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三個維度看《游園不值》的教學
——教學本課的說明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寥寥幾句的古詩怎能做到別有洞天、獨辟蹊徑?以自己的功底,面對傳承千年的古詩,我常心生敬畏。十多年前,曾上過一次古詩的公開課教學,之后一直不敢碰它。這次,要領著教師研究“古文、古詩、古代故事”的教學,必須“身先士卒”。
下面,結(jié)合清華附小制定的“語文課課堂評價標準”(見后面附頁)的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三級指標,連同備課時的意圖和想法,談談。
“溫度”——
1、教師的準備
教材是沉睡著的。教師的教學,就是把教材中沉睡著的情感喚醒,融入自己的性格性情中,成為教材與個人的綜合體來到學生面前,進行“碰撞”,從而使教材的一花一沙“生成”孩子的世界和天堂??梢?,教師從《游園不值》中提取一份精神狀態(tài),帶著自己渴望共鳴的飽滿情緒,這當屬上好這堂課的最好前奏。
古詩應該怎么講?沒有一定之規(guī),但也決不能墨守成規(guī)。以前學古詩,常用四部曲教學法:
解詩題——理解詩意——創(chuàng)設情景——體會感情。這沒有錯,但我要通過推敲方式教學——不僅僅停留在“解意”的形式外殼上,更要實現(xiàn)和詩人“游園”路上的精神相遇。就要求教師以自己的“入境”狀態(tài)為學生“造境”。
“境”怎么造?首先,教師外在的教態(tài)要盡量親切自然。我是東北人,性格比較直爽,話語習慣也帶有北方人的豪放氣派。但我盡量追求詩意的婉轉(zhuǎn),語氣一定放慢,遣詞造句力爭充滿美感。從效果上看,達到了。有人說我的語言有吸引力、感染力——這是語文本身的魅力,但更重要的是教師要有對這首詩“氣韻”有所把握。教師在課堂上始終應當有漫溢的激情,這激情有時候是慷慨激昂的,有時候又應當是潤物無聲的,可以說,這節(jié)課試圖在淺吟低唱的幾番涵詠中,使課堂散發(fā)出文學的、理性的,同時又有啟發(fā)的、激勵的,多樣的語言與情感氣息。
2、學生參與
這堂課是否實現(xiàn)了學生的全體參與,全面參與?在這方面,我在努力。
當然,公開課的問題就是不了解學情。不知道哪個問題應該叫什么層次的學生來發(fā)言。
這個班的學生,我沒有事先見面,為實現(xiàn)學生的“生成”,師生之間建立一種和諧的課堂氣氛:教師教有熱情,諄諄善誘;學生有興趣,求知欲強。這就需要有些地方我和學生之間進行積極的調(diào)整和調(diào)動。教學中盡量不叫那些總發(fā)言的學生。不過,我發(fā)現(xiàn)自己說的多,感覺學生的發(fā)言不解渴,就想補充幾句。如果知道這個班的學情,就會叫“這個”學生示范,然后“那個”學生強化。比如,讓學生扮演葉紹翁和我扮演的園主人對話(“醉翁之意不在酒”,實際上這個環(huán)節(jié)在說“詩意”)。要讓一個好學生說,再讓一個中等的學生說,再讓一個“弱”的說——這樣,就把“對話”落實了??上В闹邢氲囊驘o法了解學生而落實不一定到位。但還是能看出學習的過程很真實,學生在感覺、在感受,在一點一點往上“走”。
另外,在爭取學生參與面的最大化的同時,我注重了對學生習慣的培養(yǎng)。比如課堂上,在學生動筆的時候,要求學生眼離書本一尺遠啊,說話要站直啊,表達要完整啊等。這里有隱性的習慣,有看得見的行為習慣,這些都需要老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注意。
廣度——
1、教材拓展
教師是否能夠找到教材的空白點、延伸點、能力點、挖掘點,體現(xiàn)出語言與文化上的積累意識,是語文課應想盡辦法達成的責任。教學古詩,不能僅僅停留在課本所示的一首古詩上,延伸出的內(nèi)容往往更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共鳴。課上,拿出賈島的兩首詩,一首《尋隱者不遇》,同時引出那些與“不遇”相關的古詩和古文,進行同步組合;另一首《題李凝幽居》,引出“推敲”的典故,借以更好理解詩中的匠心獨運。還有,陸游寫杏花的兩首詩、及“偷梁換柱”,“移花接木”,把《雪夜訪戴不遇》的文章放進去,幫助學生提升對《游園不值》的內(nèi)涵。海納百川,凡有利于學生者皆為我所用,我在想盡辦法延展,目的是更好地理解和深化課文。
2、課堂整合
怎樣有效的運用課件和音樂?課件要唯美和古典一些,幻化出一片純美的意境?!蹲屛覀兪幤痣p槳》和《漁舟唱晚》加入,前者感受春天的旋律,而后把《游園不值》詩詞填進這個旋律中唱出來;后者體會詩的古韻,讓孩子找到古詩平仄的語感,然后,在進一步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用音樂的感覺再讀。
另外,我努力在用手勢的“指揮”、肢體語言的配合,讓學生感受古詩文的美。當?shù)诙闻錁穼W生再讀的時候,感覺好了起來。以我無聲的肢體“語言”作引導,孩子們朗朗地美讀起來。也許,你會發(fā)現(xiàn),這次的古詩原來是孩子們唱出來的!
