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孢曲松(鈉)【其它名稱】 頭孢曲松鈉、安塞隆、果復每、菌必治、菌得治、羅氏芬、羅塞秦、麗珠芬、頭孢三嗪鈉、頭孢三嗪噻肟鈉、無菌頭孢三秦鈉、無菌頭孢三嗪鈉、亞松、Ceftriaxone Sodium、Cefarone、Ceftriaxone Na、Livzonphin、Locekin、Oframax、Rocephin、Rocephir、Sodium Ceftriaxone 【簡介】 頭孢曲松為半合成的第三代頭孢菌素,對腸桿菌屬細菌有強大活性。其鈉鹽為白色或類白色結(jié)晶性粉末。無臭;在水中易溶,在甲醇中微溶,在氯仿或乙醚中幾乎不溶。其1%溶液的pH值約為6.7;水溶液因濃度不同而顯黃色至琥珀色。 作用機制:頭孢曲松為殺菌劑。其抗菌作用機制為影響細菌細胞壁的生物合成,導致細菌細胞溶菌死亡,從而起抗菌作用。 抗菌譜:①頭孢曲松鈉為β-內(nèi)酰胺類廣譜抗生素,具有第三代頭孢菌類抗菌譜廣的特性。對β-內(nèi)酰胺酶穩(wěn)定;對革蘭陰性桿菌特別是腸桿菌科細菌有強大抗菌活性;對大腸桿菌、肺炎克雷伯菌、產(chǎn)氣腸桿菌、弗勞地枸櫞酸桿菌、吲哚陽性變形桿菌、普魯菲登菌屬和沙雷菌屬的最低抑菌濃度(MIC)90介于0.12-0.25mg/L之間。頭孢曲松鈉對革蘭陽性金黃色葡萄球菌作用不及一代與二代頭孢菌素,其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MIC為2-4mg/L。本品對青霉素耐藥肺炎鏈球菌、淋球菌、腦膜炎雙球菌、流感桿菌、化膿性鏈球菌也具有很強的抗菌活性。②陰溝腸桿菌、不動桿菌屬和銅綠假單胞菌對本品的敏感性差。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和腸球菌屬、多數(shù)脆弱擬桿菌、支原體、衣原體、軍團菌均對本品耐藥。③頭孢曲松鈉體外抗菌譜:作用強度抗菌譜Ⅰ+++腸桿菌屬桿菌、淋球菌、肺炎鏈球菌、化膿性鏈球菌、嗜血流感桿菌、腦膜炎雙球菌Ⅱ++敏感葡萄球菌、厭氧菌(除外脆弱擬桿菌)Ⅲ+銅綠假單胞菌、脆弱擬桿菌Ⅳ0腸球菌、MRSA、腸桿菌屬中耐本品菌株、難辨梭狀芽孢桿菌、軍團菌、支原體、衣原體 藥動學:頭孢曲松鈉肌內(nèi)注射后可被充分吸收,肌內(nèi)注射0.5g或1.0g,血藥濃度于2小時達峰值,分別為43和80mg/L,靜脈注射0.5g與1.5g,平均血藥峰濃度分別為151與286mg/L;靜脈滴注0.5g、1.0g,30分鐘后,血藥峰濃度分別為82、151mg/L。藥物吸收后,能較好的透入許多組織與體液中,尤其以膽汁中濃度較高。本品能透過血腦屏障,不論腦膜有無炎癥,腦脊液中均能達到抑制大多數(shù)陰性細菌的有效抑菌濃度(約為2mg/mL)。頭孢曲松鈉可透過胎盤進入胎兒,母乳中亦含有低濃度的本品。頭孢曲松鈉在人體內(nèi)不被代謝,主要以原形經(jīng)腎與肝消除。其中約60%經(jīng)腎隨尿液排泄,約40%自膽道經(jīng)腸道排出。本品的分布容積為0.15L/kg,血漿蛋白結(jié)合率為80-95%,半衰期為7-8小時。頭孢曲松鈉是頭孢菌素類中半衰期最長的品種。本品不能被血液透析清除。 【適應癥】 頭孢曲松鈉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下列感染: 1. 