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個心理學實驗:將一只大白鼠丟入一個裝了水的器皿中,它拼命掙扎求生,8分鐘左右,它沉沒了。在同樣的器皿中放入另外一只大白鼠,在它掙扎了5分鐘左右的時候,放入一個跳板,于是這只大白鼠爬了出來。若干天后,再將這只大難不死的大白鼠放入同樣的器皿,結(jié)果真的令人吃驚:這只大白鼠竟然堅持了24分鐘——3倍于一般情況下能夠堅持的時間!正是心存希望這種積極的精神力量,給了這只大白鼠超強的生命力。
不久前在北京召開的首屆中國國際積極心理學大會,云集了300多位來自國外的著名積極心理學家、來自全國各地的心理學家以及許多心理工作者。為期4天的會議通過媒體的報道,把“積極心理學”這個名詞從"象牙塔"帶進了公眾視野。
驀然回首,心理學半個世紀來竟然走偏了
“有了心理問題,最好尋求心理專業(yè)人員的幫助”——當我們的輿論仍然苦口婆心地這樣勸說國人的時候,美國早已發(fā)起了一場聲勢顯赫的積極心理學運動,號召所有人——不僅僅是有心理障礙、心理疾患的人,而且包括所有心理健康的普通人--都來接受掌握積極心理學的專家的輔導。
積極心理學運動始于1997年,正是在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賽里格曼擔任美國心理學會會長期間。他在幾十年的實證研究當中發(fā)現(xiàn),自從1879年心理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后,心理學的三項任務(治療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幫助人們生活得更充實、更幸福,發(fā)掘并培養(yǎng)人們的卓越才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由于醫(yī)治心靈創(chuàng)傷的迫切需要,后兩項任務在不知不覺中被遺忘了。致使心理學逐漸演變成了一種"矯治"或"修補"式的"類醫(yī)學"。有人對《心理學摘要》電子版發(fā)表的心理學文章進行了搜索,發(fā)現(xiàn)自1887年至2000年,關于焦慮的文章有57800篇,關于抑郁的有70856篇,而提及歡樂的僅有851篇,關于幸福的也不過才有2958篇,關于消極情緒和關于積極情緒兩類文章的數(shù)量之比大約為14:1??梢姡?00多年來大多數(shù)心理學家把理解和解釋人類的消極情緒及行為當做了主要任務。
應當說,心理學在研究人類心理問題方面還是卓有成就的。在最近半個多世紀來,已經(jīng)擁有了大約340種心理問題或精神疾患的診斷標準及治療方案,并且至少對其中在50年前還無能為力的14種心理疾病掌握了有效的治療措施。但是,在和平穩(wěn)定時期如何讓人們過得更快樂、更幸福,顯然被忽略了。
心理健康:僅僅是沒有心理問題嗎
在世界衛(wèi)生組織制定的健康標準中,心理健康赫然在列。但是,你若問一個人什么叫做心理健康,他的回答通常是"沒有心理疾病唄"。
其實,美國心理學家凱斯曾將心理健康劃分為5種狀態(tài):完全心理健康、基本心理健康、免于心理疾病、趨于心理疾病、完全心理疾病。據(jù)北師大心理系教授劉翔平介紹,完全心理健康狀態(tài)不純粹是心理疾病等消極因素的免除,更意味著幸福體驗與積極機能的激發(fā)。
按照這一標準,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達不到完全心理健康標準。據(jù)報道,前一陣由清華大學心理系、中國青年報和騰訊網(wǎng)共同推出了一項有關國民幸福感的調(diào)查問卷,發(fā)現(xiàn)對自己目前生活不太滿意的人多達70%,而感到非常滿意的只有3.2%;對自己未來缺乏信心的人有47.8%,很有信心的只有13.1%。總體來說,感到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僅有6.05%,感到自己不幸福的卻有38%。
這種狀態(tài)不獨我國才有,心理學家認為世界上大多數(shù)人都是悲觀的。幾十年來,包括我國在內(nèi)的許多國家人們的心理疾病患病率都呈上升趨勢,且發(fā)病年齡在下降。以有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查的美國為例,當前抑郁癥的患病率比上世紀60年代高出了10倍,而抑郁癥的平均發(fā)病年齡也從上世紀60年代的29.5歲下降到今天的14.5歲。
然而,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又是如此重要。賽里格曼曾測試過70個心臟病人,17個被測試為最悲觀的病人中,有16個沒有經(jīng)受住第二次心臟病發(fā)作而去世;另19個被測試為最樂觀的人中,只有一個人被第二次心臟病的發(fā)作奪去了生命。實驗證明:樂觀是抵抗疾病的第一道防線。這也正是積極心理學對人類健康的價值所在。
積極心理:可以通過學習獲得
什么是積極心理?國際積極心理學學會理事、浙江師范大學教授任俊介紹說,積極心理就是人類自身存在著的諸如勇氣、關注未來、樂觀主義、人際技巧、信仰、職業(yè)道德、希望、誠實、毅力、洞察力等可以抵御精神疾病的力量。而積極心理學就是要通過發(fā)掘處于困境中的人的自身力量,有效預防疾患,保障心理乃至身體健康。這也就決定了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積極的情緒和體驗、積極的人格特征、如何獲得幸福好如何讓組織充滿活力。
賽里格曼的研究表明,成功與幸福感沒有必然關聯(lián);在溫飽線之上,財富與幸福感也沒有必然關聯(lián)。樂觀是可以通過教育而形成的,一個悲觀的人通過心理訓練也可以轉(zhuǎn)化成為樂觀的人。
他有一個著名的“習得性無助”理論。當實驗狗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躲避一次次電擊時,實驗狗就不再對即將到來的電擊試圖躲閃了,而是被動地、無助地接受,此后即使給了它能夠躲閃的機會,它仍會習慣性地消極接受。賽里格曼觀察到這種心理現(xiàn)象在人類身上也普遍存在。
消極心態(tài)可以通過訓練獲得,那么,積極心態(tài)也應該可以通過訓練獲得。當我們面前放著半杯水,是首先看到那半杯水還是首先看到半個空杯子,取決于我們的歸因方式是樂觀的還是悲觀的,通過努力改變悲觀的思維習慣,這就是“習得樂觀”。
習得樂觀之于青少年,能保護他們在將來免受抑郁和焦慮的侵襲。習得樂觀之于成年人,則可在原有的環(huán)境條件不變、物質(zhì)基礎不變的情況下明顯提升幸福感。在這個意義上,積極心理學確實可以幫你打開幸福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