插句題外話。關于“背誦”,我們只要求學生背,忘了引導學生誦。背完了就等于學完了。這首詩和別的古詩有什么關聯(lián)也不琢磨。今天一首,明天一首,背了一大堆,生吞活剝、大多消化不良,當無法和學生的生活和心靈連起來的時候,便都忘了。而誦里有節(jié)奏,有美感,有思考。誦讀時,平仄中一定要讀出重音的高低,語氣的快慢。我們教師光讓孩子大聲讀,沒有詩感。所以,平時,這方面我們要加強。
深度——
1、教材解讀
這節(jié)課究竟要走向哪里?這就涉及到古詩本身的問題了。研究古詩文,不僅要研究古詩文本身的特點,還要體會內(nèi)在的思想和特殊性。原來教學停留在意境上,我們是否在努力提升到“意象或意向”里面呢?就是說,原來我們的教學講究詩的感情,是否忽略了和詩人實現(xiàn)的精神同構(gòu)?宋詩和唐詩的區(qū)別究竟怎么不同?通過閱讀,我發(fā)現(xiàn),宋詩與唐詩的不同(詳見筆者《不遇中有遇》)。那么,我就要定位宋詩和唐詩的這個區(qū)別的點上,思考這樣背景下教學的問題這就要尋求一個突破,在原來的意境的教學上,追求意向的定位。在這堂課中,我就是從意境情境創(chuàng)設中走向意向,揣摩詩人的意圖,尋求在精神上的同構(gòu)。
于是,我教學本首詩,不僅僅停留在春天或園林上。“一切景語皆情語”,感受、體會詩人心情,更要體悟詩人的心境。于是,主題就在“不值”上做起了文章。圍繞“不值”來講——詩人在“不遇”遇到了什么?詩人是怎樣對待遇到的這些景物的?詩人有沒有必要進園子?有沒有必要非要見園主人?課,就這樣展開了。在“不值”這個主題中,獲得“不遇中有遇”——就是這節(jié)課的眼睛,就是靠近詩人內(nèi)心。要讓學生知道,讀這首詩不僅僅會感覺到春景的盎然生機,同時沒有進園,反而卻獲得一種快慰,獲得永遠的留在心中的定格的永恒,這才是更大的收獲。從效果來看,學生是接到了詩人的“地氣”的,自己也有了“靈氣”——水到渠成,獲得了精神陶冶和人文啟迪。
我在給數(shù)學教師講的時候,有老師在評課中寫道:“原來,吃虧就是福”;“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人生雖有遺憾,但只要注重過程就能獲得圓滿”等感慨。還有許多教師不斷地念叨“不遇中的有遇”??磥恚覀兺诰蚪滩?,重新建構(gòu),運用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等手段,讓學生獲得啟迪的時候,也使老師們等到同樣飽滿的精神收獲。這“不遇和有遇”,不就是人生的哲學和智慧嗎?給孩子種下這顆種子,隨著年齡與閱歷的增加,再為之平添感悟,但愿,他(她)能開出美麗的花兒來。
2、學生能力
學生語言表達是否體現(xiàn)了完整豐富,靈活且有感染力的提高過程?思維是否獨特深厚且有獨特見解?我覺得在獨特見解上孩子還是有的,例如孩子說詩人對紅杏的感情——就是一個“關”與“出”;一個“一”與“滿”。有學生說,這“一關”,而后“一出”,不就說明紅杏的力量么?又有一個小女孩馬上說:“有頑強的生命力。”當學生把陸游的“遮”和“關”比較的時候,已經(jīng)完全理解了,審美意義上陸游的“遮”被葉紹翁的“關”給超越了。還有個小孩說用“印”而不是“踩”,體現(xiàn)了詩人對蒼苔的愛憐,——多好啊。這個“印”是留在蒼臺身上的。這就可以把“屐齒”講出來。所以,我順勢講到了關于“木屐”的文化,孩子們呢,也能“順桿爬”,把自己的見解,加上很有深度的感受說出來。有個學生說,“一”就是“滿”。這里就涉及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的哲學問題。當然,通過:“三枝紅杏出墻來“,十枝……”這樣對比,孩子獲得了關于“一枝”紅杏的獨特審美感受,以及因了這一枝紅杏想象到的“春色滿園”。關于為什么“不值”,我用《雪夜訪戴不遇》來搭橋,孩子馬上把“何必入園”和“何必見園主人”體現(xiàn)出來了。
這里,我還想說點兒題外話。有老師說,為什么那些“差”學生換個老師上課就愛發(fā)言?我看,除了該生感到新鮮之外,我們在平時要經(jīng)常換“眼鏡”看他們。要求他們,還要告訴他們,還要想辦法發(fā)揮他們的作用。語文過程是常時間和學生在一起,不斷的浸泡語言以及感情的過程。他們在說話的時候,教師的心要敏感起來,比如有個學生說紅杏的“欲望”,我馬上反映過來,告訴他不是“欲望”,而是“渴望”。有的同學說話為什么沒有感覺,想說什么就說什么,關鍵對語言不敏感,不敬畏,沒有審美。孩子沒有溫情的話陪伴終生,你可以想象她(他)多么凄涼。一句話,我的意思是想通過語言文字,讓我們的孩子溫柔起來,溫情起來。如詩人對園的“憐”,對普通的柴扉都要“小扣”啊——這是怎樣的憐愛與憐惜?所以,我們要讓自己的學生會說話,這就相當于給了他一對翅膀,他會更全面,他能夠憑借于此飛翔起來。
3、教學設計
教學預設是否由淺入深?是否還能深入淺出?
