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視野下語文學案課堂教學模式”課題研究總結報告
  紫竹園中學課題研究組:劉愛玲 李啟乙
  思考,是智慧的基石,必將碰撞出更燦爛的火花。
  研究,是集體的結晶,必將凝聚出更幸福的果實。
  2005 年 7月,我們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特制定了“新課程視野下語文學案課堂教學模式”研究方案, 這一方案一提出,就獲得了學校領導的肯定,并被批準為校級課題,本課題旨在探討語文學案課堂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等。一年來,我們圍繞著這一課題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本篇研究報告將從以下幾方面對本課題加以總結陳述: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研究目的:摸索建立起可操作的,能體現學案作用,發(fā)揮學案價值的語文“學案”課堂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用具有公開性和透明度的“學案”來溝通師生之間的教學關系,增強教學的民主性和雙向交流性。
  研究意義:學案教學致力于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它追求的教學過程是教與學的交往和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和相互補充。學案教學在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堅持教師的作用是指導、啟發(fā)、提示、點撥,發(fā)揮師生、生生互相交流、合作學習,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體。讓學生學會學習,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辨證唯物主義關于矛盾的理論:
  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指出:“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教學工作中無論教師講的再多,也只能是學生知識、能力形成的外因,是第二位因素:而學生自身的認識、實踐、反思才是內因,是第一位的因素。
  2、現代教育理論:素質教育強調“讓每一個學生得到全面、協調的發(fā)展”。如何達到這一目的?斯賓塞指出:“人類是完全從自身教育中取得進步的,教師講的應該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fā)現應該盡量多些。使學生學會求知。
  3、課改理念:改變學生被動接受性學習方式,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三、課題主要研究內容、方法
  研究內容:
  1、“學案”教學法的基本概念。
  2、“學案”編寫的原則。
  3、語文“學案”課堂教學模式。
  4、語文“學案”教學的啟示與反思。
  5、從“教案”到“學案”編寫的相關問題研究。
  6、語文學案教學對學生思維、學習習慣、學習負擔等各方面的作用及影響。
  7、教學效果的比較研究。(學生運用學案學習前后的心理感受等)
  研究方法:
 ?。?)文獻法
 ?。?)調查法
 ?。?)比較實驗法
  四、課題研究工作回顧:
  本課題的研究周期為一年,自 2005 年 7 月至今,我們的研究工作大致分為三個階段進行,其中每個階段的主要工作有:
  第一準備階段(2005.7——2005.9):
  查閱資料,明確學案,學案教學法等的基本概念,對如何設計、編寫和使用學案,建立語文學案課堂教學模式,對此進行有益的思考。這主要是利用暑假休息的時間進行的,為開學后進行順利的實踐研究打好堅實的基礎。向學生講解質疑式學案編寫實施的流程、要求等。
  第二實施階段(2005.10——2006.6):
  初級階段:備課組教師集體備課設計學案(由教師設計的學案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兩個單元的質疑式學案。
  中級階段:老師和學生一起共同編寫學案。老師確定學習目標,重點、難點。
  高級階段:學生自己設計、編寫學案。學生自己確定學習目標,重點、難點
  公開課四次;十次課題組研究會議,一次全校性研討會;兩篇論文:李啟乙:《運用學案教學法的幾點體會》,劉愛玲:《新課程視野下語文學案課堂教學模式研究》;學生談寫學案學習的體會每人兩篇。
  第三總結階段(2006.7——2006.9):
  撰寫出語文學案教學相關問題的論文。
  李啟乙:《比較閱讀式學案教學模式與案例》
  劉愛玲:《語文“學案”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摸索出兩種學案課堂教學模式:質疑式學案課堂教學模式和比較式閱讀學案課堂教學模式。
  質疑式學案課堂教學模式:(一)、自主學習 (二)、合作學習 (三)、拓展學習。學習全過程由教師確定本課的“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學習難點”,學生在此基礎上獨立自主學習,完成個體學案(自主學習、質疑學習、拓展學習),然后由個體自主學習到小組、班級的合作、探究、評價學習,老師學生總結,最后學生再應用。學案的形成流程:個體自主學習形成初級學案。小組、班級合作學習形成二級學案。年級合作學習形成終極學案。逐步形成語文學案課堂教學模式:質疑——探究——合作——交流——評價——小結——應用。
比較式閱讀學案課堂教學模式:比較式閱讀學案由四部分組成:(一)、確定比較點(學習目標),(二)、尋找課文中的事實依據,(三)、分析造成異同的原因,(四)、總結,應用。初二下學期有三個比較閱讀單元,根據教材特點和教學要求,我們進行了比較閱讀式學案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我從立意、選材、表現手法方面,編寫了兩個單元比較閱讀式的學案,先讓學生依案自學,幫助學生掌握如何去確立課與課之間的比較點,如何去尋找課文中的事實依據,又如何去分析造成異同的原因,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學,做比較閱讀式學案,最終達到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比較閱讀的方法。
  五、苦辣酸甜話收獲——我們思考與追求
  天道酬勤,瓜熟蒂落。經過我們一年來的不懈努力,我們的研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和效果。
  1、教師方面:教育的觀念變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幫助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從備課到上課,再到論文,以前我們剛進行此項實驗時,有很大思想的障礙,覺得科研是高深的東西,是追風、趕時髦的行為,后來,在試驗過程中,真正嘗到了甜頭,無論從備課、述課還是教學總結、論文方面,先進的教學理論總是一套套的,教學案例也是新穎而且有價值的。
  2、學生方面:改變了學生學習的方式:一改“在聽中學”的單一方式,創(chuàng)造“在做中學”、“在嘗試中學”等多種學習方式;二改學生被動的學習態(tài)度;三改學生接受式學習的習慣,大力開展研究性學習;四改學生機械模仿的習慣,幫助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有意義的學習。
  學習的積極性有了較大的提高,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積極的勢頭,提出的問題的檔次有了提高??傮w上讓學生接受了新的教學法,大多數學生養(yǎng)成了自主學習的好習慣,能夠按要求撰寫學案,懂得了要合作學習,分享成果,也明白探究過程對個人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在本研究將告一段落之際,我們也冷靜地看到,本研究由于受諸多客觀因素的影響,仍然留下了許多的遺憾。例如:如果我們能夠有專家引領,或許本研究的影響和效益會更大一些;如果我們理論水平再高一些,實踐經驗再多一些,我們成果的學術水平會更高一些……
  在人類已步入更加文明、進步的21世紀之時,為了自己所鐘情的教育事業(yè),我們將不懈努力,奮勇前行!
  一位哲人說過:“我思故我在”。
  思考是美麗的。
  研究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