呼吸系統(tǒng)感染,如肺炎。 2. 腹部感染,如腹膜炎、膽管炎、胃腸道感染。 3. 泌尿系統(tǒng)感染。 4. 生殖系統(tǒng)感染(包括淋病)。 5. 皮膚、軟組織感染。 6. 骨、關(guān)節(jié)感染。 7. 手術(shù)前預防感染。 8. 其它嚴重感染,如腦膜炎、心內(nèi)膜炎、敗血癥。 【注意事項】 1.交叉過敏:患者對任何一種頭孢菌素過敏者對其它頭孢菌素有可能過敏。對青霉素類、青霉素衍生物或青霉胺過敏者也可能對頭孢菌素過敏。 2.禁忌癥:(1) 對本品或其它頭孢菌素類藥物過敏者禁用。(2) 有黃疸新生兒或有黃疸嚴重傾向新生兒禁用。 3.慎用:(1) 對青霉素類抗生素藥過敏的患者慎用。(2) 孕婦、早產(chǎn)兒和新生兒使用本藥的研究尚少;安全性尚未確定,孕婦、哺乳期婦女、早產(chǎn)兒和新生兒應慎用。(3) 嚴重肝功能衰竭伴腎功能不全患者慎用。(4) 有膽道阻塞患者慎用。(5) 有胃腸道疾病,特別是結(jié)腸炎患者慎用。(6) 高度過敏性體質(zhì)患者慎用。 4.對診斷的影響:(1) 應用頭孢曲松鈉的患者以硫酸銅法測定尿糖時可出現(xiàn)假陽性,以葡萄糖酶法測定則不受影響。(2) 少數(shù)患者用藥后偶可出現(xiàn)血清轉(zhuǎn)氨酶、乳酸脫氫酶和堿性磷酸酯酶值升高,尿素氮、肌酸、肌酐升高,血色素、血小板、中性粒細胞減少、嗜酸粒細胞增多等。 5. 長期用藥時應定期檢查肝、腎功能及血、尿常規(guī)。 6. 有肝、腎功能損害和(或)膽道阻塞患者使用頭孢曲松鈉時應進行血藥濃度監(jiān)測。 【不良反應】 頭孢曲松鈉不良反應與治療的劑量、療程有關(guān),其主要不良反應有: 1.過敏反應 以皮疹、蕁麻疹、紅斑、藥熱、支氣管痙攣和血清病等過敏反應多見,少見過敏性休克癥狀。 2.消化道反應 少數(shù)病人有惡心、嘔吐、納差,腹痛、腹瀉、脹氣、味覺障礙等胃腸道癥狀,偶見偽膜性腸炎。 3.血液學改變 少數(shù)患者用藥后可出現(xiàn)血色素降低,血小板、中性粒細胞減少,嗜酸粒細胞增多。 4.肝、腎功能異常 少數(shù)病人用藥后可出現(xiàn)血清轉(zhuǎn)氨酶、乳酸脫氫酶和堿性磷酸酯酶值升高,尿素氮、肌酸、肌酐升高。 5.二重感染 少數(shù)病人長期應用本品可導致耐藥菌的大量繁殖,引起菌群失調(diào),發(fā)生二重感染。 6. 少數(shù)病人長期應用本品可能引起維生素K、維生素B缺乏。 7. 應用本品期間飲酒或接受含酒精藥物者可出現(xiàn)雙硫侖樣(disulfirm)反應(病人面部潮紅、頭痛、眩暈、腹痛、胃痛、惡心、嘔吐、氣促、心率加快、血壓降低、嗜睡、幻覺等)。 8. 肌內(nèi)注射時,注射部位可能引起硬結(jié)、疼痛;靜脈給藥時,如劑量過大或速度過快可產(chǎn)生灼熱感、血管疼痛,嚴重者可致血栓性靜脈炎。 【藥物相互作用】 1. 頭孢曲松與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如慶大霉素和妥布霉素)聯(lián)合應用時對腸桿菌科細菌和假單胞菌的某些敏感菌株有協(xié)同抗菌作用。 2. 頭孢曲松與氨基糖苷類或其它頭孢菌素藥合用會增加腎毒性。 3. 頭孢曲松與呋塞米等強利尿劑合用可增加腎毒性。 4.頭孢曲松可影響酒精代謝,使血中乙醛濃度上升,顯示雙硫醒樣反應。 【給藥說明】 1. 