位后,載灃在京深居簡出。1928年移居天津。1951年2月3日卒于北京。
第二代恭親王愛新覺羅溥偉(1880~1936),奕訢之孫。號錫晉齋主,滿族愛新覺羅氏。12月13日出生于北京,系第一代恭親王奕訢嫡孫。1898年承襲王爵。歷任官房大臣、正紅旗滿洲都統、禁煙事務大臣等要職。在辛亥革命時期,與肅親王善耆等人組織“宗社黨”,妄圖復辟清室,拒絕在清帝“退位詔書”上簽字,主張整兵一戰(zhàn),是清皇族中的復辟派。

良弼(1877年--1912年),清末大臣、宗社黨首領。晚清滿洲鑲黃旗人。愛新覺羅氏。字賚巨。曾留學日本,入士官 學校 步兵科。畢業(yè)回國后,入練兵處,旋充陸軍部軍學司監(jiān)督副使升司長。禁衛(wèi)軍成立,任第一協統領兼鑲白旗都統。以知兵自詡,他參與清廷改年制,練新軍,立軍學,尤注意延攬軍事人才,與鐵良等被稱為清季干將。在1911年(宣統三年)10月“武昌起義”后,堅決主張鎮(zhèn)壓,反對起用袁世凱。12月調任軍諮使。次年1月與溥偉、鐵良等皇族成員組織“宗社黨”,被推為首領,反對與革命軍議和,反對清帝退位。26日被彭家珍炸死。
清肅親王愛新覺羅·善耆(1866年—1922年),鐵帽子王,為第十代肅親王。(第一代肅親王是皇太極長子豪格,因其叔叔多爾袞反對,未能繼承皇位,后由九弟福臨繼承,為順治帝)歷任崇文門稅監(jiān)、步軍統領、民政部尚書。是中國現代警察制度的建造者之一。清末贊成立憲運動,并免除刺殺監(jiān)國攝政王的汪精衛(wèi)死刑。民國之后圖謀復辟,兩次發(fā)起滿蒙獨立運動,均以失敗告終。1922年病死于大連。享年56歲。愛好京劇。有女兒金璧輝,過繼給日本人川島浪速,日本名字叫作川島芳子,后因漢奸間諜罪于戰(zhàn)后被槍決于北京。
光緒與珍妃(1876年-1900年),他他拉氏,滿洲鑲紅旗人。清朝光緒皇帝妃子,也是最為受寵的妃子,后因獲罪于慈禧而被投井殺害。
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1833年-1898年),號樂道堂主人,滿洲愛新覺羅氏、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同父異母兄弟,生母為靜妃博爾濟吉特氏,道光帝遺詔封“和碩恭親王”。統稱“六王爺”;清末洋務派、總理衙門首領,保守派對其鄙稱“鬼子六”。身后謚“忠”(清宗室謚“忠”者唯奕訢與多爾袞二人)。
劉坤一(1830-1902),湘軍宿將,字峴莊,湖南新寧人。廩生出身,1855年參加湘軍楚勇與太平軍作戰(zhàn)。累擢直隸州知州,賞戴花翎。1862年,升廣西布政使。1864年升江西巡撫。1874年,調署兩江總督。1875年9月,授兩廣總督,次年兼南洋通商大臣。1891年受命"幫辦海軍事務",并任兩江總督。中日甲午戰(zhàn)爭時,支持對日作戰(zhàn)。1895年強學會成立,他表示支持。維新運動起,他攻擊康、梁變法,但又反對廢黜光緒帝。1901年與張之洞連上三疏,請求變法,提出興學育才、整頓朝政、兼采西法等主張,稱“江楚三折”,多為清廷采納。有《劉坤一集》傳世。

劉銘傳(1836~1896),安徽合肥人,字省三,因排行第六、臉上有麻點,人稱劉六麻子。劉銘傳系貧農、地方游勇出身,因協助平定太平天國、“捻亂”而投入湘軍、淮軍,轉而成為地方團練領袖,并開始接觸西學及洋務運動新知識分子,思想轉傾向改良主義;后又在抗法保臺一戰(zhàn)中聞名,成為著名的軍事將領,并因而介入臺灣建省與洋務運動,成為臺灣建省后首任巡撫,其治臺策略與理念,后來由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承續(xù),是推動臺灣現代化建設的先驅者。是中國清朝末期的一位將軍和大臣,是淮軍重要將領。

沈葆楨(1820-1879),字幼丹,又字翰宇,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林則徐之婿。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升監(jiān)察御史。咸豐五年(1855),沈葆楨出任江西九江知府,第二年,又署廣信知府(今上饒市)。太平天國起義時因保全了廣信,不僅名聞天下,而且摺升為廣饒九南道道臺。后由于性格耿直得罪上司,去職回家養(yǎng)親。咸豐十年(1860),重又被起用,授吉贛南道道臺,沈以父母年老而婉辭。被留在原籍辦團練,很得曾國藩賞識。咸豐十一年(1861),曾國藩請他赴安慶大營,委以重用,推薦他出任江西巡撫,鎮(zhèn)壓太平軍,捕殺太平天國幼天王、洪仁軒等。1867年沈接替左宗棠任福建船政大臣,主辦福州船政局。當時,正是舉辦洋務時期,左宗棠調任臨行前上疏說:非沈葆楨不能任其職。沈一上任即建船塢及機器廠,并附設藝童學堂。造成船艦20艘。
紅頂商人胡雪巖(1823年-1885年),他以"仁"、"義"二宇作為經商的核心,善于隨機應變,而決不投機取巧,使其生意蒸蒸日上;他富而不忘本,深諳錢財的真正價值,大行義舉,在贏得美名的同時,也得到了心靈的滿足;他經商不忘憂國,協助左宗棠西征,維護了祖國領土的完整;在救亡圖強的洋務運動中,他也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建立了卓越的功勛。
郭嵩濤(1818-1891),是湘系經世派的代表人物,一生以魏源為知己,率先倡導洋務,主張既要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也要學習西方“政教”他說:“西洋立國,有本有來。其本在朝廷政教,其來在商賈?!彼u那種認為“泰西各國一切政事皆立足法”的觀點。
伍廷芳(1842年--1922年)清末民初杰出的外交家、法學家。本名敘,字文爵,號秩庸,后改名廷芳。祖籍廣東新會,出生于新加坡,3歲隨父回廣州芳村定居,1874年自費留學英國,入倫敦學院攻讀法學,獲博士學位及大律師資格,成為中國近代第一個法學博士,后回香港任律師,成為香港立法局第一位華人議員。 洋務運動開始后,1882年進入李鴻章幕府出任法律顧問,參與中法談判、馬關談判等,1896年被清政府任命為駐美國、西班牙、秘魯公使,簽訂中國第一個平等條約《中墨通商條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