第一步,與文字相遇。就是游園所見。把所見的通過畫面,通過朗讀眼前有“像”。對于詩中的“字”要有重點地推敲,不能面面俱到。如“小扣”, “久”,為了教學的需要,課中沒有進行再推敲。而“憐”與“嫌”進行了推敲。“憐”里不僅僅是愛之情,還有惜之意。學古詩不點化,不品一品,嚼一嚼,就如水上浮萍。所以,整首詩圍繞“憐”來推敲詩意,體會“憐”里深深的愛戀。再有,通過朗誦,讀出七言的韻味。讀“蒼苔,柴扉,紅杏”,細聽,你會感覺春天就在腳下,春天就在眼前——正是風景這邊獨好。
第二步,與文學相遇。古詩中的每一個字濃縮的都是精華。詩歌要去涵詠、推敲、比較,而不是訓練。真正地去感覺,讓孩子們體會,因此要再造人物形象,這便走向了文學。讓紅杏說話——這一環(huán)節(jié),通過口語交際,來體會杏的形象。紅杏呢,也許是詩人心中美麗的女子。現(xiàn)在都把一枝紅杏出墻來演變成婚外戀了。葉紹翁肯定也有這種可能:是去見心愛的人,來的時候都那么小心翼翼。紅杏出墻,那是你的心,是向著我敞開,足矣。當然,園主人不一定是女子。園也可能是園主人或詩人精神的家園,那枝紅杏代表的就是自己的心。因此,對“紅杏出墻”要理解成為一種廣泛意義上美好的向往。當園內(nèi)、園外紅杏和花草;園主人和詩人對話之后,我們還要在熱鬧中走向?qū)庫o——其實什么沒有都沒發(fā)生。讓學生想象春色滿園,熱鬧完了后,要收到心里,美美的沉淀在心里。在音樂的陪伴中,成了美好的回味。
第三步,與精神相遇。研究“不值”中的“值”,即“不遇中的有遇”。前面畫龍,在結(jié)尾處“點睛”。先抓春景,再抓情感最后落腳“不遇中有遇”,給孩子們種下一棵種子——人生遇到挫折時,會想到:缺憾就是幸福的滋味。人生哪有那么多完美的事啊,葉紹翁如果進入園中,那份永遠的美好就破了。只有,永遠的渴望才會幸福一輩子。這些都是人生的平衡。人要太完美,想要干什么都要實現(xiàn),這人生就沒味道了。
適度與高度——
最后,總體上看,溫度、廣度和深度,這三者的關系,是否做到了比較巧妙的關聯(lián),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學生在課堂上是否學習得輕松愉快并有所得。整體教學效果明顯不明現(xiàn),在某項或某點中有沒有創(chuàng)新,教師有沒有個人的突出特色。盡管不一定完美,但在整體上應達到一定的高度。
感言—— 這是評價表中最后的一個部分??梢哉劻咙c,也可以說疑點或缺點。比方說,這堂課哪一點對你啟發(fā)最大,對你今后的教學最有提高和觸動;哪一點存在問題,需要改進等等。邊聽邊記、信手拈來,是第一時間的真實感悟,對教者和聽者都是一個提升。
“命運給我關了一扉門,我要努力打開另一扇窗,就象紅杏一樣。有了生活、情感,教學才有了他的意義。”——這是我們學校一位教師的感言。
“光‘感’不悟,不成。不如古人,古人學的太少了,閉眼冥想半天,推敲一詞可以好幾天。我們的孩子學的太多,我們要在單位時間內(nèi)提高效率,所以,該講的還要講。”——這是一位教師的感言。
“關于老子的‘道生一’的哲理是不是太難了,要思考如何讓課堂努力達到高度,但盡量要適度。”——這是又一位教師的感言。
“沒有最好,只有越來越好——只要上路,就不怕遠。”——這是我看了老師們感言后的感言。
|