對青霉素有過敏史的患者,使用頭孢曲松鈉前須進行皮試。皮試陽性反應者不能使用本藥。 2. 使用本品時如遇過敏性休克反應,可按青霉素過敏性休克處理方法處理。 3. 頭孢曲松鈉用藥時應作快速靜脈滴注或徐緩靜脈推注,不宜作快速靜脈推注。 4. 頭孢曲松鈉肌內(nèi)注射不宜用于早產(chǎn)兒、新生兒、6歲以下幼兒及對利多卡因或酰胺類局部麻醉藥過敏者。 5. 頭孢曲松鈉與下列藥物屬配伍禁忌:氨基糖苷類藥、紅霉素、四環(huán)素、兩性霉素B、血管活性藥(間羥胺、去甲腎上腺素等)、苯妥英鈉、氯丙嗪、異丙嗪、維生素B族、維生素C等。由于本藥的配伍禁忌藥物甚多,故應單獨給藥。 6. 頭孢曲松鈉治療期間及停藥后一周內(nèi)應避免飲酒,也應避免口服或靜脈輸入含乙醇的藥物。 7. 藥物過量時可采取對癥和支持治療: (1) 對急性過敏反應可給一些常規(guī)藥物(抗組胺藥、皮質(zhì)類固醇激素、腎上腺素或其它一些加壓胺)、吸氧和保持氣道通暢(包括插管術(shù))。 (2) 對抗生素相關(guān)性的偽膜性結(jié)腸炎,中度到重度病例需要補充體液、電解質(zhì)、和蛋白質(zhì)??煽诜紫踹颉U菌肽、消膽胺、萬古霉素;必要時可反復給藥。但對嚴重的水樣腹瀉,不宜使用抗腸蠕動的止瀉藥。 (3) 如有臨床指征可給予抗驚厥藥。 8. 溶液配制: (1) 肌內(nèi)注射用藥的配制:用0.9mL滅菌注射用水、氯化鈉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或1%鹽酸利多卡因加入250mg頭孢曲松鈉鈉中,或以3.6mL前述溶劑加入1g藥物中,使每1mL溶液中含有約250mg的頭孢曲松鈉。肌內(nèi)注射液在室溫(25℃)可保存(90%活性)1-3日,在4℃可保存3-10日,保存期隨濃度而異。 (2) 靜脈溶液的配制:將9.6mL的上述稀釋液(除利多卡因外)加入1g頭孢曲松鈉中,制成每1mL含100mg頭孢曲松鈉的溶液。靜脈注射液在室溫下可保存(90%活性)3日,在4℃時可保存10日。 (3) 因保存時間、藥物濃度和稀釋液的不同,配制溶液顏色可為淡黃到琥珀色。 【用法與用量】 成人 肌內(nèi)注射:1.一般感染: 每24小時1-2g或每12小時0.5-1g。最高劑量每日不宜超過4g。2.淋?。?/span> 推薦劑量為單劑注射250mg。 靜脈注射:每24小時1-2g或每12小時0.5-1g。最高劑量每日不宜超過4g。 靜脈滴注:每24小時1-2g或每12小時0.5-1g。最高劑量每日不宜超過4g。 腎功能不全時劑量:腎功能不全患者肌酐清除率大于5mL/min,且每日使用劑量少于2g時,不需作劑量調(diào)整。 老年人劑量:老年病人的劑量和一般成年人相同,不需調(diào)整。 透析時劑量:血液透析清除頭孢曲松的量很少,透析后勿需增補劑量。 兒童 靜脈給藥:1.新生兒(出生體重大于2kg者): 日齡不超過7日者,每日50mg/kg;日齡大于7日者,每日75mg/kg。每日最高劑量不宜超過2g。2.兒童: 1個月以上小兒每日50-75mg/kg;12歲以上兒童用成人劑量。3.腦膜炎患兒: 每12小時50mg/kg,每日最高劑量不宜超過4g。 【常用制劑與規(guī)格】 注射用頭孢曲松鈉(按頭孢曲松計) (1)0.25g (2)0.5g (3)1.0g (4)2.0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